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李自成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驿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将,勇猛有識略。荥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号,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衆,成為農民戰争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衮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内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緻死。[1]
    本名:李自成 别名:李鴻基、李闖 字: 号: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出生地:陝西榆林米脂縣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領導農民戰争 性别:男 民族:漢族(黨項羌後裔) 職業:農民軍領袖 字号:黃娃子、黃來兒、棗兒 稱号:闖王 年 号:永昌 行 宮:盤龍山古建築群 國 号:大順

生平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鴻基。陝西米脂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人稱闖王、李闖。明末農民軍領袖之一,大順政權的建立者。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任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驿站卒,負責照看馬匹。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并欠了債。

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诏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将他“械而遊于市,将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诏,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于是同侄兒李過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

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饷問題殺死參将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征戰

李自成起義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義軍。1629年,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将袁崇煥被皇帝淩遲處死。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李轉投奔張存孟。1631年4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也降明。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将”。也有這一說(:曆史考證李自成并非另一闖王高迎祥的部将)。

崇禎七年(1634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是年六月,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走興安(今陝西省石泉以東的漢江流域)車箱峽。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此時陳奇瑜釋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撫官将義軍遣送回籍,甫出棧道,自成立刻殺安撫官複叛。

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将朱國相。因争奪俘虜,李自成與張獻忠失和,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1636年後金改清。清軍第三次入塞。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明史》稱其為“闖賊”。

崇桢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饷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内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崇桢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大難不死。

稱王

1639年張獻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反叛,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餘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号,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旬,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将士們共享,“發藩邸及巨室米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饑民”。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

之後在一年半之内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1642年決黃河堤沖毀開封,城中平民遇難者甚眾。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3月,洪承疇降清。11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36萬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5月張獻忠克武昌,稱“大西”王。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黨項人李繼遷為太祖,建國号“大順”。11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大西皇帝。

入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軍五十萬東征北京,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将張雄作内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甯武境)。

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将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城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下居庸關、昌平。崇楨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并号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饷銀。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大順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抱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複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并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率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内殿。此時崇桢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李自成下令予以“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兵不滿二萬,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财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舖營業如常,“有二賊掠緞鋪,立剮于棋盤街。民間大喜,安堵如故”。但從二十七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牽魏藻德、方嶽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勳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幀、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饷。”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将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财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讨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為劉亮與李侔。

據說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内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明季北略》卷二十)。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彙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國内白銀總産量隻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白銀流入,但也隻有四千五百萬兩。

覆滅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萬,與駐守山海關将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于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将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二十六日(5月31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後;立妻高氏為皇後,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禮。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徹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多爾袞命吳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擊李自成軍,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敗。五月初三日(6月7日)多爾袞軍入主北京城。七月李自成軍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将領複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于妄殺李岩等人,緻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抱尚未到達,堅守不戰。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採避戰的方式流竄,經襄陽、鄧州,入湖北,聲言欲取南京,水陸并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讨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五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裝殺死,屍首不知何處,自成犧牲後,大順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團練予以報複性打擊。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後,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

另說李自成兵敗後脫逃,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圓寂於該寺。又說李自成隐居到甘肅蘭州青城。

雖然目前李自成死地之謎衆說紛纭,但在湖北通城周邊先後發現上千件李自成以及大順的相關文物,其中更有數十件直書李自成死于湖北省通城縣九宮山,相信不久的将來,曆史會還李自成死地之謎一個真正的清白。

曆史評價

甲申年中國曆史的巨變,李自成的大起大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記憶。實際上他的真正失敗是在永昌二年。這年夏天後,從陝西敗退至湖廣的李自成,再沒有在政治.軍事舞台上出現。有人以為他兵敗後就死了,也有人說他從此潛隐了。但即使人真未死,他的政治生命也于此時終結了。

透過數百年曆史煙雲,回望李自成成功、失敗的經曆,特别是他的品德、作風和“愛民”精神,是有意義的。逼上梁山,揭竿起義兵。

明萬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1606年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于陝西米脂縣雙泉裡李繼遷寨。他的祖上本居米脂城北七十裡屬于泰安裡的李家站村,因無定河之西土地廣,草地寬,生活困難的李自成之父李守忠、祖父李海遷居距縣城二百裡的李繼遷寨,後又移居同屬雙泉裡的常峁焉村。在河西,作為養馬戶的李家遭遇破産,李自成給姬氏、艾氏攬過工,牧過羊。二十一歲,在米脂城内的銀川驿應募當驿卒。生長在封建腐朽統治下的窮荒邊地,他青少年時期飽嘗了人生艱辛,世态炎涼。

明末驿遞積弊甚深,驿站經費本來就少,地方官克扣,過往官員也勒索,驿馬倒斃道旁,驿夫枵腹應差的現象十分嚴重。李自成為生活所迫,隻好借貸度日。盡管驿卒的差使非常苦累,畢竟聊可謀生。在陝北農民軍風起雲湧之時,李自成并未較早起義。可是明政府的裁驿使他失了業。

在此前後,他因死了三匹驿馬,官府索賠追逼甚嚴。富紳艾同知趁危逼債,還送官責治,唆使縣令晏子賓将他枷于街頭烈日中笞打示衆,不給飲食。衆驿卒不勝其忿,毀枷擁他出城。李自成驿卒失業,無所得食,除了“造反”,走投無路,遂于崇祯三年在米脂西部西川一帶揭竿起義。

李自成少年開始習武,當驿卒後仍習騎射,見識日增,起義之後作戰骁勇,多智而有膽略,很快在衆義軍首領中脫穎而出。幾經大浪淘沙,他領導的農民軍,成為為數不多的一支勁旅。

他當初是被明官紳“逼勒為寇”的,後将崇祯逼上煤山自缢之人,正是被明政府裁掉的驿卒李自成。崇祯裁驿節省的财政開支用于“剿寇”,卻不料失業的驿卒又參加了起義大軍,其中的李自成最終成了他的掘墓人。他自釀自食的苦酒,真是耐人尋味。

明末農民軍在戰略防禦和相持階段,勢力不強,不斷受到官軍的追殺,至崇祯十一年陷入低谷,首領們有的徘徊觀望,有的投降官軍。李自成這年于潼關南原慘敗,妻女俱失,僅十八騎突出重圍。在此情況下,性格倔強的李自成絕不言降,潛伏深山,養精蓄銳,矢志東山再起。崇祯十三年冬,他看準時機,星馳入豫,饑民群附,很快發展到百萬之衆。他初為闖将,破洛陽後,正式繼稱已故農民軍首領高迎祥的闖王稱号,确定了“據河洛,取天下”的目标。

盡管軍需給養數量巨大,為不增加百姓負擔,改善饑民生活,李自成提出和推行了“均田免糧”、“蠲免錢糧”、“三年免征”等政策,還拿出錢糧赈饑濟貧。大順政權财政、軍需的主要來源和打擊的對象,是明宗室貴族、貪官污吏及豪紳地主。這必然引起他們的不滿和反抗,這是李自成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為貧民百姓着想,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

史籍有李自成“敬天愛民”、“除暴恤民”、“問民疾苦”等許多記載。他進京不久,就将紫禁城乾清宮原有匾額“敬天法祖”四字改為“敬天愛民”。在如見原明代檢讨梁兆陽時,他說:“朕隻為幾個百姓,故起義兵”。他還兩次召見京師耆老,問民疾苦,了解士兵對百姓有無擾害。李自成農民軍軍紀規定,“各營有擅殺民者,全隊皆斬。”“敢有掠民财者,淩遲處死。”“馬騰入田苗者斬之。”

如此等等,可見李自成政策.軍令所出,無不為農民群衆的利益着想。正因為如此,李自成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民衆的擁護、支持和頌揚。遠近饑民荷旗結隊往應者有之,滿城結彩焚香迎接者有之。各地百姓更有“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闖王出主張”,“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等許多歌謠,表達自己的願望與喜悅之情。這種情況,在中國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李自成議事講民主,軍中有事,召集主要将領和謀士共同商議,他聽取和采納合理意見。《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八載:“每有謀畫,集衆讦之,自成不言可否,陰用其長者,人多不可測也”。沈國元《大事記》也說,李自成“凡事皆共謀之”。

與農民軍首領羅汝才和張獻忠妻妾成群相比,李自成妻妾很少,即使在稱帝之後,他的後妃也隻有高氏、陳氏、窦氏等數人。這與封建帝王妃嫔三宮六院不可同日而語。

李自成進入北京,雖然身居皇宮,生活仍然十分儉樸。“早起喝少許米湯,憚用他物。”不用宮中華貴的龍鳳器物。“衣帽不異人”,仍是氈帽箭衣。出行騎馬,隻張小黃蓋,沒有鋪張排場的儀仗。

李自成出身寒門,起義前生活艱辛,深知衣食來之不易,奢侈危害良多。盡管義軍破城,經常是美女如雲,财物堆積如山,但作為義軍首領,甚至稱王稱帝後,他仍能自奉甚儉,不好酒色财物,充分顯示了他勞動人民的英雄本色。

敗之過速,功績垂青史。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對官紳、富商追贓助饷,當他發現刑拷面過寬,波及到無辜時,立即糾正,并對負責追贓的将領說:“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有做一個好皇帝的理想,但他從往外流亡至垂敗僅曆一年,戰争尚未結束,人民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美好的願望竟成遺憾。

李自成目睹明末統治階級橫征暴斂造成廣大農民生活極度困苦的悲慘境況,“不忍坐視”,在占領區内推行“均田免糧”.“割富濟貧”等政策,大力恢複農業生産,推行“招商赈饑”.“平買平賣”等工商業政策,取得明顯成效。這說明若無清軍的入關,起自社會底層,深知百姓疾苦的李自成,必能迅速結束戰争,統一全國,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有學者指出,由于清兵的南進,民族矛盾激化,連年的戰禍使勞動人口等社會生産力遭到極大破壞。代替大順朝的清王朝,是一個以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滿族貴族同漢族中最腐朽的地主階級相勾結建立起來的王朝,推遲了明末凋敝的社會生産的恢複,導緻了我國社會在較長時期裡,陷入發展緩慢的境地。

清政權入關後推行民族征服政策,尤其是清軍對江南揚州等城士民的屠殺是那麼殘酷。滿族無法比拟漢文化的悠久豐厚、博大精深,清代,動辄大興文字獄,是那麼小氣。清中後期,在西方國家大興工業革命時,清王朝仍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鎖國……當人們回顧這段不很遙遠的曆史,很自然地思及李自成,更有人感言:“十八子當主神器”。

盡管李自成成之艱難,敗之過速,但他仍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一代偉人毛澤東于1944年給李鼎銘的信中說:“實則吾國自秦以來二千餘年推動社會向前進步者,主要的是農民戰争,大順帝李自成将軍所領導的偉大的農民戰争,就是二千餘年來幾十次這類戰争中極著名的一次。”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使深受欺壓的貧苦百姓揚眉吐氣,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制度,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為清前朝休養生息,發展生産掃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他的功績将永遠彪炳史冊。

明朝官方和其代表的地主階級把李自成當作十惡不赦的賊寇。而黎民百姓是從不認為李自成是賊寇的。史料記載:“賊(指李自成)令嚴明,将吏無敢侵略。明季以來,師(指官軍)無紀律,所過鎮集,縱兵搶掠,号曰‘打糧’井裡為墟。而有司供給軍需,督逋賦甚急,敲樸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賊,反得安舒,為之歌曰:‘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由是遠近欣附,不複目以為賊。”

曾為明官的有識之士對他也有高度評價。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梁兆陽就盛贊他說:“我皇上救民水火,自秦入晉,曆恒抵都,兵不血刃,百姓皆箪食壺将以迎王師,其神武不殺,直可比隆唐若湯武不足道也。”

李自成推翻明朝,卻抗清失敗,實際上為清入關扮演了清道者的悲劇角色。滿清以為明複仇為名,行入主中原之實,竊取了李自成農民軍的勝利果實,卻以正統自居,仍将他罵為賊寇。清政府修的《明史》就把李自成列入“流賊”傳。這正應了“成者王侯敗者賊”這句古話。

然而曆史是公正的,清亡之後,明、清官府戴給李自成的賊寇帽子終被扔掉。現當代論者,無不認為他是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

死因争議

李自成遇難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在前幾年召開的全國李自成學術讨論會上就已被專家們所确認。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樣死的,卻一直有争論。《明史·李自成傳》也無法搞清其殉難經過。近年來,李自成殉難經過有以下幾種說法: 

自缢說

自缢者自盡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據是清軍統帥阿濟格向朝廷的奏報,奏報中說:“……自成竄走時,攜随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缢死。”但是後人認為,李自成久經沙場,果敢堅強,絕無自殺之可能。而且阿濟格的說法,并非親眼所見,故真實性甚低。 

戰死說

《通山縣志》中的記載為:“九伯聚衆殺賊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譜》卻是這樣記載的:“剿闖賊李延于牛迹嶺下”;沒有一個地方明确指出,程九伯的确殺死了李自成,而隻是說殺死了李延。那麼李延又究竟是誰?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麼關系?他們會不會是同一個人呢? 

然而,在查閱了《米脂縣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鄉的史料後,發現記載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說法很多,卻唯獨沒有延字。 

誤死說

誤死即誤傷緻死。清初吳偉業《綏寇紀略》中說:李自成率二十騎到九宮山,他讓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廟。當地村民“疑以為劫盜”,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時,被村民在身後用荷锸擊傷頭部,李自成當即昏倒“不能起”。這時村民一擁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錢物時,發現“金印”,方知道殺錯了人,“大駭,從山後逃去”。 

搏鬥死說

康熙年間費密撰寫的《荒書》中說:“李自成率十八騎,由通山過九宮山嶺”時,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将十八騎打敗。”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鬥,程九伯不是對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騎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殺之”。但刀被血漬又滲人泥漿;一時沒拔出。正在這時,程九伯外甥金某,從背後以鏟猛擊李自成頭部,即刻而亡。 

夾山寺禅隐說

觀點:1981年,湖南石門夾山寺發現一座古墓,考古人員發現墓主人奉天玉和尚違背僧規,按俗禮下葬,而葬俗又與本地葬俗不同,最後通過種種物證認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點十分明顯:在奉天玉夾山出家的曆史中,奉天玉和尚與當地官員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陝北口音,四十歲多一點,一隻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當明顯,很容易暴露身份,這顯然與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歸隐說

李自成親族提出的觀點: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并葬于龍頭堡子山下

後世紀念

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下牛迹嶺。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本名鴻基,陝西省米脂人。據記載,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揮師東下南京,因形勢逆轉,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宮山轉戰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鋪突遭清軍襲擊,倉促突圍,單騎誤入葫蘆槽,被小源口寨勇頭目程九伯殺害,遂葬于此。建國後曾多次維修,并增建了拱橋、層台、花壇、墓碑、陳列館、休息廳等附屬建築。墓碑上書“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題,墓後高處聳立着下馬亭,附近還有落印蕩、激戰坡等遺址。 南虹橋在通城縣城東南16公裡鯉港河上。因形若長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鹹豐七年(1857年)建,為邑中著名石橋之一。青石疊砌,五拱并置,長40米,高5米,寬5米,設計大方,結構堅實,卓跞宏偉。經曆百餘年風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蕩漾,夾岸樹木,煙霞掩映,異景别趣。

李自成行宮

位于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順國後,遂命人在這裡修建了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别緻,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别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遊區。行宮内還設有米脂婦女革命史迹展。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行宮進行了修葺,恢複了原來規模和景觀,并建立李自成紀念館介紹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鋼鑄像。

交通:從榆林乘車到米脂即可,行程約 2小時,車費6元左右(單程)。

民族考證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自成為人高顴深,鸱目曷鼻" 

李自成兩次稱帝都以李繼遷為太祖

第一次稱王于西安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号曰大順,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

第二次稱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紀聞》: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 。甲午申刻,傳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馱金帛,紛紛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繼遷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後,立妻高氏為皇後,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禮。

大順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農民政權後,曾創立了一些禮儀制,主要是結合曆代朝廷和自身黨項民族的生活禮節,使其禮儀大氣而莊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禮儀制度 季北略》: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紛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門為大順門,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于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自務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紀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定思小紀》“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藍,俱刊定成。 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結合西夏國制,制定一系列制度 

《爝火錄》: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牛金星為之。更六部為六政府,設尚書、侍郎等官。改文選司為文谕院,主事曰從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館,裁革詹事府。改中書曰書寫房。國子監設三堂,革去祭酒,以司業為學正,學錄博士為左右。改禦史曰直指、給事中曰給谏、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寶司曰尚契司。大常、鴻胪,俱屬禮政府。太仆寺曰驗馬寺,布政司曰統會可。巡撫曰節度使,按察曰防禦使。府曰尹,州曰牧,縣曰令。守備曰守領,把總曰守旅。改印曰契,一雲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領尚方,以雲為級,一品雲一、九品雲九。大僚冠加雉羽,帶用犀銀黑角三等 成第十五代孫,中國明史研究會會員李志強:"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後,是黨項民族拓跋氏,至今,闖王後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習俗,這對研究西夏及黨項民族有着極其重要的考證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後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秃發"習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着和當初建立西夏王朝主體民族黨項人的"秃發"習俗,村裡的人大多體格強壯,力氣大,男丁習武之風較為普遍。 

西夏專家唐榮堯先生苦心研究西夏黨項民族已有近十年的曆史,他跑遍了大西北黨項民族、羌族人的發源地和隐居地。從高原到盆地,從沙漠到草地,行程數萬公裡。爬過雪山,走過草地;上過青藏高原,去過尼泊爾山區;在唐榮堯先生的研究中,确認李自成是西夏黨項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認的曆史事實。

李健侯在《永昌演義》說:自成定都西安後,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繼遷為不祧之祖”。

米脂李自成研究會成員,政協委員高埃飛在<《李自成——黨項羌人後裔》:李自成拿下西安,建立大順王朝後,把西夏太祖李繼遷立為不祧之祖,這也是個不争的事實。李繼遷寨現稱李繼先。我以為是李繼遷的後人們出于對祖先的尊重、愛戴和紀念,不願直呼其名而取其諧音,或者直接承認其為自己的先祖才這樣命名的。總之,此地的李氏族人可以肯定是黨項羌人的後裔。也就是說,李自成的祖上無疑是黨項羌人。

曆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 第十六章:①西夏國――我國古代一支少數民族名叫黨項,屬于羌族。黨項人以姓氏分為許多部落,拓跋一支勢力較強,唐末居住于今甯夏、陝、甘邊區及與内蒙古接壤一帶。其部落首領拓跋思恭,因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賜姓李氏。傳了七代到李繼遷,自稱夏國王。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于 1038年稱帝,建立西夏國。西夏傳國将近二百年,于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北地區的黨項人士也與漢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縣的李繼遷寨人,稱李繼遷為始祖,聽以他雖系漢族,卻是西夏國的羌族後裔。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姚雪垠著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在金庸小說《碧血劍》《鹿鼎記》中,李自成均有出場,與陳圓圓有一女阿珂,在《雪山飛狐》裡,則是重要的線索人物。

影視形象

1984年《雙雄會》:許還山飾演李自成;

1998年《鹿鼎記》:華忠男飾演李自成;

1999年《雪山飛狐》:駱應鈞飾演李自成;

2000年《碧血劍》:駱應鈞飾演李自成;

2003年《江山風雨情》:劉威飾演李自成;

2004年《明末風雲》:楊洪武飾演李自成;

2004年《誰主中原》:張山飾演李自成;

2007年《碧血劍》:王衛國飾演李自成;

2008年《鹿鼎記》:陳之輝飾演李自成。

上一篇:安東内拉·莫塞蒂

下一篇:張昌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