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

南宋著名理學家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别号紫陽。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也是儒學的轉折點。
    本名:朱熹 别名:紫陽,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字: 号: 所處時代:中國(南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 主要作品:《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晦庵詞》 主要成就: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 中文名:朱熹 籍貫:中國江西婺源縣(今屬江西上饒市)人 性别:男 民族:漢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130年9月15日 去世年月:1200年4月23日 職業:思想家,哲學家,命理學家、教育家 政黨:客觀唯心主義 代表作品:《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晦庵詞》 别稱:一字仲晦,号晦庵 字号:元晦 出生時間:1130年9月15日 去世時間:1200年4月23日 谥 号:文,又稱朱文公

簡介

朱熹江西婺源(今屬江西上饒市)人,南宋時期的理學家和教育家。父親朱松是嶽飛、秦桧同時人,曾得充福建政和縣尉小官,攜全家赴任,後調任尤溪縣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劍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主張抗金,并強調備戰。被主和派韓侂胄等目為“僞學”。平生廣注儒學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均有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颢、頤)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起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學派。其學認為:理、氣不能相離,“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又斷言:“理在先,氣在後”;“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

”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欲”,服從“天理”。教學授徒五十馀年,認為“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緻精;而緻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宮便殿奏劄二》)。又提出對自然變化的科學見解,如關于陰陽二氣的宇宙演化說,如從高山上殘留的螺蚌殼論證地質變遷(原為海洋)說等。

其學說在明清兩代被确立為儒學正宗,并影響至日本等國,如日本德川時代,“朱子學”頗為流行。其博覽和慎思精神,對後世學者影響至深。所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後人所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

紹興十七年秋中舉人,次年春登進士,先後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學博士、朝奉郎、朝散郎,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書省秘書郎、知南康軍、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直秘閣、薄提刑、江東提刑、秘閣修撰、江東轉運使、漳州知府、湖南轉運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撫、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

生平事迹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颢、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複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緻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

在石鼓書院複興後,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後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書院内,使“石鼓有聲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監南嶽廟,但都隻是遙領食俸,并未親臨南嶽。

紹興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再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裡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紹熙間(1190~1194),朱熹應在祥芝芝山講學的著名學者邱葵的邀請,到芝山遊覽,與邱葵互相唱和,并留下題詠芝山的詩文,其詩曰:“床頭枕是溪中流,井底泉通石下池。宿客不懷過鳥語,獨聞山雨對花時。”後人将此詩刻石立碑于芝山上。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

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後,村民便将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朱熹還先後到過樂安、金溪、東鄉等地。在樂安流坑為村口“狀元樓”題寫了匾額。應陸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書院講學,并書“一家兄弟學,千古聖賢心”相贈。在東鄉路過潤溪(水名)時,留有《過潤溪》詩。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7)诏賜遺表恩澤。淳熙九年,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特建南湖書院(今富奇汽車廠址),以紀念朱熹。

朱熹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标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标準,即“天理”。隻有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在理,滅人欲”。這就是朱熹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核心。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與當時著名學者陸九淵相會于江西上饒鵝湖寺,交流思想。但陸屬主觀唯心論,他認為人們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張“發明本心”,即要求人們自己在心中去發現真、善、美,達到自我完善。這與朱的客觀唯心說的主張不同。因此,二人辯論争持,以至互相嘲諷,不歡而散。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鵝湖會”。從此有了“理學”與“心學”兩大派别。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朱熹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

(一)講求格物緻知之學

(二)罷黜和議

(三)任用賢能

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臨安,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面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

’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内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複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禦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内(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金朝打壓宋朝,隆興協議之後,宋金結為侄叔,關系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裡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并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诏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盡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隐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并制定一整套學規。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于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儒家思想成為全面控制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職于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複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嶽麓書院。使之與白鹿洞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于在建陽家裡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

仕途生涯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時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并農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随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階級矛盾激化。為此,朱熹提出“經界”,即核實田畝,随地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民負擔,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後者的強烈反對。“經界”終于未能推行,朱熹憤怒不已,辭職離去,以示抗議。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杭州,入對七劄,陳述時弊。到職後,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污吏的劣迹,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僞學”,朱熹被解職還鄉。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贛縣)江州(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面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後受當時南宋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南宋甯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内部團結的希望。朱熹為甯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借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于使甯宗不滿,加以幹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受韓侂胄排擠被罷相位,韓勢盛極一時。韓因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于是發動了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慶元二年葉翥上書,要求把道學家的書“除毀”,科舉取士,凡涉程朱義理不取。由于朱熹勾引兩個尼姑當自己小老婆的事情暴露(恐為栽贓),監察禦史沈繼祖乘機指控朱熹十罪,請斬。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僞學”,朱熹被斥為“僞師”,學生被斥為“僞徒”。甯宗一改舊态,下诏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僞學”之士。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

1、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

2、理是事物的規律。

3、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隻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别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産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态。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

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态,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着頓變,頓變中滲透着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緻知論

朱熹用《大學》“緻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讨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則知之益明”。

在“知”“行”關系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後”。朱熹的知行觀,是指儒家的個人道德修養和實踐。由于道德實踐需要封建倫理指導,因此“知為先”。又因封建倫理不能隻流于空談,所以“行為重”。“知先”“行重”是實踐道德的兩個方面,有其内在的邏輯一緻性。如果從認識的角度看,“知先行後”颠倒了主次關系。認識來源于實踐,知行之間應以“行”為第一性。“知為先”的主張顯然是錯誤的。至于所謂“行為重”,雖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強調的也隻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個人道德實踐。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

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禀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恻隐、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

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讨了天理人欲問題。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欲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美學思想

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含有藝術美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統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讨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系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系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學術影響力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标志着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态。元朝皇慶二年(1313)複科舉,诏定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标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兩宋時期,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

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

其門人黃斡曾總結曰:“繼往聖将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辟異端之論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狀》)又曰:“自周以來,任傳道之意,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日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緻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宋元學案晦翁學案》)這些評價雖屬溢美之辭,但真實地反映了朱熹在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

朱熹死後,被谥為“文公“,贈寶谟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自元朝始,朱熹關于經學注釋著作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并提,稱為“朱子“。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朱熹之言,則成為不能更改的、絕對的權威。易學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于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笃信和诠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學”和“先天之學”在學界的地位而為後世大多易學家所認可。

主要著作及詩集

其著作有《周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注辨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等。此外,還有《文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閡人輯錄的《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其易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義》、《易學啟蒙》、《朱子語類》等書中。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博學多識,著述豐富,對中國思想文化有極大的影響。《朱子全書》共27巨冊,共約1436萬字,23604頁。是一個多産作家。

其主要詩集有

鹧鸪天宋•朱熹

脫卻儒冠著羽衣。青山綠水浩然歸。看成鼎内真龍虎,管甚人間閑與非。生羽翼,上煙霏。回頭祗見冢累累。未尋跨鳳吹箫侶,且伴孤雲獨鶴飛。

鹧鸪天宋•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長蓑短笠任陰晴。鳴桡細雨滄洲遠,系舸斜陽畫閣明。奇絕處,未忘情。幾時還得去尋盟。江妃定許捐雙佩,漁父何勞笑獨醒。

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泛舟宋•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好事近宋•朱熹

春色欲來時,先散滿天風雪。

坐使七閩松竹,變珠幢玉節。

中原佳氣郁蔥蔥,河山壯宮阕。

丞相功成千載,映黃流清徹。

浣溪沙宋•朱熹

壓架年來雪作堆。珍叢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卻恐陰晴無定度,從教紅白一時開。

多情蜂蝶早飛來。

九曲棹歌宋•朱熹

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岩鎖翠煙。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

道人不作陽台夢,興入前山翠幾重。

滿江紅宋•朱熹

秀野詩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駕、朱門舊隐,綠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開瑤席。更流傳、麗藻借江天,留春色。過裡社、将兒侄。談往事,悲陳迹。喜尊前現在,鏡中如昔。兩鬓全期煙樹綠,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歸來,歡何極。

念奴嬌宋•朱熹

臨風一笑,問群芳誰是,真香純白。獨立無朋,算隻有、姑射山頭仙客。絕豔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應笑俗李粗桃,無言翻引得,狂蜂輕蝶。争似黃昏閑弄影,清淺一溪霜月。畫角吹殘,瑤台夢斷,直下成休歇。綠陰青子,莫教容易波折。

菩薩蠻宋•朱熹

暮江寒碧萦長路。路長萦碧寒江暮。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薩蠻宋•朱熹

晚紅飛盡春寒淺。淺寒春盡飛紅晚。尊酒綠陰繁。繁陰綠酒尊。老仙詩句好。好句詩仙老。長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長。

水調歌頭宋•朱熹

長記與君别,丹鳳九重城。歸來故裡,愁思怅望渺難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煙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徑須醉,無事莫關情。尋梅去,疏竹外,一枝橫。與君吟弄風月,端不負平生。何處車塵不到,有個江天如許,争肯換浮名。隻恐買山隐,卻要煉丹成。

水調歌頭宋•朱熹

富貴有馀樂,貧賤不堪憂。誰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何似鸱夷子,散發弄扁舟。鸱夷子,成霸業,有馀謀。緻身千乘卿相,歸把釣漁鈎。春畫五湖煙浪,秋夜一天雲月,此外盡悠悠。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

水調歌頭宋•朱熹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題榴花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颠倒蒼苔落绛英。

西江月宋•朱熹

睡處林風瑟瑟,覺來山月團團。身心無累久輕安。況有清池涼館。句穩翻嫌白俗,情高卻笑郊寒。蘭膏元自少陵殘。好處金章不換。

西江月宋•朱熹

堂下水浮新綠,門前樹長交枝。晚涼快寫一篇詩。不說人間憂喜。身老心閑益壯,形癯道勝還肥。軟輪加璧未應遲。莫道前非今是。

憶秦娥宋•朱熹

梅花發。寒梢挂著瑤台月。瑤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時節。野橋流水聲嗚咽。行人立馬空愁絕。空愁絕。為誰凝伫,為誰攀折。

憶秦娥宋•朱熹

雲垂幕。陰風慘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瓊玖,一空鸾鶴。征車渺渺穿華薄。路迷迷路增離索。增離索。剡溪山水,碧湘樓閣。

鹧鸪天宋•朱熹

暮雨朝雲不自憐。放教春漲綠浮天。祗令畫閣臨無地,宿昔新詩滿系船。青鳥外,白鷗前。幾生香火舊因緣。酒闌山月移雕檻,歌罷江風拂玳筵。

傳說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蔔者說:“富也隻如此,貴也隻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後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響。

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閣受命巡視台州時,上書彈劾前太守唐促友“違法擾民,貪污淫虐,蓄養亡命,偷盜官錢”,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權奸,連上書十次,終于罷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職。并上奏朝廷,指出當時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達四肢,無一毛一發不受病者”,提出“輔翼太子,選任大臣,振舉綱紀,變化風俗,愛養民力,修明軍政”六策。

朝廷識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辭不受,緻志于理學。先後主管台州崇道觀、武夷山沖佑觀、華州雲台觀、西京崇福宮、西太一宮、南京鴻慶宮,講學廬山白鹿洞書院,著書立說。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庫全書》的有四十部。其哲學思想發展了“二程”(程灏、程頤)關于理學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裡。

慶元三年,韓佗胄擅權,排斥趙汝愚,禁道學,朱熹受牽連被斥“十罪”,革職回家,于慶元六年三月去世,終年七十一歲。朱熹死後,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寶慶三年贈“太師”、封“信國公”,紹定三年封“徽國公”,鹹淳五年诏賜“文公阙裡”于婺源。元至正元年诏立“徽國文公之廟”。崇祯十五年诏稱“先儒朱子”(後改稱“先賢”),列為于漢唐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賢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廟春秋祭祀。

人物故事

朱熹受教于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于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參劉子、劉勉子、胡憲等人,這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于道學,同時于佛學也有濃厚興趣。

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鎮是朱熹幾近終生的居住地,也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朱熹在此生活、著書、講學長達40餘年,留下不少具有較高價值的文物和文化遺迹。

小學生聽着朱熹故事長大

順着小橋,是一溜竹栅欄,正面是“理學聖地”牌樓。半畝方塘旁,幾名十來歲的孩子正圍坐在朱子像旁,一聽問“紫陽樓”,馬上就拉着記者的手蹦跳着走到一個石碑前,指着石碑上的字自豪地說:“這就是朱爺爺住過的地方。”

這幾個孩子是五夫鎮朱子學校四年級的學生。小小年紀就念“朱子家訓”,村裡人從小就給他們講朱熹的故事,他們是在紫陽樓外的院落裡嬉戲長大的。孩子們對朱熹的故事知道得真不少:朱熹的父親朱松病故臨終時,把朱熹母子托付給生前的好友劉子羽,朱熹和母親就住到了這裡,一住就是幾十年。如今,紫陽樓會開“國文”興趣小組,念詩,讀經,背“朱子家訓”。一個叫俞炫的孩子,還很得意地給記者背誦了幾句古詩。

孩子們管朱熹親切地叫“朱爺爺”,因為這裡的祖祖輩輩就是這樣叫過來的。他們摸着“朱爺爺”的銅像,偶爾頑皮地扯一下“朱爺爺”的胡子,一派親昵的樣子,穿越了700餘年的時空界限。

紫陽樓管理員父子都非常熟悉朱子

翠屏山下,潭溪旁,一溜黛瓦白牆掩映在綠陰叢中,這就是朱子故居紫陽樓。朱熹在此定居40年,著書立說,并在“韋齋”坐而論道,留下許多千古佳話。紫陽樓前,左有小橋與數株古樟、紅豆杉。朱熹當年手植的古樟高聳蒼勁,老枝縱橫。屋前潭溪如帶,方塘連田。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雖然沒念多少書,但朱子的詩卻是信手拈來,通過這位年過半百的紫陽樓的管理員姜大爺的口,一段曆史再次呈現在我們面前。“朱熹理學來源于源遠流長的中華古文化,成為繼孔子之後的儒學集大成者。以朱熹為代表,在武夷山中與五夫結廬講學聚徒傳道的一批理學家,把當時福建推到了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地位。朱熹的《四書集注》及朱子學的經學注釋,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如今,朱熹的影響越來越大,朱子後裔遍布各地,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等就是朱熹的後代,甚至不乏韓國政界要人。

姜大爺驕傲地說,他們父子在五夫鎮對朱熹的了解堪稱第一。他的兒子姜立煌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文人,姜立煌從小自學朱熹理學,即将出一本《朱熹在五夫》的書。

姜大爺說,尊師重教、詩書傳家是五夫尋常百姓的一大傳統,僅鎮政府所在地的四五百戶人家中每年就有近20人考上大專院校,濡染了五夫宋儒鼎盛期幾許文化氣息。今年武夷山的高考狀元就出在五夫,就是朱子學校畢業的,現在在北京大學。

朱子巷誦出玄理妙思的老巷

在五夫鎮,還有一條鋪滿鵝卵石的小岔巷,名為朱子巷。一路走過,處處可見宋代的古建築。朱熹寓居紫陽樓時,每次外出講學、會友都要經過這條小巷,不知曾有多少玄理妙思從窄巷湧出。已有近千年曆史的興賢古街,牌坊林立,石坊門上镌刻着“紫陽流風”“鄒魯淵源”等曆史名人手書的橫額。除了當年朱熹為赈濟災民而建的朱子社倉外,還有一大勝景就是朱熹講學的興賢書院,一磚一瓦,都滲透着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

據說這裡幾乎每家都挂着朱子的“四大之本”,即“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不少人家裡還挂着朱熹的畫像。

有個女孩子還帶着記者到興賢書院,指着左右牆角說那是大小官帽,指着地上一個錢狀的石頭說,那是銅錢。因為以前經常到裡面看書,即使是大門緊閉,她也能隔着門透過門縫講清楚裡面的陳設。

朱子學校發揚光大朱子理學

五夫鎮的孩子幾乎都在朱子學校念書,朱子的後代就是這所學校的名譽校長。走進校園,綠樹環抱,幽靜整潔。學校的占校長是兩年前從其他地方調過來的,他說,一到五夫鎮,感覺這裡的孩子特勤奮好學,對于朱子等曆史名人了解得也比較多。

按照省教育廳規定,各地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安排一些校本課程作為課改的内容。朱子學校也是兩年前剛改的名字,就是希望能把朱子理學發揚光大。現在學校裡的孩子們,一二年級的老師就把朱熹的故事、朱熹的詩句編成連環畫給孩子們看,培養孩子的興趣。三四年級開始接觸朱熹的詩詞。五六年級開始讓孩子對朱子的理學有一定的了解。

如今,這裡将要建起一座朱子樓,不久的将來,華東師範大學的教授就會來到這裡,給孩子們講授朱熹的故事和他的理學思想。朱子故裡,與朱子有着血緣關系的地方,國學本該在這裡發揚傳承。

相關評價

清朝以後,反理學的态勢一度形成。顔元力反程朱的守靜與虛學,他說:朱子學術不過是“禅宗、訓诂、文字、鄉願四者集成一種人”“如其辟佛、老,皆所自犯不覺”,“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做弱人病人無用人,皆晦庵(朱熹)為之也!”,又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無異于半日當和尚,半日當漢儒,試問一日十二時辰,哪一刻是堯、舜、周、孔?”又說:“終日兀坐書房中,萎惰人精神,使人筋骨皆疲軟,以至天下無不弱之書生,無不病之書生,生民之禍,未有甚于此者也。”

黃斡為朱熹寫行狀,曾總結曰:“繼往聖将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辟異端之論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又曰:“自周以來,任傳道之意,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日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

全祖望稱:“緻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

五四新文化運動激烈批評了程朱理學,認為是封建主義的代表,中國進步的思想障礙。

有人認為:後世對理學的多數批評不能歸與朱熹,應該由理學末流與朝廷的禦用學者來承擔。

名言

1、憶秦娥梅花發,寒梢挂著瑤台月。瑤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時節。野橋流水聲嗚咽,行人立馬空愁絕。空愁絕,為誰凝伫,為誰攀折。

2、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語錄

3、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4、涵養緻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緻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語錄

5、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6、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

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語錄

8、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綠,門前樹長交枝。晚涼快寫一篇詩,不說人間憂喜。身老心閑益壯,形臞道勝還肥。軟輸加璧未應遲,莫道前非今是。

9、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10、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亵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

11、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12、菩薩蠻晚紅飛盡春寒淺,淺寒春盡飛紅晚。尊酒綠陰繁,繁陰綠酒尊。老仙詩句好,好句詩仙老。長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長。

13、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

14、朋友,以義合者。

15、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宋朱熹讀書之要)——朱熹名句

16、水調歌頭不見嚴夫子,寂寞富春山。空餘千丈危石,高插暮雲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兩忘身世,來把釣魚竿。不似林間翮,飛倦始知還。中興主,功業就,鬓毛斑。馳驅一世豪傑,相與濟時艱。獨委狂奴心事,不羨癡兒鼎足,放去任疏頑。爽氣動心鬥,千古照林巒。

17、青玉案雪消春水東風猛。簾半卷猶嫌冷。怪是春來常不醒。楊柳堤邊,杏花村裡,醉了重相請。而今白發羞垂領。靜裡時将舊遊省。記得孤山山畔景。一灣流水,半痕新月,畫作梅花影。

18、思索,譬如穿井不懈,便得清水

19、百學須先立志

20、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笃志虛心,反複詳玩,為有功耳。

21、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态者,賤莫甚。居家戒争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淩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

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谮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

之不是,須平心遭暗想。

22、菩薩蠻暮江寒碧萦長路,路長萦碧寒江暮。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正能量)

23、鹧鸪天已分江湖寄此生,長蓑短笠任陰晴。鳴桡細雨滄洲遠,系舸斜陽畫閣明。奇絕處,未忘情,幾時還得去尋盟。江妃定許捐雙佩,漁父何勞笑獨醒。

24、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

25、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26、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

27、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28、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29、鹧鸪天暮雨朝雲不自憐,放教春漲綠浮天。隻令畫閣臨無地,宿昔新詩滿系船。青鳥外,白鷗前,幾生香火舊因緣。酒闌山月移雕檻,歌罷江風拂玳筵。

30、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朱熹

31、熟讀之法,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名句

32、百學須先立志。

上一篇:陸焉識

下一篇:阮星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