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稱霸的五個諸侯
春秋五霸,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曆史上稱為春秋時期,從此以後,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争奪霸權,互相征戰,争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春秋五霸 起止時間: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時期:春秋時期 時代人物: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簡介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曆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并,到後來隻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争奪霸權。曆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

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于内亂後,小白與公子糾争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曆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内亂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晉文公

晉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晉獻公之子,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于結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轸、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呂、侶)。楚穆王之子。中國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時期,先後有五位君主稱霸,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産最豐,文化最盛。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楚莊王于公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聲色,荒于政事,并下令拒絕一切勸谏,違者“殺無赦”。大臣伍舉冒以隐言進谏,稱楚國高地有一大鳥,栖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什麼鳥,當時莊王即位已經第三年,莊王知道伍舉在以大鳥諷喻自己,于是回答說,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然而此後數月,莊王依然如故,仍舊以淫樂為好,大夫蘇從冒死再次進谏,莊王終于聽從勸告,奮起圖治,誅殺小人,任用賢良,使得楚國國力日益強盛。

楚莊王先後任用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頓内政,厲行法制,百姓安居樂業,兵力日益強盛,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為莊王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由于莊王日後取得豐碩業績,确應驗其所言“三年不鳴,鳴必驚人”,後世稱為“一鳴驚人”。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争霸。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谥号莊,葬于紀山。

宋襄公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為宋國君主,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為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華元、華椒和樂祁。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内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前638年宋與楚戰于泓水之戰(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次年因重傷而卒,葬于襄陵,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秦穆公

秦穆公是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一作秦缪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當中高度認可的春秋五霸之一。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繼位,繼位後任用百裡奚、蹇叔為謀臣,勵精圖治,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滅亡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幫助晉懷公回國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幫助晉文公回國即位,實現秦晉之好。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經曆“崤之戰”和“彭衙之戰”的慘敗,東進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發展,任用由餘為謀士,逐漸滅掉戎人國家,受到周天子賞賜金鼓,繼續攻打蜀國和關西(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裡,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稱霸西戎,對秦國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谥号為穆(一作缪)。

吳王阖闾

阖闾(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阖廬,姓姬名光。春秋時吳國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

姬光乃吳王諸樊之子,前514年,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改号“阖闾”。又使要離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以絕後患。

前506年,阖闾重用大臣孫武、伍子胥等為将,聯合唐、蔡二國攻楚,破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國幾乎滅亡。此時,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其父兄伍奢、伍尚之仇。

前505年,越國趁吳軍在楚,國内空虛,伐吳;秦國出兵救楚;阖闾弟夫概自立為王。阖闾退回吳國。

前496年,阖闾攻越,戰于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越軍采取偷襲戰術,阖闾中箭,傷腳大拇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

越王勾踐

勾踐(?-前464年),姒姓,本名鸠淺(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史記索隐》引《紀年》作菼執,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槜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于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範蠡、文種,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複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為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促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遷都琅琊(今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區夏河城),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上一篇:劉徹

下一篇:武國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