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

李景林

北洋軍閥、近代武術大師
李景林(1885年3月28日-1931年11月13日),字芳宸(又作芳岑),直隸省冀州棗強縣恩察鎮人,清朝及中華民國軍事将領,武術家。在父親的教導下,李景林學了一些拳腳功夫,後來又被送到奉天“育字軍”陸軍青年學校接受正規的軍事教育。在那裡,他幸運地遇到了武當傳人宋唯一,并被其收為弟子,習得武當劍術。1900年,由于義和團運動,再加上慈禧發出向列國開戰的诏書,引發了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一時時局動蕩。李景林所在的“育字軍”被就地遣散,李景林隻得返回家鄉。不過,他很快訪得河北境内有位叫楊健侯的太極高手,于是慕名前往,拜其為師,學成楊式太極拳。[1]1931年11月13日(民國二十年),李景林突患痢疾,在濟南緯九路寓所去世,年僅四十七歲。
    本名:李景林 别名: 字:芳宸、芳苓 号:廣古川 所處時代:清末民國初 民族族群: 出生地:直隸棗強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公開武當劍法、創編武當對劍 中文名:李景林 性别:男 畢業院校: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

人物生平

自幼習武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李景林出生于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西七吉村。其父懂得一些江湖拳腳,李景林從小就在父親的指點下,學習燕青門、二郎門拳械。其有任俠之氣,曾為故裡賦稅鬧過縣衙。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李景林被父親送入奉天的“育字軍”陸軍青年學校就讀。育字軍管帶宋唯一(武當劍下乘“丹”字派第9代傳人)見李景林有武學基礎,人又機靈,因而收為弟子,秘授武當劍術。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受庚子國變影響,“育字軍”被就地解散。返回家鄉後,李景林得知永年縣有太極高手,于是立刻前往永年縣,拜在太極宗師楊露禅三子楊健侯門下,學習楊式太極拳,成為楊家少有的外姓徒弟之一,并與楊澄甫結下深厚友誼。

初入行伍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武藝大成的李景林來到河北保定,進入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保定軍校前身)學習,他的同期校友包括吳佩孚、孫傳芳等人。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李景林畢業于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此後他被任命為清廷禁衛軍下級軍官。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朝廷令内閣陸軍大臣蔭昌督軍南下,李景林随軍南下參戰。為久攻不下的漢陽龜山,李景林擔任敢死隊隊長。率領全隊,身先士卒,冒死沖破了義軍防線,攻下陣地,把大清的龍旗插上了漢陽龜山的山頂上,為清王朝立下大功。事後,清朝廷嘉獎,皇上欽點賞黃馬褂恩典。

步步晉升

1912年(民國元年),李景林被招為黑龍江某巡防營連長。

1914年(民國三年),李景林升任黑龍江暫編陸軍第一師參謀長。

1917年(民國六年)秋,李景林随第1師師長許蘭洲加入奉系。

1918年(民國七年),李景林任援陝奉軍司令部參議。

1919年(民國八年)1月,李景林任皖系曲同豐所率第一師步兵一旅第一團團長,并于1920年7月參加了直皖戰争。後來由于李景林同皖系要人徐樹铮不和,改投了直系,并率部擊敗了徐樹铮。

1921年(民國十年),李景林因練成了号稱“疾行軍”的精銳部隊,而獲得張作霖的賞識和重用,升任奉天陸軍第7混成旅旅長。

1922年(民國十一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争爆發,李景林升任第三梯隊(東路軍)司令,親率第七混成旅守津浦路,參與馬廠之戰。開戰僅七天,第一梯隊司令張學良負傷,西路軍在長辛店失守,奉軍大敗。後隊改前隊,李景林率部二萬餘人,在唐山築成防線,抵住了直軍的追擊。7月,張作霖對奉軍進行整編,李景林升任陸軍整編第一師師長,部隊移駐遼甯北鎮縣。下屬的營長丁齊銳部駐正安堡,丁住于北鎮西門辘轳把胡同宋宅外院,發現主人宋唯一是劍俠,立即将此情報告師部。此後,李景林在軍務繁忙中擠時間繼續向宋唯一求教,進一步精研武當劍術,宋唯一不但傾心傳授了他武當劍術精髓,還将自己所著的《武當劍譜》、《劍形八卦掌譜》、《道家修道錄》等武功秘籍送給了李景林,此後李景林有了“武當劍仙”的雅号。

1924年(民國十三年)9月12日,張作霖通電讨直,第二次奉直戰争爆發,李景林升任第一軍軍長。率部攻進熱河,繼而乘直軍之虛進兵關内,長驅直入天津。此戰過後,李景林的第一軍得到擴編,麾下有了十二個旅的兵力。

1925年(民國十四年)1月,李景林出任直隸軍務督辦之職,再度請老師宋唯一至天津随軍執教,學藝者有張骧伍、蔣馨山等。11月,升任奉軍第一方面軍團司令。

通電下野

1925年(民國十四年)11月,奉軍第三軍代軍長郭松齡倒戈反奉,李景林與郭松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張作霖)密盟,宣布脫離奉系,轉而擁護段祺瑞,并電勸張作霖下野。12月,馮玉祥統率的國民軍進至河北省落垡,要求假道出關,李景林認為馮軍來意不善,便與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并自任總司令,張宗昌任副司令,進攻馮玉祥所統率的國民軍。

1926年(民國十五年)1月,李景林被馮玉祥的國民軍打敗,國民軍占領天津。此時李景林正在天津,尚未随部撤離,被迫避入租界。在躲避一段時間後,李景林渡海,經煙台逃去濟南。2月,李景林在濟南與張宗昌重組成直魯聯軍,由張宗昌任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興兵讨伐馮玉祥。但再被國民軍打擊,逐漸喪失大部分軍力。其後在日本軍隊及張學良所率奉軍的支援下,3月下旬,李景林部進占天津。天津之戰後,李景林不滿足久居張作霖之下,于是和孫傳芳、馮玉祥、靳雲鹗(直系)聯絡,準備策劃反張。但被張學良事前察覺,遂同褚玉璞共同壓制了李景林。6月29日,李景林被迫通電全國,宣布下野。9月,到了上海的李景林會見孫傳芳,建議北洋政府方面的各派實行大聯合,共同對抗中國國民黨的北伐,遭到孫的拒絕。

1927年(民國十六年)3月,李景林改投中國國民黨方面,但在投奔途中于4月遭到褚玉璞逮捕。後經日本方面調解,李景林獲得釋放,經日本到南京,被蔣介石任命為直魯軍招撫使。

發展武學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下半年,李景林帶領李書泰、楊奎山、郭憲三、林志遠、黃敬義等一行六人,從天津乘海輪南下上海。受到青幫首領曹幼珊的歡迎。李景林到上海後,立即邀請當時也在上海的武術宗師孫祿堂共商提倡國術事宜。1926年底,李景林、孫祿堂二人正式在上海收徒傳藝。兩人這一次共同收的徒弟有:孫存周、李玉琳、高振東、胡風山、李書泰、楊奎山、郭憲山、林志遠、黃敬義、郝家俊、王喜林、王喜奎、蕭格清、鄭懷賢、孫振岱、章東、支錫堂等二三十人。

1927年(民國十六年),李景林提出“全民國術化”的口号,認為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下半年,蔣介石專員邵力子到上海邀請李景林建立“中央國術館”并任館長。但李景林謝絕了蔣介石的邀請,建議由張之江擔任館長,并請邵力子代為緻謝蔣介石。

1928年(民國十七年)3月24日,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張之江任館長。4月,李景林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9年(民國十八年)5月3日,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倡辦“浙江國術遊藝大會”,聘請李景林為籌備主任。會後,李景林曾一度執教于浙江國術館,受教者有黃元秀、高振東、褚桂亭、錢西樵、蘇景田、沈爾喬、孫存周等。

1930年(民國十九年),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引發中原大戰。李景林奉國民政府之命在濟南策動反擊并創立山東國術館。12月中旬,上海鐵路局為李景林特發北上濟南專車一列,專車在南京停留三天,李景林與張之江二人互作禮節性拜訪,并互作歡迎與告别宴請。第3天專車離南京北上。李景林到濟南後,即宣布“山東國術館”成立。李景林任館長,教務長李書泰,教務主任李玉琳。在此期間從其學藝者有孟曉峰、郝家俊、萬籁聲、李天骥等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12月3日,李景林突患痢疾,在濟南緯九路寓所去世,年僅四十七歲。

主要影響

軍事

作戰勇猛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朝廷令内閣陸軍大臣蔭昌督軍南下,李景林随軍南下參加與革命軍的戰鬥。在戰鬥中,李景林作戰勇猛,與槍林彈雨中帶隊沖殺。在攻打三眼橋的戰鬥中,李景林親率500人的敢死隊,冒着密集的炮火成功擊退革命軍的進攻,并一鼓作氣急行軍搶在對方前頭占領漢陽重地龜山。李景林的戰鬥勝利,給即将傾覆的清王朝政權帶來了一線生機,他的表現得到晚清政府的通報嘉獎,并把體現最高榮譽的黃馬褂頒發給他。

以武治軍

習武出身的李景林,治軍特别重用武術,他任奉軍混成旅旅長時,強化貫徹“武術在實戰中學,在實戰中用”的原則。在旅、團、營部,都編設一個武術隊,專門訓練武術,這些武術隊同時又是軍士儲備隊。當有缺員時,可馬上在其中挑選合适人員補充齊備。武術教員、教官都編制到各級,拳種不限,實用為主。所有軍官必須習武。班長是一個班中武藝最好的,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皆然。他用武術方法來訓練士兵的近身格鬥和搏殺本領,特别是在騎兵中設“斬劈活靶與活靶反擊”的訓練課目,并常親自參與示範,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和耐力,使其軍隊以疾行軍在戰役中屢屢見功而被公認。李景林這種訓練方法以後被其它軍隊效法,使武術成為那個時代的軍訓主要項目。

武術

全民國術化

1926年,李景林到上海後,積極奔走呼籲,要洗雪“東亞病夫”之恥辱,提倡“全民國術化”、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人,且具有強大的号召力與影響力。對此種順水推舟、一舉兩得之事,蔣介石樂意為之。于是有了“中央國術館”的建立,以及随後“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的召開。

公開武當劍法

李景林對于中國武術界的一大貢獻就是,将自己演習多年的秘傳武當劍術公布于衆,得以在民間廣泛的推廣和普及。當時,武當劍術乃是武當内部代代秘傳單授的,從不外傳。所以一直特别神秘,而能夠掌握其精髓者更是少之又少。武當劍法傳至李景林已是第十代。李景林為了更好的弘揚國術在征得師父宋唯一的同意下,将曆來武當劍法公開(1923年,宋唯一傳給李景林的《武當劍譜》在北京印行),此後,李景林又公開傳授其創編的武當對劍,此舉對武當劍的普及影響深遠。

創編武當對劍

1926年1月,馮玉祥占領天津,李景林尚未撤離,李景林避入租界,在公館裡閉門不出。在此期間,李景林以重金禮聘當時武林名家諸如八卦名師賈鳳鳴、武學泰鬥孫祿堂等人聚其寓所,彼此間相互參學,共同切磋劍術技藝。據武術家傅永輝回憶,其父傅振嵩當時任督辦公署衛隊長之職,每晚與郭岐鳳二人各持竹劍示範對擊,諸公取劍中攻防有效,實用性強之法加以定名,總結出抽、帶、格、擊、刺、點、崩、攪、洗、壓、劈等十三勢,繼承發揚了武當劍原有擊、刺、格、洗之法。李景林集思廣益,從進擊攻防角度創編對劍一套,謂之“武當對劍”,此後發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約六十餘勢。李景林據此将其随意串連示人,故而今日武當劍單練套中繁雜不一。

創建山東國術館

1929年,在“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結束後,在李景林新收的徒弟中,有部分要跟着學武當劍,這等于要李建一個教學基地。于是,李景林派李書泰持信去濟南見山東省長韓複渠,籌備創建“山東國術館”,等李景林到濟南後,即宣布“山東國術館”成立。李景林在職時,重視太極拳、八卦、形意拳、武當對劍、散劍對擊和少林拳等各種傳統精華套路,要求嚴格,教學正規。他要求教師每月給學員做一次示範表演,有拳術、器械、對練等。

廣泛收徒

李景林對于收徒沒有什麼嚴格限制,隻要對武術感興趣、身體素質好、品質優良的人,隻要對方有心學習武術,他都收為自己的徒弟,以至于他從部隊退出到山東的三年多的時間裡,收了五百多弟子,成為當時傳播武術收徒最多的人,對武術的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其弟子楊奎山,又名林浦,小名大恩。1920年,李景林在天津小站招考武術教習時,18歲的楊奎山在二百多名參賽者中奪魁,被李景林收為親随徒弟兼保镖。後楊奎山成為山東省政府主席韓複榘的貼身保镖。抗戰爆發後,楊奎山組建第三十三集團軍第七十七軍大刀隊并任隊長,參加抗日。抗戰勝利後,一直到1977年去世,楊奎山一直教授弟子改良後的楊氏太極和武當丹派太極,前後共帶過上千個學員,入門弟子也有幾十個。

曆史評價

《申報》評:①芳宸劍術絕高,不在八卦劍之下。

②芳宸能運用九尺之劍,縱橫如意,未有能當之者。

近代武術家李星階評:拳術以氣為貴,短兵以劍為貴,長兵以槍為貴。世人言近日善者,拳術以孫祿堂先生為絕,劍術以李景林将軍為絕,槍術以李書文先生為絕。

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金仁霖評:李景林先生的武當劍是非常實用的劍法,對拳術的運用也很有啟發。

八卦掌第五代傳人李仁平評:①李景林善于訓練軍隊,用兵神速。

②李景林把中國武術溶入舊軍隊的建設之中,把訓練培養武術人才放在軍隊十分重要的位置。這種訓練方法精細至極,實戰中有效果。

人際關系

妻妾

趙美英,李景林的二夫人,是京劇名家,1925年嫁于李景林。

子女

長子李書剛,不習武,以中醫為業。

次子李書真,不習武,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

獨女李書琴,拜在孫祿堂門下學習孫氏八卦劍。

轶事典故

巧妙逃脫

1926年1月,李景林被馮玉祥的國民軍打敗,國民軍占領天津。此時李景林正在天津,尚未随部撤離,被迫避入租界,在公館裡閉門不出,成為馮玉祥的籠中之鳥。但是,由于李景林躲避在租界之内,馮玉祥的軍隊不能擅闖租借,隻能派出便衣暗哨日夜監視,伺機抓人。一段時間之後,情勢更加危急,李景林審時度勢,知道此地不宜久留,要設法離開。為此,他研究了一個隻有武術高人才能實行的周密方案。一天清晨,約四點鐘左右,由李景林侄兒李書泰預先安排的一輛汽車,在四平道沿公館的一側由東向西以六十邁速度快速行駛(速度慢容易引起懷疑)。車門開着,公館大門也開着,徒弟楊奎山守在門口,待汽車過來時發出信号,李景林幾個人箭步飛身上車。

因汽車不變速無異聲,在夜深人靜中聽起來是自然的過路車。李景林出了市區,到了海河及鐵路以東的複興莊王家大院一号楊奎山嶽父家中,楊奎山隻身回家,與李景林會合後,二人立刻渡海到煙台去濟南。

勒索流氓

1929年初,李景林計劃舉辦一個“全國打擂比賽”的大動作,但苦于沒有資金。他雖曾為奉軍高級将領,也曾擔任省長,卻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當時,他在上海的生活開支已很難維持,當然更無能力舉辦大賽。經過反複思考,李景林決定采取下策,走一步“險棋”。在一次與黃金榮、杜月笙二人的叙談中,李景林表示要請他們幫忙舉辦“全國打擂比賽”,請他們每人資助五萬大洋,并拔出手槍輕輕地放在台上,開玩笑地說:“你們是有名的‘大流氓’,這次我暫當一回‘大土匪’”。說完,哈哈大笑,黃、杜二人連說好商量。

“勒索”大流氓并非小事,十萬大洋也非小數。青幫首領曹幼珊知道事情後,請出政要張靜江和大商賈王曉籁商量。張靜江當時是浙江省政府主席,是民國特殊人物,當年是曹幼珊請張靜江把流落在上海的蔣介石介紹給孫中山的,蔣介石見到他也禮讓三分,張靜江答應李景林舉辦“全國打擂比賽”,經費及名稱由浙江省政府研究決定。關于十萬大洋之事變輕了,由曹幼珊出面說情,黃金榮、杜月笙各出兩萬大洋,王曉籁自願資助二萬大洋,體面地為李景林解決了六萬大洋的經費。

上一篇:梅新育

下一篇:曹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