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

靈長目猴科動物
滇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金絲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體長:51-83厘米,僅在中國的雲南和西藏高山針葉林有分布,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靈長類動物。[1]它們的主要食物是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滇金絲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雲南德欽阿墩子,現收藏在法國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滇金絲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活動範圍可從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蘿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食植物嫩芽及幼葉。嬰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兩年生一胎,孕期約為7個月。僅分布在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喜馬拉雅山南緣橫斷山系的雲嶺山脈當中,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一個狹小地域。滇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物種。繼大熊貓後,金絲猴被列為第二國寶。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滇金絲猴 中文别名:黑金絲猴、黑仰鼻猴、雪猴、花猴、大青猴、白猴、飛猴、黑白仰鼻猴 英文名:Yunnan snub-nose monkey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獸亞綱 (Theria) 目:靈長目(primates) 亞目:類人猿亞目(Anthropoidea) 科:猴科(Cercopithecidae) 亞科:猕猴亞科(Cercopithecinae) 屬:仰鼻猴屬(Rhinopithecus) 種:滇金絲猴

簡介

絕大多數現生靈長類都生活在被人們稱為動植物王國的熱帶雨林之中。那裡氣候溫暖、食物豐富, 大自然為它們的生存提供了優越的栖息環境。因此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專家學者,一提到靈長類,總是把注意的焦點放在四季常綠的熱帶雨林上。可是,在我國滇藏交界處的雪山峻嶺之颠的高寒森林中,卻生活着一種罕為人知的珍稀靈長類。這就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奇—滇金絲猴。

它們具有一張最像人的臉,面寵白裡透紅,再配上它那令當代婦女追求的美麗紅唇, 堪稱世間最美的動物之一。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體重可達三十來公斤,且生态行為極為特殊,終年生活在冰川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帶之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較低海拔地帶以逃避極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惡劣自然環境因素,對農作物也總是“秋毫無犯”,因而是靈長類中最有趣的物種之一。

在動物系統分類上,它隸屬于靈長目、猴科、金絲猴屬。該屬是現生靈長類中極為引人注目的一個類群。它在系統發育上處于舊大陸猴與猿之間的特殊分類地位。故金絲猴研究對于人們認識和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義,因而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金絲猴屬中的四個物種(包括:川金絲猴、黔金絲猴、滇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都已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色名單之中。其中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都是當今世界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之一。這四種金絲猴當中除越南金絲猴僅分布在越南北部外, 其餘三種均為我國大陸特有分布種。因此,均應視為中國的“國寶”。 

有關滇金絲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1871年,一個名叫大衛的法國人根據傳聞報道了這種當時尚未科學命名的動物的存在。1890年冬季,兩名法國人即索利和彼爾特在德欽縣境内組織當地獵人捕獲七隻年齡性别不同的滇金絲猴,将其頭骨和皮張送到巴黎博物館。法國動物學家米爾恩-愛德華于1897和1898年兩次對這一物種給出其科學描述,并正式命名。但從那以後,這一神秘的動物查無音信,人們還以為它早已絕滅了呢!

我國科學家對滇金絲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後開始的,當時在雲南德欽縣收集到8張滇金絲猴皮才證實了它的存在。但真正對它的實地科學考察則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獲得三個完整的标本,從而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

從那以後,滇金絲猴保護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個滇金絲猴保護區—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而拉開了對這一珍稀瀕危動物的保護行動序幕。近來又先後成立了西藏紅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雲南雲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這些行動極大地推動了滇金絲猴的保護,再加上近二十年來我國科學家前赴後繼的科研努力及各種媒體的宣傳報道,其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得到了世人的認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為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吉祥物之後,滇金絲猴的知名度急劇上升。現在,中國政府已經把“金絲猴保護工程”列入其十五個野生動植物專項保護工程之一。

外形特征

雖名為“金絲猴”,實際并無金黃色的毛。身體較川金絲猴稍大,體長740-830mm,尾相對較短,略等于體長,約510-720mm,但比較粗大。身體背面、側面、四肢外側,手、足,和尾均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長毛。頸側、腹面、臀部及四肢内側均為白色.滇金絲猴頭頂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個體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藍色。毛色比較單調,背、體側、四肢外側和尾均為棕灰、灰黑色,毛長達23厘米;喉、頸、上肢内側、臀部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黃色。

分布範圍

産于雲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絲猴是中國的特有種,其分布區狹小,各自然種群成島狀分布,相互隔離。在比較集中的分布區已建立白馬雪山、哈巴雪山、鹽井等自然保護區。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生活習性

栖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針葉林帶。是目前發現的居住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的猴群不大,多為20-60隻,尚未發現有150隻以上的大群。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體,有社群等級行為。無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移現象。活動範圍與猴群大小有異,約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為1.12-2.5隻/ km2。主食針葉樹的嫩葉和越冬的花苞及葉芽苞,也食松蘿和桦樹的嫩枝芽及幼葉,5-7月還吃箭竹的竹筍和嫩竹葉。11月中旬所觀察到的猴群中,成年雌猴幾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較整齊,據其形态,估計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們栖息地比川金絲猴海拔高,故産仔要遲2-3月。

種群現狀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調查報道(李緻祥等,1979年;馬世來等,1984-1985年;楊德華等,1981年;白壽昌,1988年;王應祥等,1985-1988年),滇金絲猴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雲南雲龍一個狹窄的高山深谷地帶,猴群數量較少,一般僅20-60隻,很少超過100隻大群,估計種群總數在雲南難以逾越1,000隻(白壽昌,1988年);西藏芒康約1,000隻(尹秉高、劉務林,1993年)。

緻危因素

主要是濫獵供作毛皮用。據在雲南德欽縣霞若區調查。70年代該區滇金絲猴估計不下1000隻,但1971-1981年獵殺統計數達430多隻,到現在僅剩下200餘隻(白壽昌,1987年)。1978-1981年上半年,僅白馬雪山東坡一小區域,三年半時間共槍殺139隻,其他産滇金絲猴的地區,其情況也大同小異(木文偉等,1982年)。同時還由于森林不斷采伐、毀林開荒以及放牧,嚴重地破壞了它們的栖息環境而導緻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後遭到蠶食絕滅。

科學研究

滇金絲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雲南德欽阿墩子,現收藏在法國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1897年由米勒·愛德華(Milne-Edwards)定名。

最早對滇金絲猴進行科學紀錄的是法國傳教士彼爾特(Monseigneur Biet),他1890年在中國雲南省西北部的白馬雪山開展狩獵活動,捕獵到了滇金絲猴,并進行了解剖。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科學界再也沒有關于這個物種的任何信息,對這個物種的生态習性都沒有任何了解。滇金絲猴的模式标本采自于雲南德欽巴美,現收藏于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

時隔70年,在1960年,動物學家彭鴻绶教授偶然地在雲南德欽的畜産公司看到了滇金絲猴的皮,意外的證實這個神秘物種仍然存在。通過與當地少數民族接觸,發現當地人對滇金絲猴并不陌生,他們把這種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們的狩獵獲取皮毛的對象。也就是從1960年起,随着社會的變革,原始的狩獵方式被大規模的獵殺所替代,人與猴之間的平衡被打破。1980年代初,還沒有研究人員見過活的滇金絲猴,倒是見到過作為藥材合法收購的猴骨。1985年5月,白馬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鐘泰次裡終于在一次陪同科學家的考察中,見到了自己要保護的對象——滇金絲猴。

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龍勇誠和美國加州大學博士柯瑞戈(Craig Kirkpatrick)在白馬雪山深處一個叫崩熱貢嘎的地方建立了營地,對滇金絲猴進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攝影師奚志農跟随考察小組以其深入滇金絲猴的活動區域,由于滇金絲猴的活動範圍很大,拍攝活動裡盡艱辛,終于在3個月後等待到機會,在200米的距離内,拍攝到了滇金絲猴,這是最早的滇金絲猴影像資料。

保護措施

由于對滇金絲猴的認識很晚,對當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在各種保護措施中,利用影像宣教國家法規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成為重點。另一方面,對其栖息地的保護以禁止商業伐木為基礎,采取遷地保護的辦法,解決人與猴子争地的問題。由于保護措施得到落實,據近些年的統計,滇金絲猴的種群數量有所上升。   

滇金絲猴的生存面臨問題:

1.尚未制定出具有總體指導意義的“滇金絲猴保護行動計劃”,所以協調針對該物種的各項保護活動及對其相關資源進行統一調配。

2.有些猴群“溢出”保護區的現象嚴重。即原來主要隻保護内活動,但現在主要在保護區外活動,所以保護區難以對之實施有效的管理。

3、對猴群的管護還十分粗放,而其分布區大多為狩獵傳統盛行地區。所以,好些猴群的生命安全仍未得到充分保證。

4、近百年來的當地人口急劇上升使農地和牧地需求增長明顯,造成其栖息地破碎化嚴重。從而導緻許多猴群的消亡。

5、對滇金絲猴的科研投入太少,離其需求底線相差甚遠。所以,雖有過去二十年的科研艱苦奮鬥, 現在人們對滇金絲猴的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仍了解甚少,所以很難對其保護行動決策提供各種相關科學依據。

根據目前存在的這些具體問題,特提出以下對策與措施:

1.組織一個包括專家和高層管理人員的工作班子,制定出跨世紀滇金絲猴保護戰略行動計劃。

2.加強相關保護區和基層林業管理部門對野生動物的管理能力建設,并從财力上和管理機制上予以保證和落實。

3.建立和擴大現有相關保護區的面積,使所有滇金絲猴群的現有栖息地和重要擴散地及生态走廊帶均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4、探索當地社區參與式共管模式和村社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模式, 徹底杜絕各種狩獵活動,并幫助當地社區群衆脫貧緻富,解決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計等實際生産生活問題。

5.加大對滇金絲猴的科研投入, 讓科學家能真正腳踏實地的了解這一物種的生态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問題, 為保護行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上一篇:苗族銀飾

下一篇:枝額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