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

泮塘

廣東省廣州市西部郊區
泮塘(傳統外文名:Pun Tong),古代泛指廣州城外龍津橋以西的大片郊區,現特指位于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荔灣湖公園以及泮塘路、泮塘村泮塘五約一帶的地區。古時,廣州城以西郊外是一片汪洋池沼,由于珠江泥沙沖積,在唐朝以後才開始逐漸形成陸地。由于這片區域地勢低平,多半為池塘、窪地,故人們将廣州郊西,“自浮丘以至西場,自龍津橋以至蚬湧,周回廿餘裡“的一大片區,約定俗成地稱為“半塘”,後來又演化為“泮塘”。泮塘為唐朝鄭公堤、南漢華林園所在。當地人在塘邊築基,基上栽種荔枝、龍眼,池塘裡則以種植茨菇、菱角、蓮藕、茭筍、馬蹄為主,因為其質量上佳,被譽為“泮塘五秀”。但随着城市發展,池沼和農田之上已建起住宅和工廠,現時僅泮塘村泮塘五約隻保留一些磚木結構的低矮民房。
  • 中文名:泮塘
  • 外文名:Pun Tong
  • 地理位置:
  • 長度:
  • 起點:
  • 終點:

簡介

在廣州城區西部。泮塘原為南漢劉氏皇家禦苑華林園,故亦為西禦苑舊址之一。南漢時為江邊灘地,多池塘、窪地,時稱半塘。清乾隆年間(1736—1795)取典雅之意,改為泮塘。1958年政府号召群衆義務勞動,在泮塘内開挖荔灣湖,後建成荔灣湖公園。2007年廣州市人民政府計劃清拆泮塘五約内民房,騰出3.6萬平方米土地并入荔灣湖公園。泮塘在廣州西關﹐即是如今泮溪酒家﹑荔灣湖公園以及龍津西路﹑泮塘五約一帶。

傳說古時此地所産之「五秀」(這五秀,本來是五種植物植莖﹕蓮藕﹑菱角﹑茭筍﹑馬蹄﹑茨菇,但因為泮塘一帶水土肥沃,這五物特别肥美,故得「五秀」之美譽。)與其他地方種植的沒有什麼分别,但後來有一天,五位農人在龍津橋附近拜過了龍王廟(今已不存在)。當晚龍王就報夢,囑将泮塘與龍津河的水貫通「龍津連泮水」五物便更加秀美。翌日,五位農人把各自的夢境說出來,竟然相同。

於是,龍津與泮塘的村民便合力将兩水貫通,水源變活,不但所産的植物肥美,而且還改善了西關的風水。因為以勘輿學而言泮溪、荔灣為西關的「青龍」位,青龍神氣,整個西關自然就有運。所以,明清兩代以及民初直到現在,西關都見人才輩出。當年的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昌華街,就住過不少像詹天佑、蔣光鼐等這樣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

而上世紀50年代,泮塘開辟了人工湖荔灣湖,原西區也改名為荔灣區。2010年廣州亞運前夕,經過一輪大興土木,在泮溪酒家的「風水基」以及荔灣湖畔,複修荔枝灣的小河,讓花艇穿梭其間,重造景點。老飨又可以在新荔枝灣的艇上吃到美味的「艇仔粥」了。

泮塘龍舟,獨有“孖金錢”标志。廣州素有端午節扒龍舟的傳統,泮塘扒龍舟更是赫赫有名。泮塘老龍400多歲,它的“契爺”南海鹽步老龍已有580多歲,兩龍結契已超過460年,泮塘同鹽步超過4個世紀的情誼也為人們津津樂道。

泮塘龍舟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特點,它是廣州唯一有“孖金錢”标志的龍船。如果細心留意就會發現,泮塘龍船船頭旗幟的頂端有1個孖金錢和9支雉雞尾。村民中流傳這樣一個解釋,當年是慈禧被鹽步和泮塘的父子情感動,才特地獎賞兩地龍船隊‘孖金錢’,鹽步12支、泮塘9支雉雞尾的。

傳說

“五秀”是菱角、慈菇、馬蹄、膠筍、蓮藕。大家可能奇怪了,既然“五秀”是五種食物,為什麼又會起個名字?

從前泮塘的村民經常去西禅寺參拜的,跟西禅寺的和尚很熟。有一次和尚給泮塘的村民五種水生植物的種子,說這就是供奉佛前的五仙果,過一段時間有一場大雨,隻有這種五仙果可以種得活。泮塘的村民就拿回去種,果然後來發了一場大水,連水稻都被淹沒沒辦法生長,但是這五種水生植物反而長得很茂盛,從此之後泮塘的村民就把這五種植物當為自己的特産,就是稱為“泮塘五瘦”。

以前的“泮塘五瘦”就是肥瘦的瘦,後來才用這個“秀才”的“秀”。

緣由何在

從前有五個秀才到泮塘見到村民在挖掘這些水生植物,就問這些是怎麼來的?泮塘的村民就說這些是我們的特産,“泮塘五瘦”,五瘦在煮的時候要下足油,要不鍋就會生鏽,所以叫做五瘦,五個秀才聽聞就笑起來,肥瘦、瘦骨嶙峋的瘦,有什麼好聽的,我們五個秀才好像五兄弟,人稱我們“五秀”,不如這樣,将我們的綽号送給你們的特産,用這個“秀”豈不是更好?從此之後就用這個“秀”了。

地名考究

西周時諸侯所設大學,形制僅相當于天子所設大學“辟雍”的一半,因而名曰半宮,而在古代半、泮相通,後人也就将學宮稱為泮宮或泮水。由于進入學宮要跨過泮水上的石橋,入學宮讀書就又稱“入泮”。“泮塘”之名,既有地理景觀含義,也具祈望本地學子“入泮”成才,祝福當地文運昌盛之意。

文化傳說

據說還有一個傳說:泮塘村從前有個塘,保持一塘滿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幹了,但這個塘都是滿的。某年天氣大旱,用池塘水來灌溉,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剩下一半後,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滿了,村民因而把這個村定名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較多人稱呼,後來加三點水是怎麼個來曆呢?這裡另外有一段古。

從前有個先生,去到半塘就問這裡是什麼地方,村民說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聽了就笑着說,半半聲有什麼好聽的,加多三點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聽聞覺得有三點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學堂讀書的意思,村裡都想出人才啊。那從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點水,并且村民合資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對文化知識的熱愛和向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