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

朱耷

明末清初畫家
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1]。本名由桵,字雪個,号八大山人、個山、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明甯王朱權後裔。明亡後削發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煉沉毅,風格雄奇隽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緻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
    中文名:朱耷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南昌 畢業院校: 職業:畫家 代表作品:《水木清華圖》、《荷花水鳥圖》、《雙鷹圖》、《松石圖》 主要成就:将中國水墨寫意畫藝術推向高峰 民系:江右民系

個人簡介

朱耷,(zhū dā)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甯獻王朱權的九世孫子。甯王改封南昌後,曆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觐,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也是一位畫家,着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少年時曾參加鄉裡考試,錄為生員。

生平曆史

明朝滅亡。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内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隐姓埋名遁迹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簽押,仿佛象一鶴形符号,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借以寄托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更号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歲時,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随從學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證,朱耷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着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

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勞動人民聚居之處。朱耷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辄酒醉。醉時,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孤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朱耷三十六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十五裡的天甯觀。就在這一年,他改建天甯觀,并更名為“青雲圃”。

“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并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的說法,這也是亥處現存唐桂的由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狀元戴均元将“圃”改為“譜”,以示“青雲”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雲譜”。

青雲譜原是一處曆史悠久的道院。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到此開基煉丹,創建道場,“煉丹成仙”。西漢時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隐居于此,後建梅仙祠。晉朝許遜治水也在此開辟道場,始創“淨明宗教”,易名為“太極觀”,從此正式形成道統,屬淨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遜又易名為“太乙觀”。

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賜名為天甯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前來訪求先賢遺迹,很賞識這裡的山川風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礎上進行重建,并改名為“青雲圃”。從此,朱耷便成了青雲圃的開山祖師。後人還建立了“正開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從三十六歲至三十八歲時,往返于南昌城與青雲譜之間,青雲譜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雲譜,約在三十九歲以後至六十二歲。他苦心孤詣經營這所道院,曆時二十多年。朱耷在度過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後,又成了一所道院的開山祖師。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滿洲貴族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随其僧長饒宇樸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餘。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癫,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後,他又回到青雲譜,并在這裡度過“花甲華誕”。當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隐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僧友澹雪為北竺寺方丈,與朱耷交誼很深。澹雪亦善書法,性格倔強,後來因觸怒了新建縣令

方峨,說他“狂大無狀”、被抓進監獄,死在獄中。澹雪死後,北竺寺不久被毀。這段時間,朱耷外出雲遊,訪友作畫,畫作頗多,這是朱耷創作旺盛時期。最後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當時詩人葉丹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裡的生活情況,“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禅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朱耷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說朱耷葬于南昌城郊窯灣了英家山,但解放後遷墓時,僅見一些朽木鐵釘,未見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牛石慧墓在青雲譜南将軍嶺,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後亦遷葬于青雲譜内吐珠山。另據《新建縣志》、《西山志》載:朱耷墓在縣西北三十裡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嶺一帶。墓葬确在何處,已難查考了。

成就影響

八大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隻有沿着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例如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傾是而非。特别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生活中魚、鳥的眼睛都是圓圓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會轉動。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哩。

他畫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畫家畫那個樣子,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裡就在哪裡,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得住。他畫的樹,老幹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在森林中幾萬棵樹也挑不出這樣一顆樹來。他畫的風景、山、光秃秃的樹,東倒西歪,荒荒涼涼,果真有這麼個地方,想誰也不肯到這裡來安家落戶。

還有,他畫上的題詩、簽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号“八大山人”,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者們還有不同争論。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有人說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組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态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隻木屐。至于他畫上的題詩,許多句子更是令人難解。

許多學者經細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裡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個畫押寫作,很長時間人們一直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别像一隻烏龜。後來才看出,原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組成,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個皇帝崇祯自殺的日子,标志着明朝的滅亡。那麼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紀念。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經畫了一幅《古梅圖》,樹的主幹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幾枝杈椰,寥寥的點綴幾個花朵,像是飽經風霜雷電劫後餘生的樣子。其上題了三首詩,第一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虜塵。”“梅花吳道人”是指元代畫家吳鎮,自号“梅花道人”。

方框内的字,顯然是被當時或稍後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獄災禍。不難猜測,這個字不是“胡”,即是“虜”。清代統始者以滿族入主中原,最忌諱的也是這兩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朱耷非常明确地表達了他的反清複國思想。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裡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隐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回答說:“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你難道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以後,恥不食周粟,隐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直至餓死。原來八大這幅《古梅圖》虬根外露,也不畫坡土,是仿照鄭思肖畫蘭之意,暗含着國土被清人所搶奪,他這個明代宗室子孫,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齊采薇首陽山那樣,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國破家亡,複國無望,這使他不能不“苦淚交千點”了。

八大題畫詩,是解開他畫意的鑰匙,然幽澀難解,如迷如霧,許多學者都下過一番功夫進行破釋。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鳥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其中第七頁畫一隻八哥站在枯枝上,題詩曰:“衿翠鳥喚哥,吭圓哥換了。八哥語三虢,南飛鹧鸪少。”

此詩之意,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經過引經據典考釋後結論說:“此詩畫是譏‘虢’(指明)亡後,忠臣如鹧鸪之志切懷南,殊不多見。”這就是說,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國破家亡的情緒表達之外,有時還具體有所指。《瓜月圖》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題詩之後他記錄說:“己巳潤八月十五夜畫所得”。

面對着天上的圓月,和人間家家戶戶吃月餅,他的心被觸動了,那麼他“所得”是什麼呢?畫上題詩曰:“眼光餅子一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有人根據吃月餅的風俗來源于反清義軍傳遞起事暗号的民間故事,說八大在期盼着這一天到來。然而卻要等到何年(驢年)呢?“驢年馬月”是俗語,表示遙無定期。果真如此,則八大的心迹,就不隻是徒有國亡餘痛了。

八大長于水墨寫意,這是宋元以來興起的一種畫法。發展到明清時代,出現了許多文人水墨畫寫意大師,八大為其劃時代的人物。在水墨寫意畫中,又有專擅山水和專擅花鳥之别,八大則兩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畫,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黃公望、倪瓒諸家。例如康熙四十一年所作《書畫冊》(上海博物館藏)共畫了六幅山水小品,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影響,其遠筆的圓潤則有着董、巨和黃公望的遺蹤,墨法參照了米氏雲山,而某些樹石的組合形式,顯然取自倪瓒。

但是,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卻又強烈地感覺到朱耷的個性,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則,不過是他随手拈來為自己服務的。那些山、石、樹、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筆草草,看似漫不經心,随手拾掇,而幹濕濃淡、疏密虛實、遠近高低,筆筆無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這種無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與技巧的高度結合,使藝術創作進入到一個自由王國。

比起山水畫來,八大的花鳥畫創作,更具有他風格個性的典型性。順治十六年所作《傳綮寫生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八大早期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創作,深受沈周、陳淳、徐渭的影響,其用筆較方硬,題材、布局也未脫離前人窠臼,但是畫中所表現出的兀傲之氣,以及不拘一格的大膽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卻已預示着他的未來的發展。

八大花鳥畫最突出特點是“少”,用他的話說是“廉”。少,一是描繪的對象少;二是塑造對象時用筆少。如康熙三十一年所作《花果鳥蟲冊》,其《涉事》一幅,隻畫一朵花瓣,總共不過七、八筆便成一幅畫。在八大那裡,每每一條魚,一隻鳥,一隻雛雞,一棵樹,一朵花,一個果,甚至一筆不畫,隻蓋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可以說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雲“惜墨如金”,又說“以少少許勝多多許”,隻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這點,可謂前無古人,後難繼者。

少,也許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貧,少而不單調,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過少而給讀者一個無限的思想空間,這是難有人作到的,八大卻具備了如上的要求,這裡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筆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筆由方硬變圓潤,飽和墨汁與運筆的方法相結合,一下筆就給人以渾厚豐富之感。

他是第一個充分主動利用生宣紙特性以加強藝術表現力的畫家。生宣紙的吸水能力強,容易使墨汁擴散(洇),這本來是缺點,而八大卻把它變為優點,不但為水墨寫意畫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前景,而且也創造了人們對水墨寫意畫的新觀念,其功不朽。

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并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并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遊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等,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

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内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朱耷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複得見。

清八大山人《孤雁》紙本立軸,現為金陵天渡樓收藏。

朱耷部分作品藝術品投資市場拍賣情況:

《竹石鴛鴦》,2010,西泠印社拍場,成交價1.187億。

《仿倪雲林山水》,2009年成交價8400萬元

《個山雜畫冊》,2008,西泠印社拍場,成交價2352萬元。

《山青水碧鳥語花香》,2008,佳士得拍場,成交價3426萬元。

《鹭石圖》,2008,北京萬隆拍場,成交價3300萬。

《瓶菊圖》,2008,中國嘉德拍場,成交價3136萬元(不含傭金)。

作品特點

藝術特色

八大山人善畫山水和花鳥。他的畫,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适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現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雲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幹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别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别人潤得不一樣。如畫魚、鳥,曾作“白眼向人”之狀,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其花鳥畫風,可分為三個時期,50歲以前為僧時屬早期,署款“傳綮”、“個山”、“驢”、“人屋”,多繪蔬果、花卉、松梅一類題材,以卷冊為多。

畫面比較精細工緻,勁挺有力。50歲至65歲為中期,畫風逐漸變化,喜繪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誇張,用筆挺勁刻削,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栖一足,懸一足。65歲以後為晚期、藝術日趨成熟。筆勢變為樸茂雄偉,造型極為誇張,魚、鳥之眼一圈一點,眼珠頂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他畫的鳥有些顯得很倔強,即使落墨不多,卻表現出鳥兒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觸,觸之即飛的感覺。有些禽鳥拳足縮頸,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構圖、筆墨上也更加簡略。這些形象塑造,無疑是畫家自的寫照,即“憤慨悲歌,憂憤于世,一一寄情于筆墨”。他在題黃公望山水詩中寫道:“郭家皴法雲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與宋山河。表現出他的民族意識。

八大山人的畫在當時影響并不大,傳其法者僅牛石慧和萬個等人,但對後世繪畫影響是深遠的,他的藝術成就主要一點,不落常套,自有創造。他的大寫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嚴整而能放。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藝術個性

八大山人的詩文因其古怪幽澀的格調而充滿了神秘性和諷刺性,向來為人所費解。

總的來說,八大57歲以前所有書畫作品上的題畫詩文,總體特征和傾向是借書畫抒發自己的遺民思想、人品氣節,往往将禅家遏語和曆史典故雜糅在詩文之中,因而詩文隐晦曲澀。如《傳綮寫生冊》中的《題畫湖石》:擊碎需彌腰,折卻楞伽尾:渾無斧鑿痕,不是驚鬼神。又如52歲作的《梅花圖冊》中的《題折枝梅》:三十年來處士家,酒旗風裡一枝抖。斷橋荒藓無人間,顔色于今似杏花。這首詩,幾乎像作自似的描述了詩人的人品和氣節。

而八大57歲還俗後,其詩文的風格特點則呈現出以“無懼為勝”,大膽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這一時期八大有許多真知灼見的詩文湧現,如《書法山水冊》的題識之中,就有“畫法兼之畫法”兩節題文,而“書法兼之畫法”的明确提出,則是前無古人的。

可以認為八大晚年藝術上的傑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與後期詩文風格特點的轉變是密切相關的。正如八大在《書法山水冊》中一節題識反問:“文章非人間世之書畫也耶?”八大晚年詩文的突出特點,就是建立在其藝術觀與人生觀相互統一的基礎上,這也正是八大晚年詩文的精髓。

八大山人紀念館青雲譜是一座極具江南特色的園林。園内,數百年的古樟樹、苦楮樹、羅漢松青葉蒼幹,繁蔭廣被,複護着青磚灰瓦白牆紅柱的殿宇,顯得格外靜谧。密葉篩過的天光灑在小徑上,明暗閃爍,野趣橫生。一彎荷池清澈明淨,倒映着籠籠修竹,魚兒嬉戲,花影搖曳。園外清溪蜿蜒,

溪畔農田阡陌縱橫,農舍炊煙袅袅,恰似人間仙境。

八大山人紀念館坐落在曆史修久、風景優美的江西南昌南郊十五華裡處的梅湖定山橋畔青雲譜内,相傳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之子王子晉到此開基煉丹。西漢末年,南昌尉梅福曾棄官隐釣于此,後人建“梅仙祠”祀之。東晉年間許遜治水至此,始倡道教“淨明派”,并建“太極觀”,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觀”。

宋至和二年複易名“天甯觀”、至清順治十八年始定名“青雲圃”,後易“圃”為“譜”。譜内屋宇布局以關帝殿、呂祖殿、許祖殿為主體,三殿逐次遞進,曲廊相通,甚是幽雅。一九五七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五九年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陳列八大山人書畫作品。

八大山人是中國明末清初的傑出畫家,生于明天啟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0五),享年八十歲。他姓朱名耷,僧名個山、傳啟,别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他抱着對清王朝不屈的态度出家為僧。後還俗,自築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效,孤寂貧寒地度過了晚年。八大山人在藝術上有獨特的建樹。他以水墨寫意畫着稱,尤擅長花鳥畫。

其畫面構圖缜密、意境空闊;其筆墨清脫純淨、淋漓酣暢;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筆簡意赅,形神兼備,體現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書法善用淡墨秃筆,猶盡流暢,含蓄内斂,圓渾醇厚,亦工篆刻。其詩文多為幽澀古雅。三百年來他飲譽畫壇,“揚州八怪”、吳昌碩,近代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禅等畫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響。

八大山人(朱耷)從明王爺成為遺民,承受國亡家破之痛,先後淪為僧道,巧妙應付"臨川之變",繩金塔下為民揮毫,其“哭之、笑之”的人品和畫品成為發人深思的畫壇傳奇。愛國、愛鄉的八大山人,對清初的殘暴疾惡如仇,終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為後世為人的風範。跨越時空的八大山人書畫藝術,釋放出巨大藝術能量,輻射璀璨的藝術之光。藝術修養全面的八大山人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詩作,吟詠之餘,借此心靈轍音,感受三百年前詩人的娓娓獨言,将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喚回眼前。

85年八大山人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當今畫壇,流派紛呈,相互競技,各展異彩,本館展出當代花鳥高手之作,是藝術家離經叛道在感覺和直覺水平的一個發展。一批資質精深的專家、學者在八大畫風的繼承與創新方面從特殊的頓悟中找到了自我,許多作品讓人回味無窮。

江南名園青雲譜,曆經周、西漢、東晉、唐、宋、元、明、清數朝,

系唯一保存完好環境的江西淨明道教發源地,院内殿宇堂閣,丹桂碧池,涼亭月樓,展示歲月的滄桑,漫遊其間,感受二千多年神秘道教文化深蘊的内涵。青雲譜道院現存許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遺迹:萬曆古井、仙人橋、淨明真境、鶴巢黍居、羲之墨池、竹經通幽、嶺雲來閣、八大墓等為觀衆提供了尋幽覓古的情趣,令人流連忘返。

古青雲譜是鑲嵌在市南郊一顆綠色明珠,陽春季節,紅茶、桃花争奇鬥豔,盛夏荷滿十裡,三秋桂子飄香,嚴冬寒梅競放,四、五百年的參天古木香樟、羅漢松、苦樹被曆代文人墨客譽為鎮院之寶。南昌現存最長的雙面碑廊。120多幅因心造境的書畫作品揭示了八大山人非凡的筆墨生涯。移步換景的回廊與巧奪天工的石刻工藝帶給了觀衆沁人心脾的美感。

上一篇:吳春怡

下一篇:神谷哲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