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

李小加

中國香港交易所總裁
李小加,1961年出生,祖籍東北,是一位受業内尊敬的資深銀行家,具有近二十年的華爾街法律、金融與中國企業融資與顧問經驗。1984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專業,畢業後任《中國日報》社記者。曾任全球最大銀行之一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2009年,李小加先生成為首位具有内地背景的香港交易所總裁。[1]
    中文名:李小加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 出生地: 畢業院校:中國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專業;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職業: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記者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籍貫:東北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1年

概述

經曆

“時代的烙印”,盡管這是一個老套的詞彙,但它依然非常貼切地描繪了李小加的過去。

“我生在北京,長在甘肅,沒上過高中,初中畢業就去了石油技校,做了4年石油工人。”

李小加16歲作為中海油前身企業的一名鑽井工人,參加了中國最早的海上石油鑽塔工作,并在其中一個鑽塔上工作了好幾年。

1980年,李小加“跑”進廈門大學,攻讀文學。大學畢業後,在《中國日報》社做記者。後來,李小加夫婦在美國大學校冊裡挑了亞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ofAlabama)申請留學,幸運地得到了兩份獎學金,前往攻讀新聞碩士。

畢業後李小加報考了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一個法律學位後,被當時在中國開展業務的Brown&Wood聘請。李小加成了美國DavisPolk&Wardwell和Brown&Wood律師事務所紐約總部的律師,主要業務集中于證券及兼并與收購。

而Brown&Wood當時恰好與美林(MerrillLynch&Co.)有來往,美林後來看中了李小加,這樣,1994年李小加成為了投資銀行家。

1999年,李小加開始擔任美林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兼總裁,全面負責中國業務的發展,牽頭多項重大交易,包括價值10億美元的中國國債全球發售,第一太平洋、天津發展、吉林化工、江西銅業、慶鈴汽車、鳳凰衛視、中國移動、中海油、中國電信等多筆股票首次公開發行及債券融資項目,參與項目累計融資額達126.4億美元。李小加參與了中國移動的大股東轉售工作,這後來成為一項頗具裡程碑意義的交易。後來他又與中海油合作,參與了衆多交易的項目咨詢。2002年,他協助中海油管理層初步考察了收購加州聯合石油的交易。

2003年,李小加加盟摩根大通,在他的任期内摩根大通在中國股票(包括香港)交易的賬簿管理人排名榜中首次登上第一名寶座。

2009年,李小加接替周文耀成為首位具有内地背景的香港交易所集團總裁。在他的領導下,香港交易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制定全新的戰略規劃、改革集團旗下結算所的風險管理、實施新的港股交易時間、推出人民币産品及期貨“夜市”、與滬深交易所成立合資公司,并透過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及成立場外交易結算所,拓展大宗商品、定息産品及外彙業務。在闡述香港交易所《戰略規劃2013-2015》時,李小加表示,“我們的願景是将香港交易所發展為全球投資者及發行人的首選中國交易所,以及大中華發行人及投資者的首選國際交易所。”

李小加在香港交易所官方網站設有“小加網志”專欄,不時刊登網志,發表他的最新觀點。

看法

“作為香港人,其實我們更應該關心的問題是,有了上海自貿區的中國和沒有上海自貿區的中國,哪個對香港更有利?我想肯定是前者對香港更有利。因為,有了上海自貿區的中國一定是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的中國,而在所有國際金融中心中,香港最有條件将中國的開放轉化為自身的機遇,中國經濟和金融開放的節奏越快,香港的機遇也越大。”

“中國已經由一個‘渴求資本’的國家變為‘資本充裕’的國家,即從前是資本輸入國,現在已開始向資本輸出國轉變。香港未來的角色不再僅僅局限于為内地發行人提供國際資本,更具現實意義的已開始包括為内地投資者提供機會以接觸國際發行人及國際金融産品,同時也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渠道,投資内地上市公司及金融産品。”

“人民币國際化的長期目标是為了重建國際貨币體系,使中國獲得更大的政治經濟話語權。認清了這個長期目标,對其過程的長期性與所要付出的成本與代價就會有所準備,多份理解。人民币國際化之于中國有如「養兒子」:不能不養,又不能急于回報,而且要花錢、費力、擔風險。香港在初始階段可以成為人民币國際化的「育兒園」,讓這個「兒子」快速成長,成為它日後走出國門的第一站。”

“一句話,人民币國際化的規模可以大一些或小一些,但絕不能沒有;速度可以快一些或慢一些,但絕不能停下來;溫度可以熱一些或冷一些,但一定要保證它的健康成長。”

人物事件

2006年,摩根大通成功完成中國鋁業、中國招商銀行等股票發行上市工作。李小加參與策劃發起的中國海洋石油競購尤尼克事件,則被認為開創了中國企業的新時代。

2010年3月4日,李小加上任之後就公布了港交所《戰略規劃2010-2012》,他為香港交易所設計的核心戰略是創造自然增長,包括吸引内地或從事涉華業務的國際發行人來港新上市以及增加證券及衍生産品市場成交量。除此之外,港交所還要進一步拓展及擴張,從而保持競争優勢。

2010年,李小加推動對港交所交易時間進行改革,延長了港交所交易時段,促使港交所與内地交易所開盤時間同步。自2011年3月7日起,港股開盤時間與A股同步。

2011年10月24日,香港交易所推出“人證港币交易通”,為人民币股票在香港大規模上市和交易提供流動性保證。

2012年9月17日,香港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貨币期貨,是全球首隻人民币可交收貨币期貨合約。

2012年6月15日,香港交易所宣布以現金13.88億英鎊(166.73億港元)收購全球最大的基礎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同年12月,香港交易所完成收購LME,進軍商品業務。

2012年第三季,香港交易所在旗下結算所推行風險管理改革,包括在香港結算引入标準按金制度及浮動保證基金,修改結算所的壓力測試及抵押品要求,加強市場穩定牲。

2013年1月15日,李小加公布香港交易所《戰略規劃2013-2015》,提出采取全方位産品戰略,使香港交易所成為一家提供全方位産品及服務、和縱橫向完全整合的全球領先交易所,并作好準備,以把握中國資本項在審慎管理下加速開放的種種機遇。

2013年4月8日,香港交易所推出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恒生指數及H股指數期貨除可于上午9時15分至中午12時及下午1時至下午4時15分的正常交易時段進行交易外,亦可于下午5時至晚上11時的收市後交易時段進行交易。經檢讨後于2014年1月6日起,香港交易所又在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加入小型恒指期貨及小型H股指數期貨交易,同時引入大手交易機制。

2013年11月25日,香港場外結算有限公司投入運作,為場外衍生産品結算提供服務。除香港交易所作為控股股東外,場外結算有12家具代表性的香港、中國内地及國際金融機構為創始股東。李小加認為,場外結算業務初期發展會較慢,但這業務會有重要作用,有助香港把握人民币國際化提速帶來的種種機遇,并可善用香港作為首選離岸人民币中心的優勢發展定息産品及貨币産品業務。

最新消息

2014年3月16日,阿裡巴巴公開宣布将赴美國上市,香港市場一片嘩然。在阿裡巴巴宣布上市事宜後,李小加也在第一時間回應《第一财經日報》查詢時稱:“首先我為阿裡巴巴祝福,也同時為香港感到自豪,但現在也絕不能自我陶醉。”

上一篇:劉文文

下一篇:寶健(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