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現代詩詞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島北戴河開會時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展示了無産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曆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這首詞生動描繪了北戴河海濱夏秋之交的壯麗景色;展示了一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中文名:浪淘沙·北戴河 外文名: 别名: 作者:毛澤東 朝代:現代 創作地點:秦皇島北戴河 出處:《毛澤東詩集》 文學體裁:詞 創作時間:1954年

詩詞概述

【名稱】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創作時間】1954年夏

【創作年代】現代

【類型】詞

【韻腳】“燕” “天” “船” “見” “邊” “年” “鞭” “篇” “間”

詩詞原文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澤東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于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産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将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創作背景

1954年夏,毛澤東又一次來到北戴河,每天工作之餘,他一定要去遊一次泳。毛澤東遊泳喜歡熱鬧,尤其喜歡和年輕小夥、姑娘們成群結夥地遊,一邊遊一邊和年輕人聊天。名義上警衛是保護毛澤東,事實上毛澤東的遊泳技術比一般警衛高得多。n  毛澤東每次遊泳隻下一次水,下去就要遊個夠。像往常一樣,那次毛澤東遊了一個多小時,經大家一再勸說才上岸。他在沙灘上漫步,嘴裡念念有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毛澤東對陳長江說:“這首詩的作者是曹孟德曹操。”陳長江有些驚訝:“曹操也來過這裡?他會寫詩?”n 毛澤東笑了笑:“他當然來過,上過碣石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時任大将軍的曹操為清除邊患,鞏固後方,率大軍北征烏桓。大破烏桓後凱旋回師,途經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興登臨,觀看滄海壯麗景色。這個時候,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寫下了這首詩。不過,他寫的是一首無題詩,後人取名為‘觀滄海’。”n 陳長江說:“曹操可是一個大奸臣呀,沒想到他會寫詩。”毛澤東連連擺手說:“《三國演義》将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并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詩人……” 在大海中遊泳,毛澤東體會到與風浪搏擊的樂趣。隻要有空,他就帶警衛戰士到海裡去,有時到了夕陽西下還舍不得上岸。 一天下午,天氣悶熱,毛澤東看了一會兒文件,感到有些困倦。他伸了個懶腰,對陳長江說:“走,遊泳去!”警衛孫勇說:“主席,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雷陣雨。”毛澤東笑了笑:“有風雨更好,更适合在大海中遊泳!”n 果然,走到海邊時突然狂風大作,緊接着是大雨傾盆。面對呼嘯翻騰的大海和暴雨劈頭蓋臉地打來,與毛澤東一起來的周恩來和朱德大喊:“主席,不要下了,不要下了……”可是,風浪早把他們的聲音淹沒了。陳長江也說:“主席,風大了,雨也在不住地下,我們回去吧。” 毛澤東說:“不,我們下海去!”他又看了看警衛們:“你們害怕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報告主席, 不怕!”n 十幾名警衛戰士圍在毛澤東的左右,時而被波浪掩蓋,時而又飛快地沖出浪尖。61歲的毛澤東遊興大發,不斷變換着泳姿,一直遊在前頭。n 遊了很久,看見一條破漁船,毛澤東擔心地說:“剛才我看見幾個漁民,不知道他們出事了沒有?”一名警衛說:“漁民剛上了岸,這條船剛才靠在岸上,是空的,被水卷到這裡來的。”毛澤東說:“那就好。”n  海上的風更大了,暴雨如注,一排排的濁浪像一座座山峰向毛澤東湧來,警衛戰士們緊張起來緊緊地圍住毛澤東。毛澤東一邊在浪尖波谷與大海搏鬥,一邊鼓勵戰士們說:“不要怕,大不了嗆兩口水,沒什麼了不起!”直到雲散雨停雷聲息,毛澤東才遊回來,他的身上已被海水裡的貝殼劃出了血迹。上岸後,毛澤東仍然興緻勃勃,甩打着身上的水說:“今天遊得真暢快!”n  這時,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懸着的心才落下了。毛澤東說:“征服急難險惡,你強他就弱!大凡世界上兇惡的東西就是這樣,你表現得怯懦,你就會遭到淩辱,世界上一切反動派看起來樣子是可怕的,其實并沒有什麼了不起。”n  次日,毛澤東縱筆揮毫,寫下了不朽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詩詞注釋

浪淘沙:詞牌名。

北戴河:秦皇島市西南15公裡處的渤海海濱,因北戴河流經其境而得名。氣候宜人,是避暑勝地。

幽燕: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帶,故叫幽燕。幽指幽州,燕指燕國。在今河北,北京一帶。

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

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為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汪:指水勢大,深且闊。

誰邊:何處,哪裡。

往事:過去的事,這裡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

越:越過。

千年:隻是一個大概數,實際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即曹操(公元前155~220年)。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當上皇帝追封他為魏武帝。

揮鞭:原指揮鞭策馬,這裡指騎馬出征。

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争議,河北樂亭說、河北昌黎說,山東無棣說等。本詞應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裡,與北戴河毗鄰,面積28.8平方公裡,形成曆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曆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嶽”,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曆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遺篇:遺留下來的詩篇,指《觀滄海》一詩。

蕭瑟:秋風吹拂草木的飒飒聲音(或指風的陰冷狂暴)。

人間:人世間,這裡指時代、社會、世界。

詩詞譯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連天, 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 在起伏的汪洋裡都已經看不見, 也不知漂去了哪邊?

往事已有千年, 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 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 秋風瑟瑟到了今日, 人間卻換了新顔。

相關典故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時任大将軍的曹操為清除邊患,鞏固後方,率大軍北征烏桓。八月大破烏桓于柳城(今遼甯朝陽市南)後凱旋回師,途經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興登臨,以一首千古傳頌的《觀滄海》詩,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願和自強不息、叱咤風雲的豪情。

詞牌名

詞牌概述

《浪淘沙》調出于樂府(《樂府詩集》收入近代曲中),原為二十八字,即七言絕句一首。唐白居易、劉禹錫演有此詞,且詞句即詠江浪淘沙,為唐時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舊調另制新聲,乃變作雙調,每段僅存七言二句,而所詠亦泛而不必切題矣。如皇甫松詞雲:“蠻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風野艇秋,浪起?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

詞牌格律

以二十八字為正格,而以本調為變體,又名﹝曲入冥﹞、﹝過龍門﹞、﹝賣花聲﹞,而﹝謝池春﹞亦名﹝賣花聲﹞,不容稍混也。

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韻)。

用韻填詞

此調五十四字,前後阕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與﹝憶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則與第二句同。此調平仄既寬,而後半又同前半,為初學填詞者最易摹拟之詞調也。

詩詞鑒賞

“詩的形象以使人驚心動魄為目的”(朗吉努斯《論崇高》)。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湧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并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上片前兩句,一為仰觀,一為前瞻,随着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後三句則顯示視

詩人伫立在北戴河海濱 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回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取軋于古人對大海驚濤駭浪的描寫,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鋪叙,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将較小的意象置于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蕩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陸碣石山觀海的曆史往事和那首《觀滄海》詩。“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東漢末年,豪強群起割據,“勢利使人争,嗣還自相戕”(曹操《蒿裡行》)。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于掃蕩了分割的世族軍閥與豪強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在曆史上舉一反三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雄才大略和進取精神,同時也反應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建安文學風氣之先。詞的下片先發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曆史的畫面。“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讓人感覺十分壯麗。“揮鞭”是一個典型的蘊借豐饒的動态意象,作為片段過程,它概括了人物馳騁沙場、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作為瞬間動作,它顯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遺篇”指曹操的《觀滄海》詩,“東臨碣石”乃該詩首句,引入詞中,化“我”為“他”。

主旨

用原文回答: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用自己的話回答:往日的一切都已過去,美好的新中國已經誕生了。

上一篇:色粉畫

下一篇:就微笑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