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會

李文會

南宋左丞相
李文會(1097—1158),字端友,惠安小岞人。建炎二年(1128年)進士,拜殿中侍禦史,曆中丞、佥事樞密院兼參知政事,谪江州。複龍圖閣學士,四川制置使。歸鄉,人築沙堤迎之。
  • 别名:參知政事 龍圖賢相
  • 所處時代南宋出生日期:1097年
  • 出生地:宋泉州惠安小岞鎮後内村
  • 去世日期:1158年

曆史簡介

人物生平

李文會生于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他出身寒門,自幼好學詩賦,飽覽典籍,“思研經學,多有訓解”,為科舉考試做足了準備。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李文會名登科甲。李文會在中進士後,也先後曆任秘書省校書郎、左奉議郎、左朝奉郎、左宣教郎等職。不久,金兵攻破揚州,高宗逃往杭州,後又一路逃至溫州。

紹興十二年(1142年)四月,李文會由左宣教郎升授監察禦史,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内,又升為殿中侍禦史。再過數月,又被擢為侍禦史。紹興十四年(1144年)春,又遷禦史中丞。

從紹興十二年到紹興十四年,李文會既揭發前閩縣知縣李汝明受贓貪污,淮南轉運判官張祁治獄不當,右宣教郎、簽書江陰判官廳公事蔡楶違法亂紀,又彈劾了洪皓魏良臣、王晞亮、何麟、高闶等主戰派,同時也彈劾了議和派的萬俟卨、萬俟止、勾龍庭等。

由于得到高宗信任。紹興十四年(1144年)五月,李文會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即副相)。這一年,海寇朱明猖獗,言官向高宗建議“以賊舟所有物賞将士之立功者”,以此鼓勵将士擒捕朱明。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2》載,“高宗謂大臣曰,此良法也”。這時身為簽書樞密院事的李文會,為分裂朱明部下,“又請張皇榜、立重賞,許其徒自相捕”。這樣一來,沒過幾天,朱明便率衆投降了。

秦桧“陰險如崖阱”,他在為相時,絕不容第二人插手幹政。李文會出任副相,危及其霸權,秦桧又怎能容他?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紹興十四年十二月,在秦桧的操縱下,殿中試禦史汪勃、右正言何若一起彈劾李文會“儉邪害政”“枭心虺志,無所不為”。兩人在劾疏中稱李文會“自登言路,每論一人,必遣家仆密送于門外,曰此出上意”,隐晦地指稱李文會是高宗的親信。如此一來,封住了高宗的嘴,使他無法庇護李文會,以此達到彈劾的目的。《宋史·卷30》載:“丁酉,李文會罷,尋責筠州居住。”汪勃、何若彈劾成功,李文會遭罷相。李文會

南宋學者呂中的《大事記講義》記曰:“自如淵擢中丞,而巫及鄭仲熊、李文會之徒,除授悉由密啟,欲竄逐諸賢,則使之露章而論其罪,欲斥去執政則使之彈擊而補其阙,而台谏之摧在桧矣。”披露秦桧為飽權欲,密令爪牙彈劾鄭仲熊、李文會等人。

李文會罷相後,先以左朝奉郎身份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十五年(1145年)三月又遭秦桧、楊願等人攻擊,再降職為左奉議郎,遷居筠州(今江西宜春)。紹興二十年(1150年)八月,又被移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居住。在宜春和九江,李文會平靜生活了近10年,他潛心研究經學,著有《金剛經注》和《三教通谕》。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秋七月,李文會又被起用,出任四川遂甯知府。當時遂甯發生水災,災後經濟蕭條,竄死相繼。李文會到任後,一面組織災後重建,一面組織招收鄰近州郡流民及本籍農家子弟,使戶口迅速增加,農業耕作迅速恢複,社會逐漸趨于穩定。翌年,李文會調任泸州知府,他在泸州改革邊備,用少數民族官員管理少數民族的方法,化解了當地的民族矛盾。

幾經仕途沉浮,李文會頗多感慨,但這也成就了他閱曆豐富。在泸州任内,他撰寫《中興十要》呈報朝廷,就當時南宋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十個方面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提出興利除弊的措施和思路。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一月,秦桧病死。不久,李文會複龍圖閣學士知潭州。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七月,李文會又升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李文會病卒于成都任所,谥靖節。其墓葬位于惠安縣三十二都二甲虎母山(今惠安東橋鎮珩海村内墓自然村),俗稱“丞相墓”,地名叫“李墓”。

南宋時期,惠安小岞原是一個“孤懸于海”的小島。小岞與大陸間相隔有七裡之遙,兩者之間原由一段半月形海灘連接,此半月形地帶即謂為七裡湖。每日潮漲,海水便會淹沒那淺淺的海灘,兩岸行人過往全得靠舟楫載渡。李文會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秋,李文會以參知政事身份省親返鄉,在惠安引起轟動。為迎接李文會榮歸故裡,惠安地方官府發動民衆挖掘當地鳳山(位于今淨峰鎮境内)的沙土填于七裡湖内,築起一道寬闊“沙堤”,以便于車馬通行。據《惠安縣志·宋·卓績》載曰:“李文會,字端友,小岞人。建炎二年(1128年)進士,……歸鄉人築沙堤迎之”,明嘉靖《惠安縣志·卷之十三·人物》載:“是時李文會以故執政還鄉,有司沿海築沙堤以迎之。”參知政事李文會的到來,改變了七裡湖的命運,這個半月湖至此被填成陸路,後來更是漸漸部分成了集市,部分成了農田,部分成了通行的大道。由于這條跨海沙堤馳名遐迩,李氏族人倍感榮光,于是便以“沙堤傳芳”作為小岞李氏的堂号,世代相襲。

轶事

在出任侍禦史時,李文會曾随高宗外出視察錢塘江,并向高宗提出治理錢塘江水患的建議。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9》載,當時錢塘江石堤已圮,原本設有“捍江兵”2000人,專門用來“采石修堤”,可惜後來身體強壯的“捍江兵”都被攤作他用,剩下的人數不足十分之一。由于人手不足,一旦遇上大潮,堤岸就岌岌可危。李文會明白江潮無常又無情的道理,于是“乞招補捍江兵,仍稍增其數,使專采石修堤如曩制”,他向高宗請求補充“捍江兵”,并向以前一樣安排他們采石修堤,以使潮水不會成為“禍水”。高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據《林泉野記》載,李文會出任侍禦史的時候,一日誤聽流言的好友、秘書省正字黃公度寄信給他,勸他不要站在秦桧等議和派的立場,并稱如果堅持議和,今後恐被寫進野史而受世人譏讪。早被高宗掣肘的李文會有苦難言,但他自始至終沒有把這封攻擊秦桧的信交出去,保護了黃公度。晉江人王文獻也是李文會好友,王文獻因為進《司馬法》注疏,攻擊秦桧,而被捕入獄。李文會聞訊後,通過左朝奉大夫龔寬把王文獻救出,“令放編置人王文獻自便”。

後代情況

李文會有三子:長子李觀民、次子李天民、三子李莘民(李三官)。李天民後裔李沾曾于崇祯九年(1636年)知惠安,并至小岞尋根,立“東裡遺風”坊。《惠安縣志·卷21》載:“李沾,江南松江進士,明崇祯九年涖惠。”李莘民則居住于小岞後内,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恩封蔭被授贈左中奉大夫。李文會

上一篇:紀維克

下一篇:馬立克·本·艾奈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