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
李世民(599年—649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钜鹿郡人。公元626年—649年在位。李淵次子。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隋末,随父起兵太原,領右軍克長安(今陝西西安)。唐武德元年(618),為尚書令,封秦王。率軍擊平割據勢力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鎮壓窦建德、劉黑闼等起義軍。開文學館延攬人才。因功高為太子建成、高祖四子元吉嫉恨,太子私募骁勇二千充東宮衛士,号“長林兵”。次年,與元吉謀反,命楊文幹舉兵相應,事洩遭譴。複聯合元吉,取得後宮嫔妃支持,數圖世民,皆不果。九年,突厥來攻,因薦元吉北征,謀奪世民兵權。事洩,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建成與元吉同被殺。世民旋即帝位,改元貞觀。在位期間,沿用均田制、租庸調法、府兵制和科舉制。以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為相。以亡隋為戒,虛懷納谏,任人唯賢,并省州縣,精簡官員,注重吏治,使社會安定,經濟複蘇,史稱貞觀之治。曾修定律令,改定《氏族志》,以官爵高下定等級,抑制山東舊士族勢力。貞觀四年(630),平東突厥,西北各族尊為“天可汗”。九年,平吐谷渾。十四年,平高昌,置西州(治今新疆吐魯番東),略定唐代版圖,确保邊疆安全,促進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1]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谥号文皇帝,葬于昭陵。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本名:李世民 别名:唐太宗、天可汗、二郎 字: 号: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武功的别館(今陝西省武功縣)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精簡政府機構;改革三省六部;開創貞觀之治 在位時間:626年—649年 年 号:貞觀 廟 号:太宗 谥 号:文帝(後累加谥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陵 寝:昭陵 祖 籍:隴西成紀,一說隴西狄道,又說钜鹿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年)十二月戊午日(一說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李世民出生于武功的李家别館。李世民幼時聰明機智,高明的見解非常深遠,面臨關鍵大事剛毅果斷,不拘小節,當時人沒有一個人能夠估量他。

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李世民響應招募去救援,隸屬于屯衛将軍雲定興。将要出發時,李世民對雲定興道:“一定要攜帶旗鼓來設置疑兵。再說始畢可汗全國的軍隊敢于包圍天子,必定是認為國家倉猝之間無人救援。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裡,夜晚就讓钲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話,敵衆我寡,他們全軍來戰,我們必不能應付。”雲定興采納了李世民的建議,并将軍隊駐紮在崞縣,突厥偵察騎兵飛馬報告始畢可汗道:“隋朝大軍已到。”由此突厥解圍遁逃而去。

大業十二年(616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自号曆山飛,來攻太原,李淵進攻魏刀兒,深入賊人陣營中。李世民用精銳騎兵突圍而進,弓箭所射,敵軍潰散,在萬衆敵營之中救出李淵。恰逢步軍趕到,李淵與李世民又奮力攻擊,大破敵軍。

晉陽起兵

義甯元年(617年),隋朝命運已終,李世民暗中圖謀起義,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财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沒有一個人不願效死力。同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世民率軍攻打西河并宣布政令。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将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屯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恰值久雨糧盡,李淵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李世民說:“本來興起大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應當先攻下鹹陽,号令天下;遇到小小敵軍就退軍,恐怕跟從起義的人将會一時解散。回軍守衛太原一個城池,這是為賊打算,拿什麼來自我保全!”李淵不采納,催促命令引軍出發。李世民于是在外大聲嚎泣,哭聲傳到李淵帳中。李淵召見他問哭的緣故,李世民對答說:“現在軍隊憑借仁義起事,進戰則必勝,退還則軍隊必潰散。衆軍在前面潰散,敵軍在後面乘虛進攻,死亡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李淵這才醒悟而停止回軍。八月一日,雨止,李淵率軍奔赴霍邑。

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戰,于是率領幾個騎兵先奔到城下,舉鞭指揮,好像要圍城的樣子,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被激怒,開門出兵,背靠城池紮陣。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會合紮陣,李世民及柴紹在城南紮陣。宋老生指揮軍隊猛沖,首先直逼李淵,緻使李建成墜落馬下,宋老生乘勢攻擊,李淵與李建成都退軍。李世民從南面率領兩千騎兵沖下高坡,沖斷了宋老生的軍隊,率領軍隊奮力攻擊,宋軍大敗,都抛棄武器而逃。此時霍邑的城門已經懸挂起來,宋老生拉住繩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勢斬了他,平定了霍邑。

到了河東,關中豪傑争着投奔義軍。李世民請求進軍入關,攻取永豐倉來赈濟窮困,收服群盜來謀取大興城(今陝西省西安市),李淵認為很好。李世民以前軍渡過黃河,先平定渭北。三輔的官員、百姓以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者每天用上千人來計算,扶老攜幼,布滿在大旗之下。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為備用的官員,遠近聽說此事的人,都來獻身投效。軍隊在泾陽駐紮,精銳之兵九萬,擊破胡賊劉鹞子,兼并了他的部隊。留下殷開山、劉弘基屯紮在大興城。李世民率軍親自奔赴司竹,賊酋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來會合,屯兵在阿城,獲得兵士十三萬。大興城父老拿牛、酒到軍門的很多,李世民慰勞他們而後送走他們,什麼也不接受。軍令嚴明整肅,秋毫無犯。不久李世民與大軍平定大興城。李淵輔佐國政,任命李世民為唐國内史,改封為秦國公,食邑萬戶。恰值薛舉精兵十萬前來逼近渭水之濱,李世民親自率軍攻打,大破其部衆,斬殺一萬多人,攻占敵軍土地一直到隴坻。

義甯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為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未能成功而返回。等到将要回軍時,李世民對左右的人道:“敵人見我回軍,必定會跟蹤追擊。”于是設下三次埋伏以等待追兵。不久,隋将段達率領一萬多人從後追到,過三王陵時,李世民發動伏兵攻擊,段達大敗。于是在宜陽、新安設置熊、谷二州,派人留守而回。随後,李世民被遷徙改封為趙國公。

義甯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禅位于李淵,李淵改國号為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将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四方征戰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薛舉入侵泾州,李世民率衆軍加以讨伐,不勝而回。九月,薛舉死,其子薛仁杲繼立。李世民又被任命為元帥讨伐薛仁杲,兩軍在折墌城相持不下,雙方挖深溝築起高高營壘相持六十多天。薛軍十多萬,軍隊的氣勢強盛,多次前來挑戰,李世民按兵不動以挫敗他的銳勢。薛軍糧食已完,薛軍将領牟君才、梁胡郎前來投降。李世民對諸将軍道:“敵軍銳氣喪失衰退了,我軍當攻取他們。”于是派将軍龐玉先在淺水原南紮陣以引誘敵人,敵将宗羅睺集中軍隊前來抗擊,龐玉軍幾乎失敗。不久李世民親統大軍出其不意覆蓋了淺水原北。宗羅睺遠遠望見,再次回軍抗拒。李世民率領精銳騎兵數十人攻入敵陣,他與軍隊裡外配合一齊奮力攻擊,宗羅睺全軍潰敗,李世民斬賊首級數千個,掉入山澗山谷而死者不可勝計。李世民率領随從二十多個騎兵追趕逃跑敵軍,筆直奔赴折墌城而追逐敵軍。薛仁杲十分恐懼,環城守衛。将晚,李世民大軍陸續到來,四面合圍。早晨,薛仁杲請降,李世民俘虜他的精兵一萬餘人,男女五萬口。

不久諸将祝賀,有人趁機問道:“剛開始大王野戰攻破敵人,但敵人還保有堅固城池,而大王沒有攻戰之器具,用輕騎兵轉戰追逐,不等待步兵,直接迫于敵人城下,我們都懷疑你不能取勝,然而竟然攻下了城池,這是什麼緣故?”李世民道:“這是用權宜之計逼迫他,使他們的計謀沒有機會發出,因為這個原因戰勝。宗羅睺依靠往年取勝,加之長期養足了銳氣,見我軍不出,心中對我輕視。現在敵軍見我出戰,十分高興,全部軍隊前來作戰,雖然我已擊破他,但擒捉殺掉的還少。假若不急速追逐,敵軍回軍投入折墌城,仁杲收攏安撫,那就不可能戰勝了。再說敵軍兵衆都是隴西人,戰敗逃散,來不及回顧,敗逃到隴外,則折墌城自然空虛,我軍随後壓上,敵人因恐懼而投降。這些可謂是已定的計劃,諸君難道全部不見嗎?”諸将道:“這不是普通人所能趕得上的。”

此戰繳獲精銳騎兵很多,李世民仍令薛仁杲兄弟及敵帥宗羅睺、翟長孫等率領。李世民與他們遊樂騎射,沒有什麼距離隔閡。投降的敵将感恩并懾于李世民的威勢,都願意以死報效。當時李密剛剛歸附,李淵命令李密騎驿馬到豳州迎接李世民。李密見李世民天姿英明威武,軍威嚴肅,悚懼歎服,私下對殷開山道:“真是英明之主啊。不是這樣,憑什麼來平定禍亂呢?”李世民凱旋,在太廟獻捷。李淵封其為太尉、陝東道行台尚書令,鎮守長春宮,關東兵馬全部受他節制調度。不久又加授左武侯大将軍、涼州總管。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劉武周部下宋金剛攻陷浍州,軍隊氣勢強盛。李淵因為王行本還占據蒲州,呂崇茂在夏縣反叛,晉、浍二州接着陷落,關中震動驚駭,于是下手令道:“賊人氣勢像這樣厲害,難以與他們争勝負,應該抛棄河東之地,隻守住關西就好了。”李世民上表道:“太原是王業的基礎,國家的根本,河東富裕是京城的憑借。假若全部抛棄,臣感到憋悶遺憾。希望能借臣精兵三萬,必定能消滅平定劉武周,克複汾、晉。”李淵于是調遣全部關中兵馬給李世民,又親自駕臨長春宮為李世民送行。

十一月,李世民率軍隊奔赴龍門關,踏冰而渡過黃河,進駐柏壁,與敵将宋金剛對峙。不久永安王李孝基在夏縣被打敗,于筠、獨孤懷恩、唐儉都被敵将尋相、尉遲敬德所俘,将要回到浍州去。李世民派殷開山、秦叔寶在美良川攔截,大破敵軍,尋相等人僅僅本人逃脫,李世民全部俘虜他的部衆,再回到柏壁。于是衆将都請戰,李世民道:“宋金剛是奔走千裡的孤軍,深入我地,精兵強将,都在這裡。劉武周占據太原,專門依靠宋金剛來抵抗。士卒雖多,内面實際很空虛,意在速戰。我鞏固營壘,養精蓄銳以挫他的鋒芒,等到他糧盡計窮,自會逃跑。”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宋金剛終于因為軍衆饑餓而逃遁,李世民率軍直追到介州。宋金剛排列軍陣,南北七裡長,以抗拒官軍。李世民派總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抵擋宋金剛的北面軍隊,翟長孫、秦武通抗擊宋金剛南面的軍隊。諸軍戰鬥稍稍退卻,被敵兵所戰勝。李世民率精銳騎兵攻擊宋金剛,沖擊他行陣的後部,敵衆大敗,追打數十裡。尉遲敬德、尋相率領殘部八千人歸降,李世民仍舊命尉遲敬德統率,與李世民的軍營混在一起,屈突通害怕尉遲敬德發生叛變,以此向李世民請求不要讓尉遲敬德率兵。李世民道:“過去蕭王(指光武帝劉秀)對人推心置腹,使人都能盡力效命,現在委任尉遲敬德,又何必疑懼。”這時劉武周奔到突厥,并、汾二州又全部恢複了舊地,李淵诏命就在軍中加拜李世民為益州道行台尚書令。

七月,李世民統率各軍在洛邑攻打王世充,軍隊駐紮在谷州。王世充率精兵三萬在慈澗紮陣,李世民用輕騎兵引逗他。當時衆寡不敵,李世民陷入重圍,左右的人都很恐懼。李世民命令左右的人先行歸營,獨自一人率軍在最後。王世充麾下勇将單雄信率數百騎兵夾道進逼,争先進攻,李世民幾乎被他活捉。李世民張弓箭左右射敵,敵人沒有一個不是應弦而倒,還俘虜了王世充的大将燕颀。王世充于是将慈澗之兵改移回到東都洛陽。

李世民派行軍總管史萬寶從宜陽往南占據龍門,劉德威從太行往東包圍河内,王君廓從洛口斬斷敵軍運糧通道。又派黃君漢連夜從孝水河中下舟船偷襲回洛城,攻克了回洛城。黃河以南,沒有一個地方不響應,城堡一個接一個前來歸降,大軍進駐邙山。九月,李世民用五百騎兵先行觀察戰場地勢,終于與王世充一萬多人相遇,兩軍交戰,李世民再次打敗了他,斬首級三千,俘虜了王世充大将陳智略,王世充僅僅本人逃脫。他所部署的筠州總管楊慶派使者請求歸降,李世民宗派李世勣率軍從頧轅道出去安撫楊慶的部衆。荥、汴、洧、豫九州一個一個前來歸降。王世充于是向窦建德求救。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李世民又進駐青城宮,營壘尚未建立,王世充的軍隊二萬人從方諸門面臨谷水紮陣。李世民以精銳騎兵在北邙山紮陣,令屈突通率五千步兵渡水攻擊王世充,并趁機告誡屈突通道:“等到雙方交戰時就放煙,我當率騎兵南下。”雙方軍隊才接戰,李世民用騎兵沖鋒,自己挺身沖鋒在前,與屈突通裡外呼應。敵軍拼死作戰,多次被打散又多次聚合。從早晨一直戰到下午,敵軍才開始退卻。李世民指揮兵士追擊,俘獲、斬首共八千人,于是進兵屯營到城下。王世充不敢再出戰,隻是環城自守,以等待窦建德救援。李世民派遣諸軍挖掘壕溝,環繞布置長期圍守。吳王杜伏威派遣他的大将陳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人前來在李世民軍營會合。僞鄭州司馬沈悅以虎牢關來投降,将軍王君廓響應,活捉僞荊王王行本。

恰巧窦建德率兵十餘萬來援救王世充,到達酸棗。蕭瑀、屈突通、封德彜都因為腹背受敵,恐不是萬全之策,請求退師到谷州觀看形勢。李世民道:“王世充糧食已盡,内外離心,我軍不需攻擊,可以坐收敵軍破敗之功。窦建德新近攻破孟海公,将官驕傲士兵怠惰,我軍當進攻占據武關,扼守山川要沖。敵軍假若與我軍争勝負,我攻破敵軍是必然的了。如果不戰,十日之間王世充當會自我崩潰。若不急速進攻,敵軍進入武牢,諸城剛剛歸附,必定不能堅守。他們兩方力量合并,還能把他們怎麼辦呢?”屈突通又請求解圍到險要之處以等候敵軍内部生變,李世民不同意。于是留屈突通輔助齊王李元吉以包圍王世充,李世民親自率領騎兵三千五百人奔赴武牢。

窦建德從荥陽西上,築營壘在闆渚,李世民駐軍在武牢,兩軍對峙二十多天。探聽消息的人報告道:“窦建德探聽到我軍牲畜的飼料已盡,等候在黃河北岸放馬吃草時,趁機偷襲武牢。”李世民知道他們的陰謀,于是放馬在黃河北岸吃草來誘敵。早晨,窦建德果然率全部兵馬到來,陳列軍隊在汜水之上,王世充大将郭士衡紮陣在南面,綿延數裡,大聲呐喊,諸将大為恐懼。李世民率幾名騎兵登上高高的土丘遙望敵軍,對諸将道:“賊人起兵山東,沒有遇見過強大的敵人。

現在渡過險要之處而叫嚣,這是沒有政令的表現;逼近城牆紮陣,有輕視我們的思想。我按兵不出,敵軍氣勢便衰竭,紮陣太久士卒饑餓,必将自我撤退,這時再來追擊,可以無往而不勝。我與你們約定,必定在午時以後攻破敵軍。”窦建德排出陣勢,從上午直到下午,兵士又餓又累,都坐在陣列中,又争着飲水,頃刻間又收斂退卻。李世民道:“可以攻擊了!”親自率領輕裝的騎兵追擊引誘敵軍,大軍陸續趕到。窦建德回軍紮陣,還來不及整頓陣列,李世民已先行攻擊,攻擊所向,敵軍紛紛潰散。不久,衆軍會合作戰,塵土飛揚,呼叫四起。李世民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動大旗沖入,直接突入到陣後,張挂軍旗。敵人回頭看見官軍旗幟,全軍崩潰。追逐攻打三十裡,斬首級三千多,俘虜賊衆五萬,在陣中活捉窦建德。

李世民責備他道:“我興師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幹你事,為什麼越過邊境,冒犯我軍鋒銳?”窦建德恐懼的兩腿發抖說:“現在我假若不來,怕麻煩你遠遠地攻取我!”随後,李世民将窦建德帶到東都城下。王世充很恐懼,帶領他的官屬兩千多人到軍門請求歸降,由此山東全部平定。李世民進入宮城,令蕭瑀、窦軌等人封存守衛府庫,什麼東西都不取,隻令記室房玄齡收取地圖與戶籍。接着殺了共同作惡的段達等五十多人,冤枉被囚禁者全部釋放,無罪而被殺者加以祭祀并寫祭文緻以哀悼。用酒食款待将士,按品級等第頒賜物品。李淵聽說此次大捷後,令尚書左仆射裴寂在軍中慰勞,并親手寫诏書道:“隋朝分崩,崤山、函谷關隔絕。兩雄會合,一朝清平。軍隊已經獲勝,更沒有死傷。做臣子的不慚愧,做君父的不擔憂,都是你的功勞。”

六月,李世民班師凱旋,他親自披挂黃金铠甲,排列一萬騎兵,穿铠甲士兵三萬人,前後部都敲鼓吹号,在太廟貢獻俘虜的二僞主窦建德、王世充以及隋朝器物車乘。李淵認為自古以來舊的官階與特殊功勞不相稱,于是另外發徽号,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勳德望。十月,加李世民天策上将封号、陝東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增加食邑二萬戶,連以前的共計三萬戶。賜給金車一輛,王公之衮衣和冠冕一套,玉璧一雙,黃金六十斤,前後部鼓吹及九部之樂,儀仗四十人。

這時海内漸漸太平,李世民于是專心一意讀經史子集,開文學館以接待四方才學之士。行台司勳郎中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每次在閣下輪流值班,李世民則降低身份以溫和态度與學士們讨論經義,有時談論到半夜才結束。不久,窦建德舊将劉黑闼舉兵造反,占據洺州。十二月,李世民統領全軍向東去讨伐他。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進軍肥鄉,分兵斷絕劉黑闼運糧的通道,雙方對峙兩個月。劉黑闼被迫急于求戰,率領步兵、騎兵二萬人,南渡洺水,早晨便迫近官軍。李世民親自率領精銳騎兵,攻擊劉黑闼的騎兵,攻破了他,乘勝沖擊踐踏他的步兵,敵兵崩潰,斬首級一萬多。先前李世民派人築壩堵塞洺水上流使水流變淺,讓劉黑闼得已渡水。等到作戰之時,才命令挖開攔河壩,大水沖到,一丈多深,敵兵已經戰敗,逃到水中都淹死了。劉黑闼與二百多騎兵往北逃到突厥,李世民全部俘虜了劉黑闼的部衆,河北平定。當時徐圓朗帶兵在徐、兖二州阻礙李世民,李世民這時便回師讨伐平定了徐圓朗,于是河、濟、江、淮所有州郡城鎮都平定。十月,李淵加授李世民左右十二衛大将軍。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侵犯邊境,太宗與突厥軍在豳州相遇,帶領一百騎士随從與突厥首領會談,結盟後突厥軍撤離。

武德八年(625年),李世民晉升為中書令。

玄武之變

武德九年(626年),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想要謀害李世民。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在玄武門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李淵大驚,于六月八日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各種政務皆由李世民決斷。李世民于是放掉宮廷花園中所養的鷹犬,并停止收取各方所進貢的奇珍異寶,政理崇尚簡要嚴肅,天下人大喜。又命令百官各個呈上封章奏事,詳細陳述安定人心治國的關鍵。六月十三日,命令道:“依照禮法,皇帝的兩個名字不要為某一個字而避諱。近代以來,兩個名字都避諱,廢缺地方已經很多,任意避諱,有違經典。那些官号、人名、公私文籍圖書,有‘世民’兩個字不連續的,并不須要避諱。”撤銷幽州大都督府。十五日,廢除陝東道大行台,設置洺州都督府;廢除益州道行台,設置益州大都督府。二十六日,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圖謀叛逆,被廢棄為普通百姓。二十九日,撤銷天策府。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626年9月4日),李淵傳位給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位。派司空、魏國公裴寂在南郊燒柴祭天,大赦天下。武德元年(618)以來由于直言被責罰流放的人都放回。文武官員五品以上先前無爵位者賜給爵位一級,六品以下加勳級一等。天下免賦稅徭役一年。八月十八日,放宮女三千人回家。十九日,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入侵泾州。二十日,突厥入侵武功,京師戒嚴。二十一日,立長孫氏為皇後。二十四日,突厥入侵高陵。二十六日,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在泾陽大戰,大破突厥,斬首級一千多。二十八日,颉利可汗到達渭水邊,李世民與颉利隔渭水對話,斥責他背棄定約。不久大軍陸續到達,颉利可汗見唐軍軍容盛大威嚴,又知道執失思力被捕,由此大為恐懼,于是請求和解,诏令同意。李世民當天回宮。三十日,宗又駕到便橋,與颉利可汗殺白馬而設盟誓,突厥退走。

九月初一,颉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一萬口,李世民不接受,命令颉利歸還擄掠的中國人口。二十二日起,李世民率領所有禁軍步騎将領在顯德殿殿廷學習射箭,他親自面試,射中者随即賞賜弓刀、布匹綢緞。朝中有很多勸谏的臣子,,但李世民不采納。從此以後,士兵都成精銳部隊。二十七日,诏令私人之家,不得擅權建立妖神,随意設立不适當的祭祀,不合禮法的祭祀祈禱,一概禁絕。除了龜甲獸骨五種占蔔以外,其他雜七雜八的占卦蔔卦,也都停止,禁止使用。

十一月初八,立中山王李承乾為皇太子。十一月初五,将沒有建立功勳的皇族中的郡王降級為縣公。十二月十九,李世民訊察記錄囚犯的罪狀。同年,将長沙郡王李恪晉封為漢王,宜陽郡王李祐晉封為楚王。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正月一日,改元。正月十七日,燕郡王李藝(即羅藝)占據泾州造反,不久被左右的人所殺,傳送首級到京師示衆。以仆射窦軌為益州大都督。四月十二日,涼州都督、長樂郡王李幼良有罪,被處死。九月初一,日月合朔,有日蝕。十二日,派遣使臣巡視各州遭害的農田,救濟、慰問貧民。十月十八日,太宗因災荒克儉膳食。十二月三十日,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衛将軍劉德裕謀反,被處死。

貞觀二年(628年)正月初五,吐谷渾侵犯岷州,都督李道彥打敗了他們。三月十五日,李靖任關内道行軍大總管,以防禦薛延陀部族進犯。三月二十二日,派遣使臣巡視關内各地,拿出錢财珍寶幫助饑民贖回賣掉的孩子。二十三日,因旱蝗災害,李世民自陳己過,施行大赦。四月初三,掩埋隋朝人暴露的屍骸。二十六日,朔方人梁洛仁殺了梁師都降順朝廷。十一月十九日,在京城南郊舉行祭天大典。

貞觀三年(629年)四月二十三日,李世民開始在太極殿聽政。六月八日,因為幹旱,李世民親自審查并記錄囚徒罪狀。派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在名山大川求雨,中書舍人杜正倫等人往關内各州安撫慰問。又命令文武官員各人上密封的奏章,盡量說出朝政得失。十一月二十二日,以并州都督李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打擊突厥。閏十二月十七日,诏令建立義軍以來交兵之處,替義士勇夫在陣戰中犧牲者各建立一座寺廟。命令虞世南、李伯藥、褚亮、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人為他們立碑刻銘文,以記載他們的功業。

貞觀四年(630年)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活捉颉利可汗,獻到京師。二十九日,李世民向太廟報告俘虜了颉利可汗。夏四月二日,駕到順天門,軍官捉住颉利來獻捷。自此西北蕃邦都請求奉給皇上尊号為“天可汗”,于是皇上降下玺書封立他們的君長。

九月八日,命令收埋長城以南的屍骨,仍然令人緻以祭祀。二十日,命令從古時以來的英明的君王、聖明的皇帝、賢臣英烈的墳墓不能割草放牧,春秋緻以祭祀。

冬十月一日,駕到隴州,因特殊情況而赦免隴、岐二州,免除賦稅徭役一年。

貞觀五年(631年)春正月十三日,在昆明池大檢閱,少數民族地區的君長都跟從。十二月十七日,駕到溫湯。十八日,在骊山打獵。二十三日,從溫湯回來。

貞觀六年(632年)二月二日,設置太師、太傅、太保官員。四日,開始設置律學。三月十五日,駕到九成宮。冬十月五日,從九成宮到來。

七年(633年)十一月三日,頒布新定的《五經》。

八年(634年)二十八日,右屯衛大将軍張士貴讨伐東、西五洞反叛的獠族,平定了他們。二十九日,命令尚書右仆射李靖、特進蕭王禹、楊恭仁、禮部尚書王王圭、禦史大夫韋挺、鄜州大都督長史皇甫無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譽、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張亮、涼州大都督李大亮、右領軍大将軍窦誕、太子左庶子杜正倫、綿州刺史劉德威、黃門侍郎趙弘智出使四方,觀察民間風俗。

冬十月,右骁衛大将軍、褒國公段志玄擊吐谷渾,擊破之,追逐八百多裡。十一月三日,十九日,吐谷渾入侵涼州。二十一日,吐谷渾拘留我使者趙德楷。十二月三日,命令特進李靖、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等為大總管,各率軍隊分途讨伐吐谷渾。十七日,皇帝跟從太上皇在城西閱兵演武。

九年(635年)春三月,洮州羌叛亂,殺刺史孔長秀。十六日,大赦。每鄉設置鄉長一人,輔佐官二人。十九日,鹽澤道總管高甑生大破衆多的叛亂羌人。閏四月二十八日,大總管李靖、侯君集、李大亮、任城王道宗在牛心堆大破吐谷渾。五月一日,又在烏海大破吐谷渾,追逐打擊直到柏海。副總管薛萬均、薛萬徹在赤水源又大破吐谷渾,捉住吐谷渾名王二十人。六日,太上皇在大安宮去世。十八日,李靖在西海之上平定吐谷渾,捉住了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因為其子慕容順光投降,封為西平郡王,恢複吐谷渾本國。秋七月二十一日,增修太廟為六室。冬十月二十七日,在獻陵安葬高祖太武皇帝。十一月十六日,奉高祖之神主祭于祖廟。十二月十二日,吐谷渾西平郡王慕容順光被其部下所殺,派遣兵部尚書侯君集率軍隊安撫,仍然封慕容順光之子諾曷缽為河源郡王,使他統率吐谷渾部衆。

帝範教子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并對太子嚴加教管。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并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隻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隻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緻,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因病去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緻暴疾),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谥文皇帝,廟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主要作品

書法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并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親自寫《晉書·王羲之傳贊》。

貞觀十四年(640年),李世民将自己的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又雲:“吾臨古人之書,殊不能學其形勢,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

詩作

李世民詩

《賜房玄齡》

《飲馬長城窟行》

《帝京篇十首》

《正日臨朝》

《幸武功慶善宮》

《過舊宅二首》

《還陝述懷》

《入潼關》

《遼城望月》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

《出獵》

《冬狩》

《春日望海》

《臨洛水》

《詠司馬彪續漢志》

《首春》

《初晴落景》

《度秋》

《望終南山》

《初春登樓即目觀作述懷》

《秋日即目》

《山閣晚秋》

《秋暮言志》

《喜雪》

《儀鸾殿早秋》

《賦得李》

《賦得夏首啟節》

《詠雪》

《賦得浮橋》

《秋日斅庾信體》

《秋日翠微宮》

《置酒坐飛閣》

《初秋夜坐》

《月晦》

《賦得白日半西山》

《賦得含峰雲》

《冬宵各為四韻》

《秋日二首》

《望雪》

《谒并州大興國寺詩》

《遠山澄碧霧》

《冬日臨昆明池》

《守歲》

《除夜》

《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春池柳》

《芳蘭》

《詠桃》

《賦簾》

《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

《琵琶》

《詠烏代陳師道》

《詠飲馬》

《賦得殘菊》

《于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

《詠弓》

《賦得早雁出雲鳴》

《賦得臨池柳》

《賦得臨池竹》

《三層閣上置音聲》

《詠小山》

《賜蕭瑀》

《遼東山夜臨秋》

《兩儀殿賦柏梁體》

《餞中書侍郎來濟》

《句》

《詠雨》

《登骊山高頂寓目》

《過慈恩寺》

《五言延慶殿集同賦花間鳥》

《賜李白藥詩》

《送魏征靈座》

《采芙蓉》

《威鳳賦》

《重幸武功》

《登三台言志》

《元日》

《賦尚書》

《詠風》

《詠雨》

《傷遼東戰亡》

《望送魏徵葬》

《賦得花庭霧》

《宴中山》

《詠燭二首》

《賦得弱柳鳴秋蟬》

《得李》

《賜魏徵詩》

主要影響

政治

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将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彜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并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從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谏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緻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

重視法治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隻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貞觀七年(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貞觀七年秋天,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

貞觀之治

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嚴重大亂,導緻人口銳減,使得武德年間、貞觀初隻有200萬戶,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谏,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谏如流,整饬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緻力複興文教,令隋末動蕩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過寫在宮内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随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複并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多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經濟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産,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

貞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像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内陸的洪州(江西省南昌市)、揚州、益州(四川省成都市)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軍事

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

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

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弑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唐軍取得多次大勝,最終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将盡,所以班師還朝。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攻占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跸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首級達到四萬餘級(通常殺敵數遠多于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800、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士兵死了不到兩千人,唐軍還從高句麗繳獲了大量铠甲、馬、牛等等。(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取得多次大勝,單是其中消滅高句麗的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于損失,有利于之後繼續征高句麗,滅高句麗。

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發動了一些攻擊,削弱高句麗,唐軍也都取得了勝利。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命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李勣率軍渡過遼水,途經南蘇等數座城,高句麗兵多背靠城牆拼戰,李勣将他們打敗,并焚燒其外城後回師。牛進達、李海岸率軍進入高句麗境内,經曆一百多次戰鬥,戰無不勝,又攻克石城。進軍到積利城下,高麗兵一萬多人出城迎戰,李海岸将其擊敗,斬首二千級(通常殺敵數遠多于斬首數)。十二月,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莫離支任武入朝謝罪。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軍渡海攻打高句麗,遇到高句麗軍步騎5000,唐軍在易山擊破了他們。當晚,1萬多高句麗軍襲擊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擊敗。薛萬徹率唐軍渡過鴨渌,到達泊灼城,高句麗人害怕,放棄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孫抵抗,薛萬徹擊斬所夫孫,又擊破3萬高句麗援軍。

貞觀十九年(645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次年,唐軍反擊并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阙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别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文化

貞觀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國範圍内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并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顔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将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于内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

民族

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時的主要威脅。李世民即位後,經過三、四年的認真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禦轉入反擊。但是同時對它周邊的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

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貞觀元年(627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貞觀十八年(644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政策。

貞觀四年(630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沒有采取曆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市)西至靈州(今屬甯夏)一帶,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衆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玺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诏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外交

中外關系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争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吐蕃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幹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幹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省鄂陵縣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系,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印度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遊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

印度的戒日王對遠道而來的唐僧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争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内。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内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于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于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這番話透露出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争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于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号上。

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轶事典故

出生異象

據《舊唐書》的太宗本紀記載,李世民出生時,有兩條龍在他家門外遊戲,三天以後才飛去。

濟世安民

據《新舊唐書》的太宗本紀記載,李世民四歲的時候,有個書生自稱善于看相,晉見李淵道:“您是貴人,而且有貴子。”見到李世民道:“龍鳳的姿質,日月的儀表,到二十歲,必定能濟世安民。”李淵害怕書生的言語洩露,便要殺他,結果書生忽然不見了,因而以為他是神仙,就采納“濟世安民”之義來作為李世民的名字。

玄武門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将領薛萬徹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将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将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于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并将他們從宗籍中除名。

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着,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于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随,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後在苑囿内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着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将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複逞雄心于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

小鳥依人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博采衆長,變化多姿,自成一家。因為精通書法,被魏徵推薦給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賞識。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擔任起居郎一職,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問褚遂良:“你每天記載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嗎?”褚遂良回答說:“如今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我從未聽說皇帝本人要看這些内容的。”唐太宗又問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來。”

不久之後,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我今天要當面評論你們的功過得失,引以為鑒,使你們警惕。說者沒有過錯,聽者自己改過。”說完他就看着長孫無忌說:“你善于避嫌、随機應變,但是領兵打仗不是你的長項。高士廉博覽群書,悟性很高,臨危受難不變節,做官也不拉幫結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氣。”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後說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說”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

一代楷模

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受到的封賞也不少,應該急流勇退,早點解甲歸田,免生後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訪察民俗的機會,說自己的腳有毛病,奏請退休歸家。唐太宗見他的奏書寫得十分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派中書侍郎牟岑少去傳他的旨意說:“我看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論是愚人還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沒有什麼才能,卻硬是要占據官職;就是有了病。也勉強留着不肯辭官,李靖能識大體,實在可嘉。我如今批準你的請求,不僅是成全你的志向,還想把你作為一個時代的模範人物。”

史料索引

《舊唐書·太宗本紀》

《新唐書·太宗本紀》

《資治通鑒·唐紀》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大唐秦王詞話》明朝·諸聖鄰著,又名《唐秦王本傳》、《唐傳演義》、《秦王演義》《西遊記》

《說唐》

《隋唐演義》

《唐史演義》

《興唐傳》

《大唐雙龍傳》

影視形象

年代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2

少林寺

王光權

1984

決戰玄武門

苗僑偉

武則天

江漢

1986

一代女皇

梁修身

西遊記

張志明

1987

大運河

劉青雲

1990

大唐名相

佟瑞敏

1992

俠骨風流

王志飛

三國記

任秉基

1993

唐太宗李世民

林俊賢

1995

花木蘭

黃海冰

武則天

鮑國安

1996

隋唐群英會

張兆輝

西遊記

鄭柏麟

1997

遊龍驚鳳

焦恩俊

1998

西遊記貳

潘志文

雲海翻騰孫悟空

潘志文

鏡花緣傳奇

濮存昕

1999

布袋和尚

張兆輝

西遊記續集

張志明

2000

新少林寺

樊少皇

亂世桃花

翁家明

文成公主

洪宇宙

2001

大唐情史

唐國強

2002

齊天大聖孫悟空

高雄

2003

隋唐英雄傳

鄭國霖

移山倒海樊梨花

陳寶國

烽火奇遇結良緣

廖啟智

2004

大唐雙龍傳

阮德锵

千古風流一壇醋

楊升

傻小李元霸

于洋

秦王李世民

何潤東

無字碑歌

劉威

2005

至尊紅顔

寇振海

2006

薛仁貴傳奇

王衛國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

李俊鋒

貞觀之治

馬躍

開創盛世

沈曉海

淵蓋蘇文

徐仁錫

李周炫

2007

貞觀長歌

唐國強

大祚榮

宋勇泰

2009

大明宮

劉長純

2010

少林寺傳奇2

林志穎

2011

西遊記

湯鎮宗

武則天秘史

唐國強

蔔案

賀剛

唐宮美人天下

黃海冰

2012

隋唐英雄

餘少群

2013

隋唐演義

杜淳

尉遲恭

何中華

大王之夢

尹承元

2014

隋唐英雄3、4

鄭國霖

武媚娘傳奇

張豐毅

2018

安市城

樸聖雄

2018

玄武門之殇

劉倬廷

2019

天真派西遊記

丁宇翾

少林小英雄

葛奕德

2021

大唐兒女行

馬躍

風起霓裳

譚凱

長歌行

耿樂

人際關系

家世

①父族直系血親

高祖:李天賜

曾祖:李虎,西魏隴西襄公,追尊唐太祖

曾祖母:梁氏,追尊景烈皇後

祖父:李昞,北周唐仁公,追尊唐世祖

祖母:獨孤氏,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第四女,追尊元貞皇後

父親:李淵,唐高祖

②母族直系血親

親母(嫡母):窦氏,追尊太穆皇後,即唐高祖李淵皇後

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肅公)。

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陽長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外曾祖父:窦嶽

兄弟姐妹

兄弟: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雲、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禮、李元嘉、李元則、李元懿、李元軌、李鳳、李元慶、李元裕、李元名、李靈夔、李元祥、李元曉、李元嬰。

姐妹:長沙公主、襄陽公主、平陽公主、高密公主、長廣公主、房陵公主、九江公主、廬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平公主、淮南公主李澄霞、真定公主、衡陽公主、丹陽公主、臨海公主、館陶公主、安定公主、常樂公主。

後妃

皇後

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骁衛将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将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冊封為皇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後。在後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後。上元元年,加谥号為文德順聖皇後。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姓名

子女

備注

韋貴妃

韋珪

紀王李慎、定襄縣主、臨川公主

楊貴妃

不詳

趙王李福

貴妃之位是否為追封待考

燕德妃

不詳

越王李貞

江王李嚣

貞觀元年封賢妃,十八年封德妃

鄭賢妃

不詳

無子

徐賢妃

徐惠

不詳

才人,再遷充容;追封為賢妃

楊妃

不詳

吳王李恪、蜀王李愔

隋炀帝女

陰妃

不詳

齊王李佑

後被貶為嫔

楊婕妤

不詳

不詳

韋昭容

韋尼子

不詳

初嫁王世充長子王玄應

蕭美人

不詳

不詳

武才人

武則天

貞觀十一年,封為五品才人

崔才人

不詳

不詳

蕭才人

不詳

不詳

王氏

不詳

蔣王李恽

妃嫔

子女

兒子

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後,貞觀十七年謀反按律應賜死,因太宗不舍,最後隻廢為了庶人,後卒于黔州

楚王李寬:母不詳,出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薨,無後

吳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楊妃

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後,争奪皇位被貶後,又重新進封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鄖鄉縣

齊王李佑:母陰妃,貞觀十七年發動叛亂。事敗,賜死于内省,貶為庶人,國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楊妃,後被廢為庶人,死于流配巴州

蔣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誣告謀反,惶懼自殺

越王李貞:母燕德妃。參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盡

唐高宗李治:母長孫皇後

紀王李慎:母韋貴妃,妃陸氏

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貞觀六年薨

代王李簡:母不詳,貞觀五年薨,無後,國除

趙王李福:母楊貴妃,貴妃之位是否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間,因為和廢太子李賢通謀,降封零陵王,貶至黔州。都督謝佑逼李明自殺。玄武門之變後,巢刺王妃居于宮内撫養李元吉庶女歸仁縣主。歸仁縣主生母去世,太宗親寫诏令安慰縣主。

女兒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蕭銳,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第三女,母不明,早亡

南平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獲罪流放嶺南,改嫁劉玄意,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禮,陪葬昭陵

長樂公主:名麗質,母長孫皇後,下嫁長孫沖,貞觀十七年薨,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下嫔,長孫皇後養,下嫁唐義識,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遺愛謀反案”,永徽四年賜死,顯慶中追贈比景(北景)公主,立廟于墓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

東陽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

臨川公主:第十二女,字孟姜,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賢,母不明,下嫁程懷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

蘭陵公主:李淑,字麗貞,母不明,下嫁窦懷悊,卒年不晚于顯慶四年;墓志為第十九女,與新唐書不符,陪葬昭陵

晉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辂,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獨孤謀,陪葬昭陵

新興公主:母不明,下嫁長孫曦,陪葬昭陵

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後,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誅,又嫁薛瓘,鹹亨二年薨,陪葬昭陵

高陽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遺愛,因“房遺愛謀反案”,永徽四年賜死,顯慶中追贈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亡

晉陽公主:字明達,小字兕子,母長孫皇後,皇後病逝後,由太宗親自撫養,惜十二歲早亡。

常山公主:母不明,未及下嫁,薨顯慶時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後,初封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诠,長孫诠顯慶四年獲罪流放巂州,改嫁韋正矩,龍朔三年暴亡,陪葬昭陵

曆史評價

自評:①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②隋末分離,群兇競逐,我提三尺劍,數年之間,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突厥強梁,世為紛更,今乃襲我衣冠、為我臣吏,殊方異類,輻辏鴻胪,是朕文教所來也;突厥破滅,君臣為俘,安養之情,同于赤子,是朕仁愛之道也;林邑貢能言鳥、新羅獻女樂,憫其離本,皆令反國,是朕敦本也。酧功錄效,必依賞格;懲惡罰罪,必據刑書。割親愛、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是朕崇信也。非朕專自矜伐,欲明聖人之教不徒然也。

《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迹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迹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昭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于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劉邦),神武同魏祖(曹操),年雖少,命世才也。

李治:先朝身擐甲胄,親履兵鋒,戎衣沾馬汗,鞮鍪生虮虱。削平區宇,康濟生靈。數年之間,四海甯晏。方始歸功上帝,臨馭下人。

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亘古而來,未之有也。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内,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鹹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于茲久矣。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白居易:聖人有作垂無極!

周世宗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迹湯、武;緻治之美,庶幾成、康。

範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複歸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蘇轼: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緻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太宗之從谏近乎聖。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于府,則将無内專之權;處将于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

程祁:“太宗舉兵五年,定海内,率天下于仁壽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而已。任于仇雠,起于疏遠,委之以政,責之以功,谏無不從,謀無不獲。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驕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為千百年之基也。”

呂祖謙: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并隆于堯、舜可也。

真德秀: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複。

範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緻,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緻貞觀之治,庶幾于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谏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戈直:“至于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谏,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甯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緻貞觀之治也哉!”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朱棣:“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于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範》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饬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于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朱見深:“三代以後,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王志堅:“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張大齡:“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獨稱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義之年六八,光武興複之歲三九,皆生長民間周曆世故,未有出于縱垮裙展之中,發于孩提韶之始,而具淩駕四海之氣,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迹湯武,自登極以後庶幾成康,腐儒輩猶以尺寸瑕瑜之何異蝦度神龍乎?”

《明季曆代論書彙編》:“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趙弼:“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内有長孫之賢後,緻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發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于華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愛新覺羅·玄烨:“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浃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于至治。”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勒内·格魯塞:“由于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并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着的文明史。”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成本俊:“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曆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風雲,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後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裡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柳克述:“假如中國曆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複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彙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向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鈕先鐘:“唐太宗在我國曆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聖。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侖。”

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自從盤古開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勳業,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張緒通:“整個中國曆史上隻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曆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李敖:“唐太宗是曆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鬥争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納谏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于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

《中國通史》: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曆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争中起着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曆史的發展起着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美)菲茨傑拉德:太宗似乎像天命所歸的人物,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會的拯救者,也是統一與和平的恢複者。他的個性是如此地強悍有力,他影響了所有與他相處過的人物,并且成為一個後代子孫眼中的傳奇人物。在中國的帝王中,無人可與之相提并論。

人物争議

出生年月

關于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主要由以下三種說法:

1、《貞觀政要》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醜;《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

2、據《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卒年五十二歲,生于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

3、據《新唐書》李世民卒于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年五十三歲,則李世民的出生年月為隋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已故中國曆史學家胡如雷經過考證認為:根據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歲時死于大業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于開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于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則李玄霸最遲生于開皇十九年十二月,兩兄弟生辰過近,不太可能。

修改實錄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并與許敬宗将《起居注》删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于貞觀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獻予太宗,但唐太宗終歸未能得觀《起居注》。

參讀武德年間所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訂正詳實的《資治通鑒考異》(同時記錄了《實錄》、野史、物證等考據》),再考查《舊唐書》等(以《實錄》為藍本)相關記載,不同之處僅存于三個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發起人是誰;二是,隐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長安時的戰功;再有,李淵宮闱禁中的是否檢點。而上述三個方面皆以“玄武門之變”為中心而展開,其餘初唐曆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載(包括不受官方幹預的稗官野史)竟保持高度一緻。由此可知,除“玄武門之變”外,其它的初唐曆史事件并無唐太宗參與删改杜撰的可能。

因此,曆來學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玄武門之變”,史書也記載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的關注,要“削去浮,要求直書其事”。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如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于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于人類矣”;一些史學家則認為,直書其事其實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在“玄武門事變”的相關記載中美化自己;但更多的學者,能夠在“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下,坦然的接受認可這次皇家宮廷政變和太宗之舉。

去世原因

李世民年輕時正遇到隋末嚴重大亂,李世民親自指揮、參與了多次決定性的大戰,結束了隋末嚴重大亂,但是對李世民的身體、精神消耗很大,年輕時可能還看不出來,但是到了50歲左右就表現出來,導緻李世民重病。在吃其他藥沒有效果的情況下,才吃丹藥,《舊唐書·天竺傳》《舊唐書·郝處俊傳》記載唐太宗吃丹藥都是沒有任何效果,“服竟不效”,“竟無異效”,既沒有好的效果、也沒有壞的效果。李世民是病死的,并不是死于吃丹藥。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大敗中天竺帝那伏帝國,王玄策帶回的衆多俘虜中有一個方士那羅迩婆婆寐,自稱有兩百歲,有長生之術。唐太宗命令其造丹藥。但是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方士那羅迩娑婆寐根本就沒有造出藥,“”藥竟不就”。唐太宗沒有吃方士那羅迩婆婆寐的丹藥。

而李蕃說唐太宗死于吃丹藥,并不可信。李蕃是太宗死後百年的人,情況比郝處俊還糟糕,李蕃完全不了解唐太宗的死因。而唐太宗的近親、近侍、近臣這些了解情況的人是沒有認為太宗因為丹藥死亡的。

李蕃、郝處俊都是作為谏官勸谏皇帝遠離丹藥的,有其特殊立場、特殊目的,本身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唐朝沒有文字獄。魏征說過進谏近乎诽謗也是值得原諒的,因為言辭激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唐高宗說進谏的人說的是假的也無罪,“其變苟實,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虛,聞之者足以自戒……此不足以加罪”。所以李蕃所謂的胡僧的丹藥導緻唐太宗死亡,并不可信。而且,根據《資治通鑒》記載,胡僧那羅迩娑婆寐根本就沒有造出丹藥,沒有造出任何藥。而郝處俊說的是唐太宗吃了丹藥沒有任何效果,沒有說丹藥促死,沒有說丹藥導緻唐太宗死亡。

舊唐書裡李蕃、郝處俊這兩個人的說法本身矛盾。另外新舊唐書還記載了多年服食丹藥而身體狀況良好的人。

後世紀念

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鹹陽市禮泉縣東北九嵕山上。始建于貞觀十年(636年),首開中國唐代“因山為陵”之先例。其規模之大,陪葬墓之多,在關中唐十八座帝王陵園中具有代表性。昭陵修建曆時13年。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文德皇後先葬昭陵。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八月,太宗與文德皇後合葬。

陵園及陪葬墓區南北長12.65公裡,東西長15.45公裡,占地面積113.15平方公裡。陵園建築遺址主要分布在九嵕山南北兩面。在陵山北側500米處,保留有唐至明清時期的部分建築遺址,主要有山門、北阙門、原來置放昭陵六駿及十四國君長像的疊落廊、山門東西兩邊牆垣遺迹等。現存石刻包括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部分殘石基座、20餘通曆代“禦制祝文”碑,以及今人複制的昭陵六駿浮雕石屏。在遺址的北端矗立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書“唐太宗昭陵”碑。山陵四周計有陵園建築群3處,即北司馬門、南司馬門、寝宮遺址。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鹹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依山而建,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勣、房玄齡、尉遲恭等功臣陪葬墓。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阿雷路亞

下一篇:朱永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