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橋

泸定橋

橫跨大渡河的鐵索橋
泸定橋又稱鐵索橋,位于四川省泸定縣大渡河上,相傳康熙帝統一中國後,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禦批修建此橋,并在橋頭立禦牌。該橋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泸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鍊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鍊,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泸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漢族木結構古建築,為中國獨有。泸定橋自清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裡,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飛奪泸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争奇迹,使之成為中國共産黨重要的曆史紀念地。
    中文名:泸定橋 外文名: 别名:鐵索橋 英文名:Luding Chain Bridge 所在地:中國西南 建造時間:1705-1706年 行政區類别:四川泸定縣 地理位置:泸定縣縣城以西大渡河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大渡河景區、泸定橋 開放時間:全天 所在地:甘孜州 地址:四川-甘孜州泸定縣城大渡河上 管理機構:甘孜州泸定縣泸定橋文物管理局 長度:103.67m

簡介

泸定橋位于縣西之大渡河上,修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五月峻工,距今295年。橋身共由13根鐵鍊組成,其中底鍊九根,扶手四根。每根鐵鍊由862至977節鐵環相扣,均由熟鐵鍛造,每根鐵鍊重1300-1800kg。橋身淨長103.6m,寬2.9m。橋東西兩端各有橋台一座,全用條石砌就,下設落井,并有生鐵鑄成的地龍樁與卧龍樁,用以錨固鐵鍊。落井之上建有橋亭,飛檐翹角、古樸大方。西端觀音閣下有康熙題寫之《泸定橋》石碑,橋東有《禦制泸定橋碑記》。解放後,在橋東建有《泸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

泸定橋為鐵索懸橋,由條石砌成的東西橋台和13根橫亘的鐵索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鋪橋闆,其餘4根均分兩邊作扶手。橋長101.67米,寬3米。東橋頭台枯水位高14.7米。東西橋頭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與橋身平行的鐵制地龍樁(東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橫卧一根鐵鑄卧龍樁。鐵索通過東西橋頭台,用鑼鍋絆固定在卧龍樁上。東西橋頭台上各建有木結構橋亭1座。橋東立有清康熙《禦制泸定橋碑》,記述建橋始末。泸定橋以鐵構件為主,13根鐵索由12164個鐵制扣環連結而成,重約21噸。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至此,守敵将橋闆大部拆去,并在東橋頭構築工事封鎖橋面。左路軍先頭團──紅四團組織強攻,22名紅軍戰士冒着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奪取了泸定橋,使全軍勝利通過大渡河。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泸定橋建成以來,曾遭到數次嚴重破壞。每次損壞後,均得到較快修複。1976~1979年對泸定橋進行徹底維修。現設有泸定橋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陳列館。泸定橋是大渡河上第一座穩固的大鐵索橋,而一改以往依靠笮橋、溜索與牛皮船橫渡的曆史。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在這裡取得了“飛奪泸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曆史上壯麗的篇章,毛澤東同志為此而寫下了“大渡橋橫鐵索寒”的壯麗詩篇。自此泸定橋名揚手四海。

地理位置

泸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縣城西,人們常稱之為大渡河鐵索橋,是甘孜州的門戶,康藏交通的咽喉,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北距上遊雅康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18)興康特大橋5千米,距離高速公路出入口8千米,南距下遊城南大橋800米;橋西接海子山,橋東接二郎山。

曆史事件

在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将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當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彙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泸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赓、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泸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

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于明天奪取泸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鬥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裡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裡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泸定橋西岸并與敵軍交火。當時百餘米的泸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闆,并以機槍、炮兵各一連于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着泸定橋橋面。

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内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鬥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挂沖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着槍林彈雨,爬着光溜溜的鐵索鍊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着槍,一手抱木闆,一手抓着鐵鍊,邊前進邊鋪橋闆。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闆,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着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飛奪泸定橋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占領了泸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

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泸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險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泸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産黨長征時期的重要裡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鍊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泸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泸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闆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泸定橋,泸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裡長江猶憶泸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泸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在向遵義進軍途中,中央紅軍首長親自點将,令陳光師長帶領耿飚任團長、楊成武任政委的紅四團突破烏江天險。接着他又指揮紅四團與紅六團攻打遵義、搶奪婁山關、占領松壩,然後與兄弟部隊一道,嚴防死守10多個晝夜,忠實地完成了遵義會議的警衛任務。在這次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重新确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陳光帶領紅二師四渡赤水,進軍川西。

1935年5月,天公不作美,連天降暴雨。陳光率紅二師來到大渡河安順場渡口。此時,大渡河水流湍急,濁流滔滔,河面變得更寬,舉目一片汪洋。工兵部隊無法架設浮橋,先頭部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僅僅找到4條小船,紅軍大部隊一時無法全部渡江。身後是殺氣騰騰的數個師的追兵,對岸是上十萬蜂擁而至的頑敵,他們狂妄地叫嚣:要讓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在這裡全軍複滅!面對敵人重兵前後夾擊,紅軍隻有避開鋒芒,繞道幾百裡飛奪泸定橋,搶渡大渡河,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紅軍才有生路。又是生死關頭,又是臨危受命,陳光帶領紅二師四團邁開兩條腿在坎坷泥濘的羊腸小道上同敵人賽跑,一天狂奔240裡,終于奪下了泸定橋,打開了紅軍的北上之路。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着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并與左岸部隊合圍占領了泸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随後從泸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飛奪泸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紅四團戰士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于在5月29日淩晨6時許按時到達泸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着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着鐵鍊奪下橋頭,并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泸定橋。

文化特色

一、文物保護

泸定橋是土地革命戰争遺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首批公布泸定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文化作品

關于泸定橋的文學藝術和愛國教育作品有很多,主要有:中小學語文課文《飛奪泸定橋》、劉國樞畫家創作的油畫《飛奪泸定橋》、毛主席創作的七言律詩《七律·長征》,以及當代電視劇《長征》等。

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縣當地依托紅軍飛奪泸定橋精神傳承,創作了《泸定橋之歌》《情緣泸定》等雙擁文化主題歌曲、小品、快闆等作品;編寫了《紅軍長征在泸定》《泸定橋三百年大事記》等紅色文化主題書籍。

三、民俗傳說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鍊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鍊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鍊後,力竭而亡,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英雄。

曆史評價

泸定橋建築風貌獨特,在國内獨有。陳運和用詩《泸定橋》評價“人間從未望見這種橋,一座如此簡陋的橋,一座十分驚險的橋,一座跨越激流的橋,一座飛躍峽谷的橋,一座用毛澤東詩詞築起萬代牢固的橋,一座被新中國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橋”。

價值意義

泸定橋曾是大渡河上最長的鐵索橋,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曾有對聯題道:“東環泸水三千裡、西出鹽光第一橋”;從清朝以來,泸定橋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軍事要津。

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和飛奪泸定橋戰役的核心地,泸定橋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底蘊,對研究中國革命史、邊疆發展史、藏區社會史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泸定橋建築風貌獨特,為世界和中國所獨有。陳運和用詩《泸定橋》評價“人間從未望見這種橋一座如此簡陋的橋一座十分驚險的橋一座跨越激流的橋一座飛躍峽谷的橋”、“一座用毛澤東詩詞築起萬代牢固的橋一座被新中國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橋”。

在漫長的曆史中,泸定橋是中國四川和西藏之間茶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中華邊陲民族和睦、國家統一的安定橋,更以中國紅軍長征期間勝利飛奪泸定橋的偉大壯舉和英雄業績而名揚中外,以“十三根鐵鍊托起一個共和國”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旅遊資源

泸定橋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泸定橋參觀遊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泸定橋。二是泸定橋革命文物文物館,館内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泸定橋紀念碑”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遊觀光融為一體。

一、泸定橋

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劃:東至泸定橋廣場西側台階康熙禦碑東山牆,西至觀音閣東圍牆,南界為東西橋亭的南山牆外皮延長線,北界為東、西橋亭的北山牆外皮延長線。面積約0.22公頃。

一般保護區劃:東界與重點保護區東界相同,西界至觀音閣後側山崖,南北沿橋中心線外擴55米東至成武路、開湘路東道崖,面積1.66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東界為開湘路至甘孜巷—紅軍路—濱河商城—成武路(包含沿街15米範圍的建築空間),西界以海子山山麓脊線為界,北界沿橋中心線外擴170米,南界沿橋中心線外擴130米,面積6.15公頃。n

二、紅軍飛奪泸定橋戰前動員會舊址

保護範圍:東以天主教堂東大門為基點向外延伸4米至台階,南以天主教堂南外牆邊緣為基點向外延伸1.4米至泸定中學女生宿舍北外牆,西以神父樓西外牆為基點向外延伸2米,北以神父樓北外牆為基點向外延伸1.9米至泸定中學男生宿舍南外牆。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向東外延5米,向南外延1米,向西外延2.8米,向北外延5米。

上一篇:大棚

下一篇:月牙天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