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

李景隆

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1369年—1429年),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父爵封曹國公。少年喜讀兵書,多次赴湖廣、陝西、河南練兵。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大将,屢屢敗于燕王朱棣,被撤職回金陵。朱棣南下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投降,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即位。永樂時加封太子太師。永樂二年,李景隆被副都禦史陳瑛、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告發“在家坐受閣人伏谒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測。”明成祖于是褫奪其爵位,與弟李增枝、妻兒等數十名家人一起被軟禁家中,家産遭收,李景隆絕食十日不死。
    本名:李景隆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别稱:李九江 出生時間:1369年 去世時間:1429年 職業: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左柱國 外号:白面書生 爵位:曹國公 相關事件:金川門之變

屈辱之戰靖難

耿炳文兵敗起用

朱棣正在自己的大營裡發愁,耿炳文确實是老狐狸,知道自己不能久戰,便堅守不出。這一招使得朱棣焦急無比卻又無法可施。

時間對于耿炳文來說并不重要,他大可每天喝喝茶,澆澆花打發時間,但對于朱棣來說,時間比黃金還要寶貴。因為朱棣是一個造反者。造反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歸入假冒僞劣産品之列,這種東西在亂世可能還很有市場,但是太平天下,對政府不滿的人并不多,要想找鬧事的人實在并不容易,萬一哪一天這些人不想造反了改當良民,把自己一個人丢下當光杆司令,那可就不妙了。必須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也就在此時,他的情報人員告訴他,耿炳文被撤換,由李景隆接任指揮職務。---------《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

北平攻城之戰屈辱之始

順城門的守軍由于準備不足,大部潰散,南軍找準機會,猛攻此門,眼看就要攻破,大将梁明趕到,整頓了部隊加入防守,而更讓人稱奇的是,城内的一群婦女也發揮不愛紅妝愛武裝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闆磚和瓦片攻擊攻城部隊,這樣看來,闆磚拍人之說也算曆史悠久,古已有之。

當然這種攻擊為有多大作用倒很難說,但是起碼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氣,幫助他們抵擋住了這次進攻,經過激戰,圍攻順城門的部隊被擊退,北平暫時保住了。

朱高熾的思維遠比他的行為要迅速的多,他明白這樣下去,北平遲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父親回來,必須想别的方法,于是他制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此時的李景隆看着這座搖搖欲墜的北平城,心中十分得意,他是李文忠的兒子,且生得相貌堂堂,但一直都有人說他不過是個纨绔子弟,沒有多大本事。當然纨绔子弟從來都不會承認自己纨绔的。他一直在找機會證明自己。

這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他相信隻要攻下北平,擊敗朱棣,就能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來,讓所有的人都承認自己!

事實證明,打仗似乎并不難,眼前的這座城市已經堅守不了多久了,孤城一座還能玩出什麼花招,勝利入城的日子不遠了。

然而夜晚來臨時,戰局卻出現了他所想不到的變化,城内的北軍居然越城而出,分成小隊,主動對城外大軍發動了偷襲進攻!南軍萬沒料到城内的孤軍竟然還敢主動出擊,一時間大亂,為了确保安全,李景隆下令退後十裡紮營。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李景隆那麼無知膽怯,都督瞿能就是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從紛亂的戰局中發現了戰機,他準确的判斷出北軍的夜襲隻是掩人耳目,争取時間,看似混亂的時候正是破城的最好時機!

他仔細觀察了城池的防守情況後,認準了張掖門是最弱的一環,率領着自己的數千人猛攻此門,情況确實如他所料,北軍确實是虛張聲勢!在他的攻擊下張掖門的守軍紛紛潰退,眼看城門就要被攻破,李景隆卻幹出了一件為人不恥的事情。

李景隆果然不負其軍事白癡的聲名,沒有辜負朱棣對他突發性弱智的期望,眼看着城門就要攻破,卻立刻下令停止攻擊,原因很簡單,他不想被人把功勞搶走(景隆忌之)。

有李景隆這樣的上司,就是神仙也沒有辦法打勝仗。

所謂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是有道理的,就在李景隆準備齊集兵力再次進攻時,老天爺出來說話了。

此時正值十一月,氣溫極低。雖然曆時數百年,此地從北平到北京,名字變了多次,但除了沙塵暴日益頻繁外,天氣是沒怎麼變的。今天的街道上不斷有化雪車清除道路,行人們穿着厚厚的棉衣和防滑鞋上班還要小心翼翼。可當時的南軍士兵們要做的卻是在冰天雪地中攻城。

而城内的朱高熾雖然沒有學過物理,但應該也有不錯的自然科學造詣,他讓人往城池上不斷澆水,待得第二日來看時,北平城已變成了一座冰城,這一方法似乎也可以用來制造冰雕,簡單且實用。

城外士兵們就苦了,别說攻城,眼前的這個大冰磚連個搭手的地方都沒有,隻能望城興歎。

就在李景隆的愚蠢和老天爺的幫忙下,朱高熾堅守住了城池,并等到了父親的歸來。北平防衛戰是李景隆的恥辱,卻是朱高熾的機遇,正是這一戰為他争取了足夠的政治資本。日後他登上皇位時想必也會感謝李景隆吧。

---------《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

鄭村壩之戰輸光老本

這一戰大大增強了北軍的士氣,很快北軍就到達了李景隆的大本營鄭村壩,已經得到消息的李景隆已經整備好了軍隊,準備迎戰他的這位兒時夥伴。而朱棣也将在這裡給他這位紙上談兵的表侄上一堂真正的軍事理論課。

鄭村壩之戰就此開始,朱棣派出最強的朵顔三衛以中央突破戰術直沖南軍大營,這些蒙古騎兵果然名不虛傳,以萬軍不當之勢連續攻破南軍七營,打得南軍四散奔逃,這也深刻地說明,隻要給得起價錢,是能夠請來好外援的。

南軍雖然慘敗,但畢竟實力尚存,在經過一番整頓後,逐漸穩住陣腳,開始與北軍作戰,幾十萬人奮死拼命厮殺,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戰局陷入僵持狀态對朱棣是不利的,因為他并不适合打消耗戰,為了能夠盡快解決戰鬥,他向身邊的人征求作戰意見。

此時一個叫馬三保的人明确指出,南軍的要害就在于李景隆的中軍,隻要李景隆移動位置,便可趁其立足未穩之機以奇兵左右夾擊,定可獲勝。朱棣經過思考,采納了馬三保的意見,并任命馬三保為部将,一同參加戰鬥。此時已經天黑,李景隆果然按捺不住,親自帶領中軍前來作戰,朱棣立刻派出奇兵從其兩翼發動猛烈攻擊,李景隆果然抵擋不住,敗下陣來。

由于雙方都損失太大,不久之後達成默契,各自收兵,朱棣借着這個機會安頓好了士兵,準備明天的大戰。然而他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景隆遠比他想得還要無能,他不但沒有軍事才能,還膽小如鼠,以往從父親口中聽來的戰場慘況,他一直并不在意,但等到自己親眼見到殘酷屠殺的場面,他才真的被震懾住了。

這不是玩笑,也不是清談,這是幾十萬人的厮殺,是無數生命的毀滅,戰争不應該是這樣的,它應該如兵書上所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那是何等的神氣活現!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是不會獲勝的,這不是我應該呆的地方。

李景隆打定主意,連夜南逃,按說這也算是保存主力的一種方式,因為估計他确實也打不過朱棣,但此人可惡之處在于,他隻顧自己逃跑,卻忘記通知還在圍攻北平的士兵!

那些攻打北平的仁兄也真是可憐,遇到這麼個破天氣,又攤上這麼個破主帥,豈有不敗之理。在城内城外的圍攻下,攻城部隊全線崩潰。

---------《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

德州之戰一敗塗地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約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合軍60萬人自德州分兵兩路,大舉北伐,兩軍會戰于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内),李軍又大敗,燕師克德州。李景隆退守濟南。九月,以盛庸代李景隆,景隆兵敗還京,方孝孺罵他"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衆臣怒拳相向,要求就地正法,帝不忍加誅。

最初當朱棣知道李景隆的部署時,就說他有五敗,"軍紀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嚴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無嬴糧,馬無宿藁,不量險易而深入,三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智勇俱無,四也;剛愎自用,不聽忠直,專喜佞谀,部曲離心,五也。"

開城投降真面目

朱棣的攻城法就是他的間諜,是時候介紹他的兩位高級間諜了,這兩個人負責鎮守京城的金川門,一個是谷王朱橞,另一個是李景隆。

李景隆與朱棣自幼相識,後雖交戰,但李景隆頗有點公私分明的精神,不管打得多厲害,并不影響他和朱棣的感情。而且從他那糟糕的指揮來看,他也算是朱棣奪得天下的功臣。

在這兩個内奸的幫助下,朱棣的軍隊攻入了京城,江山易主。

---------《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

人物評價

軍事白癡

朱棣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想什麼來什麼,他跳了起來,興高采烈的發表了一番演講。如果要給這個演講取個名字的話,可以命名為《論李景隆是軍事白癡及其失敗之必然性》。

演講共有五點,這裡就不列舉了,總之推出的結論就是李景隆必敗!

一個統帥剛走馬上任,還未打一仗,居然會讓對方主帥高興的手舞足蹈!

悲哀!李景隆,我真為你感到悲哀!

---------《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

叛徒

李景隆打過很多敗仗,被人罵作草包飯桶,但畢竟在氣節上沒有什麼問題。而其後來私通朱棣的行為卻給他戴上了一頂新的帽子--"内奸"。如果把靖難比作一場足球賽,李景隆原先的行為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蹩腳的後衛踢進了烏龍球,而在他決定出賣自己的主人後,他就變成了一個打假球的人。

至此,李景隆終于解下了自己的所有僞裝,他不但不要臉,連面具也不要了。此後他在朱棣的統治下繼續苟延殘喘的活着,綜合看來,他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無恥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出了這樣的兒子,可能會再氣死一次。

無恥的李景隆無恥的活了下去,并不奇怪,因為這正是他的生活方式

---------《明朝那些事兒,洪武大帝》

生活家庭

年少時曾十分風流,後娶妻袁氏。

明史記載

景隆,小字九江。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太祖數目屬之。十九年襲爵,屢出練軍湖廣、陝西、河南,市馬西番。進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見親任,嘗被命執周王橚。及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讨燕失利,齊泰、黃子澄等共薦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為大将軍,将兵五十萬北伐。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餞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諸宿将多怏怏不為用。景隆馳至德州,會兵進營河間。 燕王聞之喜,語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與也。”遂命世子居守,戒勿出戰,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趨 大甯。景隆聞之,進圍北平。都督瞿能攻張掖門,垂破。

景隆忌能功,止之。及燕師破 大甯,還軍擊景隆。景隆屢大敗,奔 德州,諸軍皆潰。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軍出紫荊關往救,無功而還。帝慮景隆權尚輕,遣中官赍玺書賜黃钺弓矢,專征伐。方渡江,風雨舟壞,賜物盡失,乃更制以賜。四月,景隆大誓師于德州,會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于真定,合軍六十萬,進營白溝河。與燕軍連戰,複大敗,玺書斧钺皆委棄,走德州,複走濟南。斯役也,王師死者數十萬人,南軍遂不支,帝始诏景隆還。黃子澄慚憤,執景隆于朝班,請誅之以謝天下。燕師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複請誅景隆。帝皆不問。使景隆及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割地請和。燕兵屯金川門,景隆與谷王橞開門迎降。

燕王即帝位,授景隆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增歲祿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猶以班首主議,諸功臣鹹不平。永樂二年,周王發其建文時至邸受賂事,刑部尚書鄭賜等亦劾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诏勿問。已,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與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謀有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複劾之。诏削勳号,絕朝請,以公歸第,奉長公主祀。亡何,禮部尚書李至剛等複言:“景隆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禮,大不道;增枝多立莊田,蓄僮仆無慮千百,意叵測。”于是奪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數十人锢私第,沒其财産。景隆嘗絕食旬日不死,至永樂末乃卒。

正統十三年始下诏令增枝等啟門第,得自便。弘治初,錄文忠後,以景隆曾孫璇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卒,子濂嗣。卒,子性嗣。嘉靖十一年诏封性為臨淮侯,祿千石。逾年卒,無子,複以濂弟沂紹封。卒,子庭竹嗣。屢典軍府,提督操江,佩平蠻将軍印,鎮湖廣。卒,子言恭嗣。守備南京,入督京營,累加少保。言恭,字惟寅,好學能詩,折節寒素。子宗城,少以文學知名。萬曆中,倭犯朝鮮,兵部尚書石星主封貢,薦宗城才,授都督佥事,充正使,持節往,指揮楊方亨副之。宗城至朝鮮釜山,倭來益衆,道路籍籍,言且劫二使。宗城恐,變服逃歸。而方亨渡海,為倭所辱。宗城下獄論戍,以其子邦鎮嗣侯。明亡,爵絕。

影視形象

姓名:李景隆

年齡:30

職業:曹國公/左軍都督

父親:李文忠

愛慕:永旸公主

情敵: 敖笑風馬三保

出處:《洪武三十二》

扮演者: 袁偉豪

性格:出身于武将世家,染習纨绔子弟之氣,有小聰明,驕傲自滿,居功恃才,然而少見大場面,一上戰場就露出真面目,乃是膽小怯懦、毫無主見、外強中幹之人。

背景:景隆乃開國功臣李文忠之子,襲父爵封曹國公,自幼讀書,

眉清目秀,舉止雍容大度,一表人才。

遭遇:朱棣造反,大将耿炳文作戰失利,大臣黃子澄力薦景隆為大将軍,率五十萬兵北伐戰,大臣齊泰反對不果。朱棣卻早看清李景隆乃紙老虎,果然景隆一上戰場就被戰争血流成河的殘酷吓得臉無血色。

景隆受千夫所指,笑風知道景隆實力不止于此,于是以情敵身份,用激将法鼓勵之,令景隆為了奪取永旸芳心,重新振作,再被允炆重用。這時,朱棣大軍逼近京師,景隆見永旸傾情于笑風,于是提出完婚為再次出兵條件,允炆隻得答應。

上一篇:馬赫遙

下一篇:何耀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