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蟲病

旋毛蟲病

由旋毛線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
旋毛蟲病(trichinosis)是旋毛形線蟲(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因生食或未煮熟含有活的旋毛蟲幼蟲而感染。主要臨床表現有胃腸道症狀、發熱、眼睑水腫和肌肉疼痛。本病于1828年在倫敦首次發現人體病例。我國在1881年發現廈門豬旋毛蟲感染,首例患者于1964年發現于雲南。近年來國内許多省、市發現本病,甚至有暴發流行的報告。
  • 中文名:旋毛蟲病
  • 外文名:trichinelliasis
  • 别名:
  • 常見病因:旋毛蟲寄生人體
  • 常見症狀:胃腸道症狀,發熱,眼睑水腫和肌肉疼痛

概述

旋毛蟲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線蟲(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流行于哺乳類動物間,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蟲包囊的豬肉等而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腸道症狀,發熱,肌痛、水腫和血嗜酸粒細胞增多等。

簡介

旋毛蟲病(trichinosis)旋毛線蟲寄生于人體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假旋毛線蟲也可引起。成蟲寄生于小腸上部的粘膜上皮層内,雌蟲受精後産卵,蟲卵在其子宮内孵化為幼蟲,幼蟲排出後即鑽入淋巴管或小靜脈并随體循環到達全身各處,主要在橫紋肌,尤其是膈肌、舌肌及其他活動較多的肌肉内成囊,其囊壁由宿主的組織反應形成,囊内幼蟲可存活多年,但成蟲壽命僅1個月左右。鼠、豬、犬、野豬、熊等均可為貯存宿主,人們常因進食不熟的帶蟲豬肉或其他肉而受感染。

臨床征象分為3期,腸期為幼蟲在腸粘膜内發育為成蟲,此時可有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移行期的症狀有發冷、發熱,體溫與感染程度往往平行,顔面浮腫,全身肌肉腫脹和疼痛,以腓腸肌為明顯,眼肌活動受限,咀嚼、吞咽、言語及呼吸困難,末梢血液酸性粒細胞數明顯增多,也可出現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征象,此期死亡率較高;感染後第3周幼蟲周圍開始形成包囊稱為成囊期,此時發熱等症狀逐漸減輕,并進入恢複期。

診斷主要依據吃生肉史、臨床特征及血清免疫學反應陽性,肌肉活檢也有助于确診;檢測循環抗原有助于早期診斷及考核療效。大劑量丙硫苯咪唑治療有效。

病原學

旋毛蟲又稱旋毛形線蟲,屬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咀刺目毛形線蟲科毛形線蟲屬。形細長,雌蟲長3~5mm,前端較細,雄蟲僅及雌蟲之半。卵胎生,蟲卵在雌蟲子宮内發育,于近陰道處孵出幼蟲。成蟲和幼蟲雖同時寄生于同一寄主體内(該寄主既是終寄主,又是中間寄主),但幼蟲必須被另一寄主吞食後,才能在新的寄主體内完成其生活史而發育為成蟲。

臨床表現

人食入活旋毛蟲囊包後,囊包經胃液消化,在十二指腸釋出幼蟲,約經5~7天,幼蟲蛻皮4次後發育為成蟲。小腸粘膜受幼蟲侵襲而充血、水腫,病人可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症狀,持續3~5天自行緩解。雌雄成蟲交配後,雌蟲鑽入腸粘膜産出大量幼蟲。除少數附于腸粘膜表面的幼蟲由腸道排出外,絕大部分幼蟲沿淋巴管或靜脈流經右心至肺,然後随體循環到達全身各器官、組織及體腔。

但隻有侵入橫紋肌的幼蟲才能繼續發育,在肌纖維間形成縱軸與肌纖維平行的梭形囊包。幼蟲進入血循環後可引起異性蛋白質反應,病人出現持續性高熱、荨麻疹、斑丘疹、眼睑和面部浮腫等症狀,末梢血嗜酸性粒細胞也明顯增多。

因幼蟲及其代謝産物的刺激,橫紋肌、小血管及其周圍的間質發生炎性反應,病人感到肌肉疼痛,以四肢肌肉為著。重者出現咀嚼、吞咽及發音困難。若幼蟲侵及心髒及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包炎、抽搐和昏迷等嚴重症狀,這些症狀可持續1~2個月,肌肉疼痛有時持續數月。幼蟲在肌纖維間卷曲呈“U”形或螺旋形,其所在部位的肌細胞膨大,形成梭形肌腔将蟲體包圍。随着囊包的逐漸形成,急性炎症消退,症狀緩解,但病人仍消瘦、乏力。體力恢複約需4個月。

旋毛蟲對人體緻病作用的強弱,與攝入幼蟲包囊數量及其活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狀态等因素有關。輕者可無症狀,重者可因而緻死。按旋毛蟲在人體的感染過程可分為下列三期:

(一)侵入期(小腸期,約1周)脫囊幼蟲鑽入腸壁發育成熟,引起廣泛的十二指腸炎症,粘膜充血水腫,出血甚至淺表潰瘍。約半數病人感染後一周内有惡心、嘔吐、腹瀉(稀便或水樣便,日3~6次)、便秘、腹痛(上腹部或臍部為主,呈隐痛或燒灼感)、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症狀,伴有乏力、畏寒、發熱等。少數病人可有胸痛、胸悶、咳嗽等呼吸道症狀。

(二)幼蟲移行期(2~3周)感染後第二周,雌蟲産生大量幼蟲,侵入血循環,移行至橫紋肌。幼蟲移行時所經之處可發生血管性炎症反應,引起顯著異性蛋白反應。臨床上出現弛張型高熱,持續2d至2月不等(平均3~6周),少數有鞍狀熱。部分患者有皮疹(斑丘疹、荨麻疹或猩紅熱樣皮疹)。

旋毛蟲幼蟲可侵犯任何橫紋肌引起肌炎:肌細胞橫紋肌消失、變性、在幼蟲周圍有淋巴細胞、大單核細胞、中性和嗜酸粒細胞,甚至上皮樣細胞浸潤;臨床上有肌肉酸痛,局部有水腫,伴壓痛與顯著乏力。肌痛一般持續3~4周,部分可達2月以上。肌痛嚴重,為全身性,有皮疹者大多出現眼部症狀,除眼肌痛外,常有眼睑、面部浮腫、球結膜充血、視物不清、複視和視網膜出血等。

重度感染者肺、心肌和中樞神經系統亦被累及,相應産生竈性(或廣泛性)肺出血、肺水腫、支氣管肺炎甚至胸腔積液;心肌、心内膜充血、水腫、間質性炎症甚至心肌壞死、心包積液;非化膿性腦膜腦炎和顱内壓增高等。血嗜酸粒細胞常顯著增多(除極重型病例外)。

(三)肌内包囊形成期(感染後1~2月)随着肌内包囊形成,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狀減輕,但肌痛可持續較久,然無轉為慢性的确切依據。

重症患者可呈惡病質,虛脫,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豬為主要傳染源,其它肉食動物如鼠、貓、犬、羊以及多種野生動物如熊、野豬、狼、狐等亦可感染并通過相互殘殺吞食或吃了含有旋毛蟲囊包的動物屍體而感染。有人提出本病的兩個傳播環,即家養動物環和野生動物環。人為此兩個傳播環的旁系,在無人類感染的情況下,這兩個傳播環均能各自運轉。

(二)傳播途徑人因吞食含包囊的豬肉、狗肉、羊肉或野豬肉等而感染。爆發流行與食生肉習慣有密切關系。

(三)易感人群人對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産生顯著的免疫力,再感染者病情遠較初次感染者為輕。

(四)流行情況旋毛蟲病散在分布于全球,以歐美的發病率為高。國内主要流行于雲南、西藏、河南、湖北、東北、四川等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本病發生。近年各地調查,豬的感染率一般為0.1~0.2%,某些地區檢出率達2%或7%,個别地區送宰的豬群檢出率竟高達50%。鼠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亦較高較重。

診斷

若有生食或食未熟肉史、典型臨床症狀及嗜酸粒細胞增多,即可懷疑本病。從吃剩的肉品或病人骨骼肌活體組織檢查标本中找到幼蟲或囊包,即可确診。皮内試驗、沉澱試驗、熒光抗體試驗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免疫學檢查,多在感染後2~4周呈陽性反應。本病應注意與食物中毒、風濕病、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等病鑒别。

輔助檢查

(一)血象早期移行期白細胞計數及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達1~2萬/mm3,但重症患者嗜酸粒細胞可不增加。

(二)肌肉活組織檢查感染後第四周取三角肌或腓腸肌(或浮腫,肌痛最顯著的部位)近肌腱處肌肉一小片,置兩玻片中壓緊,低倍鏡下觀察,可見蜷曲的幼蟲,蟲體周圍有多數炎性細胞包繞,形成小型肉芽腫。肌肉活檢受摘取組織局限性的影響,在感染早期及輕度感染者每不易檢出幼蟲。感染較輕鏡檢陰性者,可将肌片用胃蛋白酶和稀鹽酸消化,離心沉澱後檢查幼蟲,其陽性率較壓片法為高。

(三)免疫學檢查旋毛蟲抗原可分為蟲體抗原、蟲體可溶性抗原(有感染性幼蟲體可溶性粗抗原和自感染性幼蟲體杆細胞内α顆粒提取的可溶性抗原兩種)、表面抗原(自蟲體表面提取或剝離的可溶性抗原)、以及排洩分泌抗原(或稱代謝抗原)。

國内外試用過多種免疫學檢查方法,包括皮内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皂土(亦稱美粘土,bentonite)絮狀試驗、對流免疫電泳、環蚴沉澱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間接血凝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以及間接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等。其中後四者的特異性強、敏感性高,且可用于早期診斷。

①IFA對早期和輕度感染均有診斷價值。以全幼蟲作抗原,在幼蟲皮層周圍或幼蟲口部有熒光沉澱物者為陽性反應。患者于感染後2~7周可出現陽性反應。②IHA用凍幹緻敏綿羊紅細胞、以IHA檢測患者血清中抗體。用濾紙幹血滴代替血清,結果無顯著差異,适用于流行病學調查。③ELISA敏感性高于IFA。常采用以蟲體生理鹽水浸出液為抗原。④IEST用感染鼠肌肉冰凍切片作抗原,以IEST檢測患者血清中抗體。

血清學試驗于感染後2~4周開始陽性,感染後7周多全部陽性。反應如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抗體效價4倍升高者尤有診斷價值。血清學檢查在抗體檢測上取得良好效果,但人、畜感染旋毛蟲後,抗體持久存在于血清中,不利于療效考核。近年國内外已成功地制備旋毛蟲幼蟲單克隆抗體。采用蟲體可溶性抗原、排洩分泌抗原結合單克隆抗體、多克隆抗體-間接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循環抗原,抗原陽性結果提示為現症感染,且具療效考核價值。

鑒别診斷

本病應與食物中毒(初期)、嗜酸粒細胞增多的疾病如結節性多動脈炎、風濕熱、皮肌炎、鈎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鑒别。流行病學資料對鑒别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治療

1、病原學治療

n阿苯達唑為首選藥物。對各期旋毛蟲均有較好的殺蟲作用。用藥後可很快控制發熱、肌痛和水腫等症狀。常于治療開始2天後體溫下降,4天後體溫恢複正常、水腫消失、肌痛減輕。不良反應少而輕,少數于服藥後第2~3天因蟲體死亡出現異蛋白反應,表現為體溫升高(類赫氏反應)。nn2、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nn可用于高熱和(或)有明顯毒血症和(或)有心肌炎、腦炎者,常用的藥物有地塞米松、氫化可的松等。

預防

(一)加強衛生宣教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豬肉及其他哺乳類動物肉或肉制品是最簡單而有效的預防措施。

(二)控制和管理傳染源改善養豬方法,提倡圈奍,病豬隔離治療;滅鼠,防止鼠糞污染豬圈;飼料煮熟以防豬隻感染。

(三)加強肉類檢驗,未經檢驗不準出售。庫存豬肉經低溫冷凍處理,在-15℃冷藏20d,或-20℃冷藏24h,可殺死幼蟲。

預防護理

1.加強衛生宣傳教育,不生食或食未煮熟的豬肉。

2.改善養豬方法,合理建豬圈,提倡圈養,隔離病豬,不用含有旋毛蟲的動物碎肉和内髒喂豬,飼料應加溫至少55℃以上,以防豬感染。豬糞堆肥發酵處理。

3.滅鼠:鼠類是本病的保蟲宿主,盡力滅鼠,勿使其污染食物和豬食。

4.加強豬肉衛生檢驗,未準衛生許可的豬肉不準上市,尤其個體攤販的豬肉更應衛生監督。屠宰場豬肉應詳細檢查。如将豬肉在-15℃以下冷藏20天或-18℃冷藏24h,使其無害化。

并發症

重度感染者肺,心肌和中樞神經系統亦被累及,相應産生竈性(或廣泛性)肺出血,肺水腫,支氣管肺炎甚至胸腔積液;心肌,心内膜充血,水腫,間質性炎症甚至心肌壞死,心包積液;非化膿性腦膜腦炎和顱内壓增高等,血嗜酸粒細胞常顯著增多(除極重型病例外),因蟲體毒素和其代謝物以及肌纖維破壞所産生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影響,可出現中毒性心肌炎,肝細胞脂肪性變及腎細胞混濁腫脹。

飲食保健

飲食宜清淡為主,注意衛生,合理搭配膳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