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

李冶

唐朝女詩人
李冶(約730年~784年),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唐朝詩壇上享有盛名的女詩人。童年即顯詩才,後為女道士。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1]李冶與薛濤、魚玄機、劉采春并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唐詩紀事》卷七八有雲:"劉長卿謂季蘭為女中詩豪。"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八首。
    本名:李冶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複州竟陵(湖北天門) 主要作品:《八至》《寄校書七兄》《明月夜留别》 主要成就: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 信仰:道教 職業:詩人 出生日期:約730年 逝世日期:784年 字号:字季蘭(一作秀蘭)

人物生平

李冶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六歲那年,曾寫下一首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架卻”,諧音“嫁卻”。她父親認為此詩不祥: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後恐為失行婦人。

長大後出家為女道士的她依然神情潇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谑,加及她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陸羽和釋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劉長卿也與她有密切聯系。她還與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

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聞知她的詩才,特地召見她赴京入宮,那時,她已進入暮年,正栖身著名的花都廣陵。接旨後,隻得應命北上。

主要影響

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劉長卿對她的詩極其贊賞,稱她為“女中詩豪”。高仲武評論說:“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器既雄,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又說她“上比班姬(婕妤)則不足,下比韓英(蘭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妪。”

她與薛濤、魚玄機、劉采春一起,被人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着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清人汪如藻在修編《四庫全書》時進獻給乾隆皇帝的藏書中也有《薛濤李冶詩集》二卷。

曆史評價

《唐才子傳》:美姿容,神情潇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佳作賞析

《八至》

原文: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賞析:

“至近至遠東西”,寫的是一個淺顯而至真的道理。東、西是兩個相對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極,任何地點都具有這兩個方向。兩個物體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東西區别。所以“東西”說近就近,可以間隔為零,“至近”之謂也。如果東西向的兩個物體方向相反,甚至無窮遠,仍不外乎一東一西,可見“東西”說遠也遠,乃至“至遠”。這“至近至遠”統一于“東西”,是常識,卻具有深刻的辯證法。

“至深至淺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淺”是實情,是其所以為溪的特征之一。同時,水流緩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雲鳥、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測淺深,因此也可以說是深的。如果說前一句講的是事物的遠近相對性道理,這一句所說的就是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屬于辯證法的不同範疇。

“至高至明日月”,日月高不可測;遙不可及,這個道理很淺顯,詩人作此句,應當是意在引出下句。前三句雖屬三個範疇,而它們偏于物理的辯證法,唯有末句專指人情言之,顯然是全詩結穴所在——“至親至疏夫妻”。

從肉體和利益關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離最近的,因此是“關系”,但另一方面,不相愛的夫妻的心理距離又是最難以彌合的,因此為“至疏”。

《明月夜留别》

原文: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賞析:

唐人寫月夜留别或相思的詩很多,但這一首卻非常别緻。詩的前兩句都是複叠句,首句用兩個“無”字,次句用兩個“有”字,讀起來抑揚頓挫,使人感到很有節奏。不僅如此,詩的前兩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這就使詩的前兩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複雜了。實際上,詩的前兩句也可變為“離人無語卻有情,明月有光卻無聲”,或者為了合于平仄,也可以改為“無語離人卻有情,有光明月卻無聲”這樣就将人和月分開描寫,前句寫人,後句寫月,但詩人此處卻偏偏将人和月交織地描寫在一起,兩句中都有人和月。

前二句是寫兩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時情景,後二句轉而描寫離别後情景。作者是個女子,從末二句的口氣來看,第三句中的“人”也應該是指一位女子。她不僅離别有情,别後相思也依然有情。這從“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這三字看似平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着承上啟下的意義。從承上講,前二句雖然月無聲,隻有光,但就如同人無語卻有情一樣,都是有情物,而此處說“人似月”,就是說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樣,仍是有情物。

上一篇:露皮塔·尼永奧

下一篇:席恩·葛雷喬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