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

朱祁钰

明朝的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1457年),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年号景泰(1449—1457年)。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後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後,立郕王朱祁钰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钰在位七年間,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機作亂,這是他的缺點。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複位,改元天順。二月,明英宗廢朱祁钰為郕王,軟禁于西苑。不久朱祁钰去世,享年三十。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景泰帝。南明時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号代宗。朱祁钰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後,沒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之一(其餘兩位分别是朱元璋及其朱允炆),而是葬于北京市海澱區玉泉山北麓景泰陵。
    本名:朱祁钰 别名:明代宗、明景帝、景泰帝 字: 号: 所處時代:明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北京(順天府)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挽狂瀾,保衛北京拯救危難選賢任能,纂修《寰宇通志》 年号:景泰 廟号:代宗 谥号:郕戾王、恭仁康定景皇帝 陵寝:景泰陵(北京市郊金山口)

人物簡介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2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母親是賢妃吳氏,明英宗(正統帝)即位後封為郕王。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兒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禦駕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并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于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後,由于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并時常臨幸。終于,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

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朱祁钰母子的生活,先是郕王奉命在禦駕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朱見深)才兩歲,國無長君,郕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孫太後的受意下郕王繼承了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年号景泰,朱祁钰即位後,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剌對北京(順天)的進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返回北京,祁钰害怕英宗複辟,故将其軟禁于宮中,以錦衣衛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并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三年,代宗廢去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朱見濟在次年去世。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代宗病危,十六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謀複立英宗,十七日清晨,發動奪門之變,率領武士攻入紫禁城奉天殿,英宗複辟。代宗被降為郕王,軟禁在西苑,一個多月後去世,享年28歲,景帝死因不明,一說景帝是被謀殺的。景帝死後,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以其妃嫔殉葬之。

英宗恨景帝薄待,谥為戾,稱郕戾王,明憲宗成化時期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乙醜上廟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清朝複稱其谥号為恭仁康定景皇帝,明清史書多稱明代宗為景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朱祁钰的生母,是個獲罪之人。宣德年間,明宣宗禦駕親征,生擒漢王朱高煦父子,并将漢王府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侍女吳氏也在其中。回京途中,明宣宗邂逅了吳氏。然而罪人身份,不能封為嫔妃,就把她安排在緊靠宮牆的大宅院,時時臨幸。終于,吳氏産下一子,就是朱祁钰。母憑子貴,吳氏被封為賢妃,卻繼續住在宮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吳氏母子進宮,将之托付給張太後。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駕崩之後,皇長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封朱祁钰為郕王,并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臨危稱帝

正統十四年(1449年),對朱祁钰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這

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禦駕親征,留他為監國。結果爆發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一時之間,朝野震驚,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财産,個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對危機局面,大明朝堂之上圍繞是“戰”還是“遷”開展了紛争。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孫太後壓陣,監國朱祁钰主持召開禦前會議,商讨對策。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遷都南京,以避刀兵。”南遷“之種,頗得一些大臣支持。于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豈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正統年間,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貶。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殺,衆大臣紛紛吐氣揚眉,甚至跪在午門外,要求監國朱祁钰懲處王振餘黨。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并将王振同黨,王振外甥—王山也當庭打死。午門血案,吓得朱祁钰準備逃走。于謙拉住他,說大臣們隻是為了懲治王振黨羽,倒不是沖着您來的。朱祁钰半信半疑,下令将宮内王振的兩個死黨交給大臣們。群臣當場打死二人。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當時的明英宗的皇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禀明皇太後,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钰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立明英宗之子為皇太子。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

朱祁钰登基之後,還下诏邊關守将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财物、騙開關門失敗。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钰任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内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英宗回朝

突如其來登上皇位,大權在握,朱祁钰也就不願意放手。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此,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朱祁钰卻不願意接。大臣建議朱祁钰迎回明英宗,他不悅,說當初是你們逼着我當這個皇帝。這個時候,于謙說,您已經當了皇帝,即便他回來,帝位還是您的。朱祁钰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麼說,便派人去瓦剌接觸,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使臣楊善這一去,居然就把太上皇接回來。朱祁钰随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在中國曆史上,漢族的皇帝被俘後不附帶任何屈辱的條件就被放回來,這還是第一次。

明英宗抵達北京後,由安定門入城。之後,改乘法駕,入東安門,朱祁钰自東安門出迎,行拜見之禮,明英宗答拜,互拉雙手,淚涕沾襟,相互推辭遜讓了許久。

易儲風波

明英宗回歸之後,雖為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朱祁钰從内心來講并不希望明英宗回朝,為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系,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朱祁钰竟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将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系,果然如于謙所說明英宗的回歸沒有影響到朱祁钰的帝位。

随着帝位漸漸鞏固,朱祁钰并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土木之變之際,張太後命朱祁钰監國,差不多同時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張太後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钰隻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明英宗還京後,朱祁钰保國有功,未把皇位交還給明英宗還說得過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廢了,朝臣上下認為朱祁钰私心過重,有失民心。貴州道監察禦史鐘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同時兼陳一切弊政。朱祁钰聞訊大怒,鐘同被下獄杖死。

由于太子是皇太後立的,朱祁钰不得不慎重。他先試探頗有資曆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

初步試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朱祁钰很是隐忍了一段時間。然而,他仍舊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不惜武力威懾。終于換來宦官和朝臣的默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他的汪皇後堅決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辯,卻被廢了皇後,打入冷宮。就這樣,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

奪門之變

朱祁钰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尚未顯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衆臣議論紛紛,一時之間,定不下來。十六日内宮傳來消息,說朱祁钰病體康健了。于是衆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這一夜,卻爆發了奪門之變。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其行将不起,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複辟。

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

正月二十一,明英宗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

身後之名

明英宗複位後,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并廢其帝号,賜谥号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谥,表示朱祁钰終身為惡。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但成化年間,一些臣僚開始為朱祁钰不平,他們認為朱祁钰危難之時受命,削平惑亂,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功勞很大,卻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責問,當時若不是朱祁钰即位,瓦剌如何能退,明英宗如何能返京。

明憲宗雖然曾被朱祁钰廢去太子地位,但對這位叔叔的功績還是相當理解。幾經周折,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下诏恢複朱祁钰帝号,定谥号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寝。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景帝的功績。但明憲宗沒有給朱祁钰全面平反,所定谥号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朱祁钰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钰還沒有廟号。

直到朱祁钰死後187年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這時的崇祯皇帝也已經自缢煤山,朱由崧建立了南明政權,七月初四日己醜(8月5日),追加朱祁钰的廟号為“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朱祁钰在禮儀規格上與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曆史功績也稍稍為後人所知了。

主要成就

政治

穩定時局

由于連年的征戰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内地的水患,全國災區連連,饑民遍地,朱祁钰針對内憂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政治上他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于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内閣:陳循、高谷、王文、江淵、王一甯、蕭镃、商辂、苗衷、彭時、俞山

文臣:于謙、楊甯、石璞、張鳳、俞士悅、楊翥、何文淵、孫原貞、儀銘、胡濙、徐有貞

武将:楊洪、方瑛、郭登、朱謙、毛勝、羅通、于謙、石亨

于謙:當時掌握軍權者。石亨:當時掌握軍權者。

太監:成敬(缺考―1455年),字思慕,内官監太監。永樂二十二年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後派為山西晉王府奉祠,後因案充軍改腐刑而為黃門。為人謙遜,雖然受到皇帝重用,但并不攬權。

在位年号

景泰(1450年―1457年),前後共八年。

軍事

組建團營

軍事上,對于瓦剌的進攻趨勢,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謙等人的協助下,籌集糧草,厲兵秣馬。重新組織新的戍軍,于謙先從所剩的部隊選拔10萬名戰士,并把他們組成五個團營;景泰三年(1452年),戍軍的兵力增加了5萬人,并被改組成10個團營。在征募戍軍的過程中,于謙還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對戍軍的控制權原來由貴族和宮廷宦官分掌;戍軍中的每個營完全自主,分别受訓,并各由它自己的戰地将領統率。當來自各營的士兵必須共同作戰時,這種情況在戰場上會造成很大的混亂。在于謙計劃的安排下,每個團營由一個戰地将領統率,整個戍軍由一名從将領中選出的戰地統帥控制。對戍軍的監督到那時為止隻由宦官負責,這時擴大到京師的官僚集團。

總之,朱祁钰建立了統一指揮制度,并且加強了京師武将監督戍軍的作用。

于謙北伐

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明英宗歸國,于謙、聶忠認為上皇雖回來了,但國恥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兩部人馬結怨已深,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讨他,以報複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景泰皇帝不準。又有楊俊(楊洪子)曾提議發兵征讨瓦剌,于謙不準。之後瓦剌出現内讧,也先被殺,對明朝已經構不成威脅,直到蒙古入套,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

景泰中,總兵石亨議将延綏一路營堡移從(秦)直道,以府谷堡移柴關故城等處,孤山、東村二堡移野蘆川,神木堡移楊家城,柏林、高家二堡移石落澗,雙山堡移直溪灘,榆林城移桦林白澗灘,響水、波羅二堡移白土窯,土門堡移白臘峰,大兔鹘堡移濫柴關,龍州城移北城,塞門堡移古窯,清邊營移蒯河,甯塞營移察罕腦兒等處,直與安邊、定邊相對。時亦以徙置煩勞,不果。

整頓軍隊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钰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薊州三地軍屯複墾。景泰三年(1452年),于謙提出“核丁法”,每年兩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聯合核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庫司設立“準樣圖”,明朝武器制造和發放有了标準管理。同時還清理了一批違法軍官。

經濟

發展經濟

經濟上朱祁钰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并且赈濟災民,安撫流民。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采辦,又下诏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治理水患

朱祁钰還派官員治理河患,消除水災,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主張朝廷撤出北京而失寵和此後擔任次要職務的徐有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詳細計劃,他被任命為佥都禦史,被派去進行修複工作。他乘小船四處考察,以确定主要的出事地點,然後制訂一項複雜的施工計劃,讓許多獨立的勞動隊在不同地點和不同的時間施工,結果他雇了5.8萬名勞工勞動500天以上,他的計劃不僅僅是修複破損的堤壩;一條幾乎長達100英裡的河渠被鑿成,這樣,黃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進而通過濟南府入海。為了保存大運河,他沿運河建成幾個集水池和水庫,它們裝有新式的水閘,以維持正常的供水。此外,他組成一個灌溉體系,使山東北部約200萬英畝的土地得到水源。整個體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并取得完全的成功。它在景泰七年(1456年)經受了災難性的洪水,并維持了34年。徐有貞受到厚賞,在景泰八年(1457年)被任命為副都禦史。

文化

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朱祁钰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博采有關輿地事迹﹐又命陳循﹑高谷﹑王文等總裁根據永樂年間集錄的地理之類的書籍、資料,編輯整理成書,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書成,名《寰宇通志》。朱祁钰親自作序,頒行天下。全書共一百一十九卷,分兩京、用布政司,司下轄府州縣,再分别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産、古迹、人物等三十門。系明代地方總志。

天順二年(1458年)﹐明英宗為不使朱祁钰有修志之美譽﹐以它“繁簡失宜﹐去取未當”為詞﹐命李賢﹑彭時等重編《大明一統志》﹐以傳後世。天順五年(1462年)四月,《大明一統志》成,即毀《寰宇通志》版,因而傳世甚稀,1947年﹐鄭振铎将其收入《玄覽堂叢書續集》印行。

景泰藍的盛行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制造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朱祁钰定年号為“景泰”,當下“景泰藍”中“景泰”之内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狹義概念,而被賦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而“景泰藍”的“藍”,也不單指藍色釉料,而是把所有的釉料統稱為“藍”,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點藍”、“補藍”、“燒藍”等行業特有名詞;并且,幾百年過去,景泰藍的工藝一直保持着傳統的純手工制作風格,它的掐(絲)、點(藍)、燒(烘燒)、磨(光)、鍍(金),環環相聯,渾然一體,相互輝映,形成曼妙的“五步曲”。

民族

從景泰元年(1450年)開始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導緻糧食産量減少,再加上貪官污吏的盤剝,西南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民變,朱祁钰啟用王翺擔任兩廣總督,平定當地的少數民族叛亂。

朱祁钰時期的基本問題是恢複穩定。軍隊的改革已經恢複了邊境的穩定。但是,15世紀50年代在内地省份出現了一連串少數民族叛亂。在長期受盜匪活動和地方非漢族居民動亂困擾的廣東和廣西,首先建立了一個由王翺領導的統一的指揮機構,在此以前,王翺先鞏固了東北邊境的防禦設施,後來成了吏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貴州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從景泰元年(1450年)至景泰三年(1452年),對貴州和湖廣省的瑤、苗少數民族進行鎮壓。景泰五年(1454年)四川南部發生起義,景泰七年(1456年)湖廣的苗族起義。

這種騷亂大部分限于南方的土著居住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起義,20世紀的曆史學家可能會把“平定”這些不安分的少數民族和反當局集團描繪為“無情的鎮壓”,而從中央政府的觀點看,這種“平定”卻是鞏固帝國以及建立有秩序的行政和漢族人統治的一個必要行動。

外交

由于朱祁钰和諸位老臣的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頹勢,國勢蒸蒸日上,當時的朝鮮、越南、暹羅、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向明朝進貢。

人物評價

總評

當明王朝面臨危難之際,朱祁钰重用于謙等大臣,反對南遷,高舉抗敵的旗幟,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抗擊并打敗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鞏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禍,功不可沒。同時,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将,在一定程度上恢複了朝野清明。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穩定,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績。已經當了八年皇帝,身份得到了全國的承認。

然而朱祁钰戀棧權位,不但不思迎回已經被架空為太上皇的明英宗,還把他軟禁于南宮,八年之間不得出入。同時執意廢掉侄兒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企圖讓自己的後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結果病笃之時,小人趁勢而發,倉促間,不能全賢名于一生,足可歎息,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總的來說,朱祁钰仍是一代明君。

史書評價

《明史》贊曰:景帝當倥偬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内深锢,朝谒不許,恩誼恝然。終于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曆代評價

明憲宗:“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于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議谥以聞。”“拔擢賢才,延攬群策。收既潰之士卒,卻深入之軍鋒。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嚴戰守之師,再遣奉迎之使。卒緻也先悔過,先帝回銮。尊養之禮有加,讒間之言罔入。始終八載,全護兩宮。仁恩覃被于寰區,威武奮揚于海宇。”

孫太後廢朱祁钰的诏書說:“……敗壞綱常,變亂舊制。放縱地淫亂、酗酒,信任奸人。毀壞奉先殿(皇家家廟)的偏殿建宮殿讓妖妓居住。玷污了緝熙殿作為受戒的場所來禮敬喇嘛。濫加賞賜、胡亂花費無度,橫征暴斂無休止。國庫空虛,海内困窮。不孝、不弟、不仁、不義,臭名昭著,神人共憤,上天震怒,屢次降下預兆,朱祁钰不知反省,拒絕進谏、文過飾非,造孽越來越厲害。……”

沈德符:“英主。”

彭時:“景泰數年中,敬禮大臣,寬恤民下,賞罰亦無甚失。”

王世貞:“太祖之後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德者孰不知孝宗乎,蓋猶有景帝焉。己庚之際,徵帝吾等披發左袵矣。其德如何,曰在知人,在安民。其不複辟者,理也。易太子者,情也。”

谷應泰:“景帝外倚少保,内信興安,狡寇危城,不動聲色。當時朝右,豈乏汪、黃;建炎踐祚,亦有宗、李。相提而論,景誠英主。而乃戀戀神器,則又未聞乎大道者也。”

李賢:“景泰淫蕩載度,臣民失望,一聞上皇複位,無不歡忭鼓舞;景泰時不孝于親,不敬其兄,不睦其室,至而朝廷之上怨恨憂郁之氣充滿,是以六七年間水旱災傷遍天下。天變于上,氣乖于下,一年甚一年。”

李惟桢:“景帝立而後睿帝得返,既已帝也。理天下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甯複俛首而為臣,以不還位咎帝,非也。”

章潢:頼天之靈,景皇知人善任,文武大臣,艱難宣力。禹鼎遄歸,堯封如故;彼亦散亂,叛殺相尋,我得甯輯。顧其書詞桀傲,使價驕淩。稍示包荒,治以不治。

談遷:“國家厄會,蓋莫若乙巳矣。閩浙瘡痍,黔粵嘯聚,天未厭亂,北狩随之。阊阖罹白登之困(劉邦的白登山之圍),象魏下陰山之悲,宗社絲髪,僅系景帝。當時六師新喪,九塞氣沮,南遷之議,獨徐珵乎。乃舍姬旦(周公)小節,紹少康(夏朝的少康中興)之舊勳,坐攝羣嚣,獨制長策。犬羊雖狺狺不休,我圻父是任,俾弭耳以退,皇靈遐暢,南北交捷。曾不捐漢繪之尺寸,費宋缗之毫纖,而虞淵返照,事同揖讓。尤恤饑拯溺,納谏信賢,嘉王竑,薄徐珵(徐有貞),具有神識。而或以太上事過責之,鬥粟尺布之謠,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論也。”

袁枚:“宣宗以社稷人民付正統,正統不能守;付景泰,景泰能守之。吾又讀《宋史》而歎明之不亡,非謙賢,實景泰之賢也。”

傅維麟:“帝為多難為之主,乃能任賢選将,而危如一發之宗社轉而為治。南征北拒,天柱弗搖,雖臣之功,帝可謂明于知人者矣。英宗不複腼然于天下臣民之上。而帝卒,傳位皇太子,雖古誼辟何以加焉。卒之聞鐘鼓則曰:“吾兄好。”悲夫。焦勞固圉,神器有歸,厥功豈細哉。”

孟森:“景帝之于上皇,始終無迎駕之說緻也先,其不欲上皇之歸,自是本意。但其阻上皇之歸,乃縱令諸将奮勇禦敵,而不與敵和,使敵失貢市之利,則愈阻駕返而敵之送駕愈急矣。英宗被虜而明猶全盛,景帝之不負祖業,不涉陰險,實明宗社之福也。”

萬斯同版《明史》曰:帝初以于、石之略安定邦家,是矣。然而東朝之易,南城之锢,得無已甚乎。迨遘厲虐疾人心皇皇,而儲位不定。嗚呼,此乾坤何等時也。且夫迎立襄邸有密謀矣,複沂王故物登諸公奏矣。金牌符勅之舉與宣廟冢孫之議盈廷且啧啧聚訟矣。則夫上皇複辟甯獨非意中事乎。乃帝猶舉疾齋宮若罔聞知,胡為者洎于發處。西内一息彌留而讒構交作鮮克有終,豈非當斷不斷之故與噫。

吳晗:“景帝是個好皇帝,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劍橋中國明代史》:景泰時期,即明景帝統治時期(1450年—1457年),普遍地被人們判定為恢複了穩定、由幹練的大臣們卓有成效地治理、進行合理的改革以及為北京和北方邊境制定正确的防禦政策的時期。傳統的曆史學家也判定,與前十年邪惡無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國事搞得一團糟的情況相比,它的政府要受到贊譽。但是新政體不僅僅是一個從宦官統治向官僚恢複權力的過渡。至少在景帝統治的初年,新的改革受到以興安為首的高級宦官的支持,而且是與任何官僚或将領一樣熱誠的支持。更确切地說,新政體的力量必須被看成是“民族覺醒”的結果,即在土木災禍之後人們對國家需要進行徹底重建的普遍認識。

家庭成員

先輩

高祖:朱元璋,明太祖。

曾祖:朱棣,明成祖。

祖父:朱高熾,明仁宗。

祖母:張氏,誠孝昭皇後。

父親:朱瞻基,明宣宗。

生母:吳賢妃,孝翼太後。

後妃

汪皇後(1427年―1506年),結發妻,景泰三年(1452年)因反對立朱見濟為太子之事而觸怒景泰帝,被廢。明英宗複位後重新承認其為朱祁钰的正室,複稱郕王妃,得到孫太後、錢皇後和明憲宗朱見深的照顧。明武宗時,追封“貞惠安和景皇後”,南明弘光帝即位,加谥号“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聖景皇後”。

杭皇後,景泰帝側室,即位後封為貴妃,後冊為皇後,景泰七年(1456年)崩,谥“肅孝皇後”。明英宗複位,廢皇後谥号,毀其陵墓。明代隻承認汪氏為景泰正室,無一朝承認杭氏。

唐貴妃,景泰七年(1456年)封"皇貴妃",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貴妃,寵冠後宮,被逼殉葬。

李賢妃,谥号“恭靖賢妃”。生平不詳,名号出自《明書》。

李惜兒,原為妓女,入宮受寵。

子女

兒子

懷獻太子朱見濟(1448年8月1日—1453年3月21日),朱祁钰長子,母為杭皇後。朱見濟在正統十三年(1448年)七月初二日出生,景泰三年四月乙酉(1452年5月11日)立為太子,次年十一月辛未(1453年12月18日)夭折,谥号懷獻太子。天順元年(1457年),追廢為郕王世子。直至南明滅亡,朱見濟也沒再被承認為太子。

女兒

兩女皆為汪後所生:

其一固安公主(1449年—1491年),名諱不詳,據《固安郡主圹志》記載:“郡主諱”,但“諱”字後沒有刻名字。明景帝朱祁钰的嫡長女,生母汪皇後(孝淵景皇後)。公主生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正月二十七日巳時,當時朱祁钰身份是郕王,她封為固安郡主。朱祁钰即帝位後,景泰初年封為固安公主。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複辟,被廢去了公主封号,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十日複封固安郡主。公主的母親汪氏在景泰三年就被廢黜,英宗複辟後汪氏帶着兩個女兒住回原來的王府,日日念佛。公主受母親影響,也日日吃齋念佛。明憲宗成化年間,公主年已長,憲宗以閣臣奏,于成化五年十一月下嫁宗人府儀賓王憲,禮儀視公主,以故尚書蹇義賜第賜之。固安公主是明代僅有的一位被降稱郡主的公主。公主薨于弘治四年二月十一日,葬儀視公主。在今北京八大處出土了郡主的墓志。《明故固安郡主圹志銘》記載:明弘治四年(1491年)五月九日“葬于翠微山之原”。

《固安郡主圹志》:

郡主諱□□,恭仁康定景皇帝之女,母妃汪氏。正統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巳時生。成化六年二月初十日,封為固安郡主,下嫁宗人府儀賓王憲。弘治四年二月十一日亥時薨,享年四十三歲。訃聞,上哀悼,賜棺椁、齊糧、麻布,命司禮監左監丞王珎董喪事,遣官緻祭。仍命内官監辦喪儀、工部營葬域,恩典皆從厚。聖慈仁壽太皇太後、皇太後、中宮,在京親王、公主,皆遣祭彥。嗚呼。郡主為國懿親,早膺封命,勤儉孝敬之德,柔嘉淑慎之儀,著聞宮壺,壽雖不遐,而休光慶澤,異于等夷,可謂生榮死哀者也。子男:王道。弘治四年五月初九日辰時,葬翠微山之原。爰述其概,納諸幽圹,用垂不朽雲。

另一女封号不詳,年紀比固安公主小,稍長齋素,矢不下嫁。

陵寝墓地

朱祁钰死後,明英宗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以親王禮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不僅有貶谪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明英宗令廷臣議王妃之殉葬。議及汪皇後,被李賢及太子谏止。後以皇貴妃唐氏殉葬。

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以其叔叔“戡難保邦,奠安宗社”,于國有功,追複其皇帝身份,接着命有司繕修陵寝,其祭飨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然陵寝雖略有增飾,但憲宗一則不能大改父皇生前施政,二來與景帝因廢立之事亦存芥蒂,故而景泰陵未砌寶城未建明樓,地勢亦偏處狹隘氣脈不佳,屋瓦仍按王陵級别覆以綠瓦,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立于陵宮門外偏東的位置,徒具帝陵之名,實際上仍是一座王陵的規格。嘉靖時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還把綠瓦統一換成了隻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泰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至昭宗朱由榔,傳了20位皇帝。太祖葬于南京孝陵,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不知所蹤。明英宗奪門之後,廢掉了代宗皇帝身份,将其修建的陵寝廢棄(今朱常洛慶陵),因而其沒有葬帝陵。

“文革”中,景泰陵遭到破壞,陵冢被平毀,陵碑被推倒,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史書記載

《明史·本紀第十一·景帝》

《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

《明通鑒·卷二十五》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三》

上一篇:REMI

下一篇:梅原裕一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