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

杜荀鶴

晚唐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杜荀鶴(約846年—約904年),字彥之,自号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複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诰。恃勢侮易缙紳,衆怒,欲殺之而未及。曾以詩頌朱溫,後朱溫表鑒他,授翰林學士。[1]天祐年(904年)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迹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本名:杜荀鶴 字:彥之 号:九華山人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主要作品:《杜荀鶴文集》3卷

人物生平

朱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年)第八名進士(《鑒誡錄》)。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複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複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詩語言通俗、風格清新,後人稱“杜荀鶴體”。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杜荀鶴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詩話》就認為這是編造的故事,他先引用了《池陽集》中所說:“此事人罕知。餘過池州,嘗有詩雲:‘千古風流杜牧之,詩材猶及杜筠兒。向來稍喜《唐風集》(杜荀鶴詩集),今悟樊川(杜牧之号)是父師。’”接着周必大說了自己的态度:“是成何語,且必欲證實其事,是誠何心,污蔑樊川,已屬不堪,于彥之尤不可忍,楊森嘉樹曾引《太平杜氏宗譜》辨之,殊合鄙意。”《池陽集》今已散佚不存,即便按照餘嘉錫考證,有《池陽前記》為範緻明所編,即便《池陽集》與《池陽前記》的作者是同一人,範緻明也最起碼是約二百年後、北宋末年的人物了。而周必大還告訴我們,當時的《太平杜氏宗譜》也有較為可信的實錄,證明杜牧出妾之說不可信。至于所謂杜牧的《示阿宣》詩:“一子呶呶誇相門,宣乎須記若而人。長林管領閑風月,曾有佳兒屬杜筠。”就更是明代《池州地志》才出現的無稽之談。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起義軍席卷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着“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鶴才華橫溢,仕途坎柯,終未酬志,而在詩壇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長于宮詞。因長期置身于九華山懷抱,吟詠九華山面貌的詩篇甚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客居他鄉寫的《秋日懷九華舊居》流露出棄官歸隐九華的心情和身在異地戀鄉之苦。在《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婦》等詩篇中揭露了社會政治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他脍炙人口的詩《春宮怨》,用宮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懷才不遇的比興手法,顯示了作者藝術手段的高超。然而杜荀鶴的詩的主要成就,還在于為數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難的作品。《時世行》2首,一題作《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描繪了戰亂使農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難的畫面。《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鎮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詩人筆下再現了黃巢起義被鎮壓後,藩鎮混戰的年月裡人民的痛苦生活。這類詩篇運用律詩和絕句的形式而又不為聲律所束縛,語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3卷行世。

主要影響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自說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秋日閑居寄先達》)。登第時自編其詩為《唐風集》3卷,存詩300多首,都是律詩和絕句。

唐末詩歌,大緻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豔麗着稱的溫李派,以韓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為主的賈島派,以李洞等為代表;三是着重反映社會現實、民生疾苦,繼承元白新樂府衣缽的,以皮日休等為代表;自稱江湖苦吟

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的杜荀鶴、詩集中保存的五律詩幾近130首,其中表現山林生活、寂靜境界的作品,基本上屬于賈島一派。他不是不能寫溫李風格的詩,列在《唐風集》卷首向來脍炙人口的《春宮怨》,被人說是宮詞為唐第一,并流傳諺語說:杜詞三百首,惟在一聯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那種用宮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懷才不遇的比興手法,顯示了作者藝術手腕的高超。然而杜荀鶴詩的主要成就,倒是為數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難與元白精神相通的作品。

杜荀鶴自稱詩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稱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時世行》詩獻朱溫,和白居易寫諷谕詩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目的,并無不同。《時世行》二首,一題作《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描繪了戰亂使農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難的畫面。《再經胡城縣》、《題所居村舍》,聲讨了一群屠殺人民起家的官吏。《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鎮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詩人的筆下,再現了黃巢起義被鎮壓以後,藩鎮混戰年月裡,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慘世界。此外,如《蠶婦》、《傷硖石縣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稅剝削之苦。《雪》、《山中對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階級對立的不平現象。

這類詩篇的寫法特點,不同于從元白到皮日休的新樂府。它運用律詩和絕句的形式而又不為聲律所束縛,精練地把内涵廣闊的境界壓縮在短幅之中,常用鮮明的對比和深透一層寫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語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顯示了它能突破同時代華靡詩風,具有創新精神。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足見他的詩風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可是另一些評論家則譏斥為鄙俚近俗(《苕溪漁隐叢話前集》引《幕府燕閑錄》),亦殊淺易(翁方綱《石洲詩話》),是"晚唐之下者,是下淨優人口中語(楊慎《升庵詩話》)。

《唐風集》通行有明汲古閣刊本。近人劉世珩輯《貴池先哲遺書》本,有補遺1卷。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即以劉刻本為底本,并據《全唐詩》加以補錄、校勘,編成《杜荀鶴詩》,與《聶夷中詩》合刊印行。又有清初席刻《唐詩百名家全集》本,題為《杜荀鶴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3卷。事迹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主要作品

《閩中秋思》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隻堪圖畫不堪行。這首詩描寫閩中秋天景色,歎息閩中路途艱險,曲折地表達旅人懷鄉之情。詩的前二句寫近景,紫菊叢叢點明秋季,菊花經雨,滋潤而豔麗,這裡通過菊花的描寫表現出靜态的秋之色彩,而在秋風的吹拂下,紅蕉葉葉,擺動搖曳,既婀娜多姿,又簌簌作響,這就進一步寫出動态的秋之聲響。這兩句對植物的描寫,抓住了南方的溫暖、多雨的特點,由此展現的景色也是嬌美鮮麗的。

第三句宕開筆勢,宏觀地寫出整個閩中山水全景。北畔是山南畔海,極為精練地把握住了福建的地理形勢特點,整個福建西北部都是連綿崎岖的崇山峻嶺,而東南部則是廣袤的海岸線,面對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山海既對峙又相接,氣勢闊大,景色壯麗。這三句詩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寫出閩中景色既嬌美又壯麗的特點。結句突然轉折,發出隻堪圖畫不堪行的慨歎,表達出旅途之人的内心感受,由路途之艱難,已暗含思鄉之情懷,語意含蓄,耐人尋味。

《冬末同友人泛遊湘》

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潇湘。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歸來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嶽麓,雁知春近到衡陽。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人帝鄉。

此詩是描寫湘江冬景,畫面非常生動。就船買得魚偏美,當時民風淳樸,湘江沿岸捕魚為業的漁船不少,河水煮魚,味更鮮美。尤值大雪紛飛,踏雪沽來美酒村醒,品魚飲酒,對雪吟詩,是一幅多麼韻味的民俗風情畫面。但詩人筆鋒一轉,借景之後,進而抒情。他面對晚唐的混亂時世,民不聊生,聯系到自己異鄉飄泊,歸宿渺茫,用猿到夜深啼嶽麓來概括,是多麼意味深長。但他還是對前景存在幻想,企盼太平安居樂業,用雁知春近到衡陽,結合地名特色,寄托複雜矛盾心情,是多麼自然和諧。

《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些衣衫鬃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微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所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最深處,也應無計避征搖。

詩歌是以感情來撥動讀者的心弦。《山中寡婦》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但詩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訴諸對人物命運的刻畫描寫之中。詩人把寡婦的苦難寫到了極至,造成一種濃厚的悲劇氣氛,從而使人民的苦痛,詩人的情感,都通過生活場景的描寫自然地流露出來,産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春宮怨》

早被婵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誰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全詩除五、六兩句寫明媚春光,其餘均為叙事,前四句:以前由于貌美而被召入宮,從此長伴孤獨;主人公因不得寵幸而懶于梳妝打扮。尾二句,由現實轉入回憶。這首詩細膩地描繪了失寵宮人複雜的心理活動,将春與宮怨結合一起,以大好春光反襯她心中的憂怨,頗具打動力。結尾寫入宮前與家鄉女伴一同采蓮的幸福情景,不僅加深了對宮中生活的怨恨,也是詩人的自況,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鄙棄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杜荀鶴(約846——約906)字彥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因居九華山,故自号九華山人。早有詩名,然屢試不第,其間曾遊浙、閩、贛、湘諸地。大順二年登進士第。天祜元年為主客員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學士。着有《唐風集》三卷,錄詩三百餘首,是其初及第時所編。《全唐詩》編其詩為三卷。

《經青山吊李翰林》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聲。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注釋】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六百九十一。

何為先生死,一作何謂先生死。

耒陽冢:唐大曆五年(770),杜甫卒于湖南耒陽,藁葬之。後遷殡嶽陽,元和中再遷河南偃師首陽山下。後世遊有人以為杜甫藁葬耒陽不可信,依據是元稹為杜甫所作墓志未及此。然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認為杜甫确因食牛炙中毒而死于耒陽。

器陳陶

耒陽山下傷工部,采石江邊吊翰林。兩地孤墳各三尺,卻成開解器君心。

【注釋】

本詩選自《文苑英華》卷三0五。陳陶,南唐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字嵩伯。升元中隐居洪州西山,以修養煉丹為事,自号三教布衣。後不知所終。《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兩地孤墳,指耒陽山下杜甫藁葬墓和采石江邊李白藁葬墓。杜荀鶴時期杜甫墓和李白墓都已不在耒陽和采石。此詩乃為李杜兩位大詩人的藁葬遭遇感到傷心,發以歎息。徐夤

徐夤(生卒年不詳)一作許夤,字昭夢,莆田(今屬福建)人。幹元元年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後歸閩,為閩王王審知辟為掌書記。唐莊宗即位,閩王遣使朝賀,徐夤歸隐延壽溪。其名《唐才子傳》、《全唐文》、《十國春秋》皆作徐寅。着有《徐寅賦》一卷,《徐寅别集》五卷,《探龍集》五卷。《全唐詩》編其詩為四卷,《全唐文》編其賦為一卷。

李翰林

谪下三清列八仙,獲調羹鼎侍龍顔。吟開鎖闼窺天近,

醉卧金銮待诏閑。舊隐不歸劉備國,旅魂長寄謝公山。

遺編往簡應飛去,散入祥雲瑞日間。

【注釋】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七百十。李翰林即李白。

劉備國,指蜀國。李白為蜀中人。

旅魂句,指李白客死當塗,墓葬青山。青山于天寶十二載敕改為謝公山。

《小松》

自小刺頭生草叢,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送人遊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人際關系

父親:杜牧(唐代詩人)

曆史評價

《唐才子傳》評:“荀鶴寒峻,連敗文場,甚苦。”

上一篇:蘇義腦

下一篇:梁凱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