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遊東北岸,位于東經118°30'-118°37',北緯24°54'-25°0'之間,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裡,福州市196公裡。因為山上泉眼諸多别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裡。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裡,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衆多的海外遊客。
    中文名: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 外文名: 地理位置:泉州市豐澤區泉山路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六十二平方公裡 著名景點:清源山、九日山

景區概況

清源山,又名泉山、北山、齊雲山,泉州城北之屏障,“泉州”因山而得名,是著名道教聖地、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拔615米,山勢雄偉、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奇石嵯峨,包括有老君岩、九日山風景旅遊區、伊斯蘭教聖墓、南少林寺和錦繡莊民間藝術園等主要景區,其自然景色秀麗,文化内涵深厚,元代時即被贊譽為“閩海蓬萊第一山”。n

清源山始于秦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遺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迹。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是世界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護最好、位于最東南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九日山祈風石刻”;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殁葬于此的伊斯蘭教聖墓及其旁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曆史上儒、道、佛三教競相占地造宇修行羽化,使清源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成為閩南著名的遊覽勝地,是名副其實和世上罕見的宗教聖地和文化名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遊東北岸,與泉州市區三面接壤。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裡。清源山景區有四十平方華裡,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

地形地貌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屬花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岩體侵人所形成的,岩體外部呈黑褐色,岩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

氣候特點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适宜觀光旅遊。年平均氣溫17——21.3℃,年平均降水量1202——1550毫米,全年無霜期358天。

資源情況

植物資源

清源山國家重點風景區内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45科487屬750種,陸生脊椎動物有25目65科179種,昆蟲種類有21目155科592種,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而且,景區内的森林群落中有5種植被類型及淡水草本沼澤濕地,是沿海地區目前較難得的南亞熱帶生态景觀。

野生植物資源中,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香樟、花榈木、水蕨,省級重點保護的油彬多處,并呈小片分布;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保護的植物有蘭科的小舌唇蘭、見血清、绶草,大戟科的飛揚草、千根草等。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蟒蛇,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虎紋蛙、黑鸢、赤腹鷹等23種,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斑蛙、豹貓、眼鏡王蛇等19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30種,涉及雙邊國際性協定保護候鳥34種。昆蟲有國家保護的中國寬尾鳳蝶、大烏桕蠶蛾等。

主要景點

老君岩山門

老君岩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挂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緻,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樹分立兩側。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谥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曆鄉“曲仁裡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鬥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岩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于它是中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

虎乳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據《寰宇記》雲:"《漢書》朱買臣傳謂東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閩人葉廷圭《海錄碎事》載:"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殼,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竅,泉從隙縫裡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呂道人題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寫的"源頭活水"石刻。"虎乳泉"長年不涸,遊人耳貼岩石,可聞其岩下傳出"咕咚"的陣陣響聲。

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岩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

彌陀岩

彌陀岩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内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岩山門,門柱镌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骖,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

這裡巨石峭立,古木參天,近旁的天侶呈瑞,是兩株不同的樹種緊緊地抱在一起,一棵為重陽木、一棵是榕樹,樹根相盤,樹身相抱,樹丫纏繞,如膠如漆,曆經曆300多年,宛如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

彌陀岩的仿木石構石室,建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築特色和佛像服飾,為研究中國垂江以南元代建築和佛教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石室右側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記載:平章三旦八禦史貼木爾不花憲法使孫三寶佥事釋迦如捐财首倡化合衆緣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塗金。在此方193個漢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現了13個簡化漢字,這在元代碑刻中實為罕見。

石室的上方,沿尋佛經拾級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間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手書的佛字石刻,被譽之為閩海第一佛。中國著名書畫家黃胄所書的拜觀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輝,蔚為壯觀。石室前左側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聳立,榕樹攀生,古人镌有一嘯台、雲谷等石刻。石室的右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刹彌陀岩寺,塌毀于文革期間。

瑞像岩

瑞像岩位于碧霄岩東側,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釋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構石室。瑞像岩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賜恩岩

賜恩岩位于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奇峰醉月”意境區内。賜恩寺内的宋代白衣觀音石雕造像,是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刻而成。2001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書載,賜恩岩為唐代皇帝賜給刺史許稷的封地。許稷出生于仕宦家族,祖父輔幹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也于唐幹元二年(公元759年)登進士,曾任西安太守。許稷青年時期寒窗苦讀,中進士後,擔任中樞要職,曾随駕西巡,為安邊立下大功,得到了皇帝的賞賜,因名賜恩山,所建寺廟,也名為賜恩寺。寺的右側,建有開閩許氏宗祠。賜恩寺内楹聯為明末傑出的進步思想家、文學家、曆史學家李贽(1527-1602年)所撰“不必文章稱大士,雖無鐘鼓亦觀音”。

賜恩山上,巨石成片,壘壘疊疊,形成許多天然石洞、石室。其中有一石洞,上刻“高山仰止”四字,為唐朝閩中甲第進士歐陽詹的少年讀書處,名曰“歐陽洞”。歐陽詹少有大志,剛毅過人,在洞中潛心苦讀,終于在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五試于禮部”,以優異的成績與著名青年文士韓愈同中進士,時稱“龍虎榜”。

在洞周圍,有玩心亭、邀月台、魁星樓等古迹遺址;有曆代摩崖詩刻83方,分布于高低錯落的崖壁上;還有“鸢飛魚躍”、“山海奇會”、“鶴徑琴台”等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題刻。

三世佛

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鬓,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曆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釋迦像,為現代佛,主管現代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隻是左掌托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雙手交疊置于腹部。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中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曆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岩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于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清源洞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頂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時人稱之為"第一洞天"。進山門順石階而上左側立有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068年)紀德碑一方,上刻:"泉山之句載于漢書,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賓客,本州士庶,樂慕名勝,遊覽不絕。

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有觀空樓、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築。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有裴道人因追趕一條傷害生靈的巨蟒到此,見巨蟒遁入洞中,遂複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複出為禍,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洞頂原建千峰紫翠亭",現隻留下"蛻岩",羽化登仙","有仙則名"等曆代石刻數方。

百丈坪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亘,周數百武,故名。曆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傳俞大猷少時也常在此練武。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

1993年市政府決定在主景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内的虎乳泉下方的紫澤洞天谷地建設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湖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動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靈山聖墓

靈山聖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迹,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内。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谒、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

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并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回廊,高約3米,回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棱子,古建築專家稱之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内有曆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所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谟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扶蒲和日記立”。

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曆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風吹欲動,手推能晃,故稱“風動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毬”三個大字。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迹。

開發建設

基礎設施

1997年市政府撥出專款,又蒙廣大信衆熱心捐助,重建彌陀岩寺工程于同年月日12月動工,建有大殿五觀堂等。

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内供奉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菩薩,為脫胎飾金佛像。

1998年重建了裴仙祠,觀音殿和文昌閣。

1998年12月在泉州舉行的中國中國旅遊交易會,市政府撥出專款,完善湖區的旅遊娛樂,休閑設施,其中環湖步遊道,虎乳茶莊,垂釣台,喜雨軒及配套設施已于2000年1月竣工。

項目開發

清水岩

“中國好萊塢”:中國清水岩影視産業園項目于2013年3月11日正式簽約,計劃投資120億元,設計規模為年接待100個劇組、1000萬人次遊客,計劃三年初具規模、六年達到預定目标,将着力打造集影視攝制、文化創意、科研教學、人才培訓、休閑旅遊為一體的“中國好萊塢”,年營業收入可超過150億元,年創稅達30億元,解決10000人以上就業,項目将對泉州影視旅遊文化産業集群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及其周邊片區将捆綁建設成“泉州市豐澤區南少林片區旅遊綜合體”,作為泉州的城市客廳、旅遊集市。該項目整合旅遊、宗教、南少林武術、商貿、景觀等閩南文化要素,使之成為富有閩南特色的旅遊文化勝地,力争使該項目納入省級旅遊重點建設項目,并将其打造成5A級旅遊景區。

安溪溫泉

安溪溫泉是世界綜合開發項目、永春北溪旅遊區項目有序推進。

海峽線路

推介溫陵媽祖、南少林武術文化、關帝文化、鄭成功史迹等曆史文化遊項目,重點策劃橫跨海峽的旅遊精品線路,聯手打造“一程多站”的旅遊圈,構建海峽旅遊共同市場。

上一篇:遇真宮

下一篇:盤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