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洋

汪海洋

太平天國晚期将領
汪海洋在少年時就與兄弟一起幫工為生,自幼養成了強悍好鬥、敢作敢為的禀性。據說,他“素與富家大戶為仇,曾因口角擊殺一鄉紳,受官府追緝,逃落江湖。……曾在定遠山中為匪,抗拒官軍剿捕,行蹤飄忽”。鹹豐三年(1853年)來和州投奔太平軍,隸屬石達開麾下。鹹豐六年(1856年)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汪海洋随之轉戰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西等地。鹹豐十年(1860年),在廣西與彭大順、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脫離石達開。鹹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在江西遇見忠王李秀成時,還有20餘萬人,洪秀全嘉獎這支軍隊,命名為“扶朝天軍”。汪海洋到江西後,即隸屬李秀成,随其入浙江、克杭州、守餘杭、軍功卓著被晉封為康王。[1]
    本名:汪海洋 所處時代:清代 民族族群:漢 出生地:安徽全椒 中文名:汪海洋

綜述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八月,李秀成經營的一度興旺的江浙局面處于頹勢。其時,清軍緊逼杭州,并分兵進攻餘杭。擔任餘杭軍務的汪海洋與杭州守将聽王陳炳文連營40裡以拒之。十一月,清閩浙總督左宗棠來餘杭督戰,命令将領藍益澧、楊昌浚、黃少春領兵13000攻餘杭城,被太平軍擊退。年底,大雪不止,汪海洋堅壁不動。清軍見天氣不利,急謀攻陷太平軍五道關卡。第二日,又急攻太平軍主陣地——位于餘杭城北的林清堰。汪海洋得知,先伏兵于橫港截擊清軍。清軍前隊深入,後軍随之不能止,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清軍。清軍不敢再逼餘杭。

同治三年二月,杭州陷落,餘杭孤掌難鳴。汪海洋被迫率部棄城東走,自湖州走安徽入江西,出入廣東與江西交界地區。七月,天京失陷後,江海洋以全軍隸屬侍王李世賢。李命令汪海洋屯兵長汀、連城、上杭三地交界的南陽鄉以為犄角。

同治四年正月,清将劉典攻南陽鄉,與太平軍戰于馬洋洞,汪海洋率部打敗來犯之敵,追至新泉。汪海洋自率身穿黃白号衣的軍隊2萬列陣于田間,劉典領親兵拼死頑抗。這時,清援軍趕到,太平軍被迫退至西岸,過河時,淹死多人,汪海洋也幾乎被俘,部下拚死救至越山。

新泉遭遇戰,汪海洋部損失過半,遂放棄南陽鄉走永安、至白沙;因劉典軍跟至,再由坎市走龜陽,入平和。五月,李世賢被迫撤離漳州後,一潰于永定劍灘,再潰于廣東漳溪,死亡殆盡,逃向永安。相反,海洋部在這一短暫時期,軍事發展卻比較順利。四月,汪海洋攻湖南,五月入廣東,首破清軍于鎮平,再攻嘉應州(今廣東梅縣);恰逢清将鮑超部霆軍嘩變,由江西來到廣東,海洋招撫之,兵力大增。

因之,拟從廣東與福建交界地區返回江西,遂從鎮平翻越分水坳至廣福鄉割早稻以充軍糧,為清軍所阻。八月,李世賢兵敗,逃至鎮平依附于汪海洋。先世賢在漳州被圍時,急令汪救援,汪為保存實力借故不應,世賢兵敗,汪懼罪,同時擔心兵權為李所奪,刺殺了李世賢。在此之前,六月,丁太陽投降了清軍。九月,陸順得為林正揚出賣,于番禺就義;自此,馳騁閩粵、轉戰五嶺的太平軍就僅剩下汪海洋率領的一支孤軍了。

形勢如此險惡,但汪海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矢志如一,誓與清廷決戰到底。同治三年十月,汪海洋自贛入閩,采用靈活多變的遊擊戰術,保存了實力。但幾次北上,途中均遭堵截。第二年十一月,太平軍在江西龍南附近的一次激戰中受挫,不久,佑王李遠繼、奉王黃朋厚叛變後,甘充内奸再度混入了汪海洋軍中。

同治四年十二月,汪海洋因數次北上被阻,為借一城過年,休整疲憊之師,突然由連平東走,一日疾行200餘裡,乘虛攻占粵東重鎮嘉應州(今梅縣),大出清軍所料。但因勢孤力單,清軍全力圍剿,汪海洋的戰略計劃無法實現,隻得據守嘉應州城。清軍不停地趕到,重重設防。

同治五年一月,汪海洋多次率兵出城,往來倏忽,沖擊圍城清軍,屢獲勝利。但因清軍大至,汪海洋被迫放棄附近的村鎮,收縮兵力于城内。十六日(公曆2月30日),汪海洋忽然決定“破釜沉舟”與圍城清軍決一死戰,分兵三路沖出,湘軍主力劉典部全力抵擋,太平軍前仆後繼,英勇奮戰,鮮血染紅了道路和溪澗。但由于作戰計劃事先已由叛徒走洩,劉典從叛将丁太陽處得知汪海洋每戰必身先士卒的内情,命丁帶領清軍設置槍炮側擊。當汪海洋率軍沖至,丁太陽督軍,“槍炮齊施,子如雨注”,汪海洋不幸中彈身亡。太平軍戰死者無數,清軍棄屍河中,總計不少于3000具,蔽江而下,整整五天尚未流盡。

李世賢之後,汪海洋是當時唯一能夠統轄全軍的将領,他的犧牲加速丁太平軍餘部的複滅。

人物簡介

汪海洋(1830~1866),安徽全椒人,民間傳為全椒城西南程家市人,太平天國後期名将。他原系石達開的部将,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汪海洋随之轉戰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西等地。鹹豐十年,在廣西與彭大順、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脫離石達開。鹹豐十一年八月,在江西遇見忠王李秀成時,還有20餘萬人,洪秀全嘉獎這支軍隊,命名為“扶朝天軍”。汪海洋到江西後,即隸屬李秀成,随其入浙江、克杭州、守餘杭、軍功卓着被晉封為康王。

率部歸朝原系石達開部将,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汪海洋随之轉戰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西等地。

鹹豐十年,在廣西與彭大順、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脫離石達開。

鹹豐十一年八月,在江西遇見忠王李秀成時,還有20餘萬人,洪秀全嘉獎這支軍隊,命名為“扶朝天軍”。汪海洋到江西後,即隸屬李秀成,随其入浙江、克杭州、守餘杭、軍功卓着被晉封為康王。

南征北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八月,李秀成經營的一度興旺的江浙局面處于頹勢。其時,清軍緊逼杭州,并分兵進攻餘杭。擔任餘杭軍務的汪海洋與杭州守将聽王陳炳文連營40裡以拒之。十一月,清閩浙總督左宗棠來餘杭督戰,命令将領藍益澧、楊昌浚、黃少春領兵13000攻餘杭城,被太平軍擊退。年底,大雪不止,汪海洋堅壁不動。清軍見天氣不利,急謀攻陷太平軍五道關卡。第二日,又急攻太平軍主陣地——位于餘杭城北的林清堰。汪海洋得知,先伏兵于橫港截擊清軍。清軍前隊深入,後軍随之不能止,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清軍。清軍不敢再逼餘杭。

同治三年二月,杭州陷落,餘杭孤掌難鳴。汪海洋被迫率部棄城東走,自湖州走安徽入江西,出入廣東與江西交界地區。七月,天京失陷後,江海洋以全軍隸屬侍王李世賢。李命令汪海洋屯兵長汀、連城、上杭三地交界的南陽鄉以為犄角。

同治四年正月,清将劉典攻南陽鄉,與太平軍戰于馬洋洞,汪海洋率部打敗來犯之敵,追至新泉。汪海洋自率身穿黃白号衣的軍隊2萬列陣于田間,劉典領親兵拼死頑抗。這時,清援軍趕到,太平軍被迫退至西岸,過河時,淹死多人,汪海洋幾乎被俘,部下拚死救至越山。

新泉遭遇戰,汪海洋部損失過半,遂放棄南陽鄉走永安、至白沙;因劉典軍跟至,再由坎市走龜陽,入平和。五月,李世賢被迫撤離漳州後,一潰于永定劍灘,再潰于廣東漳溪,死亡殆盡,逃向永安。相反,海洋部在這一短暫時期,軍事發展卻比較順利。四月,汪海洋攻湖南,五月入廣東,首破清軍于鎮平,再攻嘉應州(今廣東梅縣);恰逢清将鮑超部霆軍嘩變,由江西來到廣東,海洋招撫之,兵力大增。因之,拟從廣東與福建交界地區返回江西,遂從鎮平翻越分水坳至廣福鄉割早稻以充軍糧,為清軍所阻。

八月,李世賢兵敗,逃至鎮平依附于汪海洋。先世賢在漳州被圍時,急令汪救援,汪為保存實力借故不應,世賢兵敗,汪懼罪,同時擔心兵權為李所奪,刺殺了李世賢。

困守梅縣在此之前,六月,丁太陽投降了清軍。九月,陸順得為林正揚出賣,于番禺就義;自此,馳騁閩粵、轉戰五嶺的太平軍就僅剩下汪海洋率領的一支孤軍了。形勢如此險惡,但汪海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矢志如一,誓與清廷決戰到底。同治三年十月,汪海洋自贛入閩,采用靈活多變的遊擊戰術,保存了實力。但幾次北上,途中均遭堵截。第二年十一月,太平軍在江西龍南附近的一次激戰中受挫,不久,佑王李遠繼、奉王黃朋厚叛變後,甘充内奸再度混入了汪海洋軍中。

同治四年十二月,汪海洋因數次北上被阻,為借一城過年,休整疲憊之師,突然由連平東走,一日疾行200餘裡,乘虛攻占粵東重鎮嘉應州(今梅縣),大出清軍所料。但因勢孤力單,清軍全力圍剿,汪海洋的戰略計劃無法實現,隻得據守嘉應州城。清軍不停地趕到,重重設防。

同治五年一月,汪海洋多次率兵出城,往來倏忽,沖擊圍城清軍,屢獲勝利。但因清軍大至,汪海洋被迫放棄附近的村鎮,收縮兵力于城内。

戰死疆場

十六日(公曆2月30日),汪海洋忽然決定“破釜沉舟”與圍城清軍決一死戰,分兵三路沖出,湘軍主力劉典部全力抵擋,太平軍前仆後繼,英勇奮戰,鮮血染紅了道路和溪澗。

但由于作戰計劃事先已由叛徒走洩,劉典從叛将丁太陽處得知汪海洋每戰必身先士卒的内情,命丁帶領清軍設置槍炮側擊。當汪海洋率軍沖至,丁太陽督軍,“槍炮齊施,子如雨注”,汪海洋不幸中彈身亡。

太平軍戰死者無數,清軍棄屍河中,總計不少于3000具,蔽江而下,整整五天尚未流盡。

李世賢之後,汪海洋是當時唯一能夠統轄全軍的将領,他的犧牲加速了太平軍餘部的複滅。

人物生平

率部歸朝

汪海洋在少年時就與兄弟一起幫工為生,自幼養成了強悍好鬥、敢作敢為的禀性。據說,他“素與富家大戶為仇,曾因口角擊殺一鄉紳,受官府追緝,逃落江湖。……曾在定遠山中為匪,抗拒官軍剿捕,行蹤飄忽”。鹹豐三年(1853年)來和州投奔太平軍,隸屬石達開麾下。鹹豐六年(1856年)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汪海洋随之轉戰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西等地。

鹹豐十年(1860年),在廣西與彭大順、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脫離石達開。

鹹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在江西遇見忠王李秀成時,還有20餘萬人,洪秀全嘉獎這支軍隊,命名為“扶朝天軍”。汪海洋到江西後,即隸屬李秀成,随其入浙江、克杭州、守餘杭、軍功卓著被晉封為康王。

南征北戰

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李秀成經營的一度興旺的江浙局面處于頹勢。其時,清軍緊逼杭州,并分兵進攻餘杭。擔任餘杭軍務的汪海洋與杭州守将聽王陳炳文連營40裡以拒之。十一月,清閩浙總督左宗棠來餘杭督戰,命令将領蔣益澧、楊昌浚、黃少春領兵13000攻餘杭城,被太平軍擊退。年底,大雪不止,汪海洋堅壁不動。清軍見天氣不利,急謀攻陷太平軍五道關卡。第二日,又急攻太平軍主陣地——位于餘杭城北的林清堰。汪海洋得知,先伏兵于橫港截擊清軍。清軍前隊深入,後軍随之不能止,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清軍,清軍不敢再逼餘杭。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杭州陷落,餘杭孤掌難鳴。汪海洋被迫率部棄城東走,自湖州走安徽入江西,出入廣東與江西交界地區。七月,天京失陷後,江海洋以全軍隸屬侍王李世賢。李命令汪海洋屯兵長汀、連城、上杭三地交界的南陽鄉以為犄角。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清将劉典攻南陽鄉,與太平軍戰于馬洋洞,汪海洋率部打敗來犯之敵,追至新泉。汪海洋自率身穿黃白号衣的軍隊2萬列陣于田間,劉典領親兵拼死頑抗。這時,清援軍趕到,太平軍被迫退至西岸,過河時,淹死多人,汪海洋幾乎被俘,部下拚死救至越山。

新泉遭遇戰,汪海洋部損失過半,遂放棄南陽鄉走永安、至白沙;因劉典軍跟至,再由坎市走龜陽,入平和。五月,李世賢被迫撤離漳州後,一潰于永定劍灘,再潰于廣東漳溪,死亡殆盡,逃向永安。相反,汪海洋部在這一短暫時期,軍事發展卻比較順利。四月,汪海洋攻湖南,五月入廣東,首破清軍于鎮平,再攻嘉應州(今廣東梅州)。恰逢清将鮑超部霆軍嘩變,由江西來到廣東,汪海洋招撫之,兵力大增。因之,拟從廣東與福建交界地區返回江西,遂從鎮平翻越分水坳至廣福鄉割早稻以充軍糧,為清軍所阻。

八月,李世賢兵敗,逃至鎮平依附于汪海洋。李世賢在漳州被圍時,急令汪救援,汪為保存實力借故不應,世賢兵敗,汪懼罪,同時擔心兵權為李所奪,刺殺了李世賢。

困守梅州

在此之前,六月,丁太陽投降了清軍。九月,陸順得為林正揚出賣,于番禺就義;自此,馳騁閩粵、轉戰五嶺的太平軍就僅剩下汪海洋率領的一支孤軍了。形勢如此險惡,但汪海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矢志如一,誓與清廷決戰到底。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汪海洋自贛入閩,采用靈活多變的遊擊戰術,保存了實力。但幾次北上,途中均遭堵截。第二年十一月,太平軍在江西龍南附近的一次激戰中受挫,不久,佑王李遠繼、奉王黃朋厚叛變後,甘充内奸再度混入了汪海洋軍中。

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月,汪海洋因數次北上被阻,為借一城過年,休整疲憊之師,突然由連平東走,一日疾行200餘裡,乘虛攻占粵東重鎮嘉應州,大出清軍所料。但因勢孤力單,清軍全力圍剿,汪海洋的戰略計劃無法實現,隻得據守嘉應州城。清軍不停地趕到,重重設防。

同治五年(1866年)一月,汪海洋多次率兵出城,往來倏忽,沖擊圍城清軍,屢獲勝利。但因清軍大至,汪海洋被迫放棄附近的村鎮,收縮兵力于城内。

戰死疆場

十六日,汪海洋忽然決定“破釜沉舟”與圍城清軍決一死戰,分兵三路沖出,湘軍主力劉典部全力抵擋,太平軍前仆後繼,英勇奮戰,鮮血染紅了道路和溪澗。

但由于作戰計劃事先已由叛徒走洩,劉典從叛将丁太陽處得知汪海洋每戰必身先士卒的内情,命丁帶領清軍設置槍炮側擊。當汪海洋率軍沖至,丁太陽督軍,“槍炮齊施,子如雨注”,汪海洋不幸中彈身亡。

太平軍戰死者無數,清軍棄屍河中,總計不少于3000具,蔽江而下,整整五天尚未流盡。

李世賢之後,汪海洋是當時唯一能夠統轄全軍的将領,他的犧牲加速了太平軍餘部的覆滅。

影視形象

2000年電視劇《太平天國》李全忠飾演汪海洋

上一篇:華莉絲·迪裡

下一篇:何寶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