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WillemvanGogh,1853-1890),中文又稱”凡高”,荷蘭後印象派畫家。[1]出生于新教牧師家庭,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爾特,早期因為表達内心的悲痛,曾割斷了自己的耳朵。梵高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困擾其多年的精神病發作自殺身亡。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梵·高早期隻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看到了日本浮世繪以及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将他導向自殺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後,梵高的作品,《天空星夜》、《新向日葵》與《小烏鴉的麥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中文名:文森特·威廉·梵高 外文名:Vincent Willem van Gogh 别名:凡高 出生地:荷蘭南部布拉邦特津德爾特市集中心的牧師公館 畢業院校:津德爾特公立學校、普羅維利寄宿學校、蒂爾堡學校 職業:畫家,牧師 代表作品:自畫像系列、星空、向日葵系列、吃土豆的人等 主要成就:後印象主義的先驅

人物經曆

出生荷蘭

1853年3月30日梵高生于荷蘭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魯特·曾德特,是荷蘭新教。

牧師泰奧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長子。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奧誕生。

接觸繪畫

1861年梵高畫了人生第一幅素描——《貓》,但在母親的誇獎中順手撕毀了。

1862年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誕生。

1866年,于澤芬伯根寄宿學校作最早的圖畫。同年從曾德特的鄉村澤文伯根的寄宿學校畢業,梵·高進入蒂爾勃格的文法學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出生。

1868年3月離開蒂爾勃格文法學校。

1869年3月進藝術公司海牙分店當店員,後又去布魯塞爾分店工作。

生活坎坷

1871年舉家遷往赫爾瓦爾特。

1872年開始與提奧通信,後者在上學。

1873年5月,梵高遷往倫敦分店,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厄休拉·洛耶,6月,提奧進入某藝術公司布魯賽爾分店工作。

1874年向厄休拉求婚失敗,回荷蘭;10月至12月在巴黎,後返倫敦。

1875年5月,被調往巴黎,熱衷于神秘主義和宗教。10月,其父母遷往埃頓。

1876年3月,被古皮爾公司解雇;得到根據米勒《晚禱》刻制的版畫。4月在英國拉姆斯蓋特當教師,後又在艾爾沃思當助理牧師。12月返埃頓。

1877年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書店任職,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揚同住,為投考神學院積極攻讀。

1878年7月,放棄在阿姆斯特丹的學習,在埃頓作短期逗留後,于8月入布魯賽爾為期三個月的福音傳道學校,但未能取得牧師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裡納日礦區,作非正式傳教。

1879年由于工作過于熱情,被教會解雇,這段悲慘的經曆給他打下了印記;後開始的流浪生活;閱讀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亞和米什萊的著作;推崇夏爾·德·格魯、倫勃朗、呂斯代爾、巴比松畫派和海牙畫派的藝術;由于貧困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開始畫素描。

創作道路

1880年,與家庭日益疏遠的時期。春遊奎姆,住在礦工家,開始走上創作的道路;臨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魯賽爾,學習透視學和解剖學。與布魯賽爾的荷蘭籍畫家凡·拉帕德來往;提奧給予梵高經濟支持。

1881年,埃頓時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4月,離開布魯賽爾,去埃頓與父母同住;向新寡表姊凱·沃斯求婚不成。12月與家庭發生龃龉,離家赴海牙。

1882年,海牙時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跟表姊夫安東·莫夫學畫;開始與懷孕的、被遺棄的克拉西娜(“西恩”)·瑪麗亞·霍爾尼克同居中,并因此與莫夫決裂。8月,凡·高一家遷至埃因霍溫附近紐南;搜集英國報刊插圖,畫了許多素描和水彩。

1883年9月,與西恩,赴荷蘭北部之德倫特作畫。開始畫油畫。12月回到荷蘭南部之紐南,起初與父母同住,後來離家獨住。

1884年畫水彩和“織工”習作;與父親關系緊張;與凡·拉凰德甚為相得;6月研讀歐仁·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論;與本村姑娘瑪戈特戀愛,以不幸結局告終。

1885年,為《吃土豆的人》繪制了約五十幅農民頭像;3月26日父親驟然去世,為愛彌爾·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現實主義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動;10月赴安特衛普,參觀博物館;魯本斯的光與色彩,日本浮世繪的大膽構圖,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畫,心胸開闊了,畫闆色調明亮起來。

1886年,從1月起在安特衛普美術學院學畫;2月底去巴黎,與提奧同住;在乎爾芒工作室習畫數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響下描繪花卉;特雷克、埃米爾·貝爾納、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畫家;發現了“光明的繪畫”;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印象派美展舉行,會上展出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梵·高采用了新的點彩技法。

1887年,由于與不斷發展的當代法國藝術運動接近,調色闆變得愈來愈明亮;懼和展覽日本版畫;兩次在勞工階級的咖啡館和飽的牆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畢沙羅、德加、修拉、塞尚相識并交往;成與埃米爾·貝爾納過從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後期印象派理論的影響;厭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陽光更為明亮灼熱、色彩更加強烈瑰麗的法蘭西南部,創作《唐吉老爹》,開始繪制向日葵連作。

精神失常

1888年,2月赴普羅旺斯阿爾,住在阿爾加薩咖啡館,5月遷入拉馬丁廣場上的“黃房子”;10月20日高更來與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隻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奧的幫助,梵·高的三幅油畫和幾幅素描得以在獨立沙龍展出。

1889年,4月17日,泰奧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結婚;5月,梵·高自願進聖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來訪;畫了許多畫,主要是風景;開始繪制絲柏樹連作。在住院後一個月,創作了他最著名的畫之一,《星月夜》幅畫現存于紐約現代藝術館.梵·高更在馬稱舉辦印象派和綜合派的畫展。梵·高在巴黎見到蒙克。

開槍自殺

1890年奧弗時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臨摹德拉克洛瓦、米勒、倫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奧得子;阿爾貝·奧裡埃發表評文森特繪畫的文章;在布魯賽爾的“二十人展覽會”上,凡·高的《紅色的葡萄園》得以出售,這是他在世時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經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奧弗,接受保羅·加歇監護;6月創作《加歇醫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奧一家,會見洛特雷克及阿爾貝·奧裡埃;回奧弗後,創作《奧維爾市政廳》。他最後的一幅油畫《麥田群鴉》。7月27日舊病複發,開槍自殺,于29日清晨一時許,在提奧和加歇醫生的守護下停止呼吸。

人物影響

早期創作

梵高的創作初期包括埃頓時期,海牙時期和德倫特時期。當梵高畫它們時已經是快30歲的人了。這些作品大約完成于1881年—1883年間。此前,梵高在博裡那日礦區受到巨大打擊,對上帝幾乎絕望,卻終在迷茫與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歸宿--繪畫。他開始大量臨摹名畫,并畫了大量素描習作。可以說,梵高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天才畫家。他從小受到藝術熏陶,又有極高的文學素養,這使他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力。梵高喜歡倫勃朗,喜歡米勒,他用自己的畫筆描繪農民,工人,社會底層人。深沉厚實的風格雖與其以後的畫風有極大的反差,但畫中所表現出的氣質與精神卻是永恒不變的。

紐南時期

德倫特及紐南時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親供職的教堂所在地紐南。在紐南的兩年時間裡,梵高苦練素描技巧。在畫了大量素描寫生和習作後,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謂的著名都是後人評價的結果,當時的梵高隻是個待業青年)-《吃土豆的人》。這幅作品和他這一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蘭現實主義畫風的影響,畫面深沉,有極強的鄉土氣息。這也表現出梵高很強的農民情結,他似乎很想成為一位農民畫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處對鄉間生活的向往,對淳樸農民的尊敬和對誠實勞動的贊美。

[注]:米勒,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喜歡描繪農民生活。梵高的精神導師,梵高許多作品受其影響并臨摹過其許多作品。

安特衛普時期

安特衛普時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

1885年11月底,梵高決定去安特衛普,在那裡的3個月裡,他努力的學習繪畫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間,他了解魯本斯的繪畫,接觸到了日本浮世繪,這些都對他此後的繪畫曆程有很大影響。梵高此時期的作品延續了紐南時期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深沉的筆觸,但他也漸漸使畫布變得明亮了些,色彩也豐富了些。

巴黎時期

巴黎時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

1886年2月底,梵高來到“藝術之都”-巴黎。這裡濃厚的藝術氛圍使凡高興奮,尤其是印象派繪畫使他震驚不小。在弟弟提奧(當時在巴黎,提奧是頗有名氣的畫商,和印象派畫家關系很好)的介紹下,梵高認識了很多印象派畫家,比如勞特累克、高更、修拉、畢沙羅等。在受到印象派影響後,梵高的畫風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明亮起來。他還在創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點彩法等。這一時期梵高開始了大量的自畫像的創作。2年後,梵高漸漸厭煩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滿足于印象派的表現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獨特的個性告訴我們,梵高的繪畫不屬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帶着希望來到法國南部,充滿陽光的小城阿爾,迎來了他最輝煌的創作時期。

阿爾時期

阿爾時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薦下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并很快愛上了這兒。猛烈的陽光和刺目的麥田使他“瘋狂”。創作進入了高峰。雖受法國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繪影響,但他的作品已極具個性,這源自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他不滿足于隻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繪畫“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風格”(引号中的是凡高的原話)。所以,梵高是用心靈作畫的大師。

梵高在小城廣場邊租下“黃房子”,想建立“畫家之家”。後來高更前來同住。不幸的是,梵高梅毒進入三期,引發精神失常,他與高更日夜争吵,後發生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爾居民的抗議下,梵高被迫離開,并自願前往距阿爾不遠的聖雷米的聖保羅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梵高在阿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無法賣出以養活自己。《向日葵》《收獲景象》《夜間咖啡館-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内》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聖雷米時期

聖雷米時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願來到離阿爾25公裡的聖雷米。在聖-保羅精神病院治療。這時的梵高已陷入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幾個月發一次病,但事後卻非常清醒,并且經常到戶外作畫。令人驚歎的是,梵高在這樣的情形下并沒有頹廢,而是畫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膽,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許多都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和“視覺沖擊”,旋轉的線條,粗犷有力,讓人感到畫家複雜強烈的感情和表達的沖動。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樹》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時,評論家開始評論梵高,而且賣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張油畫。

奧弗時期

奧弗時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

1890年5月17日,梵高來到巴黎與提奧和他妻子及剛出生的侄子文森特(與梵高同名)見面。後經提奧推薦,來到距巴黎不遠的小鎮奧維爾接受加歇醫生治療,并繼續創作。同年臨摹德拉克洛瓦、米勒、倫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

主要作品

《加歇醫生》文森特·威廉·凡高于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殺前一個月,為精心照顧他的加歇醫生畫了這幅肖像。他自己說:“我希望畫一位藝術家友人的肖像,他滿懷偉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對這個人的感覺和愛慕之心畫進作品裡。我誇張了他的頭發的金黃色,在頭像後面我不畫小屋的普通牆壁,而用我調配得極為豐富、極為強烈的藍色塗出無限深遠的背景。由于這種單純的配合,使金黃色頭發的頭部,在這豐富的藍色背景上發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畫這個像的時候,他寫了一句話: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100年後,帶着渴念追憶它。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寫的一句話,這個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後。

《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闆、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家具組成的夢魇。金燦燦的黃色地闆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鬥争。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楊樹戰栗着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裡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栖息;宇宙裡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着、爆發着。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複,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争吵。在一場劇烈争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仿佛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裡,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紮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洩的顔料裡調和着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繃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獲了自己的耳朵。

《十五朵向日葵》這些簡單地插在花瓶裡的向日葵,呈現出令人心弦震蕩的燦爛輝煌。梵·高以重塗的筆觸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塊黏土。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現出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世界。n

死後被拍賣到2500萬英鎊。

《有烏鴉的麥田》(又稱《烏鴉群飛的麥田》)是梵高創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畫。通常的解釋是,這幅畫是以黑暗,嚴酷的天空顯示了梵高的精神狀态的困擾,與徘徊不決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種途徑,與黑色烏鴉架空的預示死亡迹象。n

在這幅畫上仍然有着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烏雲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淩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在祥和的麥田追求不到甯靜,在滿是陽光的藍天中,飄過了久蓄心中死亡的影子,化作無盡的烏鴉,引着梵高飛向他的藍天,追向無限光明。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着自己的心中開了一槍。黑暗背後仍是藍天。

梵高的油畫《約瑟夫·魯林肖像》創作于1889年,這幅肖像畫是凡高的六個朋友的肖像畫之一,魯林是阿爾勒的郵遞員。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離巴黎15個小時的火車程,梵高在1888年到阿爾勒,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希望落空了,他在那兒孤獨地生活和作畫。魯林一家給他帶來溫暖和友情,他們也是他很多作品的題材。n

在油畫《約瑟夫·魯林肖像》中,魯林身着他引以為傲的郵遞員制服,背景是想象的漩渦花紋。凡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我要用象征性的光環這種永恒的東西來畫男人和女人,要用我們着色的響亮和顫動來表達永恒。”

油畫《鸢尾花》是畫家梵高于1889年5月完成的,現存于洛杉矶。n

同向日葵一樣,梵高似乎也很喜歡畫這類植物。油畫中的鸢尾花在人們看來,遠遠美過真實的。也許就是那種淡淡的美麗與可愛,才會如此深深地吸引着觀賞者。n

同時,畫家梵高也在油畫中表達出清新的洋溢與活力的氣氛。

這幅《沒胡子的自畫像》是凡高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畫于1889年,這一年他的母親70歲。雖然早年因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關系緊張,平時不常聯系,但在母親生日那天,為了讓母親對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決定送一張自畫像給她。凡高把自己畫得比現實中要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都無法掩飾他眼底的絕望和孤獨。最後凡高給了母親一張畫着阿爾卧室的畫,而把這張挂在了自己的牆上。這幅畫于1889年9月在法國聖雷米普羅旺斯完成。畫布上是一幅油畫,尺寸是40厘米x31厘米。此畫1998年在紐約市以715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成為史上最昂貴的自畫像。

畫作《梵高的麥田》是畫家梵高創作于1889年9月初的一幅風景油畫。現存于倫敦國家畫廊。油畫中那随風搖晃的柏樹猶如擅動的靈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間飛舞,那是靈魂深處的呼喊,那是對生活的渴望,那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悲痛欲絕。畫家梵高一直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是生命與力量、梵高的作品總是充滿壓抑不住的·激動和熱情,他經常運用飛舞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來抒發這種激情。在這幅畫裡道路旁的柏樹就像黑色的火焰,這些卷曲着的線條相互扭結着竄向天空。

柏樹旁是一片金色耀眼的麥田,這是梵高最喜愛的色彩,因為它是太陽的色彩,生命的象征。梵高還用一種短促急速和旋轉的線條,把天空和道路描繪成永不休止、滾滾向前的湍急河流。這些色彩和筆觸表達出梵高内心的緊張和沖動,即使相當理智的人,也很難在這幅畫前保持平靜的心情。梵高的畫并不深奧,也沒有故作驚人之舉,他隻是用一種單純平易的藝術語言,直抒他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正是這種親切和真誠,使他的藝術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自傳

《親愛的提奧》,由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信組成,真實地反映了梵高的生活,為後人了解梵高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個人生活

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師。也叫文森特(VincentWillemvan Gogh,1789.2.11—1874.5.7)。梵高的祖母叫伊麗莎白(ElisabethHubertaVrijdag1790—1875)來自一個瑞士家庭。他們生育了12個孩子,其中一個在幼年時就死了,剩下了5個女兒和6個兒子。

梵高的父親西奧多盧·梵·高(TheodorusvanGogh1822.2.2—1885.3.26)1849年就在尊得特布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師。兩年後他與梵高的母親安娜·科尼莉亞(AnnaCorneliaCarbentus1819.11.10—1907)結婚,安娜生于海牙,她的父親在海牙被譽為“國王的裝幀師”,因為他被選中裝訂第一部荷蘭憲法。安娜父親的幾個女兒中,有一個嫁給文森特·梵高的叔叔。

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剛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當梵高降生後,他被取了那個死去的兄長的名字:Vincentwillem。

文森特·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還有三個妹妹和兩個弟弟,他們是:

妹妹:安娜AnnaCorneliavanGogh(1855.2.17—1930.11.20);

弟弟:提奧TheodorusvanGogh(Theo,1857.5.1—1891.1.25);

妹妹:伊麗莎白ElisabethaHubertavanGogh(1859.3.16—1936.11.29);

妹妹:威廉明娜WilleminaJacobavanGogh(1862—1941);

弟弟:科尼利斯CornelisVincentvanGogh(1867.5.17—1900.4.24)。

在梵高一生中,他隻與弟弟提奧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親密的關系,而提奧也是梵高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個月後,提奧也追随他的兄長去了。雖然梵高的父親隻是一位牧師,但梵高家族在當時是很有社會地位的,因為梵高的幾個叔叔伯伯在當時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

“UncleHein”海因伯伯(HendrickVincentvanGogh1814—1877)在鹿特丹開畫廊,後來遷到布魯塞爾。

“UncleJan”約翰伯伯(JohannesvanGogh約翰尼斯·梵·高1817.8.19—1885)一位海軍司令,生活在阿姆斯特丹。1877年,梵高曾在這位叔叔家裡生活過一段時間。

“UncleCor”科爾叔叔(CornelisMarinnsvanGogh1824—1908)也是一位畫商。梵高和提奧經常稱他為C.M。

“UncleCent”文森特伯伯(VincentvanGogh1820—1888,與梵高同名)他是位大畫商。小時候因為身體不好,沒能上大學。他最初在海牙(TheHague)賣繪畫材料,他是一個很有才華和很精明的人。在幾年間他的畫廊就成為全歐洲著名的畫廊。而後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畫廊訂立了合股合同。梵高與提奧最初都在這位叔叔的店裡工作過。

安東·莫夫(AntonMauve1838.9.18—1888.2.5),是海牙畫派的代表畫家,梵高在海牙時曾受他的指導。他的妻子叫JetMauve(原名JetCarbentus1856—94)是梵高的表妹。她(Jet)的母親叫FieCarbentus,與梵高的母親是親姐妹。Fie有三個女兒,Jet就是其中一個。

創作特點

藝術特色

油畫技法使用點彩畫法。早年因學習傳統繪畫技法,畫面色彩并不明快,後來受新藝術流派影響以及個人氣質使然,畫面變得色彩強烈,色調明亮。後來受到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的探索、自由地抒發内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裝飾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

當時他的作品雖很難被人接受,卻對西方20世紀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對現代人也有着積極的影響。

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主義等,都從他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抒發内心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撷取東方繪畫因素等方面,得到啟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繪畫流派。

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隻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于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隻有八年。

藝術使命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

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創作理念

印象主義

梵高着意于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後,他的調色闆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對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凡的個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一般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随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而這一鮮明特征在後來成了印象派區别于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表現主義

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态度被稱作表現主義,并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曆久不衰的傾向。即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再塑造。

盡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他們的個人性格特點又有某些不同。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而梵高對于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

後世紀念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萬美元的天價賣出,震驚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論,有人在報上呼籲:“文化和商業要保持道義上的距離”。

1987年3月30日,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萬美元賣出。

1998年11月19日,梵·高的一幅沒有胡子的自畫像以7150萬美元賣出。

《自畫像》

《加謝醫生的肖像》(PortraitofDr.Gachet),1890年,收藏于奧塞美術館,該作品是排名世界十大天價畫作第二位的名畫,僅次于畢加索的《拿煙鬥的男孩》

《羅納河上的星夜》(StarryNightOvertheRhone),1888年,收藏于奧塞美術館

《安特衛普的後院》(BackyardsofOldHousesinAntwerpintheSnow),1885年,收藏于梵高博物館

《麥田群鴉》(WheatfieldwithCrows),1890年,收藏于梵高博物館

《吃馬鈴薯的人》(ThePotatoEaters),1885年,收藏于梵高博物館

《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魚船》(FishingBoatsontheBeachatSaintes-Maries-de-la-Me),1888年,收藏于梵高博物館

《奧維的教堂》(TheChurchatAuvers),1890年,收藏于奧賽美術館

《有絲柏的道路》(RoadwithCypressandStar),1890年,收藏于荷蘭奧杜羅庫拉穆勒美術館

《夜間咖啡館》(TheNightCafeinthePlaceLamartineinArles),1888年,收藏于耶魯大學美術館

《阿爾的吊橋》(TheLangloisBridgeatArleswithWomenWashing),1888年,收藏于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兩棵絲柏樹》(Cypresses),1889年,收藏于大都會博物館

《鸢尾花》(Irises),1889年,收藏加州保羅蓋茨美術館

《在阿爾的卧室》第三版(Vincent`sBedroominArles),1889年,收藏于奧塞美術館

《玫瑰》(Roses),1889年,收于於日該國立西洋美術館

《夜晚露天咖啡座》(CafeTerraceatNight),1888年,收藏于科倫-米勒博物館

《向日葵》(VasewithTwelveSunflowers),1888年,收藏于德國慕尼黑美術館

《星夜》(TheStarryNight),1889年,收藏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藝術形象

影視作品

1948年電影短片《梵·高Van Gogh》克勞德·道芬飾演梵高

1956年電影《梵高傳Lust for Life》柯克·道格拉斯飾演梵高

1990年黑澤明執導電影《夢》中馬丁·斯科塞斯飾演梵高

1991年電影《梵·高Van Gogh》雅克·迪特隆飾演梵高

2009年紀錄片《梵高:天賦之筆》雅克·甘布林飾演梵高

2010年電影《梵高:畫語人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演梵高

2010年系列英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S5E10《梵高與博士Vincent & The Doctor》

音樂作品

美國美國民謠歌手Don McLean為紀念梵高而作《Vincent》,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常年播放的歌曲。

香港唱作女歌手王菀之也借梵高為題材,創作并演繹《畫意》一曲,由林夕填詞,并收錄于2006年的專輯《詩情·畫意》。

台灣歌手阿沁在2007年發行音樂專輯,名為《梵高的左耳》,并收錄同名歌曲。

人物評價

“梵高對後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都有極大影響,他的藝術成就比馬奈和塞尚對後繼者有更大的作用。”(意大利藝術評論家小文杜裡評)

“梵高的全生涯沒入在藝術中。他的各時代的作品完全就是個時代的生活的記錄。在以藝術為生活的藝術家中,可說是一個極端的例。”(中國畫家豐子恺評)

上一篇:通天教主

下一篇:理查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