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綿恒

江綿恒

上海科技大學校長
上海人,研究員。1977年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1982年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從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赴美留學,從事高溫超導材料和半導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1991年6月在美國費城DREXEL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惠普公司工作。1993年1月回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1997年7月任上海冶金所所長。1999年11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要負責全院高技術研究所的研究與發展工作,并擔任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CNC)、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上海機場集團公司等單位的董事會成員。
    中文名:江綿恒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中國上海市 畢業院校:複旦大學 學位/學曆: 職業: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上海科技大學校長 、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等 職 業:大學校長 信 仰:共産主義

個人簡介

江綿恒,男,漢族,1951年出生于上海。畢業于複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美國費城DREXEL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執委、中國委員會主席等。

研究領域為凝聚态物理。

個人履曆

1977年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1982年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從事科研工作。

1986年9月赴美留學,從事高溫超導材料和半導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1991年6月在美國費城DREXEL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惠普公司工作。

1993年1月回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其工作重點為促進科研成果産業化以及研究所的組織和管理等方面。

1997年7月任上海冶金所所長。

1999年11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要負責全院高技術研究所的研究與發展工作,并擔任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CNC)、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上海機場集團公司等單位的董事會成員。

2011年11月,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江綿恒不再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職務。

2014年《人民日報》2月20日消息,上海科技大學19日宣布啟動面向全國的本科生招生。報道中,上海科技大學籌建工作小組組長、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恒以“校長”身份在媒體中出現。

人物經曆

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江綿恒:上海分院新掌門

2005年8月1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領導班子宣布大會在上海舉行。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局長劉毅宣布任命通知: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江綿恒兼任上海分院院長、華仁長擔任上海分院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

在這天的大會上,53歲的江綿恒穿着一件很随意的淺色短袖襯衫,短短的分頭,米色的圓框眼鏡,酷肖其父的面龐神态平和。

此前的7月14日,江綿恒曾為上海分院系統各研究所黨政領導、黨員院士、科技骨幹、黨員幹部和部分老同志上了一堂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黨課。在江綿恒之前,還沒有以中科院副院長之職兼任上海分院院長的前例。

在中科院的11個分院中,上海分院體量較大,地位特殊。擁有7000人之衆的上海分院,是中科院科學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空間科學與空間技術等方面都為學界翹楚。

1999年11月起出任中科院副院長的江綿恒,目前是中科院排名第二的副院長,主要負責全院高技術研究所的研究與發展工作,并擔任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CNC)、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上海機場集團公司等單位的董事會成員。

江綿恒1977年畢業于上海複旦大學,1982年于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後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從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赴美留學,從事高溫超導材料和半導體物理方面的研究,1991年6月在美國費城德雷克塞爾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

在惠普公司供職一段時間後,1993年1月,江綿恒回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其工作重點為促進科研成果産業化以及研究所的組織和管理等。1997年他開始擔任上海冶金所所長。

2003年4月,江綿恒曾在《解放日報》上刊文表示,支持上海建設,為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實現新的跨越提供服務,是中科院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年9月,江綿恒還代表中科院,與上海市簽署了進一步開展合作的《會談紀要》,共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國家隊”不是任命的

據說,江綿恒的父母為長子取名“綿恒”,意在“綿和恒久”。“文革”期間,年僅14歲的江綿恒剛剛初中畢業就被送到農村接受再教育。他曾在糧庫工作,成天背大袋面粉。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才有了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在美國費城念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期間,江綿恒過得很節儉,但成績很不錯。博士畢業後,他到惠普公司工作,并被指派到加州參與惠普進軍亞太市場的計劃。這段時間,江綿恒利用晚上到聖塔芭芭拉大學念商科。姑姑江澤慧評價自己的侄兒“在業務上反應靈敏,為人正直誠懇”,相比于内斂沉穩的弟弟江綿康,江綿恒更善交際。早在1999年7月,中科院批準啟動“上海高技術研究發展基地”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該基地由當時江綿恒任所長的上海冶金研究所等組成,被譽為中國高新技術研究的“國家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對這一創新工作提出了“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要求。上海冶金所調整主攻方向,以通信與信息、微系統、微電子作為目标。江綿恒在多個場合說:我們應該經常想一想,老一輩科學家是怎樣服務于國家需要的,而我們又做了什麼?“國家隊”不是任命的,而要靠競争與貢獻獲得社會的認可。

領銜國家尖端科技項目

一貫行事低調、幾乎不接受媒體采訪的江綿恒,僅有的幾次面對媒體,是為自己參與其中的國家尖端科技項目。

2003年10月下旬,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的江綿恒,就“神五”發射成功接受《光明日報》專訪。他出語相當直率:“一些研究人員更加習慣于在實驗室裡想像萬千世界,也有人說這是象牙塔文化。這種文化背景也給從事載人航天工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江綿恒說,曾為中國“兩彈一星”工程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中科院,參與載人航天應用工程首先遭遇的是不同文化差别的挑戰,他注重的是有效整合、調動各方力量。

很多人也許并未注意到,就在“神五”順利發射後五天,中國科學院自主研制的中國第一顆100公斤以下微小衛星“創新一号”發射成功。而江綿恒自1999年起就擔任了“創新一号”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江綿恒曾說,中科院搞小衛星不是為的裝門面,而是為了國家的戰略需求。

為了這個和一台電冰箱差不多大的微小衛星,4年間江綿恒多方奔走,力推将“創新一号”納入國家計劃。首席科學家制負責下的項目經理制,也是這一項目的創新舉措。

2004年12月25日,被譽為“神光”的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上海光源”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工建設。這個中國目前投資最大的科學工程,由江綿恒擔任總指揮。

同步輻射光源是繼電光源、X光源、激光光源之後的第四種光源,預計于2010年建成的“上海光源”,屆時規模将位居全球第四,并成為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台。專家稱其技術難度大大超過20年前建造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電信市場的革命者

幾年前,《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将江綿恒稱為“電信市場的革命者”。其時,由江綿恒出任董事的中國網通剛成立不久,而其投入全力建設的寬帶高速互聯網(CNCnet)工程已經初見成效,創造了幾個中國之最:技術最新,帶寬最寬,容量最大,網絡總傳輸帶寬高達40G,成為當時中國乃至全亞洲最快的信息高速公路。

雖然一直在中國最權威的科研機構工作,但江綿恒在商界,特别是信息産業界的影響力仍然相當引人注目。

幾年來,江綿恒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有的上市公司的年報及相關新聞中。而呱呱墜地僅六年的中國網通,在中國電信業的分拆中合并壯大,并已于2004年11月在紐約和香港挂牌交易對于半導體研究的專業背景,也讓人們對于江綿恒的商業作為有更多想像空間。

任上海科技大學校長

2014年2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消息稱,上海科技大學19日宣布啟動面向全國的本科生招生。報道中,上海科技大學籌建工作小組組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恒首次以“校長”身份在官方媒體中出現。

社會活動

會見以色列前總理

2014年9月9日,以色列前總理巴拉克訪問上海科技大學,陪同一行的還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彭克玉、調研員杜敏,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傅繼紅等。上科大校長江綿恒、副校長兼教務長印傑,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馬德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李儒新等出席會見。江綿恒對巴拉克的到訪表示熱烈的歡迎。

2014年11月14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來到上海工博會中國科學院展區,在上海市市長楊雄、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恒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務副院長朱志遠的陪同下,視察了中科院展區。

人物訪談

10年立項、52個月建成,我國迄今最大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創造了一項令國際同行深感欽佩的“世界紀錄”。作為世界一流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19日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在上海光源工程總指揮、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恒眼裡,這個銀灰色的“鹦鹉螺”裡承載了太多的故事……

“上海光源”凝聚了無數科學界人士的心血

“上海光源的建設,凝聚了無數科學界人士的心血,更寄托了我國老一輩科學家的殷殷期望。”江綿恒說,“上海光源隻用了52個月建成,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我們厚積薄發,僅立項就走過了十年時間。”

1993年,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方守賢、冼鼎昌和已故的丁大钊三位中科院院士,憑借對這一領域的深刻認識和超前的戰略眼光,建議在我國建設一台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1995年,楊福家院士和已故的著名物理學家謝希德等科學家在上海市政協八屆三次會議上,提交了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提案,由此拉開了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建設上海光源的序幕,2004年國家正式立項。

“一代代科學家如此看重上海光源,是因為有了這一多學科開放共享的實驗平台,我國自主創新所需要的前沿探索和技術突破,就多了一個‘利器’。”江綿恒介紹說,“上海光源能提供性能非常優異的光,從紅外線到高能X射線、寬廣波段、光譜連續的光,為許多學科的前沿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應用提供了先進工具。”

他說,中國科學院曾經做過一個研究,人均GDP少于300美元的經濟體,技術創新一般處于以使用技術為主的階段;300—4750美元時,一般處于以改進技術為主的階段;人均GDP到了4750美元以上時,就要依靠自己創造技術了。

“我國現在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我們要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加強自主創新,上海光源的建成正逢其時。”江綿恒說,“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的科技投入不光要追求高水平,同時也要能最大限度地惠及廣大科技工作者。”

他介紹,上海光源工程驗收後,就正式轉入運行開放,并将成立上海光源的運行組織體系——國家科學中心。同時要盡快把後續線站建起來,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設25條左右的光束線站。

自主研制的設備超過70%

上海光源實現了高水平的集成創新,自主研制的設備超過70%。“從建築、裝置到設備,設計完全是我們自己的科技隊伍做出的,安裝也是我們自己的技術工人隊伍完成的,達到了非常高的工藝水平。”江綿恒說。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研制,上海光源在諸多方面實現了創新和突破。例如,在加速器方面,自主研制的儲能型兆瓦級動态數字化磁鐵電源和脈沖切割磁鐵系統,創造性地解決了對電網的擾動和漏場問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内首次自主研制成功的大型雙室不鏽鋼超高真空系統,數字化的高頻低電平控制、電源控制器和快軌道反饋等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束流軌道穩定性在軟土地基及微振動條件極不利的情況下,創造性地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達到了亞微米級的國際先進水平。

在同步輻射設施方面,上海光源在國際上首次采用了衍射準直原理,研制成功長程面型儀,總體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發展了相關的大尺度非球面光學檢測技術;自主研制成功能量分辨率國際領先的平面光栅單色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長鏡精密壓彎機構和真空室内波蕩器,發展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熱負載熱緩釋技術。

“上海光源工程的參建、參研單位,主要的就有上百家,上海光源國際先進的定位,對這些單位都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需要他們‘跳一下’才有可能達到,結果他們都在‘跳一下’的過程中,技術能力都獲得了提升、飛躍。”江綿恒說,“比如180米的增強器,用于修正電子束流軌道的40塊校正磁鐵,1塊也沒用就調通了,說明我們的設計、加工、安裝都幾乎沒有偏差,在世界加速器界可能是空前的。”

造就了一支優秀科技團隊

“上海光源工程不僅創造了‘院市合作’的典範,也培養造就了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科技團隊,凝結成了以嚴謹高效、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奉獻精神為主要内涵的‘上海光源精神’。”江綿恒說,“我為這支優秀隊伍深感驕傲。”

上海光源前工程辦主任湯傑,在2009年2月,距工程竣工隻有2個月的時候,因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去世了,年僅43歲。

“他是個很機靈的上海人,掙錢的機會很多,能力也很大,但他為了熱愛的上海光源事業,十幾年如一日地全心投入工程。在工地、在現場幾乎總能看到他,是大家公認的上海光源的大管家。”江綿恒惋惜地說,“對他的離去我們深感不舍,同時也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據介紹,上海光源工程開工時骨幹人員的平均年齡隻有37歲,這在加速器界顯得很年輕,缺乏工程經驗。怎麼辦?大家就千方百計加強培養和崗位鍛煉,提倡“幹中學”,請來國内外特定領域的專家交流指導,組織專業知識培訓,同時根據需要引進關鍵崗位的适用人才,骨幹隊伍中直接從海外引進的約8%。

這支隊伍還特别着重吸收和培養年輕人,發揮老同志的“傳幫帶”作用,借力合作的參建參研單位,上海應用物理所“全所一盤棋”地全力支持工程隊伍建設和工程工作,從而确保了上海光源工程的按期、優質建成。

“經過工程建設的錘煉,我們培養造就了一支高水平能戰鬥的年輕的大科學工程隊伍。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這支隊伍今後可以‘指到哪、打到哪’。”江綿恒自信地說。

寄語新生

2013年9月2日上午,上海科技大學開學典禮在中科院上海浦東科技園舉行,首屆300名研究生正式入學,在産學研結合的創新平台上開始科研之路。上海科技大學籌建工作小組組長、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恒做題為“立志、成才、報國、裕民”的主旨講話。上海科技大學籌建工作小組副組長、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為學生代表頒發象征嚴謹求實的實驗記錄本和象征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包括12位兩院院士在内的上科大教授出席典禮。

上海科技大學是經教育部批準籌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定位建設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緻力于構建産學研結合的創新平台。正在興建中的校園位于張江高科技園中區的中科院上海浦東科技園内,學校招生的近期目标為6000名在校學生,包括2000名本科生、4000名研究生。今天,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聯合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順利入學,第一批本科生計劃于2014年入學。

記者發現,此次上科大新生入學的許多安排都體現出該校“以人為本”、“改革創新”的辦學理念。在開學典禮上設置了介紹入學新生的環節,各學院負責人逐一念出每一名學生的姓名,屏幕上同步顯示出這名新生的照片、姓名和一句個性化的自我描述。

開學典禮上,江綿恒做了題為“立志、成才、報國、裕民”的主旨講話。江綿恒的講話以中國夢為切入點,指出為了實現中國夢,為了應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嚴峻挑戰,我國正全力推進實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國家戰略,而上海科技大學的設立就是為了服務這個國家戰略。在他看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技術、先進機器人、全自動汽車、下一代基因組學、能量存儲技術、先進納米材料、3D打印、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反應堆、立體農業等一系列尖端科學技術,将對未來人類生活和全球經濟發展産生革命性的影響,而上海科技大學的設立就是要實現科技和教育的緊密結合,要把科技和教育轉變為生産力。

江綿恒表示,他希望上科大的研究生以造出龍飛船和特斯拉電動車、提出“Hyperloop超級高鐵”設想的高科技創業家埃隆·馬斯克(ElonMusk)為榜樣,培養創業激情與能力,為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貢獻力量。埃隆·馬斯克被譽為現實版的“鋼鐵俠”,經常提出令人不可思議的科技創新構想,并付諸實踐。埃隆·馬斯克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在地球和火星之間搭建一條廉價的飛行快線。

江綿恒還希望學生們以甘坐幾十年冷闆凳、在“孿生素數猜想”證明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美籍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為榜樣,踏實治學,矢志不渝,為攀登科學高峰不斷奮鬥。演講中,江綿恒勉勵同學們以實現中國夢為己任,選擇奮鬥、拼搏、奉獻的青春,成為具有開拓和引領能力的創新、創業、創投人才,成就“立志、成才、報國、裕民”的高尚人生。

江綿恒的講話精彩而幽默,不時引來同學們的掌聲和笑聲。他說,最近我國有幾所新的高校成立,令人關注,它們是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當然還有上海科技大學。“上科大不是一所昨天想起今天就建的大學,而是經過了10年的醞釀和籌備。”據介紹,早在2003年,中科院領導就提出了建立上科大的設想。如今,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中科院領導的支持下,上科大終于迎來了首批學生。“在此,我向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謝!向中國科學院領導表示感謝!”江院長說道。

目前,上海科技大學還在籌建過程中,校舍的基建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江院長說:“上科大也許是新中國曆史上第一所“籌”字還沒去掉,但已經招收研究生的大學。”

這所年輕的高校擁有實力雄厚的教師團隊。講話中,江綿恒一一宣讀了12位擔任上科大教授的兩院院士的名字。他表示,該校還引進了一批來自海外的年輕教授,“他們馬上就要到了”。

上一篇:靈狐者

下一篇:烘焙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