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

方大曾

攝影師,記者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筆名小方,1912年7月13日,生于北平,中法大學畢業,戰地記者,他是全面展現綏遠抗戰、“盧溝橋事變”報道第一人,1937年失蹤,被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他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題材的攝影作品,除了837張黑白底片,還有散見于國内外各大報刊上的通訊、攝影作品。如《日軍炮火下的宛平》《抗戰圖存》《為國捐軀》、《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等。
    中文名:方大曾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 出生地:北京 畢業院校:北平中法大學 職業:新聞記者 代表作品:《日軍炮火下的宛平》《抗戰圖存》《為國捐軀》 主要成就: 籍貫:江蘇無錫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2年7月13日 去世年月:1937年9月

簡曆

1912年7月13日,生于北平。

1929年8月,發起組織青少年報影組織,創立“少年影社”,舉行過公開展覽。

1930年,考入中法大學經濟系。

1934年,中法大學畢業。在北平基督教青年會任幹事。

1935年,到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工作,與吳寄寒、周勉之等人成立“中外新聞學社”、受聘北平基督教青年會少年部幹事,“一二·九”運動後,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是年采訪綏東戰場。

1936年,邀高尚紅(北平青年會負責人)看斯諾訪問陝北延安革命根據地拍攝的照片。夏天到天津《大公報》求職,與著名記者範長江相識。

11月8日,在北平寫成《宛平之行》采訪記。

11月23-28日,到河北唐山、昌黎等地采訪冀東僞政府轄區,寫成《冀東一瞥》。

12月4日,離開北平到綏遠前線進行了長達43天的抗戰初期著名的“綏遠抗戰”采訪,拍攝了數百張照片,寫成《綏東前視察記》等戰地通訊。

1937年7月10日,離家前往盧溝橋采訪“七·七”事變。7月23日由北平寄出《盧溝橋抗戰記》。

1937年7月28日,在保定與範長江、陸诒、宋緻泉相遇,始擔任上海《大公報》戰地特派員。

1937年8月,由平漢線轉至山西在同浦鐵路沿線進行采訪。

1937年9月30日,在河北蠡縣寄出他的文章《平漢線北段的變化》,9月30日他的這篇文章刊登在《大公報》上,從此就沒有消息了。在當時,他與範長江等人齊名,在抗戰前線失蹤,時年25歲。

報道愛國救亡運動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生于北平。父親方振東,“譯學館”畢業,分配到外交部工作。在妹妹方澄敏眼裡,哥哥身材高大,臉色紅潤,眼睛明亮,好像天天都是樂呵呵的,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他童心未失,禀性活潑,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當朋輩們看到他一個大個子出現在歡蹦亂跳的小人群中時,就情不自禁地喚他“小方”。

“方者,剛正不阿也;小則含有謙遜之意,正是為人處世之道,我就是要做一個正直的、于國于民有用的人。”方大曾如是說。

1929年8月,就讀北平市立第一中學的方大曾,發起并組織了中國北方第一個少年攝影社團,即“少年影社”,并舉行公開展覽。當時,他的一位同學李續剛因進行革命活動被反動學校當局挂牌開除,方大曾為了抗議,也為了留下曆史見證,把那張布告拍下了。自此,方大曾逐漸懂事起來。

那時,有不少攝影沙龍,彌漫着類似改良國畫或時裝照的風格,方大曾自覺難以融入。他更願意将相機鏡頭對準船夫、纖夫、礦工。方家門口不遠處是個人力車集散地,洋車都停在那兒,但方大曾從來不坐洋車,卻會給車夫拍照。

1930年,方大曾考入北平中法大學經濟系。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他加入“反帝大同盟”,并參與編寫“反帝大同盟”的機關報《反帝新聞》。

1932年,從天津南開中學來了另一名“反帝”的成員,名叫常鐘元(即著名詩人方殷)。方大曾和他共同主編《少年先鋒》周刊,從編稿、寫稿、印刷、校對到發行,都由兩人包辦。方家也成為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學生們的接頭地點。

1933年8月,方大曾從報上讀到一條19人被捕的消息,其中有方殷。他急壞了,到處探聽方殷的住地,打聽到之後,立即跑去把全部革命書刊以及抗日救亡的文件、傳單等等予以清理,以緻後來警憲去搜查時,一無所獲。

1934年,方大曾大學畢業,先後在京津兩市開展救亡工作活動。1935年,他與吳寄寒、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周勉之等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成立“中外新聞學社”。他本人擔任攝影記者,活動“版圖”也從天津延伸到唐山、北戴河、秦皇島一帶。

1935年“一二·九”運動,因為身材高大、頭發微黃,方大曾一度被警察誤為是外國記者,還沖他喊“你别跟他們一塊攪和”。可是,凡是學生運動,方大曾每每參加。他跟着學生遊行隊伍,跑前跑後地拍照。

以相機和筆為武器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的炮聲打響後,方大曾即到前線采訪。這次長達43天的行程,他全面報道綏遠抗戰,用相機和筆為武器,将前線的消息及時傳遞到後方,寫出《興和之行》、《從集甯到陶林》、《綏東前線視察記》等稿件。同時,他的圖片和報道,引起當時新聞業界範長江、陸诒等人的重視。

1937年,七七事變後,方大曾于7月10日離家前往盧溝橋,順利完成采訪後回到北平,寫出《盧溝橋抗戰記》。

28日下午3點,日軍兩架飛機從長辛店上空投擲炸彈。當時,方大曾正在那裡采訪,同行的《實報》記者宋緻泉回憶:“炮聲震耳欲聾……小方跑在最前邊拍攝平漢路上的将士。”

在《憶小方》裡,著名記者範長江寫道:“他的工作情緒愈來愈高漲,身體也愈來愈結實。北方的夏季,他穿着短褲襯衣,自己帶着他的小箱子行李,在平漢路前線不斷地突擊。他那誠摯、天真、勇敢、溫和的性格,博得各方面的好感。平津陷落之後,我回到了上海,後來接到他從北方來信說:‘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還有許多攝影材料工具不能帶出來,我現在成為無家可歸的人了!我想找一家報館做戰地記者,請你為我代找一崗位。’那時上海《大公報》正需要人,就請他擔任平漢線工作……他于是開始為上海《大公報》寫通訊。”

8月8日,日軍在北平舉行“入城式”。有家不能回的方大曾,迂回在長辛店、良鄉、保定一帶,行蹤和報道随着戰事而動。在保定,風聞八路軍挺進熱河,他急急地趕去采訪,因消息不準才作罷。

“湯恩伯,這個鐵漢子,他不要命了……瘦得像‘鬼’一樣,烈日把臉曬出焦黑的油光,那件衣領……已經特别的肥大了,大得足足能伸入一隻手去……兵士們見到這樣一個人,猛然間是認不得他是誰了。‘噢,這是軍長’……”小方在《血戰居庸關·“鐵漢”之淚》中這樣描寫十三軍軍長湯恩伯,他的稿子仿佛能把讀者帶到抗日前線,聞得到戰火裡的硝煙味。

9月12日,方大曾折回平漢線北段采訪。18日,涿州淪陷。當時,保定吃緊,方大曾被迫退到保定東南的蠡縣,并于18日當天寄出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同時寄信給邯鄲的親屬,表示要繼續北上采訪。《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于30日在上海《大公報》刊出後,報社、家人和好友就再也沒有小方的消息。

同年11月8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飯店成立。範長江說,如果小方在,他一定會來的。

神秘消失

1937年9月30日,是能找到小方最後消息的日期。他在這一天從河北寄出《平漢北段的變化》一文,此後就再無音訊。有人曾說在同年12月9日的紀念活動上看到過他,但是這條線索沒能給小方的家人帶來真正的寬慰。

1935年冬天在綏遠戰場采訪時,小方出人意料地給母親寄回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他,身着軍裝,英武帥氣。他在照片上寫道:“母親大人存念”。方澄敏回憶說,小方采訪時極少拍攝自己的照片,更難得寄回家。這張照片是不是表明,他已抱定必死的決心,奔赴前線?

幾十年時間悄然逝去,方大曾的傳奇故事,終于引起關注。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了《尋找方大曾》一書,中央電視台為他拍攝了紀錄片。台灣攝影家阮義忠在台北出版的《攝影家》雜志中用整整一期的篇幅介紹了他。

上一篇:王庸晉

下一篇:湯晶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