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鳳霞

新鳳霞

評劇表演藝術家
新鳳霞(1927.1.26-1998.4.12,),評劇演員,飾演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中共黨員。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祖籍江蘇,生于蘇州,人販入津。1949年後曆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童年時期随“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衆的好評。
    中文名:新鳳霞 外文名: 别名:楊淑敏 民族: 出生地: 身高: 體重: 畢業院校: 職業:評劇表演藝術家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劉巧兒》;《劉巧團圓》;《小二黑結婚》;《祥林嫂》 主要成就: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 籍貫:天津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7年 去世年月:1998年

簡介

1927年生于貧民家庭。六歲從堂姐學京劇,12歲學評劇,十三歲拜師小五珠,改習評劇,一年後即在《點秋香》,《花為媒》,《杜十娘》等劇中飾主角。從此闖江湖,跑碼頭,肩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在北京天橋萬盛軒小戲園子裡,文藝女戰士王昆和評劇皇後新鳳霞第一次見面了。雖然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萬盛軒戲園也無處可尋,但是新鳳霞在回憶錄中詳細地描述了那一天的情景。“演員們一見面就跟我們打成了一片。他們有文化,我們把他們當老師,但他們總是謙虛地說,‘我們是來學習的。’”而接受采訪的王昆更是清楚地記得看到新鳳霞的時候,她正在忙着化妝。穿着軍裝的文藝戰士手把手地教新鳳霞等國統區藝人表演秧歌劇《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白毛女》《血淚仇》等等。

運用“情景再現”,對缺失影像的往事進行畫面表達,不僅彌補了影像資料的不足,而且強化了作品的故事性。由于此段情景再現來源于新鳳霞回憶錄的真實記載,創作者除設計了演員化妝、國統區解放區演員親切見面、王昆等文藝戰士教大家一起跳秧歌劇等小的故事情節之外,還通過與回憶錄書冊的靜物拍攝結合、聲音設計等環節,加強“情景再現”的藝術性。

尤其在聲音使用上,配合再現的畫面,創作者專門邀請了一位專業戲曲演員模仿新鳳霞的北方口音,像講故事一樣講述回憶錄中的相關内容。因為新鳳霞已經去世,用混響的效果對聲音加以修飾,與王昆的采訪相互配合,構成了一個故事完整的AB面。雖然隻是這樣幾十秒長度的情景再現,但是卻在聲畫兩個訊道中形成了曆史時空與現實時空的碰撞,寫實與寫意相互激發,富有情趣的碎片式的個人生活體驗和宏大的曆史潮流聯系在一起,營造出一幕有血有肉的曆史景觀。

50年代初期,她主演的《劉巧兒》風靡全國,從此聲譽鵲起。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評劇團。1953年入中國評劇院。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除演《劉巧兒》外,還演過《藝海深仇》、《志願軍的未婚妻》、《金沙江畔》、《祥林嫂》、《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牛郎織女》、《乾坤帶》、《無雙傳》等脍炙人口的好戲。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分别于1956年和1964年攝制成影片,受到觀衆的歡迎。

新鳳霞本是個女高音,幼年學過京劇,在咬字、演唱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後又認真學習評劇前輩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等人的唱腔,同時刻苦學習大鼓、梆子、墜子、琴書等的演唱技巧,不斷豐富自己的唱腔。她還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在盛家倫的幫助下又練出了圓潤純淨的中底音,達到選律華美,音區寬廣,運腔自如的境界。新鳳霞與音樂工作者合作,創作了不少新曲調,新闆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她的演唱清新甜潤,玲珑婉轉,富有華彩,将傳統評劇女聲悲腔化為喜腔,高唱解放了的中國婦女的生活和理想,塑造了新一代的婦女形象。如[蜻蜓調],[送子調],[凡字大慢闆],和[反調大慢闆]等,新派形成了當前評劇流傳最廣的藝術流派。她的代表劇目很多,象《乾坤帶》,《楊三姐告狀》,《花為媒》,《劉巧兒》,《無雙傳》,《鳳還巢》,《會計姑娘》,《三看禦妹》等許多劇目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腔作出了貢獻。

在十年浩劫中,新鳳霞由于迫害緻殘,離開了舞台。此後,她就以教學為主,她的弟子衆多如:李紅霞,谷文月,劉淑琴、戴月琴,劉秀榮等以及弟子的弟子張秀雲、王麗京等。著有:《新鳳霞回憶錄》、《以苦為樂》、《我當小演員的時候》、《少年時》、《新鳳霞說戲》等。她是齊白石的徒弟和義女,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樸,内涵雅趣。

新鳳霞為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于1998年因病去世,享年73歲。

生平

新鳳霞,童年時期随“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衆的好評。

1950年,在共産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

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

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

1955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着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衆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曆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産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并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确立并得到廣大評劇觀衆的喜愛。

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衆多的評劇流派中标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這得益于她在戲曲藝術上的天分和穎悟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更得益于她對新社會的熱愛而煥發出的藝術創作力。

新鳳霞在藝術上從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創新,博采姊妹劇種表演之長,虛心學習各種唱法,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緻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将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

這出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後,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全國各地的評劇女演員紛紛向新鳳霞拜師學藝,評劇新派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揚與傳播。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小白菜》、《鳳還巢》、《三看禦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出劇目。

她所塑造的劉巧兒、祥林嫂、趙淑華、李秀英、春香、銀屏公主、珠瑪、無雙、小白菜、燕燕、劉金定、張五可、楊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藝術形象為評劇畫廊增添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篇章,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産。

她和音樂工作者一道在這些劇目中創造了衆多的新闆式和新曲調。在《乾坤帶》中創作演唱了凡字調大慢闆;在《無雙傳》中創作演唱了反調大慢闆;在《春香傳》中創作演唱了三拍子調;在《金沙江畔》中創作演唱了格登調;在《三看禦妹》中創作演唱了降香調;在《調風月》中創作演唱了蜻蜓調;在《六十年的變遷》中創作演唱了送子調。這些新闆式和新曲調極大地豐富了評劇的唱腔藝術,為評劇向大劇種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新鳳霞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剝奪了做演員的權力,這對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殘。

1975年,她因腦血栓發病導緻偏癱而不得不告别為之奮鬥的評劇舞台。

1979年,新鳳霞得到了徹底的平反。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春風又一次吹進了新鳳霞的心田,她以驚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過傷害的身體,邁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藝術領域開拓進取。她講學授藝,著書立說,教學不止,筆耕不辍。新鳳霞拖着沉重的身體,坐在輪椅上給她的弟子、學生說戲,示範演唱,克服行動的不便多次到劇場觀看學生的演出,以鼓勵和提攜後人。

在她無私的教誨下,谷文月、劉秀榮、王曼玲、趙三鳳、戴月琴、高闖等一大批弟子、學生成為光大新派藝術的優秀傳人,成為今天評劇事業的骨幹與中堅。新鳳霞桃李滿天下,是我國戲曲界擁有衆多子弟傳人的功績卓越的戲曲教育家。

新鳳霞用她那唯一行動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豐富的閱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難,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新鳳霞回憶文叢》四卷、《人緣》、《評劇皇後與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時》、《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發愁》、《以苦為樂》、《藝術生涯》、《我當小演員的時候》、《我與吳祖光》、《絕唱》、《恩犬》、《新鳳霞的回憶》、《新鳳霞說戲》約四百萬字的文學著作。由英國戴乃叠夫人翻譯的英文及烏爾都文的《新鳳霞》在世界發行。

個人榮譽

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曆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産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并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确立并得到廣大評劇觀衆的喜愛。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新鳳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

新鳳霞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劉巧兒》一劇獲演員一等獎。

1997年獲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逸聞趣事

建國之初,别看前門樓子的門洞大開,可是這“前門外”和“城裡頭”卻依然有很嚴格的等級差别,天橋的演員要到城裡的大劇院唱戲的還是很難的,新鳳霞從天橋的“萬盛軒”轉移到西單牌樓的長安大戲院唱戲,則是由于臨時救場的偶然機會。然而,她第一次登上了長安的舞台。演出效果之強烈完全出乎劇場經理的預料,從此她就從“天橋貨”變成了長安的大主演,這個飛躍确實是不同尋常的。

不過,很快新鳳霞就發現大劇院的人就是見得多。有一件事她永遠也忘不了:她發現城裡的觀衆也喜歡聽她創造的“疙瘩腔”,隻要她一使這疙瘩腔,台下的掌聲總是跟開鍋一樣沸騰起來,那天她演出特别賣力,一連使了五次疙瘩腔,觀衆簡直跟瘋了一樣,使勁地喝彩。她那個得意的勁頭就甭提了。

演出後,正當她走出劇場時,一位正在掃地的場務員叫了她一聲:“新老闆,您走啦。”她當時很不好意思,因為每次都是她主動地跟場務員打招呼的,她馬上意識到自己是否有些得意忘形。便歉意地說:“您忙呐?辛苦啦。您看我今天唱得行嗎?”顯然,她是希望聽到誇獎。

那位場務員說:“您這疙瘩腔真是唱絕了。”她一聽,剛要表示謙虛,對方緊接着又是一句:“就是唱得太多了,新老闆,再好的東西也不能這麼賣呀,您忘啦,這藝盡人緣散呀!”新鳳霞一聽,好象大夢初醒,向那場務員深施一禮,說:“您的提醒太重要了,我這輩子也忘不了您這句話,您真是我的好姐姐。”那場務員說:“我也是瞎說,您新老闆和氣,要是别人我們也管不着。”

事後她說,要沒有服務員這句話,也許她到現在還以為觀衆一叫好就對了,豈不知自己已經走入歧途。明明人家都吃飽了,她還給人家塞呐,就是烤鴨也得吃傷了。以後呢?她給自己立下原則:一戲一招,戲戲有特色,戲戲不重複。

代表作品

《乾坤帶》

《楊三姐告狀》

《花為媒》

《劉巧兒》

《會計姑娘》

《三看禦妹》

《點秋香》

《杜十娘》

《劉巧團圓》

《小二黑結婚》

《祥林嫂》

《金沙江畔》

《新鳳霞回憶錄》

《我當小演員的時候》

《烏龍院》

《女俠紅蝴蝶》

《可憐的秋香》

《雙婚配》

《三笑點秋香》

《藝海深仇》

《志願軍的未婚妻》

《楊乃武與小白菜》

《鳳還巢》

《三看禦妹》

《阮文追》

《調風月》

《六十年的變遷》

《無雙傳》

《春香傳》

《六十年的變遷》《新鳳霞回憶文叢》

《人緣》

《評劇皇後與作家丈夫》

《舞台上下》《少年時》

《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

《發愁》

《以苦為樂》

《藝術生涯》

新鳳霞繪畫藝術

新鳳霞繪畫藝術

《我與吳祖光》

《絕唱》

《恩犬》

《新鳳霞的回憶》

《新鳳霞說戲》《萬年牢》

《傻二哥》

後代

吳霜新鳳霞之女,我國當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劇作家、畫家和作家。早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後留美6年學習西樂。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為你的相貌發愁》《女人漂亮》《父女驚魂》。著有《别問我的父母是誰》《吳霜看人》等作品以及電視劇《新鳳霞傳奇》等。

吳霜有股子執著勁兒,尤其是讀書,用她自己的話說她讀書愛死。“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吳霜這股勁兒要是一上來,誰都不是她的對手,就連号稱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也敗于其手,那時,吳霜還是個孩子。

上一篇:郭妃麗

下一篇:吳稚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