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朱自清

中國現代作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号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随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1]
    本名:朱自清 字:佩弦 号:實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江蘇東海縣 主要作品:《春》

人物生平

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六歲随家人遷居揚州。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響,逐漸養成“整饬而溫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

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并與武仲謙結婚。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蔔居》“甯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并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志《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隻身一人來到浙江台州第六師範學校任教,與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四·一二”政變給朱自清思想帶來極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創作發生很大轉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轉向抨擊現實醜惡的雜文。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隐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遊學。

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并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鐘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凄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緻雖稍遜于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态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抗日戰争爆發後,朱自清随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并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争的艱苦歲月裡,他以認真嚴謹的态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饑民哄搶米倉,憤然寫下《論吃飯》一文,犀利地指責當權者無視人民溫飽,支持人們為維護自己的天賦人權而鬥争。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内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饑餓、反内戰的實際鬥争中,他身患重病,1948年6月18日,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緻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歲。

主要影響

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内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與探尋,并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緻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缜密的藝術風格。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淩波,與遊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豔的夜景也為之減色”。寫景則融情于景,叙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曆史評價

“朱自清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近代詩人郁達夫評)

“朱自清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近代散文家李廣田評)

著名曆史學家吳晗回憶:“朱自清一身重病,甯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95頁)我對這件事特别感到親切、悲憤。事隔十幾年了,現在讀到這幾句話,當時情景還曆曆在目。

“同朱自清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麼誠懇、謙虛、溫存、樸素……他文如其人,風華從樸素中來,幽默從忠厚中來,腆厚從平淡中來。”(現代教育家、作家楊振聲評)

人際關系

父親:朱鴻鈞

老師:吳梅

妻子:武鐘謙、陳竹隐

兒子:朱邁先

兒子:朱閏生

主要作品

出版時間

作品名

體裁

1922年

《雪朝》

詩集

1922年

《匆匆》

散文

1923年

《毀滅》

長詩

1924年

《蹤迹》集

詩和散文

1928年

《背影》

散文

1933年

《春》

散文

1934年

《歐遊雜記》

散文

1936年

《你我》

散文

1944年

《倫敦雜記》

散文

1945年

《國文教學》

論文集

1946年

《經典常談》

論文集

1947年

《詩言志辨》

詩論

1947年

《新詩雜談》

詩論

1948年

《标準與尺度》

雜文集

1948年

《語文拾零》

論文集

1948年

《論雅俗共賞》

雜文集

後世紀念

朱自清故居在江蘇省揚州市安樂巷27号,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計三間兩廂一對照,另客座兩間,大門過道一間,天井一方,是揚州傳統的三合院式民間住宅。1982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張嘉佳

下一篇:張志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