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

武丁

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1]武丁在位時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号高宗,死後由其子祖庚繼位。
    本名:子昭 别名:武丁 所處時代:商朝 民族族群:華夏族 主要成就:複興商朝、開創武丁盛世 在位時間:公元前1250年(在位58年) 陵寝:武丁陵 廟号:商高宗

個人生平

商代國王。後世稱作高宗。傳說名昭,為盤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時﹐武丁曾在外行役,與“小人”一起勞作,因而較了解“稼穑之艱難”。他即王位後,提拔傅說執政。傅說原為刑徒,被武丁發現,加以重用。武丁還任用甘盤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鞏固統治,增強國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記.殷本紀》稱:“武丁修政行德﹐殷道複興。”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極盛,被稱作“中興之王”。後人又稱之為武丁大帝。

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其中對對方作戰動員的兵力,有時三千,有時甚至達五千;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據殷墟蔔辭記載,武丁的配偶婦好還親自率兵征伐羌方。除了“伐羌”之外,蔔辭中還有許多“獲羌”、“用羌”的記載,即抓獲了羌人的俘虜并用作人祭的犧牲,且數字驚人。

武丁向四方連年用兵,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這些征伐戰争,為王朝形成“邦畿千裡,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基礎。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後﹐由其子祖庚繼承王位。

繼承王位

武丁是商王盤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相傳,武丁少年時期遵父命行役于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了解民衆疾苦和稼穑艱辛,與下層民衆比較接近。武丁在位前,是一個“舊勞于外,愛暨小人”,武丁長期在外,不能不認為是小乙的有意安排;馬融曾說,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于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

公元前1251年,商王小乙去世,武丁繼任商朝君主之位。武丁繼位後,想要複興商朝,但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說話,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決定,自己則觀察國家風氣。

即位之初

武丁繼位之初,朝中并非無人可用,《尚書·說命中》:“台小子舊學于甘盤。”《史記·殷本紀》:“帝武丁即位……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可見,除舊有的官僚體系外,武丁既有可托政事的冢宰,又有可以師事之的甘盤,并不缺乏治國的人才。後來,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擔任宰相,輔佐朝政。傅說盡力輔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史籍中多有記載:《墨子·尚賢》:“昔者傅說被褐帶萦,庸築于傅岩,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說居于北海之州,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孟子·告子下》:“傅說舉于版築之間。”《國語·楚語》:“昔武丁能聳其德……而又使以夢象旁求四方之賢,得傅說以來,升以為公,而朝夕規谏。”《史記·殷本紀》記載:“武丁……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商大治。故以傅險姓之,号曰傅說”。

武丁利用“夢帝赉予良弼”的策略提高了傅說的宗教地位,同時也極力提高傅說在行政系統中的地位,稱傅說“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後,以康兆民”,使之成為權力系統中的關鍵人物。

加強王權

武丁利用傅說進行強化王權的同時,也在理論和制度上對采取了集中權力的措施,集中王權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尚書·說命》中比較詳細的記載:一是強調“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強商王對官員的任免權。“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賢的規則,力圖改變盤庚所強調的“惟圖任舊人共政”的用人模式,“最終取得了對官吏的最終任免權”。這實際上是對舊貴族在任職特權上的否定,大大加強了商王選拔官員的自由度,對王權的加強具有積極的意義。三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權掌握到商王手中。商代前期與王權對立的貴族主要是依靠神權,《尚書·君》:“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鹹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所以列舉的權臣皆是“格于上帝”的巫師,神權構成對王權的主要威脅。商代的神權最主要表現于祭祀權,研究表明,武丁前期的祭權十分分散,多種非王蔔辭都有頻繁祭祀祖先的記錄,有的甚至祭祀商王的遠祖。針對這種情況,武丁提出:“黩予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對祭祀進行改革。

武丁時期,特别是通過對土方、舌方和羌人等方國部落的一系列戰争,不僅消除了邊患,有利于邊疆的開拓和發展,而且通過戰争掠奪了大量财物和奴隸,從而又促進了商代奴隸制社會經濟的前所未有的發展。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号高宗,由其子祖庚繼位。

個人簡介

武丁,生卒年不詳,小乙子。小乙死後繼位,在位59年,病死,葬于殷,一說葬于今河南省商水縣長平。

相傳少年時期遵父命行役于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了解民衆疾苦和稼穑艱辛。繼位後,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

出土的武丁時期甲骨蔔辭有“中師”之名,當是開創軍隊以“師”為最高建制單位,也有認為是初建右、中、左三師。鑒于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西北邊安全,乃采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将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将鬼方、土方征服。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羌人充為奴隸。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

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争,拓展了商朝版圖和勢力範圍,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衆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

在位59年而卒,祀為高宗。

曆史評價

武丁是曆史上一名君,武丁之道指賢明的政治。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于上升階段。到了武丁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國力趨于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據說,武丁年少之時,父王小乙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煉才能。于是,武丁來到黃河兩岸,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有時,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這些生活體驗,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有個叫傅說的賢人,是個奴隸,他在參加修建工程時,被掌管該項工程的百工發現,向武丁舉薦。武丁親自去面見這位賢人,發現他果然談吐不凡,是一個經世濟民的奇才。武丁為了任用傅說為相,三年不管事,自稱夢見聖人,并畫出傅說的相貌,令百官去尋找。殷人信鬼,武丁以此方法舉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便不敢反對。事實證明,武丁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自從傅說被提拔為相後,一心一意輔佐武丁,幫助武丁大力振興政治、經濟、文化,緩和了奴隸的對抗,商因此複興起來。武丁死後,被稱為高宗。

武丁時期,對周圍侵擾商朝的各諸侯國、方國,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荊楚等展開了一系列的征讨。此舉在帶來了國家穩定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比較安定的生活空間。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戰争同樣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等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武丁的大規模戰争,為商朝幾百年的基業過早唱起了日暮時分的蒼涼之曲。武丁中興既是商朝興盛的頂點,也是由興盛走向衰敗的開始。

晏嬰《晏子春秋》:夫湯、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盛君也。

左丘明《國語·楚語》: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禀令也。’武丁于是作書,曰:‘以餘正四方,餘恐德之不類,茲國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旁求四方之賢,得傅說以來,升以為公,而使朝夕規谏,曰:‘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若武丁之神明也,其聖之睿廣也,其智之不疚也,猶自謂未乂,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猶不敢專制,使以象旁求聖人。既得以為輔,又恐其荒失遺忘,故使朝夕規誨箴谏,曰:‘必交修餘,無餘棄也。’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惡規谏者,不亦難乎!

孟子《孟子》:由湯至于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司馬遷《史記》:①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驩,殷道複興。②武丁得說,乃稱高宗。

張溫:昔高宗以諒闇昌殷祚于再興,成王以幼沖隆周德於太平,功冒溥天,聲貫罔極。

為政舉措

政治

    封官

    對新的領土,或直接封給征伐的将領等,如象雀就被封為“雀侯”;或封當地臣服的氏族方國首領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餘個,伯有近四十個,數量不少,這一方面也可說明,被商征服的氏族方國何其多。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國,對王朝不僅有貢納義務,還經常奉命征伐,象倉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聯姻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

      商朝的統治區域,以現在的河南為中心。

      甲骨文中常能見到商王族與氏族、方國聯姻的事。一般是商先通過征伐使之臣服,然後再聯姻,或娶諸侯之女為妃,或将王室之女嫁于侯伯等。這對鞏固商與諸侯的關系,加強國家一統的力度,還是頗有成效。縱觀中外曆史,聯姻都是國與國聯絡的一種重要手段。

        築城

        在征服的地方建築城邑,後可能再武裝殖民,甲骨文中就常有“在麓北東作邑于之”此類的記載,這是對統治新的疆域應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當時,商四周的氏族方國不少還處于原始落後的遊牧生活階段,武丁此舉,實際上也算是在這些地區播撒文明的種子。

        軍事

        武丁鑒于朔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朝西北邊安全,于是采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将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将朔方、土方征服。用長達三年時間平定鬼方。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羌人充當奴隸。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争,拓展商朝版圖和勢力範圍,促進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衆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

          對土方之戰

          蔔辭記載有一次土方曾入侵商朝北部附屬小國沚,沚君隻好派人向武丁求救,五日之内連續報告好幾次,可見當時情況之危急,與土方的戰争最後以商朝的勝利而結束,在武丁以後的蔔辭中已不見土方的名字。

            對鬼方之戰

            鬼方是比土方更偏北的一個遊牧民族,是後來強大的匈奴民族的祖先,武丁時期對鬼方的戰争進行的特别激烈,持續時間也很長,最後以商朝勝利而告終,不過,從以後匈奴的發展來看,武丁隻是暫時将鬼方驅趕而解除它對商朝北部的威脅,并沒有徹底擊潰。

              對羌方之戰

              羌方是商朝西部的一個部落,主要活動在今陝西西部及甘肅一帶,地廣人衆,十分強大,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部落是北羌和馬羌,他們與商朝的關系和戰不定,蔔辭記載,武丁對羌方的戰争,一次就曾調動一萬三千人,商朝人俘獲的羌方人隻有很少一部分成為生産者,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的絕大多數,都在商王頻繁地祭祀中充當敬獻給神靈的犧牲。

              趣聞轶事

              武丁繼位後,想使商朝複興,但沒有得力的大臣輔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說話,将政事交由冢宰處理,自己則觀察國家風氣。有一次,武丁夜晚做夢遇到一個聖人,名叫說。武丁按夢中見到的形貌觀察群臣百官,但發現都不是在夢中所見之人。于是武丁派百官各處尋找,終于在一個叫傅險的地方找到說。當時說正服刑,在傅險築路,把他帶來見武丁,武丁說:“正是他。”武丁與他談話後,認為他果然是一位聖人。便任命他為宰相,說輔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于是就用傅險作為他的姓,稱做傅說。

              轶事典故

              有一次,武丁祭祀先祖商湯。第二天,有一隻野雞飛來登上鼎耳鳴叫,武丁因此感到害怕。大臣祖己說:“君王不要擔心,趕快先把政事辦好。”于是祖己開導武丁說:“上天監察下民,以民衆的道義為标準。上天賜給下民的壽命有長有短,不是天使人壽命夭折,而是人本身斷送自己。有的人違背道德,不承認罪惡,上天降下旨意糾正他的行為。他才說:‘怎麼辦呢?’唉!君王隻要給民衆辦事,沒有不是繼承天意的,祭祀有常規,不要信奉應該抛棄的方法。”此後,武丁便開始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百姓歡喜欣悅,讓商朝再度興盛起來,史稱“武丁盛世”。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

              人際關系

              祖父:商王祖丁

              父親:商王小乙

              伯父:商王陽甲、商王盤庚、商王小辛

              妻妾:司母戊婦妌(婦戊)、司母辛婦好(婦辛)、婦癸

              兒子: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陵墓

              武丁陵位于河南省西華縣縣城東北15公裡的田口鄉陵西村。據載,當年武丁從商都率群臣前來今西華縣捕滅蝗災并體察民情,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今西華縣,葬于現址。古時的陵冢規模宏大,有載“望之如山”,為曆代帝王崇仰至祭。陵墓前原有廟宇陵園,陵後兩側分置武丁最器重的得力輔助丞相傅說、甘盤陵墓。因曆史上無數次黃河泛濫淤積和人為損壞,廟宇毀廢,僅留武丁主陵墓頂和散落古禦祭碑刻數通被收藏。現存武丁主陵高約6米,長寬各百餘米。武丁陵屬全國現存為數極少、且較完整的奴隸制度時期帝王陵寝。

上一篇:龍賈

下一篇:浦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