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三傑

文藝複興三傑

意大利三位文藝複興的先驅者
意大利是人文主義文學的發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複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複興三顆巨星”, 也稱為“文壇三傑”。[1]另外,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繪畫藝術臻于成熟,其代表畫家有被譽為“藝術三傑”,他們分别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但丁·阿利吉耶裡(意大利文: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意大利文:Francesco Petrarch,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是意大利早期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學者,人文主義的奠基者,早期資産階級的藝術和道德觀的建立與他是分不開的。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家、詩人,以故事集《十日談》留名後世。一譯蔔伽丘,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中世紀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文藝複興三傑 英文名:Three outstanding heroes of the Renaissance 先驅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又稱:文藝複興三顆巨星 時代:14~16世紀 國家:意大利 類别:文學 後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基本概述

文藝複興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将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還有一位代表人物叫薄伽丘,其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複興的宣言。

另外,16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繪畫藝術臻于成熟,其代表畫家有被譽為“藝術三傑”(文藝複興後三傑),他們分别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達•芬奇把科學灌注于藝術思想之中,在解剖學、透視學、明暗法構圖學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主要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自畫像》等。在文藝複興畫家中,米開朗琪羅是最擅于通過人體肌肉的描繪來傳達情感的畫家。主要作品有《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最後的審判》等。拉斐爾吸收佛羅倫薩畫派與威尼斯畫派的長處,形成獨有的優美秀雅風格,擅于以世俗化形象描繪宗教題材。主要作品有《雅曲學院》《大公爵聖母》《椅中聖母》(奧爾良聖母)等。

彼特拉克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意大利文:Francesco Petrarch,1304年7月20日 - 1374年7月19日)是意大利早期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學者,人文主義的奠基者,早期資産階級的藝術和道德觀的建立與他是分不開的。

生平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爾誇。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

族、律師。他自幼随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并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彼特拉克的父親原是佛羅倫薩的一個律師,因與黑黨領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遷居到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就在這裡出生。以後又經過幾次搬遷,在1312年他們家遷到法國南部的阿維農,當時的教廷就在那裡。因此彼特拉克與教皇等上層分子都有密切聯系。這種情況既關系到他的成長,也有助于他以後的人文主義活動。

彼特拉克少年時就喜愛文學、修辭,對古典作品尤其感興趣,古羅馬維吉爾的詩歌、西塞羅的講演都強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親卻要他成為一個法學家。因此,從1316年起,他先後在法國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倫亞學習法律。1320年父親去世,他便放棄了法學,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愛好。同年他回到阿維農,擔任一個次要的教職。1330—1347年,他一直在紅衣主教萬尼·科倫那手下任職。

在教會裡的工作并不忙,這就使他一面參與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動,一面不倦地學習文學、創作詩歌。作為詩人,彼特拉克的名聲很快傳開。1340年,巴黎和羅馬争相邀請他去接受桂冠。結果他決定去羅馬。1341年4月8日,他在羅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詩人”的稱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個叫阿克瓦的小村裡去世。當人們發現他的遺體時,他的頭還埋在維吉爾的手稿中。

作品

《彼特拉克》是文藝複興時期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廣泛搜集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紀的神學觀念,用新時代的眼光,把人和現實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釋古典着作。他對古典文化的研究,對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和本人的創作,都發生了影響。

彼特拉克用拉丁語寫了許多詩歌、散文。這些作品歌頌人的高貴和智慧,宣傳人可以追求塵世幸福,享受榮譽的權利,并向中世紀宣揚的神權說和禁欲主義提出挑戰。他還認為,人的高貴并不決定于出身,而是決定于人的行為。著名的叙事詩《阿非利加》(寫作始于1338年或1339年,但未完成)描寫古羅馬統帥西皮奧戰勝漢尼拔的英雄事迹,歌頌羅馬的偉大,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這部作品使他在1341年4月8日獲得桂冠詩人的稱号。

《秘密》 借聖奧古斯丁同詩人的對話,宣傳人文主義,詩人熱烈為愛情和榮譽辯護,認為愛情同熱愛上帝,追求人間的幸福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一緻的。

代表作《歌集》相傳為詩人于1327年見到美麗少女蘿拉後陸續寫下300多首十四行詩和1347年蘿拉死後為表達哀思的一些抒情詩的結集,用意大利語寫成,主要是愛情詩。彼特拉克跳出舊抒情詩的框框,以豐富多彩的色調,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蘿拉的形體之美,刻畫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動。這些詩篇大膽歌頌愛情,表達對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義者蔑視中世紀道德,熱愛生活的世界觀。彼特拉克的詩音韻優美,結構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來歌頌蘿拉,傳達細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詩這一新詩體藝術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詩,特别是十四行詩,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後人為此把他尊稱為詩聖。

《歌集》中的長詩《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譴責意大利的君主們利用外族雇傭軍進行内戰,讓“豺狼與綿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災難。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詩還對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彼特拉克的一些詩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藝複興初期的人文主義者的矛盾。文藝的複興是時代的進步。

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寫過一部曆史着作《名人列傳》。

彼特拉克的詩很豐富,其中《歌集》、《阿非利加》、《意大利頌》和《名人列傳》着稱于世。

十四行

彼特拉克通過長期的創作實踐,把十四行詩推到一個完美的境地,發展成為一種新詩體,即“彼特拉克詩體”。這種詩體被後來的喬叟、莎士比亞等著名文學家和詩人所模仿,為歐洲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彼特拉克又被尊為“詩聖”。

《歌集》中還有少量的愛國主義詩篇和政治諷刺詩,其中《我的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當時的意大利由于受到教皇的幹涉、外敵的入侵以及各城邦國相互混戰,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态。目睹這種現實,詩人寫道:“看吧, 我的祖國, 你所喜愛的我的故鄉, 正在為無名原因引起的戰争 和那不能抑制的糾紛, 受着多麼殘酷的 折磨和煎熬! 這血和淚凝成的詩句,飽含着詩人憂國憂民的深情,寄托着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分類

但丁

但丁(1265-1321)。文藝複興的先驅,文藝複興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将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生平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詩中的說法“生在雙子座下”,應該是 5月下旬或 6月上旬。5 歲時生母去世,父親續弦,後母為他生了兩個弟弟、一個妹妹。

但丁的生平記錄很少,但寫作的人很多,有許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也有人說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書),從許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師那裡學習不少東西,包括拉丁語、普羅旺斯語和音樂,年輕時可能做過騎士,參加過幾次戰争,33歲時就已經結婚,他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隻有4個(3男1女)存活。但他真正愛的是一個 8歲的小女孩,姓名是貝蕾雅妮彩。

當時佛羅倫薩政界分為兩派,一派是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齊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蓋爾非派,1266年後,由于教皇勢力強盛,蓋爾非派取得勝利,将齊伯林派放逐。蓋爾非派掌權後1294年當選的教皇蔔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羅倫薩,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獨立,不願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黨”,另一部分沒落戶,希望借助教皇的勢力翻身,成為“黑黨”。兩派重新争鬥,但丁的家族原來屬于蓋爾非派,但丁熱烈主張獨立自由,因此成為白黨的中堅,并被選為最高權利機關執行委員會的六位委員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國國王的兄弟瓦魯瓦的卡羅(Carlo di Valois)去佛羅倫薩“調節和平”,白黨懷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為團長的代表團去說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沒有結果,果然卡羅到佛羅倫薩後立即組織黑黨屠殺反對派,控制佛羅倫薩,并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羅倫薩士兵都可以處決燒死他,從此但丁再也沒有能回到家鄉。

1308年盧森堡的亨利七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預備入侵佛羅倫薩,但丁給他寫信,指點需要進攻的地點,因此白黨也開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羅倫薩被軍人掌權,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罰金,并于頭上撒灰,頸下挂刀,遊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國。但丁回信說:“這種方法不是我返國的路!要是損害了我但丁的名譽,那麼我決不再踏上佛羅倫薩的土地!難道我在别處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嗎?難道我不向佛羅倫薩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觸寶貴的真理嗎?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沒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時,曾在幾個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記載他曾去過巴黎,他以着作排遣其鄉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寫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對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單相思的戀人,一個叫貝亞德的,25歲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鄉,在意大利東北部臘萬納去世。

彼特拉克

佩特拉克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意大利文:Francesco Petrarch,1304年7月20日 - 1374年7月19日)是意大利早期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學者,人文主義的奠基者,早期資産階級的藝術和道德觀的建立與他是分不開的。

生平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爾誇。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随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并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彼特拉克的父親原是佛羅倫薩的一個律師,因與黑黨領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遷居到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就在這裡出生。以後又經過幾次搬遷,在1312年他們家遷到法國南部的阿維農,當時的教廷就在那裡。因此彼特拉克與教皇等上層分子都有密切聯系。這種情況既關系到他的成長,也有助于他以後的人文主義活動。

彼特拉克少年時就喜愛文學、修辭,對古典作品尤其感興趣,古羅馬維吉爾的詩歌、西塞羅的講演都強烈地吸引着他。但他父親卻要他成為一個法學家。因此,從1316年起,他先後在法國的蒙得玻利和意大利的波倫亞學習法律。1320年父親去世,他便放棄了法學,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愛好。同年他回到阿維農,擔任一個次要的教職。1330—1347年,他一直在紅衣主教萬尼·科倫那手下任職。

在教會裡的工作并不忙,這就使他一面參與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動,一面不倦地學習文學、創作詩歌。作為詩人,彼特拉克的名聲很快傳開。1340年,巴黎和羅馬争相邀請他去接受桂冠。結果他決定去羅馬。1341年4月8日,他在羅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詩人”的稱号。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個叫阿克瓦的小村裡去世。當人們發現他的遺體時,他的頭還埋在維吉爾的手稿中。

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家、詩人,以故事集《十日談喬萬尼·薄伽丘》留名後世。一譯蔔伽丘,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複興的宣言。其與但丁、彼特拉克合稱“文學三傑”。

生平

薄伽丘是佛羅倫薩商人凱利諾·薄伽丘和一個法喬萬尼·薄伽丘國女人的私生子。關于他的誕生地,缺少确切的資料予以論斷。據說他生于佛羅倫薩附近的契塔爾多,一說生于巴黎。幼年時生母去世,随父親來到佛羅倫薩。不久,父親再婚,他在嚴父和後母的冷酷中度過了童年。

後來,他被父親送到那波利,在父親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願地學習經商,毫無收獲。父親又讓他改學法律和宗教法規,但無論是商業還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興趣。他自幼喜愛文學,便開始自學詩學,閱讀經典作家的作品。這段生活使他親身體驗到市民和商人的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後寫成的《十日談》中。

在那波利生活期間,薄伽丘有機會出入安傑奧的羅伯特國王的宮廷。在這裡,他被壓抑的個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許多人文主義詩人、學者、神學家、法學家廣泛交遊,并接觸到貴族騎士的生活。這豐富了他的生活閱曆,擴大了文化藝術視野,進一步煥發了他對古典文化和文學的興趣。他在宮廷裡又認識了羅伯特的私生女瑪麗娅,對她産生了愛情。這一段富于浪漫情調的經曆,也在他的文學創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後在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見出瑪麗娅的影子。

1340年冬,薄伽丘父親的商業活動受到挫折,經濟狀況惡化,一蹶不振。薄伽丘無法維持原先悠閑自在的生活,便回到佛羅倫薩。在佛羅倫薩尖銳激烈的政治鬥争中,他始終堅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邊,反對封建貴族勢力。他參加了行會,曾擔任管理财務的職務,多次受共和政府的委托,作為特使去意大利其他城邦和教廷執行外交使命。

1350年,薄伽丘和詩人彼特拉克相識。翌年,他受委托去邀請被放逐的彼特拉克回佛羅倫薩主持學術讨論。從此,這兩位卓越的人文主義者建立了親密無間的友誼。

薄伽丘潛心研究古典文學,成為博學的人文主義者。他翻譯了荷馬的作品,在搜集、翻譯和注釋古代典籍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晚年,他緻力于《神曲》的诠釋和講解,曾主持佛羅倫薩大學《神曲》讨論。

1373年10月23日,薄伽丘抱病在佛羅倫薩大學《神曲》讨論會上作了最後一次演講。第二年,契友彼特拉克的逝世,給他精神上很大的打擊。1375年12月21日,薄伽丘在契塔爾多逝世。

米開朗基羅(1475-1564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三傑之一,他多才多藝,在建築、繪畫、雕塑、詩歌等領域都具有非凡的才能。其繪畫代表作——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創世紀》是一幅取材于《聖經》、描繪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畫,整個畫面氣勢撼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為壯觀的傑作。《德爾非的女預言者》是畫在天頂兩側券拱間的十二位傳說中的男女先知之一。

畫家刻畫出女預言者手持神谕、轉首回望的狀态。她那健美的身姿,洋益着青春的活力;明媚的雙眼,蘊含着脈脈深情,充滿渴望與期待。這一形象被認為是米開朗基羅筆下最美的女性形象。米開朗基羅的繪畫,注重形體刻畫,強調表現人物的結構與動勢。作品色彩單純,風格質撲、雄健。由于原畫積滿灰塵、油煙,故畫面比較灰暗。米開朗基羅生活在意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颠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産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

《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複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複興”,實質上表示着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诟腦焓瀾缰械木薮罅α俊C卓駛拊诘窨坦讨兇⑷肓司薮蟮娜惹椋茉斐隼吹牟喚鼋鍪且蛔鸬裣瘢撬枷虢夥旁碩谝帳跎系玫獎泶锏南笳鳌W魑桓鍪貝袼芤帳踝髌返淖罡呔辰纾洞笪饋方澇對谝帳跏分蟹派渥挪瘓〉墓饣浴?

達·芬奇(1452-1517)——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城附近的芬奇鎮上。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于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刻家佛羅基阿的畫坊當學徒。1476年,佛羅基阿承擔制作《基督受洗》這幅畫,達·芬奇擔當老師的助手。但是,老師所畫的宗教人物墨守陳規,毫無生氣。達·芬奇僅在畫面一角畫了一個側面天使,然而卻充滿了人間靈性,顯得活潑可愛,生動自然。兩相比較,頓使老師所繪的人物相形見绌。倔強的老師一方面為學生的才華驚歎,一方面又自愧弗如,從此放下畫筆,專心從事雕刻了。他一生在繪畫上孜孜追求,為我們留下許多名垂千古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為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畫,取材于《聖經》中耶稣被他的門徒猶大出賣的故事。在這幅作品中,達·芬奇精彩地刻畫了當耶稣在晚餐上說出“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後,他的12個門徒瞬間的表情。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們每人的性格和複雜心态。畫面布局突出耶稣,門徒左右呼應。坐在中央的耶稣莊嚴肅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戶襯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猶大處于畫面最陰暗處,神色驚慌,喻示他心地龌龊醜惡,與耶稣形成鮮明對照。

在這幅畫裡,達·芬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讴歌了真理與正義,鞭撻了叛徒的行為與邪惡勢力。為創作這幅畫,達·芬奇付出了驚人的勞動。為準确刻畫猶大這個人物,他到各種場合觀察罪犯、流氓和賭徒,反複揣摸他們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畫了大量的速寫,直到畫出他滿意的形象。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蒙娜麗薩》這幅肖像畫的原型是達·芬奇朋友的妻子。為作這幅畫,達·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為保持她歡愉的心情還特别請來豎琴師和歌手為她表演。達·芬奇極其準确地捕捉到了蒙那麗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筆觸細緻入微地描畫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動。現在你看這幅畫時,依然會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蘊含的攝人心魄的力量。

達·芬奇不僅是位成績裴然的藝術家,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觀察研究動物、植物、地質乃至人體本身。他還模彷鳥的翅膀,設計了一個類似飛機的飛行機械。他還設計了許多先進的紡車、高效率的機床、沖床,最早提出了地質學的概念,第一次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體骨骼、肌肉和人體比例。他的科學實踐為以後的科學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由于達·芬奇的激進資産階級人文主義政治觀,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勢力的長期迫害。1517年已是65歲高齡的他,拖着病軀仍然被迫離開了祖國,僑居法國。兩年後,這位藝術巨擎溘然長逝。

拉斐爾·桑德羅——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烏爾比諾城,從小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少年時代在著名畫家佩魯吉諾處學畫并嶄露頭角。其繪畫志就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齊名,是文藝複興三傑之一。他所創造的許多理想美,特别是女性美的形象,為後人所難以企及。

青年拉斐爾在初到佛羅倫薩之時,他思想感情單純,但很快就表現出了一種屬于自已的才能,即吸收和改造各種潛在可能性的才華,并順利的從翁布裡亞的多愁善感的傳統風格過渡到專門表現宏大戲劇場面的瑰麗風格,成為一位表現人性的畫家(畫技上,也從線描風格變成塗繪風格)。這以後,他的作品更是很好的保留了其老師佩魯吉諾的柔美特質,并成功的糅合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開創的許多成就。雖然在世人眼裡,他也許缺少了達·芬奇的微妙而敏銳的感受力,甚至在表現力量上也不能與米開朗基羅相匹敵,但他的那種幸運的适度感和他和藹可親的性格一樣,至今仍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輝,以至日益珍貴和罕見,

拉斐爾在其短暫的生涯中,留給後世大量的繪畫傑作。其代表作主要有《訂婚》《坐着的聖母》《卡爾代利諾的聖母》《金絲雀聖母》《雅典學院》《聖禮辯論》《聖塞西利亞》和《西斯庭聖母》,同時還有很多優美的肖像畫。他留給我們的素描有400幅之多,在素描方法上,和達·芬奇一樣,也是先做整體構思的粗略草稿,再精心刻畫,使之達到畫面的各部分和内容的整體相互和諧、平衡,近乎思想的程度。在素描工具的運用上,他通常根據繪畫目的的需要而靈活變動。

總體而言,拉斐爾的藝術滿懷慈愛,以一種柔美、典雅的風姿居于理想藝術榮譽的頂端。

達·芬奇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

15日-1519年5月2日),又譯:

達文西,全名列奧那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征,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于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

他于1452年出生于佛羅倫薩,雖然他是一個私生子,但是卻很被重視,曆史資料顯示,安東尼奧·達·芬奇(達芬奇的祖父)在一本筆記本的後頁上寫到: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間第3個小時,我有了一個孫子,我兒子塞爾·皮耶羅的兒子,名為列奧那多。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興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歎不已。《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

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達·芬奇是聞一多首創翻譯名,乃按意大利語翻譯。舊譯“達·文西”乃按英語翻譯,誤;意大利語 ci 讀如“奇”非“西”)“上天有時将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萊奧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裡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生平

萊奧納多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據佛羅倫薩不遠的芬奇市(Vinci),并在那兒度過了童年。1469年,他來到佛羅倫薩并在Verrocchio的畫室學徒。1472年,進入當年畫家協會。

在藝術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别注重繪畫藝術,他說:“繪畫是自然的女兒。”

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隻搞雕塑了。

在科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寫下:“太陽是不動的。”幾乎是與哥白尼同時發現了“太陽中心說”;他研究飛行的科學原理,設計制造了第一個飛行器;他解剖過三十多個屍體,探究人體結構并第一個發現了嬰兒在母體中的生長過程。他曾說過:“你可能會被這天然的臭氣弄得退避三舍…….....你還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夠勤奮,在這些方面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礙,阻礙我的隻是時間不夠。”

達·芬奇年輕時在佛羅倫薩畫派畫家韋羅基奧的工作室學畫,1481年離開佛羅倫薩去米蘭,其後獲法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 邀請,前往法國。達芬奇是當時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現在科學發現和想象上,他曾經設計過直升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設計過城市防禦體系、排水系統,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他是歐洲第一位描畫風景的畫家,他以科學、清晰的頭腦着稱。當然,也有人認為他很少動手實現他的設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績,因此在科學上他隻是虛名。在文藝複興“三傑”中(另兩位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他畫中的人物真實、栩栩如生,構圖嚴謹、穩重。

晚年達芬奇定居于法國羅瓦河谷的克勞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并在該處完成他的自畫像。晚年的達芬奇卻變得泰然、甯靜,緻力研究信仰與自然的關系。他于1519年在克勞城堡去世。

“一日充實,可以安睡;一生充實,可以無憾”是他遺囑中的名句。

轶事

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于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刻家佛羅基阿的畫坊當學徒。

達·芬奇來到畫坊以後,老師佛羅基阿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于不耐煩了,認為教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麼簡單的雞蛋。教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于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後,他廢寝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後在繪畫和其它方面取得卓着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達·芬奇不僅是位成績斐然的藝術家,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觀察研究動物、植物、地質乃至人體本身。他還模仿鳥的翅膀,設計了一個類似飛機的飛行機械。他還設計了許多先進的紡車、高效率的機床、沖床,最早提出了地質學的概念,第一次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體骨骼、肌肉和人體比例。他的科學實踐為以後的科學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由于達·芬奇的激進資産階級人文主義政治觀,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勢力的長期迫害。1517年已是65歲高齡的他,拖着病軀仍然被迫離開了祖國,僑居法國。兩年後,這位藝術巨擘溘然長逝。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和科學大師,1928年在他的故鄉成立了“萊奧納多 達芬奇博物館”,之後又成立了“芬奇的萊奧納多博物館”(Museo Leonardiano di Vinci,位于芬齊市Conti Guidi古堡。)在米蘭的科學技術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la Scienza e della Tecnica,地址為Via S.Vittore 21)中也有萊奧納多 達芬奇的專題介紹。

大事年記

1452年4月15日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茲(67歲)

達·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于解讀。隻有到 17世紀中葉,才有學者整理小部分達·芬奇手稿。達·芬奇的主要手稿丢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見天日。

手稿分類

* 達·芬奇論繪畫

*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芬奇弟子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 論雕刻

* 論建築。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構分析

* 論生理。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欲望

* 論解剖學

* 論動物學

* 論天文。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 論地理。論地下水,地質學,意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

* 論哲學

* 小故事

* 書信

著名作品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聖安娜與聖母子》等。

1《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後曆時四年。這幅肖像畫的原型是達·芬奇朋友的妻子。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為作這幅畫,達·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為保持她歡愉的心情還特别請來豎琴師和歌手為她表演。達·芬奇極其準确地捕捉到了蒙那麗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筆觸細緻入微地描畫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動。現今你看這幅畫時,依然會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蘊含的攝人心魄的力量。

2《維特魯威人》

3《莉妲和天鵝》

4《受胎告知》

5《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為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畫,取材于《聖經》中耶稣被他的門徒猶大出賣的故事。在這幅作品中,達·芬奇精彩地刻畫了當耶稣在晚餐上說出“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後,他的12個門徒瞬間的表情。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們每人的性格和複雜心态。畫面布局突出耶稣,門徒左右呼應。坐在中央的耶稣莊嚴肅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戶襯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猶大處于畫面最陰暗處,神色驚慌,喻示他心地龌龊醜惡,與耶稣形成鮮明對照。在這幅畫裡,達·芬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讴歌了真理與正義,鞭撻了叛徒的行為與邪惡勢力。為創作這幅畫,達·芬奇付出了驚人的勞動。為準确刻畫猶大這個人物,他到各種場合觀察罪犯、流氓和賭徒,反複揣摸他們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畫了大量的速寫,直到畫出他滿意的形象。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6《聖母子與聖安娜》

7《岩間聖母》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生平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父

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裡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複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

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裡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争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于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米開朗基羅六歲時喪母,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的家裡,因此從小就對雕塑發生興趣。父親送他進拉丁文與希臘文學校學習,但是他學畫畫,父親訓斥也無用,十三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畫室學畫;1489年轉到另一個畫家學雕塑。後來當上美術學校的學生兼助手。那裡是文藝複興運動的中心,人文主義學者集中的地方。在那裡幹了十四年,在思想和藝術上被培養成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使他離開佛羅倫薩到羅馬。二十四歲作為雕塑家開始從事創作,制作了著名的<<大衛>>(雕塑)和<<聖家族>>(壁畫),又為教皇在梵蒂岡的西斯廷小教堂畫壁畫,用了四年時間憑一個人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頂上畫了三百四十三人,對于如此宏大的工程,找來一些人作助手,最後中意的隻有一個調制顔料幹雜活的,繪畫都由他自己動手。

米開朗基羅畫的這些巨人充滿超人力量,善于表現豐富的運動,并達到戲劇性高潮。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對人類的莊嚴頌歌。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專稿建築。他的作品雄壯宏偉,因此他所畫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氣質。一生未婚,純講精神而不涉及肉體。他在孤獨中奮戰了一生。

著名作品

壁畫《最後的審判》《創世紀》《保羅歸宗》《彼得殉難》

雕塑《大衛》《哀悼基督》

拉斐爾

拉斐爾·聖奇奧(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簡稱拉斐爾(拉丁文:Raphael),是一位意大利畫家,亦是建築師。他的作品具有優雅、秀美的風格。他善于把“神”畫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畫的聖母就是生活中神态優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親的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壁畫《西斯廷聖母》。這幅作品體現了拉斐爾獨特的畫風和人文主義思想。

生平

1483年4月6日生于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

日卒于羅馬。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自幼随父(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學畫,後又轉入佩魯吉諾門下。

1500年出師。拉斐爾早期作品就顯露出非凡的天才。21歲時畫的《聖母的婚禮》不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魯吉諾的藝術精華,而且後來居上,無論構圖與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畫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形象的端莊 、文雅,均為前輩畫家作品中所罕見。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羅倫薩,那裡一度恢複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了他。同時他對各畫派大師的藝術特點均認真領悟,博采衆長,特别傾心學習達·芬奇的構圖技法和米開朗琪羅的人體表現及雄強風格,使其獨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風格日趨成熟,從而迅速取得了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莺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

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稣的體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裡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 ,分别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 :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别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

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 》,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内西納别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

轶事

在西班牙電影《三個不道德的女人》(一)中介紹了拉斐爾的一些生活轶事,并且詳細有介紹了《 披紗女子像》中的女子的一些背景,雖然不知道是否真實,但能有一定的參考作用,片中的譯名為:拉裴羅 喬桑。

作品

《聖母的婚禮》《西斯廷聖母》《雅典學院》

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采用微側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态突出于畫面。代表作為《 卡斯蒂廖内像 》和《 披紗女子像》。前者描繪一位學者,其優雅的風度和深厚的學識表現得淋漓盡緻。後者描繪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筆下的聖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飾,健美的體态,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 ,他已患重病 ,仍在繪制《基督變容》,雖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輝照人,氣勢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自己的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