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

沈壽

清末民初繡娘
沈壽(1874——1921),初名雲芝,号雪宧,生于江蘇吳縣(今蘇州)一儒商家庭,祖籍浙江吳興,客居南通。從小随父親識字讀書。十六七歲時成為蘇州有名的刺繡能手。光緒三十年其繡品作為慈禧太後七十大壽壽禮上貢,慈禧大加贊賞,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予沈雪芝,從此更名“沈壽”。1911年繡成《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意大利,轟動該國朝野。1921年6月18日殁于南通,終年48歲,葬于南通狼山。
  • 别名:沈雲芝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出生日期:1874年9月23日
  • 出生地:江蘇蘇州
  • 去世日期:1921年6月18日

人物生平

沈壽

沈壽(1874——1921),初名雲芝,字雪君,号雪宧。繡齋名為“天香閣”,故别号天香閣主人。生長于江蘇吳縣(今蘇州)阊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排行第五,從小便随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熏陶,撥動了心靈中美的琴弦。

光緒十九年(1893),沈雲芝二十歲的時候,與書香門第、才華出衆的舉人餘覺結婚。[2]

1903年,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在她的繡品上題下“針神”二字。

1904年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進獻清廷為慈禧太後祝壽,慈禧極為滿意,賜“壽”字,遂易名為“沈壽”;同年受清朝政府委派遠赴日本進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繡和繪畫藝術。回國後被任命為清宮繡工科總教習,自創“仿真繡”,在中國近代刺繡史上開拓了一代新風。

1905年創作王劍秋畫《濟公愛酒圖》這件刺繡。畫中,主題鮮明形象生活。濟公雙手别在背後拿着一柄破舊蒲扇,猴着腰,低着頭,對着前方酒壇,露出喜不自勝、垂涎欲滴的表情,淋漓盡緻地表現了如癡如醉,還帶着鄉土氣息濟公的鮮活神态。這是一幅極為生動傳神、充滿生活氣息的藝術傑作。沈壽刺繡以摟和針為主,輔以雞毛針、斜纏針、滾針等技法。在色彩處理上,沈壽開始吸收西洋美術中的光影技法,人物衣着明暗分明,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此繡蔔元館長也曾介紹是沈壽真迹,但實為傳人所繡制。[2]

1911年繡成《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意大利,轟動該國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後曾親函清政府,頌揚中國蘇州刺繡藝術精湛,并贈沈壽金表一塊。同時将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覽會展出,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卓越獎”。

1913年,張謇狀元邀請沈壽到南通女工傳習所傳授刺繡。[2]

1914年任江蘇南通女紅傳習所所長。她治校嚴謹,教學有方,常率學生寫生,觀察實物,講述仿真繡色的理論。即使在病中,也讓學生圍榻聽講賦色用線的道理。

1915年繡的《耶稣像》,參加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展出,得一等大獎。

耶稣像《平繡》沈壽繡

沈壽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國際上獲獎。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設立刺繡學校傳授技藝,并将自己的繡藝口授張謇,由張謇執筆出版了較完整的一部刺繡理論著作《雪宧繡譜》。

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書局出版發行《雪宧繡譜》。

張謇初識沈壽是1910年在南京召開的南洋勸業會上,在這次大會上張謇任大會總審查長,沈壽當時是清農商部總教習專審繡品,并攜我們熟知的第一幅仿真繡作品《意大利皇後像》參展。初次交往,張謇不僅敬佩沈壽深厚的藝術功力,同時更看重沈壽的人品。這為以後張謇聘請沈壽來通任教,任女工傳習所所長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沈壽[清末民初著名繡女]

1921年6月18日(或1921年6月8日[1]),病殁于南通,終年四十八歲。

主要成就

教育事業

慈禧後來責成商部成立女子繡工科,派餘覺擔任總辦,沈壽擔任總教習,是為中國第一所正式的繡藝學校。辛亥革命後,繡工科停辦。餘覺嫌沈壽不育,讨了姨太太。

1912年10月遷居天津,開辦了一所自立女紅傳習所。

一九一四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餘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範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内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

沈壽在南通“授繡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清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征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繡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曆經幾個月,終于寫成《雪宧繡譜》一書。這本繡譜确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繡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

其他作品

個人繡作

大師已去,藝術長存,精美繡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繡品。

沈壽作品

當人們看到她繡的《八仙上壽圖》《耶稣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歎這位蘇繡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繡手終于把傳統的蘇繡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轶事典故

情誼

1914年應邀來到南通,雖年已四十,但由于皮膚白皙,身材婀娜,舉止娴雅,性情溫良。即便當時已年逾花甲的張謇在面對這位才德藝人時,也不免驚訝。後來他在《惜憶四十八截句》中寫道:“黃金誰返蔡姬身,常道曹瞞是可人;況是東南珠玉秀,忍聽蕉萃北方塵。有斐館前春水生,唐家閘外暮潮平;登樓即席殊矜重,不似驚鴻始為驚。”在這裡,他把沈壽比作蔡文姬,而自比曹操;把他邀請沈壽南下任職,與曹操贖回蔡文姬相比。

1915年張謇辭去總長一職回到南通。這時沈壽開始患病,張一面延醫為之診治,同時讓她從傳習所宿舍遷到環境清靜的“謙亭”靜養,并收她為學生,親自教授詩詞。他從《古詩源》裡選了73首古詩,親筆抄寫、注解,裝幀成《沈壽學詩讀本》。

沈壽在《垂柳》一詩中以詩明志:“曉風開戶送春色,垂柳千條萬條直;鏡中落發常滿梳,自憐長不上三尺。垂柳生柔荑,高高複低低,本心自有主,不随風東西。”

沈壽病好一些後,張謇征得沈壽同意後,請來攝影師到“謙亭”拍攝沈壽的作品,并給沈壽在亭外拍了風景照。他還賦《謙亭楊柳》詩一首:“記取謙亭攝影時,柳枝婉轉绾楊枝;因風送入簾波影,為鲽為鹣那得知。楊枝絲短柳絲長,旋合旋開亦可傷;要合一池煙水氣,長長短短護鴛鴦。”

沈壽寫了一首《奉和啬師謙亭攝影》的詩回應:“池水漪漪島樹深,疾餘扶檻戀清陰;誰知六尺簾波影,留得謙亭萬古心。”

1919年沈壽舊病複發,張謇特派專輪到上海延請著名中醫師沙健庵前來醫治。在征得沈同意的情況下,由沈壽口述,他本人筆錄編成《雪宧繡譜》。

沈壽去世後,他寫下了《惜憶四十八截句》。其中一首寫道:“曾指西山有之亭,亭邊割壤埋娉婷;那堪宿約成新谶,丹旐來時草尚青。”

沈壽的追悼會也是由張謇安排和主持的。靈堂上懸挂張謇親撰的挽聯和《雪宧哀辭》。挽聯題的是:

真美術專家,稱壽于己,壽不稱于名,才士數奇,如是,如是;

亦學詩女弟,視餘如父,餘得視猶子,夫人為恸,喪予,喪予。

參考資料

[1] 尋訪南通曆史文化名人故居:一代繡聖沈壽 ·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02-20]

[2] 中國繡聖——沈壽_文藏 · 文藏網[引用日期2022-02-16]

相關合集

清朝時期著名的藝術家

9個詞條2323閱讀

戈裕良

清代造園疊山設計師

朱連魁

清朝魔術師

封錫祿

封錫祿,字義侯,晚号廉癡。清代竹刻家,世居嘉定(今屬上海市)城南。擅長竹根人物圓雕,有傳世傑作《雕竹刻羅漢》。

查看更多

上一篇:莉莉·金

下一篇:司馬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