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環

林嗣環

清代文學家
林嗣環(1607--約1662),字鐵崖,号起八。清代順治年間的福建晉江人(現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驷嶺村),當時的進士。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生,從小聰穎過人,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中。林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攻讀,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已醜科登進士及第。授太中大夫,持簡随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中進士後,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口技》等,其中《口技》的删減版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荔枝話》是一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這些著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産中的無價之瑰寶。[1]林嗣環于1662年去世。
    本名:林嗣環 别名:鐵崖居士 字:鐵崖 号:起八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福建省安溪縣官橋鎮驷嶺村 主要作品:《口技》《鐵崖文集》《嶺南紀略》 主要成就: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口技》等

人物生平

林嗣環,字鐵崖,号起八。順治年間出生于福建省安溪縣官橋鎮赤嶺後畲(現驷嶺村,原籍福建省晉江縣)

備兵

海南時,恩威兼濟,兵民愛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锢婢,禁投充,禁株連,禁民借營債,粵人啧啧頌之”。為減輕民衆役賦,抵制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順治十三年,被二藩誣告落職。被捕之時,民衆悲聲載道。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下刑部獄西曹就計無果。“帝念三任勤勞。暫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62年),複審平冤獲釋,诏升廣西左參政”。

嗣環經曆磨難,無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後因貧以死,妻子晨夕不繼,柩暴未葬。幸其同年唐夢赍葬于昭慶寺西沙泉石,并搜其着作四冊存之。“曆四十年,族侄标光始訪得之,改葬于禦屏山麓”(今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玉鬥牛眠山)。原碑完好,文曰:“先達進士兵學道鐵崖林公、淑人王氏、男文學華亭墓。乾隆丁醜九月合族崇祀。”族人對嗣環尊崇備至,每每攜幼恭誠拜谒,以期子侄學而有成。在嗣環故鄉,還流動着“黃井祝天”、“虎崆耕讀”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其博學善文,着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湖舫集》《過渡詩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口技》被收集在《虞初新志》中。他的這些着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産中的無價之寶。林嗣環不僅是一個憂國憂民、剛正不阿的官員,還是一個出色的作家。他一生寫下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如《湖舫集》《過霞詩》《海魚篇》《嶺南紀略》等。他的文章光怪陸離,不同凡響,礌砢郁積不平之氣,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靂聲。他和民衆打成一片,因此文章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逼真感人。語言樸素,描寫生動,構思巧妙,充滿了藝術情趣。

轶事典故

“站起來!”随着塾師不怒自威的喊聲,從窗外慢慢探出一個六歲光景孩子的腦袋。他身上穿着不合身的舊衣,手中拿着放牛的鞭子。

塾師和學子們紛紛走出私塾。“你叫什麼名字?”塾師俯下身子關切地問。“我叫林嗣環,家住赤嶺後畲。”孩子用鞭子指了指不遠處的村落,又不問自答地作介紹:“父林之粟,兄嗣祯。我很喜歡聽先生講課,已來偷聽半年有餘了!”“那你就來讀書吧!”“我家窮,供不起我讀書!”塾師颔首捋須良久,忽靈機一動:“嗣環,請你進學堂坐一會兒好嗎?”

塾師安排嗣環和衆學子坐好,攤開紙筆,宣布考試開始。結果讓塾師始料莫及、心花怒放,林嗣環這個從未上過學堂的放牛娃,妙語連珠、辭清意暢的作文,令那班鄉紳富賈的纨绔子弟,瞠目結舌,難望項背。

塾師磨破嘴皮磨穿鞋底,用免收束修、資助筆墨、接濟家用等條件,博得林之粟的首肯,讓嗣環進私塾跟班旁讀。

嗣環邊幫父親勞作,邊努力攻讀。公元1615年,嗣環7歲那年,大學士黃景坊不信他能“勵志自研”、“日記萬言”,特地對他進行面試,也被他的聰慧天資所折服,便破例收他為“伴讀”。嗣環自此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學業更是突飛猛進。

第一次參加鄉試,主考官認定字字珠玑之文,絕不可能出自乳臭未幹的窮孩子之手,武斷地判定為“抄襲”。

落榜蒙冤的嗣環受盡白眼。有天早上,他像往常那樣到黃井打水,可鄰居們已暗相串通,故意于前夜将水桶全收進屋内。打不到水的嗣環默立井旁,對天發誓:“士可辱,志不可奪!我定愈加發奮……”忽然,井底訇然有聲,井水漫上井盤。至今,嗣環故居門前這眼黃井的水位,仍遠高于旁側的池塘水面,成為福建安溪縣赤嶺後畲一大景觀。

子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嗣環落第不落志,“黃井祝天”後的日子,更付諸“虎崆耕讀”。公元1642年,34歲的林嗣環中舉人。繼之又蟾宮折桂,順利通過會試,高中進士。嗣環的轶事,在其故鄉代代相傳。

曆史評價

林嗣環不僅是一位博學善文的著名文學家,還是一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在封建官場一片污濁腐敗的境況下,他潔身自愛,實在很有幾分茕茕孑立的悲劇意味。當時藩王府曾派兩個人到林嗣環處言事,那兩人騎馬直上公堂。林嗣環把他們拉下馬,各打三十大闆。藩王大怒,虧得當地撫軍勸解,林嗣環才幸免遭難。林嗣環“善為文”,卻“不善為官”。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郁郁不得志。順治十三年,他為減輕民衆役賦而寫《屯田疏》,被蓄意謀反的耿尚二藩誣告落職。但正是他的“不善為官”,不肯同流合污,使他赢得百姓愛戴,丹青留名。假如林嗣環當年平步青雲,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不過是讓官場多了一個庸庸碌碌的封建官僚罷了,林嗣環就不是著名文學家林嗣環了。

他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攻讀。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醜科登進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簡随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

林嗣環走馬上任之際,正處于清朝初期,國家已經統一,經濟也得到了恢複,因此,有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來進行貿易。可是,有些地方官員卻為了個人利益胡作非為,有個外國商人運貨到朱崖這個地方,當地軍官因貪圖船上的貨物,要殺人劫貨。林嗣環知道後,堅決予以制止,他說:“我雖然是一個書生,但至少也是朝廷派來的,我有權管這件事,你們為了個人利益而殺人,會引起國家和外國的不和,我就是死了也不讓你們這麼幹!”當地軍官沒有辦法,隻好放外國商人回國。

當時,“三藩”中的兩股地方勢力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都在廣東,他們放縱部下,欺壓老百姓,林嗣環最看不慣這種事。一次他把欺壓百姓的士兵抓來鞭打,放走了無辜的老百姓,巡撫李端吾帶兵沖進官署,要抓林嗣環。林嗣環把脖子一伸,說:“要殺就殺吧!不必多言了!我如果怕死,就不會鞭打犯罪的士兵了!”李端吾自知理虧,隻好悻悻地走了。

林嗣環為官時,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人民的措施,例如禁止雇用奴婢,禁止捉人充軍,禁止一人犯罪株連全族等。他還建議軍隊要自己開荒種地,減少人民的負擔。林嗣環提出的這些措施,深得民衆的擁護,也觸犯了一些官員,他們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戴在林嗣環的頭上,林嗣環被捉到朝廷問罪。在上司面前,林嗣環憤怒地控訴了耿尚兩個地方勢力的罪行。于是,耿精忠被調到福建,而林嗣環也被革職為民,充軍邊疆,後遇大赦放歸。

從此,林嗣環流落在杭州湖畔。他整天仰天長歌,痛抒自己對時政的不滿。當時一些出名的文人如錢牧齋、吳梅村、朱竹宅等,非常敬重林嗣環的為人,慕名和他結交。由于心情憂郁,饑寒交迫,林嗣環病死在西湖邊。他沒有兒子,死後,他的屍骨幾經輾轉,最後由他的侄兒帶回,葬在故鄉安溪。

人物争議

有人認為《口技》是金聖歎所寫。早在1962年,聶绀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環抄襲金聖歎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聶先生說,林嗣環《秋聲詩·自序》(即《口技》)與金聖歎《第五才子書水浒》第六十五回總批文字大同小異,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錄《秋聲詩·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說:“《秋聲詩·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時賢’所作,而金聖歎的《水浒序三》,記時為‘崇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殺于順治十七年)”,著名《水浒》專家張國光先生著文,指出應将《口技》的著作權歸給金聖歎,他從行文整體角度,論證了林嗣環抄本拙劣。本文已被證實是林嗣環抄襲金聖歎《第五才子書水浒》第六十五回總批。

上一篇:譚傑

下一篇:高力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