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之戰

渭南之戰

曹操和關中聯軍的戰争
渭南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1]
  • 名稱:渭南之戰
  • 地點:渭南
  • 參戰方:曹軍;關中聯軍
  • 結果:曹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曹軍近十萬;關中聯軍十萬
  • 傷亡情況:死者以萬計[1]
  • 主要指揮官:韓遂、馬超、楊秋、李堪、侯選
  • 時 間:建安十六年(211年)

簡介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秋,九月,在八百裡秦川的渭水南岸華陰,天寒地凍。在這寒風凜冽、冷風刺骨的關中大地上,爆發了一場三國曆史上,規模空前絕後的大會戰。雙方參戰人數達數十萬,數十萬人,全部在一場戰鬥中投入厮殺,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便是曹操為平定關中,與馬超等關中聯軍的最後決戰,史稱渭南之戰。這場戰役,雖然不是三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其對三國形勢的影響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但其謀運之深遠,則遠非三大戰役可比。[2]

背景

赤壁之戰曹操打了個大敗仗,南下受阻,遂向西欲奪關中,但表面卻詐稱要進攻漢中的張魯。關中的馬超、韓遂及部将梁興等疑為攻己,遂合兵10萬抗曹。曹操定下以智取勝的計劃,先令曹仁率軍進逼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誘敵集結,但不出戰。

戰役經過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是年,以骁将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曹操審時度勢,運籌帷幄,于是年八月,親統大軍進抵潼關,兩軍夾關對峙。為誘使關中軍集中于潼關,造成河西空虛,從正面佯攻潼關,同時令将軍徐晃、朱靈率4000精兵。從蒲坂津(今山西永濟、陝西大荔朝邑之間黃河渡口)乘虛渡過黃河,建立了橋頭陣地。閏八月,曹軍從此渡河,曹操自領衛隊百餘人斷後,馬超率步騎兵萬餘人追擊而來,曹軍處境十分危急。曹操部下校尉丁斐放出大批牛馬,馬超軍争相取馬,曹操遂在衛将許褚掩護下渡過黃河。爾後沿河岸立栅,為甬道南進。馬超退守渭口(今陝西華陰境)。

時至九月,西北氣候已相當寒冷,曹操用婁圭之謀,夜渡渭水,聚沙灌水,一夜之間凍冰為壘,架起浮橋,曹軍全部渡至渭南。曹操料馬超必來夜襲攻營,于是預設埋伏,擊敗馬超軍。馬超受挫,提出劃河為界的議和條件,被曹操拒絕。馬超多次前來挑戰,曹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再次提出劃地為界的要求。這時,曹操采納謀士賈诩的計謀,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痹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曹操利用過去與韓遂的友誼,故意在兩軍陣前和他叙舊;又故意塗改給韓遂的書信,使之落到馬超手裡,引起馬超的疑忌,促使他們内部矛盾激化。曹操視時機成熟,主動對關中軍發起進攻。先以輕裝騎兵向馬超挑戰,以機動戰法與之周旋,俟其疲憊,将馬超等誘入伏擊地域,然後出動精銳重裝騎兵由兩翼夾擊,遂大破關中軍,斬成宜、李堪等。馬超、韓遂逃往涼州(今甘肅及甯夏回族自治區等地)。

戰争詳情

八百裡秦川,古時又稱關中,潼關則是進入關中的大門。黃河經黃土高原南下,至潼關附近遇東西走向的華山山脈,遂拐90°直角掉頭東去,由南北走向變為東西走向的河流。潼關就位于剛剛拐彎的黃河南岸,北靠陡峭的黃河河岸,南為華山山脈,是沿黃河南岸西進關中平原的唯一路口。潼關東面有一渡口,如果想繞過潼關進入關中,須經此渡口北渡黃河。如果沿黃河北岸直接西行,将很快到達黃河拐角處的河東岸,岸西即是關中平原,但由于此處河岸陡峭,無法西渡,須繼續沿黃河東岸北行,尋找渡口。越過黃河北岸東西走向的中條山山脈西端,進入河東平原,方是可以西渡黃河的蒲阪津渡口。

總之,從潼關北渡黃河後,須北越中條山山脈,行百餘裡險峻山路,進入河東平原,方能到達蒲阪津渡口東岸。黃河之險甚于潼關之險。黃河不同于長江中下遊,長江中下遊水量大,江面寬闊,千裡岸線皆可過渡。兩岸多支流大湖,可屯集數量龐大的大型戰艦,數萬大軍可乘船蜂擁登岸。黃河渡口隻有少量渡船,一次最多隻能渡過數百人,對岸若有敵方數千守軍,這渡過去的數百人瞬間就會被守軍屠戮殆盡。曆史上,曹操派徐晃、朱靈率四千人偷渡蒲阪津,唯一目的和作用,就是乘馬超等關中叛軍還沒在蒲阪津西岸設防時,渡過黃河,能在西岸有足夠的兵力迎擊前來阻止渡河的敵軍,保衛渡口西岸,使随後到來的曹操大軍順利渡河。曹操大軍一旦由此進入河西,就是踏上了關中大地,易守難攻的潼關對曹操就已不再有用了。

流經關中平原、東西走向的渭河,在潼關附近的黃河轉彎處,彙入黃河東去。渭河又與黃河不同,黃河流急,兩岸多是峭壁,隻有少數渡口可以過渡;渭河流緩,兩岸平坦,處處皆可架設浮橋。曹軍進入河西,南下已無險阻;渡過渭河,東去直叩潼關背後,西去則直取長安。關中自曆董卓、傕汜之亂,早已不複往日之繁盛,各地軍閥林立,馬騰、韓遂等便是其中的兩部。他們雖然各有武裝,割據地方,但他們形式上還是遵奉朝廷的。遠在官渡之戰時,馬騰就曾協助曹操抵禦袁紹從西部對河東的進攻。到赤壁之戰前,馬騰已攜家入京為官,馬超則留在關中接管了馬騰的部曲。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曹操傳令,讓鎮守長安的鐘繇讨伐張魯,并派夏侯淵出河東會合鐘繇。此時,夏侯淵和徐晃剛剛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亂,軍隊可以沿汾河出河東。讨伐張魯,将有可能經過關中諸将馬超等人的防地。高柔為此提醒曹操,此舉有假途滅虢的嫌疑,關中各部可能因此反叛,曹操未予理睬。

結果,馬超等十部皆反,其衆十萬,進軍屯據潼關。曹操令曹仁統軍拒敵,并令其堅壁勿戰。秋七月,曹操親統大軍西征。關中這場叛亂,是曹操沒有聽高柔的勸谏而導緻的,是由曹操疏忽大意的錯誤所緻。但是,後人多認為,曹操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實際上是各行其政的關中諸将,為名正言順地剿滅他們制造借口。可以說,從一開始,曹操就是有預謀的。《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開篇就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孫子兵法》中的第三事“地”:“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潼關對曹操重要,對于叛軍同樣重要。占領通關,會給叛軍以信心和鼓舞,會讓關中諸将更深地卷入叛亂之中,前面我們講過,這正是曹操所希望的。這是曹操讓“地”取“道”。潼關雖險,讓給關中叛軍,卻可以使馬超等關中聯軍遠離巢穴。由于潼關重要,他們才肯用大軍據守。曹操在潼關附近解決他們,和深入邊遠去逐一解決他們比起來便是“近”。

曹操欲擒先縱,以“險”易“近”。這樣看,曹操連讓“地”都是虛讓。馬超等關中聯軍搶占潼關,看似撿了個大便宜,實際上那卻是曹操給他們預設的大陷阱。《孫子兵法》中,第二件需要計算好的事情就是“天”:“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曹操想利用天時,具體說就是利用時間和寒冷的冬季,造成馬超等關中聯軍的補給困難。當年有閏八月,否則,曹操可能再稍早些出兵。

随着時間的推移,戰局的發展,當曹操逐步完成所有進攻準備時,也正好是馬超等關中聯軍再也無法支撐,急于撤兵之時,說明曹操出征的時間拿捏得剛剛好。《孫子兵法》中提及到的第五件事“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中各部,互不統屬,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地。

經過董卓、傕汜之亂,關中十分凋零,各部的治理水平又很差,所以他們的物資儲備水平很低。他們的軍隊極不正規,平時為民,戰時集合而為兵,裝備補給非由政府統一配發,而是由士兵自己解決。由于他們僅是地方勢力,沒有大規模遠征的行動,以他們的統治水平,從沒建立起,也無法建立起完備的後勤保障系統。這樣的軍隊,一旦長期征戰在外,補給不濟是一定的,尤其是冬天的禦寒裝備,就更是困難。隻能搭設帳篷野營,沒有良好的禦寒裝備,則隻有收兵一途。而關中各部顯然裝備不起可以冬季作戰的軍隊。

反觀曹方,其治理水平,生産的恢複和發展,軍隊的正規化,完善的後勤保障系統,一定遠非關中聯軍可比,其冬季堅持野戰的能力自然遠強于關中聯軍。當時的軍隊在非戰時,都要從事生産活動,否則,以當時的生産力水平,不足以供養足夠規模的軍隊。曹操三月份就張羅要讨伐張魯,結果關中諸将馬上就集結了十萬大軍去搶占潼關,此時正是農業生産最關鍵的時期,曹操更壞的是,還派曹仁把他們牢牢地拴在潼關,當年關中各部的農業生産基本上就廢了。而曹操自己卻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整個兒什麼都不耽誤。

其結果必然是,秋季過後,關中各部将無糧可證;冬季來臨,關中聯軍又将無野營裝備。所有這些,都是他們貪圖潼關之利帶來的并發症。曹操方面,後方及保障系統遠優于關中各部,再加上大軍秋季才出動,絲毫沒有影響當年的糧食生産,其作戰持續能力無疑将遠勝過關中聯軍。《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在結束時有:“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曹操還沒與關中叛軍接戰,其深謀遠略便早已使戰争的天平倒向了自己。八月,曹操大軍經函谷朔黃河西進,到達潼關。此時曹軍的糧草由洛陽經函谷供應。潼關雖險,卻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狹關,須以大軍方可屯守。

正因為潼關有此種特點,曹操用大軍緊逼潼關,擺出非要從潼關進入關中不可的架勢,馬超等關中聯軍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在潼關的防守上。關中各部不斷向潼關增兵,曹操聽說,不憂反喜。事後曹操解釋說:“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衆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經過一段時間的相持,眼見聯軍的所有力量都已集中到潼關,曹操暗中卻派徐晃、硃靈率步騎四千人渡過浦阪津,據河西為營,準備接應曹操大軍由河東進入河西。史書記載,曹操曾問徐晃如何可入關中,徐晃提出了這個計策。徐晃出身西涼軍,熟悉關中民情、地理,後面的賈诩也是西涼軍出身。閏八月,曹操親自率軍從潼關東面的渡口北渡黃河。

徐晃,剛剛從浦阪津渡過黃河,還沒來得及建立寨栅,當夜梁興即領步騎五千多人前來攻擊,被徐晃擊敗。曹操與徐晃約好,在曹操從潼關北渡時,徐晃方才能從浦阪津西渡黃河,否則,消息過早洩露,徐晃會遭到敵人大軍的攻擊。馬超看到曹操北渡,自然知道曹操是想從浦阪津渡河進入關中,遂派梁興帶五千多人前去搶占浦阪津渡口西岸,通常情況下,這五千人足以阻擋曹操渡河。但馬超沒有料到的是,徐晃已經搶先占領了浦阪津渡口西岸。

經長途急行軍趕到浦阪津渡口的梁興軍,自然不是以逸待勞的曹軍對手。待消息經幾百裡路傳回潼關馬超大軍處時,馬超再想派大軍去重新奪回渡口,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曹操事後解釋時說:“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衆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後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軍也。”西渡黃河後,此時曹軍的糧草改由河東經浦阪津渡口供應。曹操沿河連車樹栅為甬道向南推進。馬超退屯渭口。曹操又多設疑兵,吸引馬超的注意力,暗中卻從黃河把船駛入渭河,連夜用船搭起浮橋,分兵在渭水南岸紮營。

在渭水南岸立營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合适的建築材料,加之屢受馬超騎兵的突擊,一時難以完成立營的工作。後乘天氣突然爆冷,曹操夜裡渡兵在南岸澆築起凍沙城。天明時,凍沙城建築完畢。九月,曹操大軍全部從容渡過渭水。至此,曹操已經完成了全面攻擊的準備,下面就是怎樣在決戰中,打敗馬超等的十幾萬關中聯軍。如此規模的大會戰,曹操從前沒打過,事實上,三國曆史上也僅此一次。如何選擇決戰時機是打赢會戰的關鍵,敵軍将士戰鬥意志最差的時候無疑就是最佳決戰時機,這通常出現在敵軍必須退兵的時候。

這時,馬超移屯渭南,并派信使求和,曹操沒有答應。兩軍對峙,先退者會出現人心浮動,士氣崩潰的局面。尤其是軍本烏合,各有私利的集團,在局面一旦出現标志性不利時,立即就會土崩瓦解。楚漢相争時,兩軍相持于荥陽,劉邦、項羽均十分困難,卻無人肯先退。官渡之戰時,曹操幾乎難以為繼,卻苦苦支撐。這就是荀彧所說的“先退者勢屈”。另外,由于馬超等關中聯軍在春季三月時,就在潼關屯集十萬大軍,加之用于長途輸送糧草的人力,馬超等關中聯軍各部,當年的農業生産幾乎全廢。此時秋季已過,冬季将臨,馬超等關中聯軍各部卻征收不上來新糧,全軍有斷炊之虞,所以聯軍各部急于散兵就食。這時賈诩建議使用離間計,聯軍各部互相猜疑,曹操就已經具備了在即将發生的大會戰中的“先勝”。後來,在與韓遂最後一次會晤中,曹操一反原先一貫示弱于敵的作法,突然列出五千鐵甲騎兵,陣列森嚴,“精光耀日”,關中各軍,無不為之震懾驚恐。

這是曹操大戰前打擊敵人的士氣,為“先勝”又添一砝碼。《孫子兵法》“五事”中的第四件是“将”:“将者,智、信、仁、勇、嚴也。”離間計嚴重破壞了關中諸将的為将之道,使得他們把心思不是用在如何戰勝敵人上,全都用在了如何提防自己人。“勝兵先勝”完成了,到“而後求戰”的時候了。離間計剛剛施用完畢,曹操立即與馬超約期會戰,而馬超也急于結束對峙狀态。史書:“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三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會戰,這裡的“公”是指曹操。曹操此次決戰能夠全勝,戰術上有兩個關鍵。第一步,“輕兵”疲勞敵軍。

此次大會戰前,曹操先用了離間計,使得關中各部各懷異心,臨戰時皆不肯出力,使得曹操隻用部分兵力即能與之長時間相持。第二步,“虎騎”重擊敵軍。關于渭南會戰的策略,曹操後來說到:“連車樹栅,為甬道而南,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馬超等關中聯軍一敗而軍馬損失殆盡,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堅固的營壘可以退守。

不建營壘,是因為曹操的驕敵之計使馬超等認為,曹軍弱不能戰。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結束了,“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這場大決戰,關中諸将的武裝力量基本損失殆盡,從此結束了關中軍閥割據的局面,關中各郡進入了朝廷直接掌控的範圍。馬騰由于受馬超叛亂的牽連,在曹操回到京城後,全家被殺;馬超由于陷父于死地,從此而聲名狼藉。

大戰結果

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結束了,“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這場大決戰,關中諸将的武裝力量基本損失殆盡,從此結束了關中軍閥割據的局面,關中各郡進入了朝廷直接掌控的範圍。順便提一下,馬騰由于受馬超叛亂的牽連,在曹操回到京城後,全家被殺;馬超由于陷父于死地,從此而聲名狼藉。

曹操從起意解決關中問題伊始,便精心運籌戰争“五事”,在最後決戰時刻,使對手關中聯軍“五事”皆失;在戰役進行中,恰當運用兵者詭道、正奇結合的用兵之法,以最小的代價赢得了決戰的全勝。由此觀之,曹操在渭南之戰中的謀略,堪稱“廟算”勝敵的經典。

戰前形勢分析

一、戰前雙方形勢與戰區地理

208年底,曹在赤壁之戰中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水軍幾乎被全殲,精銳陸軍也失其1/3。

209年底又丢失了南方重鎮江陵,這使得曹的南進計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209年3月,曹曾進駐谯郡,制作輕型戰船并訓練水軍,準備繼續向南方進兵。7月,曹軍自渦水、淮水出肥水,到達合肥,但是考慮到連年征戰,士兵勞苦,且疫氣流行,而沒有繼續南進,于12月全軍返回了谯郡一帶。

210年魏軍基本是進行休整。南進的困難擺在前面,于是曹将其下一步的進軍目标選在了西方的關中、涼州和巴蜀地區。

據關中和涼州的超、韓集團,實際上是一個由10個大、小軍閥組成聯合體,超部是這個聯合體的核心但是他們并沒有嚴密的統屬關系。平時,他們分散割據于自己的地盤,在發生利益相關的情況時,才會集中在一起,共同對敵。當時,馬韓集團在名義上是歸順于曹的。

在曹201年于袁尚等在河北激戰時,馬韓集團也曾經幫助曹的司隸校尉鐘繇大敗高幹、和南單于兵團。強悍的馬韓集團總是曹向西南進兵的一個巨大威脅,曹決不敢在自己的大軍深入漢中和巴蜀險地的時候,背後的關中有一支強大的不穩定軍事集團存在。二.戰區地理關中曆來為四塞之地:南面有險峻的秦嶺山脈、東面有潼關和黃河天險的保護,西面是隴山與六盤山的崇山峻嶺,北面是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黃龍山。曹進攻關中主要有三條路線:1、北路:出河東,自蒲坂津西渡黃河進入;2、中路:沿大路,經潼關進入;3、南路:先南下宛城,繞道武關、藍田迂回進入。自秦帝國以關中為基地統一中國,西漢高祖也依關中的地理優勢統一全國。自古就有“百二秦關”的說法,既以關中的險要地形,用二萬兵就可以抵抗百萬大軍的進攻。特别是從東面的中原地區進攻關中,基本上是仰攻的不利形勢。

渭南之戰

潼關圖冊

尤其是走潼關.因此,曹要想擊破占據關中險要、兵力強大、戰力強悍的馬韓集團,必須靠比擇手段的~智取~,強攻必死。曹在這個上面是相當清晰的參戰兵力分析:1.關中聯軍:《資治通鑒漢記58》:“關中諸将果疑之,馬超、韓遂……等十部皆反,其衆十萬,屯據潼關;”十部分别是:偏将軍超、鎮西将軍韓。其他的有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以上的十部中,超是核心、韓屬于較大的軍閥,估計兵力每人有1.5萬左右(超多次率本部主力一萬多兵出擊渡河的曹軍);而其他八人都是中、小軍閥,其中有記載有梁興0.5萬人(梁興曾率本部0.5萬人反擊偷渡蒲坂津的徐晃,而他是其中勢力較小的一個)。

估計侯選、程銀、楊秋等中等軍閥的兵力在0.5~1萬之間,後面5個小軍閥兵力各0.5萬人。所以估計關中聯軍的實際兵力在8萬多,号稱10萬而已。而且他們并不是都在潼關前線,後方估計會有部分兵力。

這樣實際參加與曹軍作戰的部隊約有6.5~7萬左右。2.曹操集團:參戰兵力沒有記載,根據主要的參戰将領和曹用兵的習慣加以分析:參戰将領:曹操,自然會帶領其精銳的虎豹騎部隊參戰,兵力5000左右(許禇、曹真、曹休在其中);安西将軍:曹仁,曾經在潼關單獨對抗馬韓聯軍3個多月,兵力不會少(根據此戰後派其統七軍讨伐反叛的蘇伯、田銀——三國志曹仁傳),估計有3萬人左右;征西護軍:夏侯淵,徐晃、朱靈等大将均曾受其節制,兵力1萬左右;平狄将軍:張郃,兵力5000左右(從破超、韓于渭南——三國志張郃傳);橫野将軍:徐晃,兵力4000以上(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三國志徐晃傳)另外都護将軍(或許是厲鋒将軍)曹洪也很有可能參戰,兵力在5000左右。其他:将軍朱靈、校尉丁斐等司隸校尉鐘繇(在長安,沒有部隊,未參戰)這樣一來,曹操的部隊總兵力大緻在6~6.5萬人左右。因此,這次戰役基本也是一場雙方兵力相當的交戰。

戰争點評

一、此戰,曹操巧用離間計殲滅馬超、韓遂主力,為控制關中局勢和西取漢中創造了條件。

二、曹操從起意解決關中問題伊始,便精心運籌戰争“五事”,在最後決戰時刻,使對手關中聯軍“五事”皆失;在戰役進行中,恰當運用兵者詭道、正奇結合的用兵之法,以最小的代價赢得了決戰的全勝。由此觀之,曹操在渭南之戰中的謀略,堪稱“廟算”勝敵的經典。

三、此戰,曹在兵不占優之勢實用離間計破超、韓主力,為控制關中局勢和西進漢中創造了關鍵的條件。徹底保證了曹集團對中國北方的控制,也是曹在北方戰區進行的最後一個大戰役。此戰可以說是曹最為經典的一次戰役,關中聯軍當時是很強大的,在整個戰役過程中的用謀用兵,也把曹的思想,性格體現的淋漓盡緻尤其是狡詐,陰險的一面。

四、曹操此次決戰能夠全勝,戰術上有兩個關鍵。

第一步,“輕兵”疲勞敵軍。“輕兵挑之”的目的,就是讓敵人全軍勞的同時,能讓自己的“重兵”逸,達到以逸待勞的目的。曹操的“輕兵”憑什麼就能和馬超等關中聯軍“戰良久”?這就是離間計的功勞了。如果關中聯軍同仇敵忾,上下一心,曹操的“輕兵”顯然無法“戰良久”。正是因為此次大會戰前,曹操先用了離間計,使得關中各部各懷異心,結果是,臨戰時皆不肯出力,使得曹操隻用部分兵力即能與之長時間相持。

第二步,“虎騎”重擊敵軍。也許有的讀者要問,曹操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出動虎騎?如果一開始就出動虎騎,面臨生死關頭,本能會使關中聯軍各部抛棄嫌疑而死地求生的。如果待敵疲憊後,再施以重擊,敵人既使有心拼命,也已無力搏殺。

五、關于渭南會戰的策略,曹操後來說到:“連車樹栅,為甬道而南,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馬超等關中聯軍一敗而軍馬損失殆盡,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堅固的營壘可以退守。不建營壘,是因為曹操的驕敵之計使馬超等認為,曹軍弱不能戰。

參考資料

1.《三國志·衛觊傳》裴注《魏書》:兵始進而關右大叛,太祖自親征,僅乃平之,死者萬計。太祖悔不從觊議,由是益重觊。

2.《三國志》:太祖欲遣锺繇等讨張魯,柔谏,以為今猥遣大兵,西有韓遂、馬超,謂為己舉,将相扇動作逆,宜先招集三輔,三輔苟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繇入關,遂、超等果反。

上一篇:萬曆三大征

下一篇:巴拉圭戰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