滑膛炮

滑膛炮

軍用裝備
滑膛炮,就是炮管内沒有膛線,一般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可以發射炮射式導彈,且造價低。滑膛炮與線膛炮的主要區别在于膛線,而膛線的主要作用在于賦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得彈頭在出膛之後,有如陀螺定軸性的作用,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1]滑膛炮主要有迫擊炮和無後座力炮。
    中文名:滑膛炮 外文名:smoothbore cannon 别名: 所屬國家:英國 特點:發射炮射式導彈,且造價低 制造時間:18世紀初

應用

在坦克上應用

如今世界各國坦克家族中,西方國家基本上都采用120毫米滑膛炮,其中以德國萊茵金屬公司120毫米RH滑膛炮系列最為出衆,幾乎成為西方第三代主戰坦克的通用火炮。而前蘇聯開發的2A46系列125毫米滑膛坦克炮也天下聞名,該炮的列裝數量超過了10萬門。

在軍艦上應用

在早期軍艦上就裝備有滑膛炮,17世紀的風帆戰列艦為木質船體結構,以風力為動力,排水量一千噸左右,艦上裝有滑膛炮,能發射實心彈。風帆戰列艦問世後,它的噸位逐漸增大,排水量增加至5000噸左右,火炮數量從幾十門增至近百門。風帆戰列艦上艦炮就是滑膛炮。例如,英國的“勝利”号是風帆戰列艦的佼佼者,也是英國海軍的驕傲。它建造于1765年,排水量2162噸,它設置有三層火炮甲闆,共裝有102門鐵鑄加農炮和2門巨型短炮。艦上一次齊射,可發射半噸重的炮彈。

發展曆史

早期的槍炮基本都屬于滑膛炮,因為在炮管内加鑄膛線是較為困難的制作工藝,在18世紀初,随着制造工藝的改進,線膛炮開始得到發展,由于在命中率上的大幅度提高,逐漸取代滑膛炮的地位。1918年,英國研制出了81毫米迫擊炮,在迫擊炮的這一家族中,由于其發射時需要借自重滑向火炮膛底,觸及膛底擊針後點燃發射藥包炮彈飛離炮口這一特性,因而始終采用滑膛炮管。除此之外的大部分火炮都采用線膛炮管。

事實上為了提高命中率,滑膛炮采用帶有尾翼的炮彈也可以達到高命中的效果,迫擊炮的炮彈就是如此。但是迫擊炮的射擊膛壓和溫度都比較低,其炮彈的尾翼也方便制造。而在需要較高射擊膛壓和溫度的大口徑榴彈炮上,就必須采用昂貴的材料來制造炮彈尾翼。這就大大提高了發射成本,因此,在主要用于遠程火力壓制的各種大口徑榴彈炮一族裡,始終還是采用具有較低發射成本的線膛炮管。

最早的火炮都是滑膛前裝炮,炮彈從炮口裝填。因滑膛炮的炮彈與炮膛彌合不嚴,火藥燃氣外瀉,火藥推力減小,射程較近。線膛炮出現後,滑膛炮主要有迫擊炮和無後座力炮。

但是在二戰後,随着坦克家族在世界軍事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各國都開始大力發展坦克,其中坦克所裝載的火炮更是得到全面研究。介于二戰的大量坦克戰經驗,各國在研究設計新式坦克時,都認為坦克的主要作戰對手,依然還是坦克。因此如何想方設法提高本國坦克火炮威力,使其在未來的坦克會戰時占有優勢都成為各國坦克設計師的主要任務。在這一研究課題中,具有更高射擊初速的滑膛炮開始進入設計師們的眼界。采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新式滑膛炮具有發射初速高,彈道水平穩定性好等特點,可以賦予穿甲炮彈更高的動能,在對抗愈來愈厚的坦克裝甲上具有明顯超越線膛炮的優勢。

現代主戰坦克也大多使用滑膛炮。特别是用于反坦克的無後座力炮,采用滑膛炮發射炮彈,彈丸飛行中不旋轉,故滑膛炮也不易磨損炮管。因此,滑膛炮作為反坦克火炮仍受到重視和發展。

原本坦克在使用滑膛炮時,會産生射程較小的問題,但後來随着尾翼穩脫殼穿甲彈等的出現,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一般來說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可以發射炮射式導彈,而且造價較低。

早期火器擁有光滑的膛管,發射炮彈時幾乎不帶旋轉。炮彈(抛射物)必須擁有穩定的外形,比如帶尾翼的箭狀物或球體,以此減小發射時的震動。然而,球體炮彈在飛行中容易随機的轉動,并且馬格納斯效應意味着即使是一個相對光滑的球體也會做曲線運動,當其自轉軸與前進方向不平行時。

膛線給抛射物賦予自轉,使它穩定下來,并防止它震動。首先,這樣減小了随機自轉引發的馬格納斯效應,提高了精确度。第二,膛線使同樣口徑的炮可以發射更長更重的炮彈,增加了射程和威力。十八世紀中,标準步兵裝備是一把滑膛槍,而到了19世紀,線膛槍(Rifle)成為了标準配備,極大的增加了步兵武器的射程和殺傷力。

我軍裝備

目前我國裝備的滑膛火炮主要有125毫米和120毫米,前者有48倍口徑和50倍口徑兩個系列。是在前蘇聯T64主戰坦克的2A46式125毫米滑膛炮基礎上研制開發的,但是從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看,很明顯已經超越了原型炮。目前我國較先進的96/99系列主戰坦克均采用這種火炮。而120毫米系列則主要裝備在89式自行反坦克車上。

上一篇:反坦克火箭筒

下一篇:榴彈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