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科學

保護海洋環境的學科
海洋環境科學(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的發展依賴于海洋科學的各學科。同樣地,海洋環境科學的研究成果又不斷地充實、促進各有關學科的發展。如污染物入海後的稀釋、擴散、遷移和轉化規律的研究,對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環境物理學、海洋環境工程學、海洋環境法學等等。這些新的分支學科,在綜合防治、評價海洋環境是互相協作、互相滲透,又進一步推動了整個海洋環境科學的發展。
    中文名:海洋環境科學 外文名: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别名: 研究對象:海洋環境中的污染物質 研究起始時間: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研究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随着現代海洋開發的迅猛發展,海洋環境污染事件多有發生。20世紀50年代以來,随着人們對海洋環境問題認識的深化,海洋環境科學逐步形成,到了20世紀70年代,已基本确定了本學科的地位。

海洋環境問題是人們在開發利用海洋的過程中,沒有同時顧及或不夠注意海洋環境的承受能力,低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因此使海洋環境,尤其是河口、港灣和海岸帶區域受到了人為污染物的沖擊。這不僅影響了海洋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甚至對人體健康造成了損害。

海洋處于生物圈的最低位置,有史以來人們就把各種廢物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海洋,但由于排入量小,海洋淨化廢物的能力強,不足為害。随着工農業生産的發展,沿海國家人口向臨海城市集中,大量生産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海域,海上油運和油田大發展所造成的污染,大大超過了海洋的自淨能力,使海洋環境遭到了污染損害。

波羅的海、濑戶内海,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都因污染而一度成為“死海”;有些海域因污染嚴重,還發生了公害事件,如轟動世界的水俣灣汞污染事件。中國的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但是,在近海、港灣、河口等局部海區,特别是沿海有些大中城市的部分水域污染嚴重,已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海洋生态,損害了漁業和沿海人民生活。

其次,由于某些不合理的海岸工程的興建給環境帶來了損害,即在進行海洋開發利用時,由于隻顧眼前,不顧長遠,隻顧局部地區和個别單位的經濟利益,而不顧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之間的統一,而損害了海洋環境。比如,對海岸開發利用不當,曾使美國75%的港灣退化,23%嚴重退化。中國的有些海灣,由于盲目圍墾,降低了納潮量,加速了淤積過程,影響了航運事業和養殖業。

另外,對水産資源的濫捕,熱帶紅樹林的濫伐,以及珊瑚礁的亂挖亂采,也嚴重地損害了海洋生物資源,危及生态平衡。據估計,由于酷捕濫殺至少已使25種有價值的漁獲物嚴重的衰竭,使鲸魚、海牛和海龜面臨滅種之危。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是全球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活動對海洋環境,乃至全球環境演化的節律、規模和方向勢必産生影響。為此,在了解海洋環境自然演化規律的基礎上,通過不同規格的現場調查、室内研究模拟,探索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影響的途徑、機制和規律,為評價海洋開發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

巨大的海洋空間是淨化處置廢物的場所,而且利用海洋淨化和處置廢物,一般來說是經濟的。海洋自淨能力是一項特殊的寶貴資源,在利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在其淨化能力範圍内,以防止造成污染損害。由于不同海區自然條件的差異,淨化能力強弱不一。為此,要對各海區的物理自淨,化學自淨和生物自淨的過程、機制和動力進行研究,為合理地利用海洋淨化廢物的能力創造前提條件。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海洋生物資源不僅是滿足人類對蛋白質需求不斷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還積極參予全球環境的物質大循環和能量轉化。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不僅有其自身的規律,而且與其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如何保護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條件,保證生态系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這也是海洋環境科學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

海洋環境受幹擾,勢必反作用于人類本身。例如,食用受污染的海産品,會影響人體健康甚至使人中毒緻癌和喪命因此,研究各種污染物質入海後在生态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及其對人體的各種作用,為制定污染物向海域排放的标準,各項衛生和環境标準提供依據。

影響海洋環境的因素很多,因此從區域環境整體出發,運用多種工程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的方法,尋找解決污染的員優方案,同時努力發展現代化的監測技術手段,也是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海洋環境科學的興起雖然時間很短,但卻顯示了其生命力。比如用海洋環境科學的知識改造濑戶内海,已使“死海”恢複了生機。歐洲有些污染嚴重的河流和河口,經治理,水質也開始好轉,魚、蝦重新安家落戶。事實說明,一旦環境科學的規律和保護治理的科學技術被人們所掌握,環境問題也能按照人們的意志加以改造。

新的理論,新的技術,如系統工程原理、生态系統數學模式、遙測遙感技術、電子計算機、各種微量和痕量物質的測試儀器和方法,以及遺傳工程等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這些都将繼續對學科的發展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海洋環境科學的發展依賴于海洋科學的各學科。同樣地,海洋環境科學的研究成果又不斷地充實、促進各有關學科的發展。如污染物入海後的稀釋、擴散、遷移和轉化規律的研究,對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環境物理學、海洋環境工程學、海洋環境法學等等。這些新的分支學科,在綜合防治、評價海洋環境是互相協作、互相滲透,又進一步推動了整個海洋環境科學的發展。

研究内容

1、區域和全球海洋環境質量普查和專題調查;

2、海洋環境污染對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危害;

3、海洋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

4、海洋環境污染的調查監測技術與方法研究。

研究特點

海洋環境化學的特點是海洋的特點決定的:

1、海水有一定鹽度,且組成複雜;海水中既有溶解/懸浮顆粒物質;無機/有機組分;元素含量相差懸殊;離子強度較高的電解質溶液。

2、“海水是多界面、多組分、中等離子強度的電解質溶液,是組成複雜、性質多樣的天然水體系。”

3、海洋存在靜壓力。

4、海洋是一個動力作用體系。

5、海洋中有生命存在。

6、海洋是一個開放的動态體系。

相關發展

海洋環境科學的興起雖然時間很短,但卻顯示了其生命力。比如用海洋環境科學的知識改造濑戶内海,已使“死海”恢複了生機。歐洲有些污染嚴重的河流和河口,經治理,水質也開始好轉,魚、蝦重新安家落戶。事實說明,一旦環境科學的規律和保護治理的科學技術被人們所掌握,環境問題也能按照人們的意志加以改造。

海洋環境科學是從研究海洋污染開始的,有關全球(或局部)海洋的污染狀況,污染物入海途徑、行為變化、影響,以及防治仍然是海洋環境科學的研究重點。但随着海洋開發事業向縱深方向的發展,以及對海洋環境認識的不斷加深,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的領域和内容勢必不斷擴大和深化。

相關學府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隻有五所海洋大學,分别是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和大連海洋大學。其中,中國海洋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産學科為特色,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曆史學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校訓是海納百川,取則行遠。學校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以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為自己的特殊使命。

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是私立青島大學,始建于1924年。後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幾個時期的變遷,于1959年發展成為山東海洋學院,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确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大學之一,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校名為鄧小平同志題寫。2002年10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