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幼嗜學

溥幼嗜學

《明史張溥傳》中的原句
“溥幼嗜學”出自《明史張溥傳》。張溥(1602~1641),明代文學家。初字乾度,後字天如,号西銘。[1]江蘇太倉人。崇祯進士,選庶吉士,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張溥曾與郡中名士結為複社,評議時政,是東林黨與閹黨鬥争的繼續。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複古,又以“務為有用”相号召。一生着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記》。
  • 中文名:溥幼嗜學
  • 外文名:
  • 别名:
  • 張溥:1602~1641
  • 作者:張溥
  • 屬于:明代文學家
  • 初字:乾度
  • 後字:天如
  • 号:西銘
  • 出生地:江蘇太倉人

原文

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皲,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以此也……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選自《明史張溥傳》)

譯文

張溥從小就熱愛學習,他所讀過的書一定親手抄寫,抄一遍再朗讀一遍,讀過之後就把它燒掉,再抄,這樣持續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浸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張溥寫詩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問他索取詩文,他不打草稿,當着客人的面揮筆就寫,一會兒就寫好了,因為這個原因他在當時很有名氣。

字詞翻譯

1已:停止。

2鈔:通假字,通“抄”,抄寫。

3湯:熱水。

4沃:浸。

5名:題名。

6嗜:特别喜歡。

7幼:年幼的時候。

8即:就。

9焚:燒。

10如是:像這樣。

11皲(jūn):因受凍而開裂。

12俄頃:一會兒。

13就:完成,寫完。

14以故:因為這個原因。

15征索:讨要。

16日:每天。

17始:才。

18就:完成。

19名:名氣。

啟示

張溥的博學源自于他自身七錄其書的刻苦鑽研。我們可以思考出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獲得一樣學問,必須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學習成果需要我們用勤奮去換取,哪怕寫到“指掌生繭”也要繼續學下去。記住學無止盡!

品質

體現了他刻苦學習的精神品質和十分誠實的優點。

介紹

幼年勤奮好學,所讀書必手抄,抄畢吟誦即燒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讀書室名為"七錄齋"。崇祯四年(1631)中進士,後改庶吉士。曾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叫做複社,興複古學,進行文學與社會活動。複社表面是講學"以文會友",實際是評議時政,并與貴族大官僚鬥争的一個政治集團。是東林黨與閹黨鬥争的繼續。張溥名聲很大,複社影響甚廣。《七錄齋集·國表序》載有複社活動的盛況。"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無不知有'複社'者"。其影響遍及南北各省。執政巨僚由此頗為忌恨。裡人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張溥等結黨,案未結而溥已故世。

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複古,反對公安、竟陵兩派逃避現實,隻寫湖光山色、細聞瑣事或追求所謂"幽深孤峭"的風格。但他在提倡興複古學的同時,又以"務為有用"相号召,與前、後七子單純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區别。

張溥散文,在當時很有名,風格質樸,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記》,贊頌蘇州市民與閹黨鬥争,強調"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為"缙紳"所不能及。叙議相間,以對比手法反襯五人磊落胸襟,為傳誦名篇。

張溥着作有《七錄齋集》。包括文12卷,詩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時刻本。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溥于各集前均寫有題辭。此集是張溥為"興複古學"而編輯的一部規模宏大的總集。《四庫全書總目》說:"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殷孟倫注),将各集卷首題辭首次輯成一書,并加必要注釋。是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及張溥着作的重要參考書。張溥其他着作有《春秋三書》32卷。《曆代史論二編》10卷。《詩經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張溥又為《宋史紀事本末》及《元史紀事本末》補撰論正。

故居位于太倉市區西街,建于明代天啟、崇祯年間,為三進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也是市博物館所地,内設複社紀念堂、文物陳列館、太倉名人館、“四王”紀念館等。

上一篇:化合價順口溜

下一篇:親屬稱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