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愛蓮

毛愛蓮

越調表演藝術家
毛愛蓮是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女,1930年3月1日生,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人。9歲學戲,12歲登台演出,16歲自辦“興愛劇社”,19歲任周口市“紅光越劇團”團長,曾任許昌越調劇團團長。1956年,河南省文化廳發文,毛愛蓮與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李斯忠、張新芳、申鳳梅被定為名演員,時稱“河南八大名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聯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許昌市人大常委,全國勞動模範。
    中文名:毛愛蓮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 畢業院校: 職業: 代表作品:《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招風樹》 主要成就:越調“婉約派”奠基人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職 業: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

簡介

毛愛蓮,一棵越調劇壇上的常青之樹,一張許昌藝術界的閃光名片。作為越調“婉約派”奠基人和越調“毛派”創始人,她以80多歲的高齡至今依舊活躍在舞台上,讓人歎服。總結她藝術常青的原因,外在因素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給她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舞台,政府的關心和觀衆的厚愛給了她演下去的不竭動力;内在因素是她強烈的事業心及這種事業心所支撐的精氣神。

歲月如同一位高明的大師,經過時間和觀衆檢驗的毛愛蓮,如今已成為許昌戲曲乃至河南文化的一張名片。那些與她同時期成名的老藝術家們已大多退出了戲曲舞台,但毛愛蓮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熱情和藝術的魅力,活躍在她熱愛的舞台上,堅守着自己的信念。為了将越調發揚光大,她收了20餘名徒弟,以争取将自己的表演經驗傳授給更多的年輕戲曲工作者。

毛愛蓮常說:“我這一生的幸福都是共産黨給的,感謝黨和組織對我的關懷和支持,隻要觀衆喜歡,隻要我還能唱得動,我就會一直留在舞台上。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裡多培養些學生,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戲曲藝術傳承下去。”

個人經曆

毛愛蓮,中國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越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越調“婉約派”奠基人和越調“毛派”創始人,被譽為“中國越調皇後”,越調“常青樹”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聯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許昌市人大常委,全國勞動模範。

1930年農曆二月初二,民間稱這一天為龍擡頭的日子。河南省舞陽縣的一間破草房裡,一個瘦小的女孩呱呱墜地。家境困苦的父母為她取了一個很土的名字:楊舍兒。誰也沒想到,這個女孩日後會成長為一代越調流派創始人、迄今仍活躍在戲曲舞台上的國寶級大師——毛愛蓮。

從9歲開始學戲,至今毛愛蓮的從藝年齡是74年。她從一個被賣過的窮孩子,到越調“毛派”創始人;從一個苦練嗓音的戲班學徒,到耄耋之年依然嗓音清脆的越調大師。這其中,到底有多少和舞台生命融為一體的傳奇故事呢?4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毛愛蓮家裡,拜訪了這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從藝曆程:悲慘童年曾被賣

提起毛愛蓮的名字,在許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至今民間依然流傳着“甯可半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看了毛愛蓮的戲,這一輩子不生氣”等俗語。但鮮為人知的是,毛愛蓮并非她的本名,她的原名叫楊舍兒。

與許多名演員一樣,毛愛蓮也有着自己不幸的童年。在她4歲時,母親病故,父女二人過着饑寒交迫的生活。後來,父親又給她找了個後媽。由于貧苦,毛愛蓮與後媽的關系也不融洽,她至今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家裡的竈台上放了幾個小紅薯,她繞着竈台轉了幾圈就是不敢拿一個小紅薯吃。

在她7歲那年,為了能夠讓孩子順利地活下去,楊父無奈地把她賣給了漯河的毛黃氏。自此,楊舍兒的人生開始了重大轉折。她到漯河後也改了名,這也就是後來名滿天下的一代越調大師——毛愛蓮。

“如果沒有毛黃氏這位母親,就沒有我的今天。”提及往事,毛愛蓮記憶猶新。毛黃氏很愛看戲,所以耳濡目染,毛愛蓮也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毛愛蓮9歲時,漯河發水,無奈辍學的小愛蓮被送到當時的漯河老街國民舞台由楊小風主持成立的“文鳳班”去學戲,師從越調名家邢金奎。從此,她開始了與戲曲舞台一生的不解之緣。

其實在那個時代,稍有活路的家庭都不會讓兒女學戲。毛愛蓮告訴記者,在戲班當學徒時,老師的要求非常嚴格,夏天頂烈日,冬天迎寒風,稍敢偷懶,藤條就抽到了身上……為了練出好嗓子,無論寒暑,每天天一亮她都要和班子裡的其他學徒一起,跑到附近的樹林裡喊嗓子、練踢腿。也正是靠着這份苦練,毛愛蓮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

13歲的時候,毛愛蓮開始登台演出。她扮相俊俏,唱腔如行雲流水,一招一式揮灑自如,領銜演出的《青龍山》、《五風山》等劇目,很受群衆歡迎,大家親切地稱她為“毛小愛”。很快,她成了班裡的主角。16歲那年,在毛黃氏的幫助下,毛愛蓮脫離了“文鳳班”,組建了自己的“興愛劇社”。新中國成立後,“興愛劇社”更名為周口紅光越調劇團。

無論是唱戲的環境怎麼變化,但毛愛蓮從不落下基本功的訓練。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毛愛蓮對自己的要求達到了“殘忍”的地步:她不吃生冷、辛辣,遠離大魚大肉,更談不上抽煙喝酒,就連吃飯也隻吃個八成飽——她怕稍不注意,就會毀了為大家唱戲的好嗓子。

1956年,河南省舉辦全省戲曲觀摩演出,毛愛蓮主演的《火焚繡樓》獲演出一等獎,并與張秀卿、申鳳梅合演了《三哭殿》。河南省文化廳發文,毛愛蓮與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李斯忠、張新芳、申鳳梅被定為名演員,時稱“河南八大名演員”。

1960年,毛愛蓮剛回到許昌沒幾個月,就被通知要率團晉京彙報演出。毛愛蓮不負衆望,由她主演的《掉印》、《無佞府》2出戲,大受首都觀衆歡迎,并受到了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觀看演出後握着毛愛蓮的手說:“你演得不錯,是個很出色的旦角演員,你能紅遍全國乃至更遠的地方。”

1965年,她在《鬥書場》中扮演大鳳娘代表中南地區赴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一起合影留念。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榮和幸福。

1965年,她主演的現代戲《賣籮筐》、《夫妻倆》被拍成電影。

1966年,毛愛蓮赴北京彙報演出了《無佞府》、《掉印》,并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時,她的演唱得到了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肯定。

1981年,她主演的傳統戲《白奶奶醉酒》被拍成電影,并且憑着這部戲她獲得了“小白花”獎。

據統計,毛愛蓮自從走上戲曲道路以來,共演唱了130多部戲。在她主演的戲中,有3部戲被拍成電影,6部戲被拍成電視劇。她還出了兩個專輯。毛愛蓮久演不衰的得意之作是《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白奶奶醉酒》。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市裡舉辦了赈災義演活動。毛愛蓮不顧腰痛,當時在義演現場坐着唱完了《火焚繡樓》、《白奶奶醉酒》、《李雙喜借糧》等經典劇目。就在義演前,毛愛蓮已經捐出了5000元錢。她回想起這件事時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傳統美德,我就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為災區群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物評價

毛愛蓮唱腔細膩委婉、悅耳動聽,吐字清晰準确,尤其是她的音色更具有獨特風格。聽了她的唱段好像夜靜風吹銀鈴響,聲音不高但清脆優雅耐人尋味,難怪許昌、漯河一帶農村流傳着“甯肯一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看了毛愛蓮的戲,一輩子不生氣”的贊語。

毛愛蓮的風格似說似唱,悅耳動聽,她那風格獨特的嗓音,演唱起來雖不高亢,但卻清新優雅,耐人尋味,尤其是鼻腔共鳴的運用,更具獨到之處。毛老師的唱腔清純、俊麗、流暢、纖細,藝術評論家曾把其概括為甜、純、清、巧、情、快6個字。

毛愛蓮,憑借其高超的表演手法,精心刻畫人物,為廣大戲曲觀衆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藝術形象。她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唱腔與念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

在越調旦角中,毛愛蓮自成一家,唱腔獨一無二,開創了越調兩大代表流派之一“婉約派”。她藝術功底紮實,戲路較寬,不僅擅長閨門旦,而且能演小生、須生、老旦。經過長期的實踐,她塑造了一系列的經典舞台人物,如她在《火焚繡樓》中扮演的洪美榮、《無佞府》中扮演的佘太君、《白奶奶醉酒》中扮演的白奶奶、《李雙喜借糧》中扮演的董大妮等。

十六個字總結毛愛蓮:經曆坎坷藝術輝煌獨一無二精益求精!

藝術特色

塑造就是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世紀60年代以前,毛愛蓮主攻閨門旦,在群衆中享有一定的聲譽。但這種聲譽主要來自她的唱功,在表演上特色并不顯著。60年代以後,通過演現代戲和樣闆戲,又主攻老旦,毛愛蓮在表演上有了不少新的創造,顯示了她過去不曾顯示的才能。

她特别注意典型的舞台藝術形象,強調表現劇中人物的個性。她對自己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認真、反複、細緻地進行推敲,力求找到最能表現其個性特征“戲”。

同是閨門旦,官宦之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鄉姑村婦,年紀長幼,其言談舉止,儀态氣質均不相同,各有差異。《火焚繡樓》中的皇姨洪美容,雍容典雅,端莊大方,正義淑惠,愛憎分明;《李雙喜借糧》中的董大妮溫柔敦厚,羞怯嬌媚,愛情真摯,大膽抗争;《招風樹》中的王玉姐,聰明伶俐,活潑俏皮,幼稚率直,正義天真。

尤其是在《白奶奶醉酒》一劇中,毛愛蓮突破了幾十年演閨門旦形成的演出習慣和風格,開辟了新的戲路,把一個尖酸刻薄、奸詐無賴、損人利己、嗜酒如命的女光棍、老潑婦刻畫得入木三分,淋漓盡緻,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毛愛蓮對衆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既是她用心觀察、潛心研究,精心設計,細心體驗的結果,也是她充分調動戲劇手段,準确表現的結果。她念白清晰流暢,明快利落,樸實自然,有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感。

她表演俏而不潑,蘊而不澀,細而不繁,十分注重眉目傳情,手袖傳情,舉止傳情,而且傳得适度适中,不欠不過,恰如其分。再加上她獨有的夜風吹動銀鈴響、山中飛泉鳴叮咚般的大段唱腔,讓人看了聽了真像吃了一頓美餐,餘香不散,繞梁三日。創造就是毛派唱腔的創造。音樂唱腔是一個劇種的核心和靈魂。毛愛蓮的唱腔與其他任何劇種、任何流派的唱腔都不一樣,其主架結構是越調的“亂彈”。

“亂彈”本是唐宋以後在中原豫東一帶流行的一種彈唱藝術,在群衆中紮根深、流傳廣、影響大。越調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對其進行吸收,突破了原來的形式,豐富了演唱技巧,加進了越調戲最具特色、最常用的“流水頭”和獨具越調特點的鑼鼓點子,逐漸形成了越調戲的闆路“銅器座”,也叫“亂彈”,成為越調戲裡經常使用的調門之一。

“亂彈”在越調中屬闆腔體,基本結構比較簡單,唱詞通常為七字或十字句,上下對偶,往複循環,反複多了顯得非常單調乏味。毛愛蓮在這裡作了大膽的創新。在保持“亂彈”闆式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節奏、旋律、調式來刻畫不同人物的形象,注意把握其高低、長短、強弱、快慢、抑揚、收放,加垛加花,旋空變調,并根據唱詞的結構和人物情感的變化,加進大量的裝飾音和襯字,達到了妙趣橫生,出神入化的境地,堪稱戲曲界的一絕。

藝術改革

毛愛蓮改革創新越調唱腔,經曆了繼承、借鑒、創新、成熟四階段。

她在窩班學習五年,得名師邢金奎的悉心傳授,又廣泛學習張秀卿、張桂蘭、金鳳樓等名角的唱腔,還廣泛吸收豫劇、道情、曲劇、墜子、民歌甚至京劇、漢劇、秦腔、徽調、二黃等劇種的精華,融會貫通于越調“亂彈”之中,經過反複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改革創新過程中,毛愛蓮堅持四條原則。

一是與時俱進。

注重了解、研究、把握新時代觀衆欣賞戲曲的新口味,使戲曲改革趕上時代的需求。

二是固本求變。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去改、去創、去學,正确處理取與舍,學與化、巧與拙,變與守的“度”,擇善而從,擇優而取,博采衆長,融會貫通,始終不失越調的“個性”。

越調擅長唱功戲,毛愛蓮在幾個代表劇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每人的唱詞均達二百句。用唱寫景狀物,描繪心理,傾瀉感情,叙述事由,交代細節,既要唱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情感,又能讓觀衆耐聽、愛聽,百聽不厭,顯示了越調特有的藝術魅力。

三是紮根中原。

越調作為河南的地方劇種,其聲腔藝術是中原人民生活中語言的誇張和加工,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毛愛蓮在唱腔中不但将此保存下來,而且經過提煉加工,精心擺布,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

她特别注意語言的語氣、語調、語勢的表達形式,使音樂特征與口語化有機結合,清新舒放,明快暢達,質樸自然,親切感人,非常适合老百姓的口味。四是緊貼人物。新的唱腔要被觀衆接受和喜愛,關鍵是要符合劇中人物的性格要求,同時還要與演員的表演技巧、情感表達結合起來。毛愛蓮那動情、用情、傳情的表演技巧,那喜、怒、哀、樂、悲、思、憂的感情宣洩與她獨特唱腔的結合可謂相映成趣,天衣無縫。

藝術人生

四歲時母親不幸病故,父親給地主當長工。父女二人相依為命,苦度生涯。當她七歲的那一年,有一天由漯河來了一位姓黃的闊太太,不知怎樣相中了她,坐着黃包車把她買走了。由于這位太太的丈夫姓毛,因此愛蓮以後也就姓毛了。

這位毛黃氏很愛看戲,所以在毛愛蓮九歲時便被送到當時的漯河老街國民舞台由楊小風主持成立的‘文鳳班”去學戲,拜師邢金奎。邢擅演閨門旦,愛蓮學藝三年到十二歲時,便登台演戲了。她演的《青龍山》、《五風山》等節目,很受群衆歡迎。

後來到十六歲那年毛黃氏看姑娘有前途于是便脫開“文鳳班”領着她自立個“興愛劇社”。達時期的毛愛蓮已經在藝術上有些造就。她主演的《抱琵琶》、《秦香蓮》、《借糧》、《招風樹》、《火焚繡樓》等節目,已在漯河、駐馬店、臨穎一帶非常馳名。但在黑暗的舊社會,豺狼橫行,藝人的生命和生活沒有保障,她整日提心吊膽地在刀尖上過日子。

解放後,毛愛蓮同志于一九四九年秋帶領“興愛團社”全體人員來到周口鎮參加了革命,從此便開始了她新的藝術生涯。在“雙百”方針的正确指引下,再加上她刻苦鑽研,在藝術水平上得到不斷提高,并在黨的教育和關懷下,于一九五七華十一月三十一日加入了光榮的中國共産黨。

在舊社會被人下眼瞧的‘臭戲子”,成了國家的主人。一九六四年她參加演出的現代戲《賣籮督》拍攝了電影。她生動地刻到了孫大娘這個典型的山區老大娘的形象,受到了廣大群衆的歡迎。一九六五年她在《鬥書場》中扮演大鳳娘參加了中南會演。

結束後,以“鬥書場”一劇代表中南地區赴京江報演出,又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董副主席、鄧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在一起合影,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榮和幸福毛愛蓮曲唱腔細膩委婉,悅耳動聽。吐字清晰準确,尤其是她的嗓腔音色更具有天賦的獨特風格。聽了她的唱段好象夜靜風吹銀鈴響,聲員不高但清脆幽雅耐人尋味。

在群衆中流傳有這麼一句法‘看看毛愛氏等于過個年。”可見人們是多麼盼望着能夠看到她的演出呀!

毛愛連同志對文藝事業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她上山下鄉,送戲上門,聯系群衆,乎易近人。無論車間地頭、飯堂兵營,叫演就演,叫唱就眼。多年來她給越調這朵鮮花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作出了很大貢獻。狂風昏天地,烏雲遮日月。“四人幫”的黑魔爪把文藝之花扯了個七零八落。

毛愛蓮同志也逃脫不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給她戴上了“反動藝術權威”、“黑線人物”,抄家批兒慘遭迫害。“四人幫”垮台後,毛愛蓮同志也和千百萬受害的文藝工作者一樣,心花怒放,更新登舞台。她帶頭修複了文化革命前已搬上銀幕的現代戲《賣籮筐》,并積極參加排練現代劇目,如《賽刀之前》、《趕集》等。

在整理傳統劇目中,她主動和編導人員合作研究改編了《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招風樹》等劇作。她不但盡心盡力的為大家演出。并盡自己最大努力培養下一代,讓越調這朵藝術之花越開越盛。

主要作品

《少年毛愛蓮》文集

《少年毛愛蓮》文集作家陳紅曉近些年來接近大衆的、具有可讀性的中短篇小說力作,反映出作家近些年來在文學創作上的奮鬥曆程。其中收集了作家二十幾篇中短篇。最有代表性的是《瘸腿石敬塘》、《颍河鎮》、《少年毛愛蓮》等。

人物評價

悅耳動聽洪美容,

夜靜風吹響銀鈴,

栩栩如生白奶奶;

雙喜借糧韻味正。

字正腔圓念與唱,

布局巧妙甜純清,

幹脆利落思敏捷;

藝術輝煌益求精。

《火焚繡樓》(又名:溫涼盞),經典越調劇目,著名越調表演藝術家毛愛蓮代表作之一,許昌越調劇團演出。劇情簡介:國舅洪顔龍偷盜溫涼盞,被趕出京後,無惡不作。

因欲強娶蘭翠萍為妻,将蘭兄文生(字中玉)騙至府中用酒灌醉,逼其允妹婚事。丫鬟春紅救蘭文生至洪妹美榮樓上,洪蘭互慕私定終身。蘭府将洪顔龍告下,知府劉俊卿素知洪顔龍作惡多端,有意偏向蘭文生,借搜鏽樓之時與洪美容定計,讓蘭文生進京告狀。

洪顔龍借表姐從京來信為名騙妹妹下樓欲将其害死,被妹妹識破,他惱羞成怒與洪興設計三更火焚繡樓。洪美榮與丫鬟死裡逃生,來至蘭家,蘭翠萍将其接進家中,道明原委,蘭母認下兒媳。

入選傳承人名錄

毛愛蓮楊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許昌越調,在2008年就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在越調藝術的繼承和創新上,毛愛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許昌越調成為越調的一個重要流派。

走上戲曲道路以來,毛愛蓮共演唱了130多部戲。在她主演的戲中,有3部戲被拍成電影,6部戲被拍成電視劇。她主演的傳統戲《白奶奶醉酒》深受觀衆喜愛,并被拍成電影,憑着這部戲,毛愛蓮獲得了“小白花”獎。《火焚繡樓》、《李雙喜借糧》、《白奶奶醉酒》作為毛愛蓮的代表作,廣為流傳,久演不衰。

在長期的越調表演藝術實踐中,毛愛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在旦角表演中,她唱腔細膩委婉、獨一無二,開創了越調兩大代表流派之一的“婉約派”。

上一篇:諸葛神侯

下一篇:Neilyo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