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

朱高熾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長子,生母仁孝文皇後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1425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熾生于鳳陽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難期間,以世子朱高熾守北平府。朱高熾善撫士卒,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衆圍攻,城賴以全。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朝無廢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寵于朱棣,串通宦寺,陰謀奪嗣;後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變更換太子之意。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産,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8歲。廟号仁宗,谥号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獻陵,傳位長子朱瞻基。
    本名:朱高熾 别名:明仁宗、洪熙皇帝 所處時代:明朝 出生地:鳳陽府鳳陽縣(今安徽省鳳陽縣)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職 業:皇帝 在位年份:洪熙元年(1425年) 廟 号:明仁宗 繼承人:朱瞻基(明宣宗) 年 号:洪熙 陵 寝:明獻陵 婚姻狀況:已婚(有配偶) 谥号:昭皇帝 前任:朱棣 登基時間:1424年8月12日 退位時間:1425年5月29日 在位時長:1424年09月07日-1425年05月29日 代表作品:明仁宗禦制文集、明仁宗禦制詩集 主要成就:靖難之役中堅守北平、在位時期為"仁宣之治"奠定基礎 語言:漢語 出生國家:中國

人物生平

燕王世子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16日),朱高熾出生于祖父朱元璋興盛之地鳳陽。他是明成祖朱棣長子,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當時他父親為燕王,年僅十八歲。相傳仁孝文皇後夢見有冠冕執圭者上谒而生。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兒童時代,他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世子。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高熾與秦、晉、周三王的世子在破曉時去檢閱軍隊,唯獨朱高熾回軍較晚,明太祖問他緣故,他解釋說清晨太冷,檢閱應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飯以後。明太祖又命朱高熾分閱章奏,朱高熾獨取與軍民事務十分相關的奏章上奏。有文字謬誤的現象,沒有上奏明太祖。明太祖指示他,是否是他有所忽視,朱高熾認為,不應以小小的失誤來勞煩皇帝。明太祖又曾問他:唐堯、商湯時爆發水旱災害,百姓能憑什麼度過。朱高熾認為,百姓度過災害是因為聖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明太祖為朱高熾的這些見識非常高興,并評價他有“君人之識”。

不過由于朱高熾喜靜厭動,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學會了箭術,但總的說他很少表現出從武的資質。相反,他更專心緻志于經籍和文學。

靖難建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宋忠大敗的消息傳至京師,建文帝緊急之下起用老邁的耿炳文,以驸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将軍,甯忠作為右副将軍,共同揮師北伐。建文帝聽聞北伐受挫後,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領五十萬大軍北上。朱棣為避免兩線作戰,先援救永平并擊敗了來自山海關的吳高,緊接着出兵大甯,命身為世子的朱高熾留守北平。北平周邊據點如涿州、雄縣等雖被朱棣征撫,但限于兵力,燕軍并未重點布防,因此李景隆不費吹灰之力便抵達北平。此時朱高熾手中盡是些老弱病殘之兵,李景隆在城外安營紮寨,将北平城圍得水洩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門。在李景隆尚未圍攻北平城之時,朱高熾己積極為此準備,不分晝夜督治守備事務,注重安撫城中軍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歡悅”。朱髙熾不但禮賢下士,積極咨詢老于兵旅及才識的文吏,和他們共同商議準備,推誠待之,北平城内衆人皆為盡心。而且朱高熾以身作則,每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左右都以為世子朱高熾過于疲累,朱高熾認為,君父身冒艱險在外,此時豈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且北平是燕軍的根本之地,是南軍必須要奪取的,豈能不做好防備。而凡有大事要施行,必先禀命燕王妃徐氏。朱高熾本就遇事冷靜,不輕易自亂陣腳,再加上徐氏的協助,北平城人人鬥志十足。

李景隆發現北平抵抗居然十分頑強,一時難以攻破,全無之前進軍般順利,無奈之下,隻得繼續圍困北平。然居弱勢的朱高熾反而數夜遣人開門襲擊敵營,南軍驚荒自殺,李景隆等圍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時常受到燕軍騷擾,難以休息,隻得退營十數裡。不久,遠去大甯的朱棣率領挾持甯王朱權而來的軍隊返回,攻擊駐紮城外的李景隆軍隊,朱高熾亦乘勢出城與其父形成内外夾擊之勢,李景隆“狼狽大敗散走”。朱高熾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朱棣更為偏愛他的次子和第三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并常常帶他們去參加征戰,受到朱高煦收買的朱棣近侍宦官黃俨在北平守城戰前後曾進讒言,稱朱高熾親近朝廷,“将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當朱棣表示懷疑,并稱對朱高煦說:“爾兄素孝,那當有此?”時,朱高煦落井下石,稱“兄誠孝,但在太祖時果與太孫善也。”朱棣潛藏的對朱高熾的懷疑引起了朝廷内方孝孺的注意,于是其給朱高熾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許以封燕王,争取朱高熾歸順朝廷。試圖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高熾父子二人的關系,并故意将此事廣為張揚。留守北平的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東一帶的燕王朱棣,稱朱高熾與建文帝通謀,建文帝的使節已到達北平。正當朱棣将信将疑的時候,朱高熾卻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綁縛朱棣軍前,以實際行動打消了朱棣的疑慮。朱棣即位後,以北平為北京,仍命朱高熾鎮守。

朱高熾在早年把大部分時間用于儒術研究上,并接受他父親挑選的學者的指導。他們之中有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等人,他們都培植了與他的友誼,并在他登基後擔任了重要的行政職務。

立儲争端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在朝廷中讨論立儲君問題。當時朝中一批跟随朱棣征戰的武将懷着政治投機的态度,見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戰功,朱棣對其十分喜愛,若被立為太子,軍事勳貴集團可能獲利更多。因而以淇國公丘福、驸馬永春侯王甯為首的靖難之役将領紛紛上書,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為太子。在這批武将的簇擁之下,朱棣對于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有所動搖。此時兵部尚書金忠反對立朱高煦為皇太子,并在朱棣面前“曆數古嫡警事”,勸說朱棣還是立朱高熾為好。明成祖又尋求朝臣解缙、黃淮和尹昌隆三人的意見,他們三人都一緻支持金忠的看法。黃淮和尹昌隆都主張“立嫡以長”,當朱棣征求解缙意見時,解缙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後來又強調“好聖孫!”來打動喜愛孫子朱瞻基的朱棣。二月,朱棣遣隆平侯張信、驸馬永春侯王甯召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冊立世子高熾為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為漢王;第三子高燧為趙王。并授朱高熾金冊、金寶。

朱高熾雖然被正式立為皇太子,但是朱高煦、朱高燧兩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依然和圍繞在他們周圍的政治力量尋求機會奪取皇太子之位。朱棣注意到朱高煦的情緒,将其其漢王封國設置于雲南。為此朱高煦十分不滿,多次公開稱“我何罪,斥我萬裡?”朱高煦又以李世民自比,請求天策衛為護衛,并稱“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豈偶然?”,“我英勇,豈不類秦王世民乎?”這些嚣張的言論雖然一時間激起了明成祖朱棣的反感,但出于對其溺愛,并未加以深究。同時,趙王朱高燧也多行不法之事,幸有太子朱高熾在朱棣面前解圍,才得以幸免。

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并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标準。解缙上疏勸阻朱棣說:“啟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稱解缙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缙很有意見。永樂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隻好觐谒太子朱高熾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解缙專待皇帝不在京師時私自觐見皇太子朱高熾,無人臣之禮。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獄嚴刑拷問,以後被處死。

永樂九年(1411年),結束了第一次北伐的朱棣回到南京,向負責輔助朱高熾監國的翰林學士楊士奇等了解這一時期太子實際行政的功過是非。大理寺右丞耿通也多次面奏朱棣稱:“太子處理事務沒有大的失誤,無需更換太子。”多次進言,朱棣不悅。但随着朱高煦與朱高燧的攻擊,“由是兩王合而間太子,帝頗心動。”永樂十年(1412年)秋,朱高煦派人誣告耿通“請托故出人罪者”,又暗示耿通是受太子之托而多次在皇帝面前為其開脫。朱棣聽到後,聯系過去耿通維護皇太子的言論,以及其在永樂七年(1409年),曾經彈劾永樂時期著名的酷吏陳瑛,“刑科右給事中耿通等劾都察院左都禦史陳瑛及監察禦史袁綱、覃珩朋比蒙蔽,誣構善良,陷之死地。綱、珩己下獄,瑛為長官,不宜獨宥,請并治之。”對陳瑛的懲處後來在皇太子朱高熾的處理下得以“其械系之,并具其罪狀,詣行在奏請處分。”成祖此時确認耿通與楊士奇等人結為太子黨,勃然大怒,命都察院和文武大臣将耿通鞫之午門,稱:“必殺通無赦!”群臣遵照朱棣的旨意議決耿通當斬,明成祖表示:“耿通為東宮關說,壞祖法,離間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極刑。”

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第二次北征,命黃淮、金問、楊士奇、楊溥等輔助皇太子監國。朱高煦抓住這個機會“日夜謀嫡,複造飛語,動搖監國,并中傷黃淮等。”朱棣因此以“皇太子所遣使迎車駕緩,且奏書失辭”,說:此輔導者之不職!遂徵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黃淮等。”随後黃淮、楊溥、金問受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聯合參奏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改趙王朱高燧封國于彰德,又改漢王朱高煦封地為青州。朱高煦依然不願離開京城之國,上疏稱“願留侍左右,不欲之國。”為此朱棣懷疑朱高煦的行動。朱高煦被迫前往山東之國後,怨氣沖天,依然不知悔改。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高煦還南京,其不法之事被揭發,差點被貶為庶人,朱高熾哭泣為其求情,才得以幸免。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國遷到樂安,朱高煦仍密謀奪嫡。朱髙熾多次寫信規勸依然無效。但由于朱高煦被驅逐出了以京城為中心的明朝政治中心,其野心得到了有力的遏制。

監國理政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明成祖認為:“統禦之初,己升北平為北京,今四海清甯,萬民安業,國家無事,省方維時,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監國。”随後其與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北上,命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命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輔助監國。随後于經過了近一年的準備,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至七月,明成祖第一次親征蒙古。十一月,朱棣返回京師,太子監國期結束。此次監國時間為一年又十個月。朱棣在第一次命太子監國前,召集金忠、蹇義、黃淮、楊士奇等四人稱:“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留汝四人輔導監國,若唐太宗簡輔監國必付房玄齡等。汝宜識朕此意,敬恭無怠。”巧角保這些大臣能夠糾正朱高熾施政中的錯誤,保證正常的政治秩序得以施行。

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朱棣第二次巡幸北京。命皇太子朱高熾監國,皇太孫朱瞻基随行,又命兵部尚書金忠、學士黃淮、谕德楊士奇、洗馬楊溥輔助皇太子監國。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至六月,朱棣第二次親征蒙古。九月,朱棣回到南京。這次監國時間長達一年又九個月。

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月,朱棣第三次巡幸北京,命朱高熾監國,命尚書蹇義、谕德楊士奇、侍讀兼贊善梁潛輔皇太子監國。由于北京宮殿基本修繕完畢,因此明成祖抵達北京後遂再未返回南京,并決定自永樂十九年(1421年)起改北京為京師。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朱棣将朱高熾及群臣遷至北京。這次監國時間長達三年又十個月。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至九月,朱棣第三次親征蒙古。在此期間由皇太子朱高熾監國,由蹇義、楊士奇輔太子監國。時間為七個月。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至十一月,朱棣第四次親征蒙古。命楊士奇等人輔太子監國。時間為四個月。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至七月,朱棣第五次親征蒙古。七月,朱棣去世于榆木川。出發前命楊士奇輔太子監國。時間為四個月。

短期在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病重前的朱棣發下遺诏,将帝位傳于皇太子朱高熾,同時賜朱高熾玉押曰“人主中正”。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秘不發喪,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此吋穩住局勢是朱高熾的首要任務。朱高熾受命後,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動。首先,立即召見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榮、楊士奇等心腹讨論布防事宜,同時又與禮部尚書呂震“議喪禮”。由于朱棣北征,故軍隊精銳具随其行,而駐紮在京師的兵士多老弱。為了保衛京師安全,朱高熾又立即遣書谕随征的甯陽侯陳懋、陽武侯薛祿,命其率領原随駕精壯馬隊三千裡馳回京。這是充實京師軍隊,穩住内部局面的必然舉措。同時,再命附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命太監王貴通率下番官軍赴南京,鎮守宮中諸事。最後,召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同議合行典禮”。直到皇太孫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遺體,方公開發喪。

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基,頒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為洪熙元年。他采納夏原吉的建議,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取消了邊境的茶、馬貿易,并停派去雲南和交趾(安南)的采辦黃金和珍珠的使團。他重新命夏原吉和另一名被貶的官員吳中分别任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朱高熾以這些行動開始取消或調整明成祖在位時期的行政政策。

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并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複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

最後,在他死前的一個月,朱高熾在扭轉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個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師遷回南京。據說此舉是夏原吉和其他高級朝廷官員作為把資源從北方邊境轉移出來的策略的部分行動而強烈要求的。朱高熾自他登基時起,顯然已有此意;這時他已設南京守備,并派他信任的将軍和宦官去指揮。朱高熾對朱棣的北征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北京;此外,他在南京當過監國,熟悉南京的情況,感到那裡更為舒适。另外他還關心維持北方首都的費用,這項費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國東南的負擔,也使各政府部門難以應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半個月後,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裡負責。盡管南京地區有地震的報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然而朱高熾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死去。此外,他的繼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參與這一計劃,朱瞻基與永樂帝更親近,對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麼讨厭。北京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

猝然去世

朱高熾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樂時期渡過的,他幾乎長期處于朱棣的打擊和壓抑之下。為了保住自已的太子地位,高熾仍不得不韬光養晦,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克制。即位之後,便盡情地追求享樂,發洩情欲,很快就沉于酒色。朱高熾明于星象,一夜忽見有星變,忙召蹇義、楊士奇等人來說:“天命盡矣。”于是歎息說道:“我監國二十年,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我們三人相同。依賴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後,誰還能知我三人之心呢?”邊說邊留下了眼淚,蹇義、楊士奇也留下了眼淚。死前三天,朱高熾還在“日理萬機”,他從“不豫”到“崩于欽安殿”,不過兩天時間,毫無疑問,這是暴死。明人黃景日方亦早指出,仁宗“實無疾驟崩”。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于宮内欽安殿(此欽安殿非禦花園中欽安殿),終年48歲。死後被谥為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号仁宗。有五個妃嫔為他殉葬。

為政舉措

政治

撫恤災民

朱高熾監國期間赈災成為了其主要政績之一。在永樂七年(1409年)初次監國期間,明中都鳳陽地區爆發了嚴重的水災。為了确保及時了解災變情況和開展赈災計劃,朱高熾先委任大理寺少卿虞謙為右副都禦史,命他和給事中杜欽巡視淮安、鳳陽直至陳州一帶災害情況。在經過巡視後,虞謙與杜欽建議“悉免其年被災田租,先有勘核未盡者,審實一體蠲免。若以輸在官者,準作今年之數。軍民有迫于艱難典賣子女者,官為贖還。”即免除揚州、淮安、風陽、陳州水災地區的田賦,并代百姓贖回因災害無活而所鬻子女。由此可見朱高熾将赈災大計作為重中之重,具備仁君的素質。

改組内閣

朱高熾通過改組内閣,授予文官顯貴的品位,以資曆較老的翰林學士和幹練的官員充實行政官署。在他新任命的官員中,許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監國時已經為他效勞。因此,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職的黃淮和在同一時期被監禁的楊溥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兼大學士。他原來的老師及最親密的顧問楊士奇成了首輔大學士和少傅;楊榮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學士。内閣閣員每個人被封為一品高官,并有兼職。他們就能直接過問在職大臣們的行政事務和施加政治影響。這樣,内閣不再是像以前明代統治者之下的不能負責的谘詢機構,大學士親自參加了決策。對朱高熾大力取消他父親的不得人心的計劃和在全帝國建立正規的文官政府的行動來說,這種集體領導是必不可少的。

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的餘下的幾個月中,朱高熾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改革行政方面。可有可無的官員被解職,其他的官員在70歲就奉命退隐;失職的官員降職,有突出才能的官員升任更重要的職務。為了取得直率的評價和揭露貪污腐化,朱高熾在十月十八日給予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稍後還有夏原吉每人一顆銀印,上刻“繩愆糾缪”的格言。他命令他們用此印密奏關于貴族、甚至皇族胡作非為的案件。監察禦史被派往全國各地去調查官員的政績,并為官僚機構的任命尋求合适的人選。朱高熾常常要求他的大臣們直言不諱,不必擔心報複,雖然他有時在激動之下訓斥或懲處少數官員,但常常後悔并要求原諒。

在任命官員時,朱高熾特别重視儒家道德和個人品德。同樣,朱高熾任命有才能和守紀律的人擔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職務。

削汰冗官

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赈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産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寬刑平獄

朱棣靖難成功後,出于鞏固其統治,刑法頗為嚴苛,尤其對不願歸附自己的建文遺臣進行了殘酷迫害。朱高熾即帝位後則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

召集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同三法司等主要官員至承天門會審,以免出現冤假錯案。随後朱高熾又在床前召見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切孜,曰:“比年法司之濫,朕未嘗不知,其所拟大逆不道牲牲出于羅織煆煉,先帝數切戒之。故死刑至四五覆奏,而法司略不留意,甘為酷吏而無愧。自今凡審決重囚,卿三人同行審決。”通過以上言行,表明朱高熾還是十分重視對刑法的把控。死刑犯在四、五次審核的情況下,依舊擔心出現冤假錯案,可見其對人命的重視。朱高熾同時将建文帝時期的奸黨族屬赦免放還回家,将發放至教坊的人寬恕從良,還給日産。

還都南京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為了北邊邊防安危等因素,朱棣遂将京師由南京遷往北京。朱高熾即位之後,戶部尚書夏元吉随即上疏稱建議還都南京。随後頗多大臣紛紛上疏朱髙熾,請求還都南京。平江伯陳瑄上疏朱高熾言七事,第一件便是“重國本”,衆多大臣的上疏的确打動了朱高熾。然而遷都乃為國之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朱高熾隻得先做前期規劃。主要包括,首先加強對南京的管理,先命附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再“命太監鄭和守備南京”;三月,正式宣布,“将還都南京,诏北京諸司悉稱行在,複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随後又為各機構設置一些相應官員。四月,“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但是五月,朱高熾便突然駕崩。即便是在彌留之際,其仍舊不忘遷都之事,遺诏中朱高熾言:“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向仰鹹南京,斯亦吾之素心。”盡管朱高熾已經為遷都之事做好各種準備,但終宄随其突然駕崩而擱淺。

軍事

邊防政策

朱高熾重視明廷北邊邊防,多次敕谕邊關将領加強巡邏。其在位期間,曾下诏:“令各隘口及煙墩晝夜用心瞭望,謹慎謹慎,毋緻疏虞,敕甯夏、甘肅、遼東、宣府、山海、永平、開平總兵官及備禦官亦如之。”朱高熾亦加強防禦體系的規格,“命行在後府都督佥事、指揮佥事李敬守居庸關。”除此之外,明廷還加強了對來往邊關的審查,同樣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冬:“敕遼東、大同、宣府、永平總兵官,今天氣己寒,宜善撫軍士,勿令失所。但無敕旨及勘合文書,并勿擅放出境。”從此記載可以看出,朱高熾強調明廷邊防的防禦性。

後世對朱高熾的北邊政策存在不同說法。有觀點批評:仁宣之際明廷北邊對蒙古多以防禦和安撫為主,防線一再南移,瓦剌趁此窗口期統一各部;《明史·兵志三》亦稱:“朔州軍士白榮請還東勝、高山等十衛于故地。興州軍士範濟亦言:‘朔州(雲中郡)、大同、開平、宣府、大甯皆藩籬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将帥兵,修城堡,廣屯種。’皆不能用。”然而同樣是範濟進言這件事,《明宣宗實錄》及《明史·列傳五十二》則記載是尚書呂震認為範濟的奏章“文辭冗長,且事多已行,不足采”,亦即并非明廷不能用其言,而是其進言此前大多已經實行。由此亦可見這一問題上史家評價的複雜性。

軍事調整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熾即位後,便開始對北部邊防的軍事将領進行調整。朱高熾首先對五軍都督府與一部分都指揮使司的人選進行安排。八月十七日,朱高熾又“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鎮交阯;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設置的四個總兵官中,涉及北邊的有三個,即大同、山海與遼東。朱高熾在位期間便安排了六個總兵官。加上甘肅總兵官費瓛,明廷北部便總共有七個總兵官。朱高熾對待北部七個軍鎮的總兵官與内地頗為不同。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便是,明廷給其中一位總兵官發出命令之時,亦同時給其他幾位總兵官發出相同内容的命令,此實際上顯示的是朱高熾對北邊軍鎮一體重視的特點。

朝貢互市

朱高熾放棄主動出擊蒙古的策略,以積極經營與蒙古關系的策略代之。朱棣以武功奪天下,與蒙古各部建立朝貢活動的同時,亦積極出擊蒙古部落。然而經過數次北征蒙古,明廷内部亦出現危機。在此背景下,朱高熾放棄主動出擊蒙古的策略,代以派遣使節出使蒙古表示“悉宥其罪”的積極經營之策。朱高熾将明蒙間的朝貢活動與互市活動置于嚴密地監控之下。盡管朱高熾積極經營與蒙古間的關系,繼續推行朝貢活動;但是對蒙古使團與賣馬貿易的嚴格監管始終未曾放棄。對蒙古貢使的護送制,與蒙古馬市貿易緊急措施的準備無一不證明朱高熾的策略。

經濟

遷民屯田

朱高熾監國期間大力推行其父皇的“墾荒歸己”的獎勵墾荒政策,使這項政策前後貫徹七十年之久。同時也繼續其父祖的設置屯田的政策。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高熾第二次監國時,安置了山西等地2000多戶流民到隆慶州進行屯種,促進了當地農業的再發展。

減免貢賦

朱高熾最關心的是他父親耗費巨大的種種計劃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困境。在他短暫的統治時期,他頒布了幾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他還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并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特别使他苦惱的是人民的頻繁逃亡,這種情況是農民無力付稅和應付各種征用引起的——這是朱棣統治晚期的一個嚴重問題。流浪在永樂晚期使國家喪失大量收入。同年二月,朱高熾專門頒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裡,答應免除他們所欠的稅,在他們所在地登記後另外還免除兩年同樣的稅和勞役。

此外,朱高熾還派了一個以廣西布政使周幹為首的專門小組去調查某幾個府的納稅負擔。它們包括應天(今南京)、蘇州、松江、嘉興和南直隸及浙江的另外四個府。朱高熾生前未看到調查報告,但它成了宣德帝朱瞻基實施的減稅計劃的基礎。朱高熾還非常關心提供直接的救濟;他幾次因他的大臣們對此反應遲緩而大發雷霆。在一次地方的饑荒中,他批駁了戶部官員們的提議,即隻借糧給百姓而不是免費分發。另一次,他憤怒地駁回了一些大學士請他先與戶部和工部商議的要求,下令立即對一些受災區分發救濟糧和減免稅收。

文化

儒家思想

在思想上,朱高熾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朱高熾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朱高熾非常善于納谏,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科舉制度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于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衆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民族

兀良哈部

朱高熾即位後積極改善與蒙古各部的關系。永樂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伐鞑靼不成,返回途中以兀良哈三衛曾随鞑靼掠邊的名義擊之。待到朱高熾即位後,于當年十一月,便“遣使赍敕谕兀良哈官民,曰:皇考太宗皇帝賓天,朕己欽承奉天命繼承大位,主宰天下。凡四方萬國之人,罪無大小悉己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順天道,許令改過自新,仍前朝貢,聽往來生理。”朱高熾所言兀良哈之罪指的是兀良哈數次犯邊。這道敕谕明顯是朱高熾為了緩和雙方關系而做出的讓步,效果很快顯現。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遼東總兵官武進伯朱榮奏,“兀良哈三衛鞑靼欲來賣馬”氣明廷與兀良哈三衛之間中斷數年之久的朝貢貿易,得以在朱高熾時期再次展開。雙方交流的展開,對于緩解明廷北邊壓力無疑頗為積極。明廷設置兀良哈三衛的初衷便是希望其能夠牽制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然而兀良哈三衛又時常不受明廷節制,常出現輔助其它蒙古部落擾亂明廷邊防的現象。明廷的策略便為“鎮”,“撫”結合的策略,如兀良哈三衛輔助鞑靼犯邊,明廷出兵襲擊兀良哈,此為“鎮”。兀良哈三衛進馬請罪,明廷必納之,并給予相應賞賜,此為“撫”。正如朱高熾所言,如果不接受兀良哈的請罪,其必直接歸附鞑靼或瓦剌等蒙古強部,“将來必為邊患”因此,朱高熾恢複與兀良哈三衛的關系頗為符合明廷實際利益。

鞑靼部

永樂時期,鞑靼實力頗強,因此朱棣晚年數次北征的目标便為鞑靼,希望削弱其力量。雖然朱棣最後三次北伐均未達到直接打擊鞑靼阿魯台部的目的,但阿魯台畏懼明廷的強大兵力,所以積極尋求和解,故阿魯台在朱棣駕崩的同年十二月便遣“使者阿蔔都剌等貢馬。”此對于即位不久的朱高熾而言是極好的緩解明蒙關系的時機,故其在“賜赉有差”的同時,亦敕谕阿魯台表示願“宥其前過,令通使往來如故,并賜王及王母彩币表裡。”雙方由此繼續展開朝貢活動。朱高熾抓住這次阿魯台主動朝貢的機會,緩解了明蒙間不久前險些兵戎相見的危機,恢複了與鞑靼阿魯台部的朝貢關系。盡管雙方之間恢複了朝貢關系,但朱高熾絲毫未放松對邊防的重視。在阿魯台主動朝貢同時,朱高熾敕大同、甯夏、甘肅、遼東、宣府、山海、永平、開平總兵官及備禦官“近阿魯台遣使來朝進馬……令通好如故。然此寇谲詐,或乘國有天喪,邊境無備,複來侵擾,蓋未可測。宜整搠軍馬,嚴加堤備。仍令各隘口及煙墩晝夜用心瞭望,謹慎!謹慎!毋緻疏虞。”

瓦剌部

朱高熾即位後,明廷對于瓦剌部的策略并未發生較大改變。朱高熾即位之時,瓦剌部忙于與鞑靼阿魯台争鬥。因此瓦剌部對明廷的态度是積極朝貢,韬光養晦。朱高熾亦樂于瓦剌順服,發展與瓦剌的朝貢活動。

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二月,“瓦剌賢義王太平遣使選谷歹等貢馬”,明廷“賜瓦剌賢義王太平彩币表裡,并賜其使選谷歹等鈔币有差。”同年瓦剌賢義王太平所屬知院阿老丁朝貢之時,道路為人阻隔,朱高熾還“遣人衛送至京”。洪熙元年春正月,“瓦剌賢義王太平遣使者桑右[古]台等随都指揮毛哈剌來朝貢馬,命禮部宴赉之。”同年,安樂王把秃孛羅亦派遣其子亦剌恩赴明貢馬,明廷“賜彩币表裡有差。”因此,朱高熾即位後,仍舊保持着與瓦剌間的朝貢活動。

曆史評價

《明史》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于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谷應泰:考成祖巡幸順天,親征漠北,駕凡五出,年垂二紀。中間大官大邑,雖多啟聞,而庶政庶獄,鹹就谘決。名為儲位,實則長君;名為監國,實則禦宇。故人以仁宗之祚短,而予以仁宗之沛澤長也。

崔瑞德等《劍橋中國明代史》:曆史盛贊洪熙帝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緻的贊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沖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

轶事典故

親仁愛民

朱高熾自京師啟程前往北京的途中,一日路過山東鄒縣,見男女持筐沿路拾取草籽。朱高熾停下坐騎,問他們拾草何用。百姓跪下察稱:“歲荒以為食”,朱高熾側然。随後“入民舍,視民男女皆衣百結不掩體,竈釜傾仆不治,歎曰:民隐上聞,若此乎?”于是就讓随行宦官賜給以鈔。又召集鄉者,了解他們生活的疾苦。恰遇山東布政使石執中前來迎接。朱高熾責備他說:“為民牧而民窮如此,亦動念乎!”石執中說:“凡被災之處,皆己奏乞停止今年秋稅。”朱高熾說:“民饑且死,尚及征稅耶?汝宜速發官粟赈之,事不可緩!”石執中請示可否人發三鬥,朱高熾說:“且與六鬥,汝毋懼擅發倉廪,吾見上當自奏也。”朱高熾到達北京在見到父皇朱棣時,奏報了自己在山東境内所見所聞,朱棣認為朱高熾做得很對,并對朱高熾說:“昔範仲淹子猶舉麥舟濟父之故舊,況百姓吾之赤子乎?

素好文學

朱高熾平素喜愛文學,谷應泰說他“學識特崇真氏,文章獨許歐公”。他看完真德秀的《大學衍義》一書,認為“此為治之鑒戒,不可無”?于是他下令重刻此書,并賜給諸皇孫及廷臣。他認為歐陽修的文章是“三代以下,文人獨修有雍容和平氣景”,而尤愛歐陽修的“奏議切直”。為此他亦命将歐陽修的文章刊印賜給群臣,并對他們說:“修之賢,非止于文,卿等當考其所以事君者而勉之。”

人際關系

父母

父親:明成祖朱棣。

母親:仁孝文皇後徐氏。

後妃

誠孝昭皇後張氏,結發妻。河南永城人,父張麟,正統七年(1442年)崩。谥“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後”;生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嘉興公主;

恭肅貴妃郭氏,殉葬的5人之一。生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

恭僖順妃譚氏,初封昭容。殉葬的5人之一。事迹詳見“順妃“詞條;

貞惠淑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

惠安麗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

恭靖充妃黃氏,殉葬的5人之一。

順妃張氏,生朱瞻堈。葬于南京市雨花台區的普覺寺。墓地于2007年被發現。事迹詳見“順妃“詞條;

貞靜敬妃張氏,河間忠武王張玉之孫女、英國公張輔之女、明成祖的昭懿貴妃之侄女,以勳舊之女特恩免殉葬,葬金山。

賢妃李氏,生鄭靖王朱瞻埈、蕲獻王朱瞻垠、淮靖王朱瞻墺以及真定公主。

妃趙氏,生女慶都公主。史料見慶都公主的墓志;

悼僖麗妃李氏。

子女

朱高熾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

兒子

朱瞻基,明宣宗,母誠孝昭皇後張氏

朱瞻埈,鄭靖王,母賢妃李氏

朱瞻墉,越靖王,母誠孝昭皇後張氏

朱瞻垠,蕲獻王,母賢妃李氏

朱瞻墡,襄憲王,母誠孝昭皇後張氏

朱瞻堈,荊憲王,母順妃張氏

朱瞻墺,淮靖王,母賢妃李氏

朱瞻垲,滕懷王,母貴妃郭氏

朱瞻垍,梁莊王,母貴妃郭氏

朱瞻埏,衛恭王,母貴妃郭氏

女兒

嘉興公主,母誠孝昭皇後張氏。宣德三年(1428年)下嫁井源。正統四年(1439年)薨。正統十四年(1449年),井源死于土木之難。

慶都公主朱圓通,母妃趙氏。宣德三年(1428年)下嫁焦敬。正統五年(1440年)薨。

清河公主,宣德四年(1429年)下嫁李銘。宣德八年(1433年)薨。

德安公主,早薨。仁宗即位之十月,與蕲王朱瞻垠同日追封,谥号“悼簡”。冊辭謂第四女,因為早殇,名次未定。

延平公主,未下嫁薨。

德慶公主,未下嫁薨。

真定公主,母賢妃李氏,宣德四年(1429年)下嫁王誼。景泰元年(1450年)薨。

人物争議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暴卒,享年四十八歲,登基未足一年便“無疾驟崩”,其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本紀》等,都隻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熾因何暴卒已成曆史之謎,多年來人們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死于嗜欲過度。大臣李時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勸他謹嗜欲之語。朱高熾看了奏折後,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喪命。直至垂危之際,他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由此可見,朱高熾确實縱欲無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于懷。

朱高熾因縱欲過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陸釴《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陰症”之說出自朱高熾時一太監之口,應當有一定的可信度。當時治療此等“陰症”恐無特效良藥,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對此,《明史·羅汝敬傳》中曾有記載,“……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緻疾也。”由此看來,導緻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陰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但也有學者通過對蛛絲馬迹的考察,認為朱高熾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害死的。朱高熾生性溫厚仁慈,嗜欲享樂,為此曾引起朱棣的不滿。朱高熾長子朱瞻基卻與其父相反,他善騎射,谙武事,熱衷權力,工于計謀。朱棣在世時,朱高熾即位,雖立朱瞻基為太子,但已察覺他非安分之輩,故屢有勸誡之語。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早日登基籌謀,為此不顧親情。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熾命朱瞻基南行祭陵(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4月14日離京,随侍朱高熾的宦官海濤,是朱瞻基的親信,他按預先密謀,5月13日加害朱高熾。朱瞻基離京後,卻沒有按既定日程行進,而是直奔南京。但在離開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傳言“仁宗上賓”。要知道,當時北京還未發喪,也無如今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可見朱高熾“上賓”是在一些人預料之中的。當時朱瞻基還說:“……予始至遽還,非衆所測。”顯示他有人們難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奉诏而來的海濤,于6月3日抵達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顯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對弑父謀位活動的自信和自得。

對朱高熾突然死亡的原因有種種猜測:雷擊、中毒,甚至過度縱欲。後一種猜測的根據可能是,在他死前幾天,嚴懲翰林李時勉,因為他上奏提出批評,其中一條是他在服朱棣之喪時與其妃子有性關系。但是一名大太監報告說他死于心髒病發作。考慮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這種說法更為可信。

後世紀念

獻陵是朱高熾和皇後張氏的陵寝,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旁邊,封閉沒有開放。

獻陵的營建是在朱高熾死後開始的。朱高熾臨終曾遺诏:“朕既臨禦日淺,恩澤未浃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朱高熾遺诏營建獻陵。

獻陵陵寝制度确實比較儉樸。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遺址。

史料索引

張廷玉《明史·本紀第八·仁宗》

《明實錄·仁宗昭皇帝實錄》

《國榷·卷十八·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國榷·卷十九·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藝術形象

1987年電視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譚天謙飾演朱高熾;

2005年電視劇《大明天子》:丁充飾演朱高熾;

2005年電視劇《大明奇才》:劉東飾演朱高熾;

2006年電視劇《傳國玺》:寇振海飾演朱高熾;

2009年電視劇《鄭和下西洋》:章劼飾演朱高熾;

2015年電視劇《英雄決》:王關彭飾演朱高熾;

2018年電視劇《山河月明》:高宇航飾演朱高熾;

2019年電視劇《大明風華》:梁冠華飾演朱高熾;

2020年電視劇《尚食》:洪劍濤飾演朱高熾。

上一篇:劉海波

下一篇:羅比尼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