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

國家4A級景區
桃坪羌寨,位于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羌寨距離理縣城區40公裡,汶川城區16公裡,成都139公裡,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黃線旅遊圈的重要景區。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建築群,享有“天然空調”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築藝術,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築藝術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1]
  • 中文名:桃坪羌寨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東部邊緣桃坪鄉
  • 氣候條件:山地立體型氣候特征
  • 開放時間:全年 09:00-18:00
  • 門票價格:60元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新羌寨、古羌寨、楊家大院等
  • 所屬城市: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所屬國家:中國
  • 建議遊玩時長:1天
  • 建議遊玩季節:5月--10月

交通信息

成都茶店子客運站每天有十幾次開往汶川縣的班車,從汶川縣城至桃坪有面包車或中巴車,票價約10元。

地理環境

桃坪羌寨,在理縣東40公裡處,距成都市約180公裡。該寨是羌族建築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黃褐色的石屋順陡峭的山勢依坡逐坡上壘,其間碉堡林立,被稱為最神秘的“東方古堡”。

桃坪羌寨以古堡為中心築成了放射狀的8個出口,出口連着甬道構成路網,本寨人進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宮。寨房相連相通,外牆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構,斑駁有緻,寨中巷道縱橫,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圍牆。民居内房間寬闊、梁柱縱橫,一般有二至三層,上面作為住房,下面設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屋内房頂常壘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塊卵狀白色石頭)。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統也是獨一無二的,從高山上引來的泉水,經暗溝流至每家每戶,不僅可以調節室内溫度,作消防設施,而且一旦有戰事,還是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

曆史文化

桃坪曆史悠久,據史料記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漢時即在此設廣柔縣,桃坪作為縣轄隘口和防禦重區便已存在,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桃坪羌寨,羌語“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豐,人傑地靈,岷江支流雜谷腦河自村而過。該村寨集古樸濃郁的民風民俗,神奇獨特的羌民族建築,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秀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着古樸迷離的羌族曆史。夜幕降臨,篝火熊熊,羌家人圍着咂酒、載歌載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紅日已瞳瞳。”

“龍來氐羌黃河頭,征程漫漫幾個秋。”。《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王朝對西部遊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隻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

漢朝

漢初羌人服屬于匈奴,一部分請求内遷,漢景帝劉啟允許研種留何率族人遷于隴西郡的狄道(今甘肅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南)、臨洮(今甘肅岷縣)、氏道(今甘肅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肅岷縣南)。漢武帝劉徹為了反擊匈奴,開辟河西四郡,隔斷了羌與匈奴的聯系,并派軍隊進入湟中,在今甘肅永登築令居塞;後又在湟水流域置縣,始設護羌校尉,總轄羌中事務。

三國

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别降屬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了隴、蜀、秦、雍之地。即主要分布于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居住在岷江上遊的羌人部落(漢時稱冉、駹),自漢以來多歸屬中原王朝管轄。

分支

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鐘羌(鐘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鈎羌、牦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黨項羌、白狗羌、哥鄰羌、南水羌、逋祖羌、弱水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茂州羌、望族羌、那鄂羌、千碉羌等百餘種羌支,此不贅述.

主要景點

風土人情

桃坪羌寨似乎濃縮了羌族千年曆史,在桃坪羌寨内,多少年來羌民們都保留着傳統的生活習慣,從田間采摘蘋果的孩童到門前穿著整齊民族服飾的老者,從正在織羌繡的婦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漢,都呈現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境界。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會”(又稱羌曆年),分别于春秋季舉行。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

建築特色

寨内的巨大碉樓,雄渾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從數米到數十米,建築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為料,有的僅用土木。寨子是一處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築群,片石與黃泥砌成的堅固經曆了無數的地震後仍完好無損。牆體和牆體之間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無數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曆史的迷宮。

施工時不繪圖,不測算,不吊線,信手砌成,結構勻稱,棱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别緻,是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令人歎為觀止,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海内外遊客前來觀光、考察。

桃坪羌寨一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築形式,築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而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寨内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陣迷宮,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衆多的引水暗渠,上蓋石闆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闆,揭開即可取水。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編織成流經每棟碉樓的水網,為戰時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桃坪神奇的路網、水網、房頂,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種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絡和防禦系統,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築的奇特之處。

将高大的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築群。碉樓是整個寨子的标志性建築,僅存兩座,一座是陳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對面的河岸上。碉樓分為9層,高30米左右,各層四方開有射擊窗口,頂樓的鐘孔是作為傳遞消息用的。

羌族建築,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資源,先在選擇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兩米左右的溝,在溝内選用大塊的石片砌成基腳。寬約三尺,再用調好的黃泥作漿,膠合片石。石牆自下而上逐漸見薄,逐層收小,石牆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擠壓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頂結構層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材層、竹杆、黃刺。棕耙,頗具民族特色。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築、交錯複雜的道路結構被稱為“東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築文化藝術“活化石”。

文化古物

在佳山寨發現有“石棺葬”,随葬品多為陶器,也有銅、鐵、木制陪葬品,向世人展示出羌民族古老的曆史,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民俗考察、研究依據。羌民族跳沙朗(意為唱起來、搖起來)、喝咂酒、吹羌笛、着刺繡。桃坪羌寨依山而建,雜谷腦河水從寨前奔流而過。寨内聳立兩座九層石塊壘砌的土舍雕,與對岸山峰烽火台遙遙相望。羌寨民房依山建于斜坡之上,均以石塊壘砌而成,古羌先民引山泉修暗溝從寨内房屋底下流過,飲用、消防取水十分方便,人行寨内但聞水聲叮咚于地底。桃坪羌案被中外專家稱為“建築文化藝術活化石”。 其居所多“依山而居,累石為室”。桃坪羌寨就是最典型的羌族建築。片石、泥土和木頭,在勤勞的羌民族手中,奇迹般地建築起高十餘丈的羌寨,他們世代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披星戴月,播種理想,收獲希望。走入桃坪羌寨,就走進了這個民族之中,去領略濃郁的羌族風情,感受羌民族古老的曆史,體味羌民族神秘的文化,品嘗獨有的風味食物,不能不為這個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也不能不為這個民族走向輝煌的理念所折服。

古堡羌笛

羌笛是中國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壩藏族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兩管數孔(以前五孔,現在多為六孔,)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制成,竹節長、管身較細,雙管并排用線纏繞連結在一起。終身全長13 ~19 厘米,管口直徑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裝有4 厘米長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約3 厘米處,用刀切開一薄片作為簧片。它主要用于獨奏,有十餘首古老的曲牌,樂曲内容相當廣泛,主要是傳達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笛為豎着吹奏,兩管發出同樣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帶有悲涼之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其表現力的最佳寫照,故最适于獨奏,也可為歌舞伴奏。

羌笛與笛有很大的區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羌笛在唐時,是邊塞上常見的一種樂器,經常出現在唐代邊塞詩中值得一提的是,羌笛并沒有出現在唐代的"十部樂"中,可見,羌笛在唐時隻是邊塞中所見的樂器,并未正式進入唐代宮廷或軍隊,隻是少數民族或是軍隊中的兵士所用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樂器。

它們是用兩支同樣長短的油竹制作,管體被削成方柱形,綁紮在一起,每隻管的上端,置有一個帶竹簧片的吹管,豎吹,規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兩種,音色高亢而略有悲涼感,是人們在喜慶豐收,過年過節勞動之餘常用的主要樂器。亦是小夥子向姑娘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

現代羌笛,用當地産的油竹(竹節長、管身細)制作,選兩支筒徑、長度一緻的竹管,削去竹外皮成方柱形(有的将兩管相鄰外皮削平),在首、中、尾三處用細線捆紮。管身無節,全長13—19厘米,上開五或六個按孔(孔距相同)。管上端裝竹制簧哨(正面削平、刻簧,簧舌朝上)

演奏時,口含雙簧,用食、中、無名指按孔。音域c1—c2。音色清脆明亮,略有悲涼之感。 羌笛的聲音常給人以虛幻迷離、動人心魄的感覺,羌族人民常用它來抒發自己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種種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詞》、《思想曲》、《莎郎曲》等。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文化特色

羌餐

羌餐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有幸到羌家作客,熱情好客的主人會給你端來香味樸鼻的羌家臘豬肉、香豬腿和柳溝肉,還有山龍須、蕨菜、刺隆包等山野菜。羌家姑娘會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酒。在一陣陣甜甜的羌家祝酒歌的感染下,也許你會醉意朦胧,也許你會飄然若仙,使你終身難忘。

羌繡

由于羌族姑娘從小就喜歡學習刺繡,從而學成了精于手工的傳統技藝。到了出嫁的時候,姑娘們一定要盡其所能繡出幾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雲雲鞋和最好的鞋墊,否則會被男方輕視。所以,羌繡能曆經一千多年曆史而傳承至今,而且精美絕倫,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和收藏品。

歌舞

歌舞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到桃坪羌寨不看羌族歌舞,你會覺得非常遺憾。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他們以歌聲伴随自己的勞動,用舞蹈表現自己的生活,逐漸形成了熱情奔放的藝術風格。羌族歌舞中,有表現勞動生活的;有表現愛情的;還有表現祭祀活動或驅除鬼神的。羌族歌舞形式多樣,有獨唱的、有對唱的、還有集體對歌的,比如改盤歌、花兒納吉等等。羌族沙朗舞(即類似藏族鍋莊,而比其更靈動美觀的羌族舞蹈)是最為活躍、奔放的藝術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參與。幾十個人、上百個人高歌勁舞,氣氛非常熱烈。皮鼓舞原來是羌族巫師祭神才跳的,後來也逐漸演化為風格粗犷的羌族舞蹈,成為羌族舞蹈中的一支絢麗的奇芭。每逢過年過節或者村裡有人舉行婚禮,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醇香的咂酒,唱山歌,跳鍋莊,有時鬧到通宵達旦。在桃坪羌寨旅遊,你可盡興地觀賞羌家歌舞,也可以參加篝火晚會,在吃完烤羊肉,喝了青稞酒以後,在熊熊篝火的輝映下,跟着羌家姑娘小夥翩翩起舞,從中領略羌文化的精深内涵。

羌族多聲部

非物質文化遺産——羌族多聲部

歲月如歌。多少年來,在美麗、幽靜的阿壩群山之間,一直回響着一種高低起伏、铿锵婉轉的聲音。在這未經雕琢、沒有修飾的歌聲中,人們聽到了歲月嘩嘩流淌的聲音,頓覺時光荏苒,不由喚醒了遠古的記憶。

“得拐(高)爾拐(低)才是美,一個人肯定唱不起”。在黑水、松潘、茂縣交界地區,人們是這樣理解音樂的。

5歲的孩子在學唱歌時知道,聲音出來時一定要同時具備高和低。年複一年,高低起伏的聲音便在這裡的崇山這便是今天聽到的羌族多聲部。

它銘記了關于這個民族在時間的漫漫長河中走過的每一個腳印。它喚醒了人們更多對于從前的溫柔記憶。

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在勤勞、樂觀精神的熏陶下,羌族人民用歌唱和舞蹈表達着自己對生活的熱愛。每逢傳統佳節,每當祭祀活動,人們聚在一起飲咂酒、唱山歌、跳鍋莊。每當這時候,身着長衫、羊皮褂子,帶頭帕、束腰帶、着革履的羌族男子和穿着精美刺繡服飾、佩帶雕花首飾的婦女聚在一起,代表各自村寨,在山間放開嗓子賽歌以決勝負。更有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成雙對歌,互傾愛慕之情。

演唱時隻要有2-10人以上,即不受場地及時間的限制,無論男女,均可演唱,演唱時分領唱、輪唱、重唱。日複一日,“多聲部”演唱在村寨裡日益盛行起來,這便形成了無比欣喜的羌族多聲部文化。

“多聲部”唱法以二聲部為主,有四聲部、多聲部、男女混合唱法。曲調由低到高(由一個小二度音程向大二度音程呈階梯形上行),直至演唱者的嗓音無法再高時,突然來一個四、五、八度音(不固定)的大弧度降落。演唱者嗓音一般在小字組C或D到小字Ⅰ組的A或B音之間,有時達到小字Ⅱ組的D或E音(假嗓音)。音樂古樸典雅,激情奔放,抑揚頓挫,體現了羌民族奮發向上、勇于進取的精神。

“他們呈現的技巧性和歌唱的境界感染了我們”。在2007年央視青歌賽上,羌族多聲部“畢曼組合”用質樸動人的音樂和來自最民間的穿透力打動了中國觀衆和專業評委的心,一舉奪得了大賽原生态組的銅獎。古老的羌族多聲部在21世紀今天,在依舊山清水秀的村寨中,在燈火輝煌的舞台中央,煥發出新的青春和生命力。

旅遊指南

進出交通

成都茶店子汽車站乘車,到達地點的順序為理縣—桃坪—米亞羅,每天7:20、8:10、9:00、13:00、14:50共4班車到米亞羅,票價41.5元,需5個半小時到達。

停留住宿

寨子裡很多人家都可以住宿,其中周禮智家是這個寨子較早接待客人的客人,他家的外部是古樓,裡面有比較現代的裝修,有幾間客房,還算幹淨,地震後重建的蜀羌客棧,也是客人的首選擇,經濟實惠衛生,另外可以選擇住在理縣縣城。

順道遊覽

米亞羅:地處四川理縣,是中國最大的紅葉風景區,海拔2700米。“米亞羅”是藏語,意即“好耍的壩子”,地處岷江支流雜谷腦河谷地帶。這裡氣候涼爽,景色絕佳,尤其到了深秋季節,紅葉從高到底,層次分明地從山下紅下來。

上一篇:花水灣溫泉旅遊度假區

下一篇:天一溫泉度假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