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博物院

沈陽故宮博物院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市沈河區明清舊城中心,是後金入關前的沈陽(盛京)皇宮和清朝遷都北京後的盛京行宮(或稱奉天行宮),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至乾隆時期又有較大規模的改建與增修,占地約6萬平方米。1926年以後,其建築群陸續辟作博物館(現稱沈陽故宮博物院)。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确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項目。
    中文名:沈陽故宮 外文名: 别名: 始建:1625年 代表性建築1:大政殿 代表性建築2:大清門 代表性建築3:台上五宮 代表性建築4:崇政殿

館舍簡介

沈陽故宮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單位,它是中國目前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着豐富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國務院将沈陽故宮确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批準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它以獨特的曆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于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甯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機構設置

保管部,陳列部,古建部,圖書檔案館,市場營銷部,科研部,研究室,群工部,院辦,黨辦,财務科,工會,人力資源部,保衛科,行政科,門衛科,安全技術部,文物店,服務部,沈陽市博物館學會

現任領導

白文煜: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黨委書記,研究館員

範麗紅:沈陽故宮博物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正處級),研究館員

李聲能: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

齊 旭: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曆史沿革

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這座昔日皇家宮殿即成為陪都宮殿。順治初年,定盛京為國家的“陪都”,以後又陸續設立了盛京戶、禮、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将軍奉天府、承德縣等各衙門于城内,負責管理這一地區的相關事務。盛京宮殿作為清朝的“開國聖迹”,受到特殊的保護,日常的管理、守衛和修繕由盛京内務府和盛京工部負責。自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十次東巡在此駐跸。乾隆時期,為清帝東巡駐跸和恭貯先祖及宮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擴建,開成這座皇宮與行宮并存的積累狀宮苑建築群體。

道光朝以後,沈陽故宮飽受塗炭,“始有沙俄霸宮暴掠于前,繼有日人窺盜金匮之秘于後,更有英酋圖索骥入宮搜寶之舉。民族瑰寶,亦為帝國主義列強攫取之物,甯不悲乎?”宣統三年,東三省總督錫良據金梁之議,“奏請于盛京大内,文溯閣前隙地建設博物館”,因辛亥舉義,此事不了了之。辛亥以後,北洋主政,遂将盛京庫藏之寶運往京師大内。馮玉祥将軍“北京政變”後,盛京皇宮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1926年,東北有識之士順應世界文化潮流,推動奉天省議會在故宮内設立東三省博物館,成為我國國内自己最早建議的博物館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博物館被改為奉天故宮博物院,1945年光複後,複成立國立沈陽博物院。1949改為沈陽故宮陳列所,隸屬于東北政府文化部,1954年國家決定在沈陽故宮設立清代曆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1986年改為稱沈陽故宮博物院。

開放時間

4月10日—10月10日,8:30—17:30,16:45停止售票

10月11日—4月09日,9:00—16:30,15:45停止售票

票務政策

票價每人60元。

高、中、小學生持學生證,70歲以下60歲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證每人30元。

70歲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證,離休幹部、現役軍人、殘廢軍人、聾啞盲人以及行動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持有效證件辦理免票。

1米3以下的兒童免票(須有監護人陪護)。

遊覽須知

院内禁止吸煙,禁止動用明火,不得攜帶危險品入内。

自覺遵守參觀遊覽秩序,主動出示門票進入,按開放時間出入。

樹立環保意識,愛護院内花草樹木。

愛護公共遊覽設施,不得在古建築物、設施、樹木上塗寫、刻劃,不要在路椅上躺卧。

愛護院内環境衛生,不要将寵物帶入院内,不要随地吐痰、便溺或亂扔果皮核、口香糖殘渣等廢棄物。

不要在院内大聲喧嘩,不得堵塞遊覽通道和出入口。

禁止在院内進行非法經營、迷信活動和低俗不健康行為。

展覽與藏品

清雍正款鬥彩龍鳳大盤

此盤為白地鬥彩大盤,盤内飾鬥彩龍鳳戲珠紋,一條行雲五爪飛龍,龍身蜿蜒矯健,鳳舞展翅穿于祥雲之間,呈龍飛鳳舞圖案。盤腹部一圈纏枝蓮。其盤的主要紋飾特點是番蓮花成對出現。一紅一綠兩色番蓮花,并蓮雙生,蓮心内都有一團壽字,紅色番蓮花内寫一藍色團“壽”字,綠色番蓮花内心寫一紅色團壽字。與盤心龍鳳紋遙相呼應。盤闆沿處一圈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圖案設計獨特。盤外飾海水江崖,壽山福海。壽山上靈芝盛開,雲蝠翩翩。底“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雙圈青花楷書書款。整個大盤胎質細膩,釉色純正,造型規矩,為清宮祝壽時的禦用器皿。

明永樂白釉暗串枝蓮花梅瓶

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器物紋飾為劃花,器物肩部上下各兩道弦紋,中間為靈芝纏枝花紋,八顆靈芝首尾相接,纏枝不斷。腹部兩組大荷葉蓮花,每組為三朵蓮花并蒂争相開放,神态各異。底部刻劃八朵纏枝仰蓮環繞一圈。最下一圈為回紋。整個器物紋飾為劃花。此瓶為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官窯器,甜白釉,白中閃青。釉色白瑩,光亮潤澤,胎質細潔,整個器物造型規矩。肩部圓潤略顯豐滿。底足為平底。

清康熙款青花番蓮紋大盤

盤内外均繪青花番蓮花紋。盤内邊繪青花八朵蓮花,盤心繪一朵蓮花,盤内九朵蓮花,一大一小穿插而繪,并蒂相生,大荷葉,莖葉相連,纏枝不斷。盤外壁對應畫八朵蓮花,大荷葉,并蒂雙蓮花,纏枝紋。底為雙層底,為典型的康熙時代器物。款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雙圈青花楷書款。大盤造型規矩,紋飾大方簡潔,所繪蓮花蓬勃欲出,畫風清純,胎質細膩。此盤給人一種超然脫俗的感覺。是康熙時的精品之作。

清牙雕諸天法像龛

宗教用具、陳設藝術品。此像龛用象牙制成。佛龛為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櫃子。佛龛外側采用浮雕手法雕刻而成,上端刻一圈梵文,龛身布滿佛像圖案,底座采用浮雕工藝刻成須彌底座。打開像龛,内部運用圓雕、浮雕手法雕刻成二十一尊諸天法像,諸天法像形态各異,表情豐富。内刻諸天法象二十一尊,外部淺雕梵文佛塔及佛像。

清象牙雙羊鈕印(一對)

該印為一對,兩印均一樣雕刻題材。此印用象牙制成,印鈕為圓雕兩隻羊,一隻大羊,一隻小羊,小羊頭微微轉向大羊,頭向上仰,小羊後腿蹲,前腿站立,大羊卧于印上,有胡須,角長而下耷,大羊回首狀,頭部略仰,兩羊轉首對視,非常親密。兩印下有各有陽文篆書印一方,其印文内容分别為“無不讀書神仙”、“有打瞌睡豪傑”。

交通指南

乘117、118、132、140、213、222、228、257、276、287、290、292、294、296、環路公交車到故宮站下車,步行5分鐘可到達;

乘105、113、117、131、133、150、168、218、219、237、248、273、298路公交車到大東門站下車,過大東門(撫近門)往西步行10分鐘可到達;

乘207、212、224、227、326、333、334、503路公交車到大西門(懷遠門)站下車,過懷遠門往東步行10分鐘可到達。

乘地鐵一号線到中街站、懷遠門站下車,步行10分鐘可到達;乘地鐵二号線在青年大街站換乘一号線。

代表性建築

大政殿

沈陽故宮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内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笃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鍊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内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内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攢尖式,八面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面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緻的荷花淨瓶石欄杆。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殿内有精緻的鬥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着兩條蟠龍,氣勢雄偉。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诏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将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大政殿前,八字形東西排列着10座方亭,俗稱“十王亭”。

大清門

盛京皇宮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件山式建築,房頂滿鋪黃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征皇家富貴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細,栩栩如生。這裡是文武百官候朝之所,此外亦是領賞、謝恩、校射等場所。

鮮為人知的沈陽故宮大清門“影壁牆”。

這個建築基礎長29.1米、寬1.6米、殘高1.1米,整個基礎由花崗岩制造,為高浮雕上仰蓮、下複蓮“須彌”基座,兩側各有1.45米長的“盤腸兒”圖案,北側兩端各雕刻“寶珠”,基座之上,殘留兩層青磚。

經測量,沈陽故宮大清門寬22.95米,正南100米處,即為這座“影壁牆”,足見該“影壁牆”為沈陽故宮大清門的南面屏障。

據《沈陽故宮志》記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沈陽故宮大規模增建竣工:重修崇政殿前飛龍、翔鳳二

閣;于鳳凰樓左右增建師善齋、日華樓、協中齋、霞绮樓;崇政殿東增建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崇政殿西增建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谟閣等建築。同時,修建了這座大清門“影壁牆”。他說,清兵入關之前,滿族人沒有在建築物正門前修建“影壁牆”的建築習俗。清兵入關後,滿族人吸納了北京漢人的建築格局,逐漸适應了在北京建築正門前修建“影壁牆”的建築習俗。于是,北京故宮的皇極殿前修建了著名的“九龍壁”影壁。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東巡祭祖時,看到沈陽故宮正門大清門南面,兩排“司房”極不規整、十分混亂,不符合皇家宮殿前庭規制。于是,乾隆便下旨将兩排6間“司房”拆除,按照北京故宮建築規制,在增建鳳凰樓兩側建築群同時,修建了這座“影壁牆”。

這座大清門“影壁牆”,一米多高基座之上的牆體,足有兩米多高,整體高3米多,為“五龍琉璃影壁牆”,曾經十分壯觀。《盛京通志》中的沈陽故宮俯瞰圖上,記載了這座“影壁牆”的位置,成為沈陽故宮建築群落中,正門“大清門”的正面屏障,這座皇家宮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上五宮

沈陽故宮台上五宮建築是指位于中路中軸線上崇政殿和鳳凰樓之後的寝宮部分。盛京皇宮内,多為庭院式建築。而鳳凰樓高台上的後宮生活區,則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宮清甯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以及次西宮永福宮,五宮圍合成合院式,與清甯宮東西牆外靠北側的兩座配宮一起,構成皇太極時期的後宮建築。中宮清甯宮為帝後居所,宮前東為關雎、衍慶二宮,西為麟趾、永福二宮,分别為皇太極的宸、淑、貴、莊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宮是清世祖福臨誕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這一組建築形成于公元1627—1632年的後金時期,它與《建州紀程圖錄》中所描繪的“奴酋家”的建築形式完全雷同,保留着許多早期滿族民居的建築及裝飾特色:主要仿照滿族民居的建築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頂為主。屋項複蓋黃琉璃綠剪邊的瓦飾。五宮的房屋舉架、面闊進深略有區别:東西次宮的規模次于清甯宮、而次東宮、次西宮又小于東西二宮。清甯宮以北東西兩側小配宮,僅為三間硬山式建築。

四大配宮均為明間開門,室内兩側次間和稍間形成兩個“卐”字形炕面,加上暖閣内的一鋪炕,共計七鋪炕。清甯宮除做為皇太極和皇後的寝宮外,還兼作皇宮内家祭和家宴的場所,因此将門開在東次間,形成東稍間,封閉成“東暖閣”用于居住,西側四間貫通成适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間布局。

清甯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于東次間,屋内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後寝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棂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麟趾宮位于沈陽故宮清甯宮西側,亦稱西宮,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崇德元年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寝宮,裡間為起居、梳妝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間為飨客、用膳和禮佛之所。

衍慶宮又稱為“次東宮”,是皇太極的淑妃巴特瑪的寝宮。“衍慶”二字出自先秦,含義是福慶長久。

永福宮坐落在沈陽故宮鳳凰樓高台之上,以清甯宮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宮,是曆史上著名的孝莊文皇後——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保極宮

保極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于西所迪光殿後,是皇帝東巡時在盛京駐跸的寝宮和召見王公大臣之處。“保極”之名,出自《尚書?洪範》“錫汝保極”,乾隆釋意為“保極持楹安率土”。

保極宮内正中暖軒上方,高懸嘉慶禦筆“高林萬象”匾,意思是皇帝居于萬物之上,在暖軒中央設龍紋明黃坐具一副,清帝東巡時,就在此召見親近王公。清代題材影視劇中的召見場面,皇帝與大臣往往光頭、便服,其實這在清代是絕對不允許的。大臣觐見須着常服補褂朝珠,戴紅纓官帽。皇帝也是常服袍褂着冠。常服是皇帝在宮中正式場合所穿禮服,用為處理一般政務或召見大臣。官員亦如是,按清制穿錯朝服最輕也要罰俸一月,因為這是清代制度所嚴格規定的,即以天子之尊,亦不能違背。值得一提的是,暖軒黃座兩旁各有一個紫檀高櫃,象征着皇帝身份的高貴至尊。在皇帝寝宮裡的櫃子從不裝滿東西,意味富貴有餘,寝宮的的床又長又窄意味着長壽,而枕頭特别高,意味着高枕無憂。

保極宮左邊是書房,右邊是皇帝寝宮。側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衛住的地方。保極宮宮前兩側有抄手遊廊,直通迪光殿後檐廊下,這樣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兩座建築間便利往來,這也是這座建築的一個小亮點。

後花園嘉蔭堂和戲台

前為扮戲房五間,即演戲時的“後台”,室内北牆有通往戲台的上下場門。扮戲房以北戲台兩側各有遊廊七楹,東側西向,西側東向,南北分别與扮戲房、嘉蔭堂之兩山相接。此乃皇帝于此賜宴賞戲時王公大臣等設座之處。正北為嘉蔭堂五間,主要是作為賜宴賞戲時皇帝臨禦之處,其東西稍間均有暖閣,亦可于此小憩。嘉蔭堂正前方庭中即為戲台。清代幹嘉以後宮中演戲之風頗盛,在北京大内、圓明園、頤和園及熱河行宮建有戲台之處,如暢音閣、清音閣、漱芳齋等。這座中型戲台為歇山卷棚式頂,四面共圓柱十二根,下為半米多高的台座。戲台周圍嘉蔭堂、遊廊和扮戲房互相連接,構成四面封閉的空間,有利于演出時獲得較好的音響效果。

上一篇:米芝蓮

下一篇: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