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縣

昌都縣

西藏自治區地級市
昌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雲南省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市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市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
    中文名:昌都市 外文名:Changdu、Qamdo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540300 行政區類别: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西藏自治區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區東部 面積:10794.4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1市轄區、10縣 政府駐地:卡若區 電話區号:0895 郵政區碼:854000 氣候條件:藏東南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嘎瑪寺、強巴林寺、谷布神山 機場:昌都邦達機場 火車站:昌都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行政區劃

全縣轄3個鎮、12個鄉:城關鎮、俄洛鎮、卡若鎮、芒達鄉、沙貢鄉、若巴鄉、埃西鄉、如意鄉、日通鄉、柴維鄉、妥壩鄉、嘎瑪鄉、面達鄉、約巴鄉、拉多鄉。共有9個居委會、206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曆史沿革

吐蕃時期(公元7-9世紀),昌都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n

公元13世紀,元朝将西藏歸于中國版圖後,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設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帥府。n

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後,昌都也受固始汗的統治。n

清朝(1616-1911年)在這個地區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轄其地,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管理。清朝還在昌都設立了糧站,委派糧台、遊擊等文武官員駐守昌都,并從四川、雲南派有制兵130名駐紮昌都,傳遞谕旨奏折,保護昌都寺大活佛和糧台。清末趙爾豐在昌都地區的一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昌都地區改稱川邊。n

民國(1912年)以後,是西康省的一部分。n

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其改稱為朵麥地區,設立了“朵麥基巧”,劃昌都為25個宗。n

1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并下設3個管轄區,即昌都解放委員會直轄13個宗、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所轄10個宗和波密地區第二辦事處所轄3個宗及鹽井、察隅共28個宗,直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管轄。

1955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後,昌都地區則劃規其管轄,1960年初設昌都地區行署。地區行署駐昌都鎮。n

2014年10月,國務院批複撤銷昌都地區和昌都縣,設立地級昌都市和卡若區,以原昌都地區的行政區域為昌都市的行政區域。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銅、鉛、鋅、砷、螢石、石灰岩、石帝、鹽泉等。

土地資源

昌都土地資源的總體比例是:五分草地三分林,暫不宜利用的有二分。全區土地總面積為16301萬畝,其中牧草地面積8433萬畝,占全區土地資源總面積的51.74%,人均占有草地面積156畝。雖然草地面積大,但質量差,主要是天然草地。好的和比較好的一、二等草地僅占草地面積的52.5%。

由于土地質量較差,在區域性氣候條件下,牧草生長緩慢,低矮,稀疏,覆蓋率隻有30%—70%,載畜量受到限制,草畜矛盾突出,因此制約了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林地面積4464萬畝,占全區土地資源總面積的27.4%,人均占有林地面積82.7畝,其中灌木林占37%。人均占有耕地1.5畝,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帶的隻占31%,而分布在海拔3700—4300米高原上的占69%。二、三等耕地占25.7%。昌都還有暫不宜農牧林的土地,占全區土地資源總面積的19.7%。其中有裸岩地、砂地和礫石地;還有的土地海拔太高,開發難度大,無法改良利用。n

森林資源

昌都地區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是西藏第二大林區,現有林地142萬公頃。灌木林21·7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1.71%,木材蓄積量達3·64億立方米。昌都地區藥材資源豐富。擁有各類藥材1200多種,其中可利用藥材750多種,被譽為“藏醫藥的故鄉”。當地産藥蟲草、貝母、紅景天、黃連、藏紅花等。名貴藏藥珍珠七十味、仁青常覺、腹中寶等部分産品獲國家級省、部級名優獎,暢銷全國30個省市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江達縣地處東經97°15′~98°53′,北緯31°~32°36′。縣域東西最大距離28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27千米,總面積13164.09平方千米,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昌都市西北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距拉薩1170千米,距成都1070千米。n

地形地貌

江達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現傾斜,為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帶,最低海拔2800米,最高海拔5436米。平均海拔約3800米,高差有2636米。海拔較低的東南部農業區内,生長着大面積的森林,是農、林、牧多種經營的優勢地帶,在中國雪域高原的東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之中。

氣候

江達縣年平均溫差大,太陽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最高溫度28℃,最低溫度-15℃。年平均氣溫4.5℃。1月份平均氣溫約-5℃,7月份平均氣溫13.2℃。無霜期平均為60--80天,日均氣溫5℃以上持續期150--170天,日均氣溫0℃以上持續期200--250天。平均年降水量549毫米。日照時間長,年溫差小而日溫差大,幹季雨季分明,雨熱同季。

水文

江達縣以金沙江流域為主,金沙江分布于江達縣東北、東南部;字曲河和獨曲河分别流入金沙江;

人口民族

截止2004年底,昌都縣總人口12.48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為6.68萬人。藏族占總人口的92%,其他還居住着漢、回、苗、蒙古、洛巴、門巴等21個兄弟民族。

全縣地域面積為10652平方公裡,其中有草場面積963.8萬畝,耕地面積8萬畝,森林面積495萬畝。地域廣闊,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裡平均均為11.72人。

經濟概況

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縣便一直是昌都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以昌都鎮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緬甸及雲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

财貿金融

全縣年均财政收入1372萬元(含增值稅);稅收1168萬元,建有飲食、服務等1604個行業,從業人員586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32個,集體所有制8個,個體1564個,全年社會銷售額達31660餘萬元。實現利潤6711.92多萬元。城中心有集貿市場5處,年均成交額18998萬元以上。縣内有農業銀行營業中心2處,建行營業中心1處,信用社10家,擁有各項建設事業得以迅猛發展的雄厚實力。

特色經濟

昌都縣特殊的地質、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決定了在縣境内蘊藏着豐富的藥用資源和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是一個豐富的自然寶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