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甯

楊振甯

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甯,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42年,楊振甯畢業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甯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統計力學,玻色子多體問題,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等。
    中文名:楊振甯 民族:漢族 出生地:安徽省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 畢業院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芝加哥大學 職業:物理學家 代表作品:《楊振甯論文選集》《楊振甯文集》《曙光集》 性别:男

人物簡介

物理學家,主要從事統計力學和對稱原理、粒子物理研究。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至1944年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1948年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曆

早年經曆

1922年10月1日,楊振甯生于安徽省合肥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甯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甯學了3千個字。

1928年,楊振甯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随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平,居于清華院西院十一号;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入讀城内絨線胡同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離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試偷看被罰。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随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争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中國香港、越南河内輾轉抵昆明,楊振甯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曆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甯畢業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淩甯、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留學海外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

1954年,楊振甯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緻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産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産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産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緻于現代科學。”

楊振甯獲得諾貝爾獎後,鼓勵在中國台灣的嶽母曹秀清設法取道美國轉往中國大陸。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内瓦,由中國外交部的同志親自接機,安排休息數日後,轉機飛往北京定居。

回國執教

2003年底,楊振甯回中國定居,從此往返于北京和中國香港之間。

在楊振甯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華大學長住以前,清華大學早已蓋好了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甯,一幢給楊振甯安排到清華工作的林家翹,另外一幢後來給了楊振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回清華的傑出電腦數學專家姚期智。

2004年3月25日,楊振甯批評港獨政客李柱銘前不久到美國參議院“作證”的行為既不應該也不明智。楊振甯語重心長地說,根據《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中國香港是中國一部分,這是既定事實,中國香港人必須有正确了解,否則中國香港會産生“很不利的事情”。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甯講座基金”,用于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傑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翁征宇教授成為第一位“楊振甯講座教授”。

2004年7月17日,楊振甯在北京大學,向1200多名赴京參加“全國台聯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營”的中國台灣學子演講。當講到“七七事變”後的經曆時,楊先生動情地對中國台灣學子說:“哪位如果再到北京來參觀,我建議你們到盧溝橋去看看,因為盧溝橋是日本人攻打華北放第一槍的地方。”

2004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甯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他說:“現在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他說:“每一次課前。我要花兩個小時認真備課。我要了解學生的進度。”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11月12日,楊振甯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強調,中國隻有一個,“合則盛,分則衰”。楊振甯向山大學子們深情回憶了1997年7月1日,當他在港親眼見證中國香港回歸那一偉大曆史時刻的激動心情,并稱這是父輩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一天,因為“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了!”他也指出了中國目前存在的諸多巨大問題,但他表示,“這些問題并不比在過去100年間中華民族所經曆的巨大問題更為嚴重,既然100年前我們能夠将問題解決,那麼今天的中國,憑借内在的韌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難。”

2005年4月2日,楊振甯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甯特困優秀生獎學金”,用于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楊振甯2004年11月來海南參加中國科協學術年會開幕式時,表示自己有幫扶海南省高校貧困生的願望。以楊振甯名字命名的獎學金為每人1000元人民币。

2005年5月,楊振甯奔赴中國香港為清華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籌款。他在談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命名風波時說,如果李嘉誠先生捐給清華高等學術研究中心10億元,他一定會用李先生的名字為該中心命名。據悉,近一年來,楊教授已經完成籌款1000萬美元。

2005年7月4日,楊振甯等曾參與保衛釣魚島運動的老将們集結,召開記者會表達保釣的立場,簽字聲明,指責李登輝說釣魚島是日本領土是錯誤的。

2007年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将其所屬的一切資産無償贈送給中山大學。該基金會的發起人楊振甯教授出席了資産贈送移交儀式,其主要内容為:現金人民币1100多萬元,港币約36萬元,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樓及其中的所有設備等。楊振甯在緻辭時感慨地說:"我希望25年後我還能有機會看到中山大學在科研上的又一次飛躍。"

2007年9月22日,楊振甯度過85歲生日,并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行了一個楊振甯銅像緻贈儀式。楊振甯在緻辭時指出,與中大淵源甚深,早在1964年中大部分地方仍是荒山時,已翻山到訪,之後在中大執教,又曾在中大與分别已久的父母弟妹相聚。當提及為何選擇将銅像置于中大林蔭大道附近時,他更感慨地說:“我想長久在這裡看着中大發展,每年秋天見到幾千個學生拿畢業證書。”

2008年11月29日,由社會廣泛參與評選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結果在“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揭曉,楊振甯當選。當選理由是:在中美關系尚未解凍時期,帶動一大批華人學者回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先後中國香港和美國發起成立三個基金會,成功地為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在海外募集數億元資金;推動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為清華引進計算機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等頂尖學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11年4月20日,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會見楊振甯,得知他年近九旬還在帶研究生并給本科生講課,總書記連聲稱道,并請他注意保重身體。

2012年6月,楊振甯在清華大學慶祝90歲生日,并獲得了校方贈送的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镌刻着楊振甯的四個重要學術貢獻:“規範場理論”、“宇稱不守恒理論”和他在統計力學、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一系列活動恭賀楊振甯教授九秩榮慶,包括科普講座、學術研讨會及祝壽晚宴,以表達大學同仁對楊教授的尊敬和愛護,楊振甯偕夫人出席活動,接受中大師生及親朋好友的祝賀。

2013年10月,楊振甯做客西南聯大講壇。2015年3月,被授予台灣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同月,澳門大學在清華大學向楊振甯頒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楊振甯表示非常榮幸得到澳大最高的榮譽。同年,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2016年8月26日,楊振甯偕翁帆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其收藏的3件熊秉明頂級雕塑作品。熊秉明是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哲學家。3件作品中的《筆架》是熊秉明專為楊振甯創作,作品背面有二人名字縮寫,是二人友誼的見證。楊振甯夫婦慷慨地将“家藏”變成了“國寶”,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出自熊秉明的《筆架》《駱駝》和《馬》3件雕塑。

2016年12月8日,2016影響中國年度科技人物頒獎,由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甯開獎,獲獎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天宮二号-神舟十一号載人航天任務研制團隊。

2017年2月,楊振甯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8月26日,95歲的楊振甯正式恢複中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2019年9月21日,獲得2019年度求是獎“求是終身成就獎”。

2020年8月26日,楊振甯受聘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

2021年5月14日,為支持清華大學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楊振甯先生決定将他的辦公室和資料室内的圖書、文章手稿、來往書信、影像資料,以及字畫和雕像等藝術品共計2000餘件/冊無償捐贈給清華,由清華圖書館接收并設立專室進行保管和展示。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托,教育部負責同志到清華大學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甯,代表習近平贈送花籃,轉達習近平對他百歲生日的祝福,祝願他健康長壽。同日,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國物理學會聯合舉辦“楊振甯先生學術思想研讨會”,祝賀楊振甯教授百歲壽辰。

助力科教

楊振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多年來對大學的學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楊振甯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2006年和2007年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

廣東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甯教授經常參加國内的學術交流,國内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甯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甯教授的弟子。”

1986年,楊振甯創建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楊振甯創建後親自指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量子群,關聯體系的代數結構,Yangian,紐結理論等。

楊振甯創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的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

據葛墨林院士回憶,楊振甯“管”得很細。從1988年開始,南開的理論物理室辦過7次講習班,邀請的都是各個方向最有發言權的科學家。因經費匮乏,要靠楊振甯從中國香港募捐講課費。

1992年,為了南開主辦的一場國際會議,楊振甯籌集了兩萬美元。考慮到大陸不易換開百元大鈔,他特地換成20元、50元的鈔票,捆在一個包裡帶來。南開數學所的第一台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也是楊振甯當時購自中國香港,運到天津的,他還派自己的秘書負責打字。他甚至考慮到了外賓喝咖啡的習慣,打算自帶咖啡壺。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甯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并不知道,楊振甯為了籌錢,曾發着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2011年6月18日,南開大學以理論物理前沿讨論的方式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楊振甯先生89華誕。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在慶祝之際,我們更要記住陳省身先生和楊振甯先生。正值陳省身先生誕辰100周年、楊振甯先生89華誕,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超過70年的學術合作與深厚友誼,理論物理研究室則是他們晚年合作的一個重要平台。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績,培養了大批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龍以明在緻辭中說,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楊振甯先生的指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他親自募款支持并指導應注意的研究發展方向,親自參加該室舉辦的多次國際會議,并資助該室博士生畢業後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工作一年。在楊先生“甯拙毋華、甯拙毋巧”、“做好活的物理”等思想指導下,師生不斷深入固有研究方向,關注新的發展,在學術競争中鍛煉成長。今天,楊先生仍十分關心理論物理研究室的發展,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楊振甯親自延攬來南開的人才,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說,我一直是在陳省身先生的親切關懷和楊振甯先生的直接指導下做事情,從他們二位身上我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數學和物理,更包括做人。楊先生雖已年近九旬,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們仍向他報告,得到了他的指點和支持。

楊振甯教授是2003年自美國返清華正式定居的。頭一年,他親自執教“大一物理”;之後,他便放下了教學工作,全部精力集中到發展清華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工作上。清華大學1997年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創始人楊振甯任名譽主任,緻力于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他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出來用于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楊振甯訂出的第一個籌款目标是一千五百萬美元,至2005年初已完成了一千萬(即七千八百多萬港元)。

楊振甯指出:目前,籌款工作對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都好了,不少當年留學不歸的尖子科技人才,都有意回國服務,但是薪酬待遇上的差距是一大障礙。目前,在美國,一位拿到博士學位兩三年的年輕教授,年薪約為六萬至八萬美元,但如果回到中國,每個月最多可以拿到一萬五千元人民币。對一些已經結了婚有妻子、孩子的學者來說不能不考慮到錢的問題。而如果大學和研究機構有捐款支持,就可以提供同等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回來。

主要成就

學術成果

相變理論

統計力學是楊振甯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于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2年楊振甯和合作者發表了3篇有關相變的重要論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獨立完成的關于2維Ising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的論文,得到了1/8這一臨界指數。這是楊振甯做過的最冗長的計算。

Ising模型是統計力學裡最基本卻極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論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廣泛認識。1952年,楊振甯還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發表了兩篇關于相變理論的論文。兩篇文章同時投稿和發表,發表後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論文通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數的解析性質,發現它的根的分布決定了狀态方程和相變性質,消除了人們對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熱力學相的疑惑。這兩篇論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論文中的單位圓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氣模型的巨配分函數的零點位于某個複平面上的單位圓上。

玻色子多體問題

起源于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甯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發表或完成了一系列關于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的論文。首先,他和黃克孫、Luttinger合作發表兩篇論文,将赝勢法用到該領域。在寫好關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的論文之後等待實驗結果的那段時間,楊振甯和李政道用雙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後又和黃克孫、李政道用赝勢法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項,但當時無法得到實驗驗證。不過,這個修正項随着冷原子物理學的發展而得到了實驗證實。

楊—Baxter方程

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将楊振甯引導到量子統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年,楊振甯發現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後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現這個方程)。

1967年,楊振甯還寫了一篇于翌年發表的文章,進一步探讨了此問題的S矩陣。後來人們發現楊—Baxter方程在數學和物理中都是極重要的方程,與扭結理論、辮子群、Hopf代數乃至弦理論都有密切的關系。楊振甯當年讨論的1維費米子問題後來在冷原子的實驗研究中顯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發明的嵌套Bethe假設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嶽用來解出了1維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後來成為高溫超導的很多理論研究的基礎。

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溫度的嚴格解

1969年,楊振甯和楊振平将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溫度。這是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統計模型在有限溫度(T>0)的嚴格解,這個模型和結果後來在冷原子系統中得到實驗實現和驗證。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

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密切交流,楊振甯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緻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于電磁場的基本原理,并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在這個工作中,楊振甯和Byers将規範變換技巧運用于凝聚态系統中。相關的物理和方法後來在超導、超流、量子霍爾效應等問題的研究中廣泛應用。

非對角長程序

1962年,楊振甯提出“非對角長程序(off-di-agonallong-rangeorder)”的概念,從而統一刻畫超流和超導的本質,同時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這是當代凝聚态物理的一個關鍵概念。1989到1990年,楊振甯在與高溫超導密切相關的Hubbard模型裡找到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張首晟發現了它的SO(4)對稱性。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

對稱性是物理學之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是20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之一。從經典物理以及晶體結構,到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對稱性分析是物理學中的有力工具。楊振甯對粒子物理的諸多貢獻表現出他對對稱性分析的擅長。他往往能準确利用對稱性,用優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結果,并且突出本質和巧妙之處。1999年,在石溪(StonyBrook)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楊振甯被稱為“對稱之王(LordofSymmetry)”。

1950年,楊振甯關于p0衰變的論文以及他和Tiomno關于β衰變中相位因子的論文奠定了他在此領域中的領先地位。1956年,θ-τ之謎是粒子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難題,當時普遍讨論宇稱是否可以不守恒。楊振甯和李政道從θ-τ之謎這個具體的物理問題走到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提出“宇稱在強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許不守恒”的可能,将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變過程獨立出來,然後經具體計算,發現以前并沒有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他們更指出了好幾類弱相互作用關鍵性實驗,以測試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

吳健雄于1956年夏決定做他們指出的幾類實驗中的一項關于60Coβ衰變的實驗。次年1月,她領導的實驗組通過該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确實不守恒,引起全物理學界的大震蕩。因為這項工作,楊振甯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時間反演、電荷共轭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

因為質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的論文預印本,所以Oehme于1956年8月緻信楊振甯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電荷共轭(C)、時間反演(T)三個分立對稱性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這導緻楊振甯、李政道和Oehme發表論文57e,讨論P、C、T各自不守恒之間的關系。此文對1964年CP不守恒的理論分析有決定性的作用。

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讨

1960年,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實驗信息,利用實驗物理學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楊振甯在理論上探讨了高能中微子驗的重要性。這是關于中微子實驗的第一個理論分析,引導出後來許多重要研究工作。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實驗上發現CP不守恒後,引發出衆多亂猜其根源的文章。楊振甯和吳大峻沒有理會那些脫離實際的理論猜測,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後來分析此類現象的唯象框架。這反映了楊振甯腳踏實地的作風,也明顯顯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響。

楊—Mills規範場論

1954年,楊—Mills規範場論(即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發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後來許多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對稱破缺觀念,發展成标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後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楊振甯和Mills的論文,從數學觀點講,是從描述電磁學的阿貝爾規範場論到非阿貝爾規範場論的推廣。而從物理觀點上講,是用此種推廣發展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礎規則。

在主宰世界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弱電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由楊—Mills理論描述,而描述引力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與楊—Mills理論有類似之處。楊振甯稱此為“對稱支配力量”。楊—Mills理論是20世紀後半葉偉大的物理成就,楊—Mills方程與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地位。

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

楊—Mills理論還把物理與數學的關系推進到一個新的水準。1970年左右,楊振甯緻力于研究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發現了不可積相位因子的重要性,從而意識到規範場有深刻的幾何意義。

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

1975年,楊振甯和吳大峻發表了論文75c,用不可積相位因子的概念給出了電磁學以及楊—Mills場論的整體描述,讨論了Aharonov—Bohm效應和磁單極問題,揭示了規範場在幾何上對應于纖維叢上的聯絡。這篇文章裡面附有一個“字典”,把物理學中規範場論的基本概念準确地“翻譯”成數學中纖維叢理論的基本概念。這個字典引起數學界的廣泛興趣,大大促進了數學與物理學以後幾十年的成功合作。

論文著作

論文:大約300篇發表于《物理評論》《物理評論通訊》等

著作:

《論文選集與後記1945-1980》(英文),(佛裡門公司,1983)

《楊振甯文集》(中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簡體版,北京三聯書店;繁體版,八方文化創作室,2008)

2018年5月,楊振甯及其夫人翁帆編著的科學随筆《晨曦集》出版發行。

此外,還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基本粒子發現簡史》《讀書教學四十年》《科學、教育和中國現代化》《科學的品格》《新世紀的科技》《20世紀的物理學》《對稱與物理》等。

人才培養

楊振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多年來對大學的學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楊振甯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2006年和2007年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

榮譽表彰

1958年,當選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997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台灣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澳門大學授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

2017年2月,楊振甯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12月,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社會任職

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

1995年,應聘擔任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2009年,兼任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

2015年,獲頒中國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8年4月,擔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2020年8月,受聘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

所獲榮譽

序号

獲獎情況

獲獎年份

1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

2

費米獎

1979

3

潤福德獎

1980

4

奧本海默紀念獎

1981

5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6

6

莫斯科大學獎

1992

7

本傑明.富蘭克林獎

1993

8

鮑爾獎

1994

9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1995

10

俄國波哥柳波夫獎

1996

11

昂薩格獎

1999

12

教皇學術獎

2000

13

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

2001

14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2006

15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2015

16

2019年度求是獎“求是終身成就獎”

2019

獲得獎項

個人生活

親屬成員

父親

楊武之,1896-1973,數學家、教育家,原西南聯大教授

配偶

原配:杜緻禮,杜聿明長女,2003年10月過世。

現任:翁帆,1976年7月出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英語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2004年結婚。

子女

長子:楊光諾,1951年出生,美國電腦工程師。

次子:楊光宇,1958年出生,美國化學家。

女兒:楊又禮,1961年出生,美國醫生。

情感經曆

楊振甯17歲時,遇見一個叫張景朝的女同學,她引人注目,漂亮活潑,因為是數學系的學生,而他父親是數學系主任,所以這些同學常常到楊振甯家裡找其父親。因此,楊振甯認識了張景朝。有一天,張景朝沒來之前,楊振甯稱其心境像一個很平的湖水,得知她來了以後,以後幾個月波濤洶湧,使得他心裡頭很煩燥,後想了想,認為這個不好,這對其前途不好,所以楊振甯決定,現在不是交女朋友的時候,應該集中注意學習的工作。

1944年,楊振甯在西南聯大念完六年書後,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緻禮。1945年赴美留學時,楊振甯并沒有跟杜緻禮談戀愛。1949年,楊振甯與杜緻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1950年8月26日,楊振甯和杜緻禮在紐約結婚。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甯教授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面對這場“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式的婚戀,有人祝福,也有人質疑。楊振甯形容未婚妻翁帆為“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

2008年1月,北京三聯書店發行了楊振甯的一本新書《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寫道,魯迅、王國維和陳寅恪的時代是中國民族史上的一個長夜,而他自己就成長于這個看似無止境的長夜中。他繼續寫道:“幸運地,中華民族終于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我今年85歲,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替我看到……”

2011年6月底,由學者江才健撰寫、更為全面講述楊振甯人生的書《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甯傳》面世,在和小自己54歲的翁帆結婚引發的喧嚣之後,楊振甯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楊振甯自曝向翁帆的求婚。

2014年10月,結婚十年後,楊振甯接受采訪時表示,不宜要孩子,因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個人帶着一個或者兩個孩子,那将是很困難的事。

人物關系

他的父親楊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對于兒子的決定沒有抱怨。但楊振甯知道,直到臨終前,父親對于他加入外籍的舉動,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他。

楊振甯從1949年與李政道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稱不守恒”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楊振甯和李政道決裂,科學上不再合作,友誼也一筆勾銷,學術界也充滿了傳言;包括諾貝爾名聲到太太的因素。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于北京崇德中學,楊振甯也在該校讀書,自此,兩人成了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抗日戰争爆發後,楊振甯一家随校遠赴西南大後方。

1941年夏,鄧稼先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此時楊振甯已是西南聯大的三年級學生,在該校,兩人又可以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交流心得。鄧稼先對其姐說,振甯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1945年8月,抗日戰争勝利,不久,楊振甯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在征求楊振甯的意見後,鄧稼先順利地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到中國,從那以後,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甯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系。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住院治療。1986年5月與6月,楊振甯曾先後兩次回國,去醫院探望鄧稼先。返回美國後,楊振甯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藥,請韓叙大使通過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鄧稼先去世,楊振甯回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将一隻藍色盒子交給楊振甯,盒子裡面整齊地放着他們的家鄉安徽出産的文房四寶,表示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人物轶事

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甯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裡看一次電影。

名師高徒

楊振甯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甯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甯在學校裡,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甯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後,開始注意“場論”,并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甯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台。其前,楊振甯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的領地,并說後來包括宇稱守恒在内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血濃于水

楊振甯回到祖國,探望了病中的父親楊武之教授,首次見到了自己的嶽父杜聿明和嶽母曹秀清。在上海,他訪問了複旦大學、中科院生化所和生理所;在北京,他訪問了北大、清華、中科院原子能所和一些工廠、農村和醫院。他見到了他敬重的老師吳有訓、周培源、王竹溪、張文裕、趙忠堯,見到了他的同窗摯友鄧稼先、黃昆。

1971年7月28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并宴請了楊振甯和他的親屬。在席間三小時的讨論及宴會後兩小時的談話中,周總理詳細詢問了美國的社會情況,楊振甯談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看法。

周恩來會見楊振甯時,誠懇地請他就中國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見和建議。楊振甯坦率地直抒己見:中國在教學科研中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這是很好的,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這也是必須的。但是,目前中國理工科大學不重視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應引起重視。在科研機關裡,也存在着不重視基礎理論的傾向。他還談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事後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作了認真的研究并及時給予落實。

宗教信仰

楊振甯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中國香港《大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就曾經公開表述:“本人從來沒有贊揚過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學并沒有兼容性。”“如果哲學尚有可取之處,宗教基本一無是處。”關于題為《楊振甯: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楊振甯做出公開聲明,此文非其所作。

2004年9月3日,楊振甯在人民大會堂做了題目是《〈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演講,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道理:第一,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第二,科舉制度。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國傳統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英譯歌詞

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會歌是由徐榮凱創作的《重逢》,值得一提的是,《重逢》是由楊振甯、翁帆夫婦譯寫的英文歌詞。

人物影響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布,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報,将該台于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号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甯星”。

1999年5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将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甯理論物理研究所”。

2004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甯講座基金”,用于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傑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

2008年11月29日,楊振甯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20年12月18日,入選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排名49。

2021年5月14日,楊振甯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甯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

人物評價

楊振甯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國探訪的第一位美籍華裔科學家。在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人民網評)

有人說楊振甯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甯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曆,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甯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網易評)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甯在中國政界、學術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騰訊評)

楊振甯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于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别人看得更深遠一些。(物理學家戴森評)

楊振甯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曆,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評)

上一篇:東籬菊隐

下一篇:甘國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