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華

林萍華

河海大學黨委書記
林萍華,男,1955年7月出生,福建省長樂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現任河海大學黨委書記。
    中文名:林萍華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南京工學院 學位/學曆: 職業:教授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 籍貫:福建長樂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5年7月

人生經曆

1955年7月出生福建長樂。

1973年9月林萍華入南京工學院機械系學習鑄造專業,畢業設計階段參與完成的鋁活塞液态模鍛生産工藝與設備研究項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7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這一期間參加完成的球墨鑄鐵密流處理工藝的研究項目,獲農機部科技進步四等獎。

1978年他又考上本校研究生,師從舒光骥開展液态金屬表面張力的研究,研制出座滴法液态金屬表面張力測試裝置,測定了銅、錫、銻、鋁熔液的表面張力以及稀土元素對銅液表面張力的影響,1982年研究生畢業并獲碩士學位後繼續留校任教。先後承擔過鑄件形成理論基礎、專業外語、鑄造合金及其熔煉、鑄造有色合金及其熔煉、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冶金傳輸原理、金屬功能性材料等課程的輔導和教學工作。

林萍華于1986-1988年和1992-1994年兩度被派赴日本留學,先後師從田島收教授、渡邊修副教授開展螺旋管内R113的對流沸騰傳熱研究和師從戶伏壽昭教授開展tini形狀記憶合金的變形行為的系列研究,1994年3月獲日本國立名古屋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後回校。

林萍華曆任機械系學生輔導員、鑄造教研室教師、黨支部副書記、教研室副主任,系黨總支書記、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等職。

2001年8月林萍華調任河海大學黨委書記,現兼任教育部工科材料加工工程課程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高教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高校金工教學研究會理事長等。

林萍華擔任東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工作期間(1998.5-2001.8),分管學校本科教學、浦口校區以及無錫分校工作,牽頭争取到教育部中職師資培訓基地、教育部高職教育示範性基地、教育部批準網絡教育學院的承辦許可,參與了教育部批準軟件學院的前期申報工作,為東南大學的高職教育和中職師資培養以及網絡遠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研究方向

林萍華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鑄造工程及凝固理論、鑄造合金及其熔煉、金屬功能性材料、形狀記憶合金的力學性能與應用、智能材料結構的設計、制備與力學性能、組織工程材料的研究與制備等。已培養出1名博士和8名碩士,目前在讀的有6位博士生、3位碩士生。1994年以來,他已在國内外公開發表10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被SCI收錄20餘篇次、EI收錄30餘篇次、ISTP收錄5篇;編寫出版了2部教材。繼兩位前任校領導之後,牽頭完成了有11所高校參加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實驗與實踐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項目,有效地推進了學校的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實驗室建設和管理運行機制的改革,積極參加學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活動的創造和開展等等,他在主持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為東南大學本科教學工作的提升盡了一份心力。

辦學經曆

林萍華教授針對當前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工科院校培養與使用脫節的現象,與當前工科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弱化有密切關系。工程實踐與實驗教學始終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環節。但随着基礎課程的加強,教學總學時的削減和專業色彩的淡化,這一環節不僅大大滞後于課堂教學體系與内容的改革,甚至受到比較大的削弱,已明顯地不能适應當前人才培養的需要。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明确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要認真區别工程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同”與“不同”,從而确定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河海大學的實際出發,認為河海大學的人才培養應當采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三元并重”的模式,在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新的整合的同時,要切實提升實踐教學的地位,鼓勵優秀教師來承擔實踐教學任務,推進實踐教學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創新,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與實踐能力。同時,采取優秀生培養制度,鼓勵優秀生盡早進入導師的研究課題,接受科研訓練。林萍華帶領的河海大學現在已經将人才的培養目标重新定位為:基礎寬厚、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勤奮而能創新。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就不能拘泥于條條框框。

社會評價

在林萍華帶領下的河海大學主張自己的辦學方式和特色,要搞好創新教育首先就要明白什麼是創新,它來自于多問幾個為什麼,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林萍華書記高校的傳統教學活動比較習慣于傳遞現成的知識,采用傳習性、因襲性的教育方法,缺乏對學生探究問題的鼓勵,這樣的教育思想極大地制約了學生智力的培養和獨創性的發揮。緻使相當比例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沒有新意的發言、作業、論文比比皆是,缺乏探索問題的興趣,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幾乎千篇一律。總而言之,不具備創新的基本素質。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從人才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入手,啟發問題、啟發猜想、啟發概括,而這恰恰是創新教育的根基。

重視實踐,重視探究,讓學生從書本和課堂中适度解放出來,通過學生在實踐中的動手,通過接觸活生生的各種實際問題,來增強學生對課堂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減少傳習教學色彩,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首先,要從考試改革入手,改變現行考試中一考定優劣的弊端,多次、多種考核方式結合,引導和鼓勵學生創新。其次,從高等工程教育實驗和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入手,加強實驗課程和實踐教學的教改,提高實踐教學在學校教學工作中的地位。第三,加強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性環節,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與教師共同探究問題,感受教師科學、嚴謹、踏實的作風,通過優秀教師的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主攻實驗

淺水湖泊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岸災害及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岩土力學與堤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研究分中心)

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疏浚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東部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江蘇省循環經濟工程中心

江蘇省交通基礎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岩土工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力發電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結構力學與水工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河口海岸工程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機電控制及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水庫移民經濟研究中心

水利部水工金屬結構安全檢測中心

水利部節水園區

水利經濟研究所

南京土工合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一篇:宋黎輝

下一篇:筷子兄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