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濟

李世濟

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程派藝術的著名傳人,國家一級演員。[1]女,祖籍廣東梅縣,1933年5月生于江蘇蘇州,長于上海。專工京劇青衣。1950年肄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196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她的丈夫唐在炘是著名琴師。
    中文名:李世濟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身高: 體重: 畢業院校:上海第二醫學院 職業:京劇表演藝術家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劉三姐》、《文姬歸漢》 主要成就: 籍貫:中國廣東梅縣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33年5月 去世年月:2016年5月8日 政黨:中國共産黨

社會任職

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理事。

取得成績

自幼受家庭影響,五歲登台演出《女起解》,十二歲幸得程硯秋藝術大師賞識,收為義女,開始攻學程派戲。她的程派技藝獲得了“小程硯秋”的美稱。

一九七八年她到中國京劇院,緻力于程派戲之整理加工,她請名劇作家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範鈞宏修改《文姬歸漢》、《碧玉簪》,又請楊毓珉修改《梅妃》,唐在炘為之再創新曲,一批程派戲又以新的姿态重現舞台。李世濟對程派藝術的創新,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變化,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使觀衆為劇中人落難而歎息,為團圓而歡笑。

她在《文姬歸漢》中則删去了拖沓瑣碎的場次,保留了原有的三大慢闆精彩唱段,加強了别子、送子的情節,使原來的戲更能扣人心弦。《英台抗婚》是程師最後代表作;程師吸取越劇的特點,用“哭頭”吊上下句式“散闆”貫穿全劇。她整理時保留了各式“哭頭”,加用“二黃慢闆”、“二黃中闆”替代過多的“散闆”,以彌補某些不足。十多年她不懈怠的整理、修改、加工,終于獲得了成功。

19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1958年獲北京市三八紅旗手稱号,1980年獲文化部表演二等獎。

藝術特色

李世濟通過舞台實踐,從劇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是繼承程派藝術又有所革新創造的一位藝術家。她将程腔大衆化,普及化,更能為當代觀衆所欣賞,給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稱謂。她的韻味醇厚,唱腔委婉圓潤,情真意切,動聽感人,善于細緻刻畫人物。許多觀衆包括許多青年觀衆也喜愛李世濟的演出。

代表劇目

她擅演的劇目有《文姬歸漢》、《鎖麟囊》、《祝英台抗婚》、《梅妃》、《陳三兩》、《武則天轶事》等及現代劇《黨的女兒》、《南方來信》等。曾與馬連良、裘盛戎合演過《杜鵑山》。獨自主演過《劉三姐》,在低回婉轉的程腔基礎上,又增添了山歌的風格。曾編演過現代戲《刑場上的婚禮》。

主要弟子

其弟子有王學勤、劉桂娟、李海燕等。

坎坷人生

與京劇的不解之緣

李世濟1933年5月出生在書香門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員。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第一次接觸了京劇,并從此結下一生的不解情緣。那時候,隻有四五歲大的小世濟總喜歡坐在八仙桌底下,偷看姨媽學《蘇三起解》,日複一日,小姑娘非但不煩,反而不知不覺的全學會了,并可以流利自如地在台上演出。盡管被大人們認為是唱戲的坯子,她卻不被允許真正的去學戲,因為在舊社會戲子被歸為下九流的行當,所以愛好唱戲的小世濟就這麼一直在那張八仙桌下邊聽戲邊“偷學藝”到一二歲。

與大師的父女情

1945年,12歲的時候,在一個偶然的場合,李世濟見到了程硯秋程大師。當時就有人說她“長得跟程大師很像,何不認做幹女兒”,就是這麼一句玩笑話,反被大師嚴肅對待了。第二天程先生就專程帶着禮物來到了李世濟上海的家,拜訪了她的父母。大師的突然造訪對于李世濟這個戲迷之家而言,也算得上是天大的驚喜,對于程先生“簡直是從心裡頭尊敬得不知道怎麼好,大人們趕緊叫我跪下給大師磕頭,我就磕頭,這樣認了他是我的幹爹,就這麼确定了父女關系。”

從此以後,李世濟開始了正式、系統地随程先生學起了京劇。然而拜高師為徒也并非輕松容易之事,一旦小世濟偶爾忘詞或者唱錯,必定會遭幹爹用紅木尺子打手闆之苦。年少的她,學藝時候也是非常的刻苦和努力的,練習走腳步的時候,從夾紙,到頭上頂本,到頂碗,甚至到頭頂上換成一碗水,如此反複練習下來,一個禮拜就要走破一雙鞋。

而這時心靈手巧的程先生一定會親手為心愛的幹女兒縫制一雙新鞋,并從北京郵寄到上海的世濟手上,令世濟充滿了感激和感動,并加倍努力的繼續練習下去。世濟喊嗓子怕影響了鄰居就對着壇子喊,練習念玉堂春念白的時候,把一張宣紙貼在牆上,靠嘴裡頭勁頭,用吐沫星把宣紙給噴滿了才算停。除了跟程先生學,在程先生的安排下,世濟還要跟其他名師學習武戲、花旦、昆曲等等,每天從早上四點一直練到晚上将近十點、十一點鐘,異常辛苦。

上一篇:戴厚良

下一篇:王紀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