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文學

一種語言表達形式
文學,是一種用口語或文字作為媒介,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而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藝術之美,才可稱為文學藝術,屬于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内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于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并駕于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于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将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将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将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将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劇本)四大類别。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
    中文名:文學 外文名:Literature 二分法:韻詩與散文 四分法:詩歌,散文,小說,劇本

類别

不同語言或國家的文學:

亞洲文學:中國文學、馬新文學、日本文學

歐洲文學: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希臘文學、俄羅斯文學

美洲文學:美國文學、拉丁文學

(文學同樣是分民族的)

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指的是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進行溝通的種種曆史、現狀和可能。它緻力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絡文學三大類。

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等。

按讀者年齡分為:兒童文學、成人文學等。

按讀者群體及内容分為: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衆文學、民間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等。

按内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道文學等。

按表達體裁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新韻文、戲劇、歌劇、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骈文、小品文、文學批評、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遊戲(含遊戲主機)與動漫等。

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

文學理論

1、文學理論:a、西方文學理論;b、中國文學理論

2、文學作品的評論和研究

3、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

4、文學流派、文學思潮和文學社團

文學研究

1、文藝美學

2、文學藝

3、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

4、文學思想史

5、文學批評

6、文學史:a、現代文學;b、近代文學

7、比較文學

8、舞蹈文學

9、衍生文學

體裁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現代一般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并稱為四大文學體裁;中國的抒情詩和散文(稱為古文)最早而比較發達。

西方則分為詩歌與散文兩個基本類型。叙事詩和戲劇成熟較早,此外小說比較發達。

四大體裁

傳統的詩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詩的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是曆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曆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詩發達較晚,并結合戲劇,成就很大。例如荷馬史詩,但丁神曲,莎士比亞劇本。

散文是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曆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産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發達的國度。

戲劇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它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戲劇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閱讀。

小說是以虛拟世界為内容的綜合文學形式。傳統上以散文為主體。莊子:飾小說以幹縣令。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觞,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拟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的小說稱為fiction,被稱為散文史詩。小說上接神話傳說,作為後起的文學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現實和人們的思想,成為近代以後主流的文學形式之一。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文學含義

社會意識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将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子遊、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遊、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貴族子弟的學科。《宋書·雷次宗傳》:“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辭章修養

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于文學,其誰宜為?”

官名

漢代置于州郡及王國,或稱“文學掾”,或稱“文學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薦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魏晉以後有“文學從事”之名。唐代于州縣置“博士”,德宗時改稱“文學”,太子及諸王以下亦置“文學”。明清廢。

人物

文豪、作家、劇作家、散文家、小說家、詩人、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

獎項

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财産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

魯迅文學獎

魯迅文學獎,是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創立于1986年,是為鼓勵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和評論作品的創作,鼓勵優秀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

茅盾文學獎

1981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将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後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

中華文學發展史

一、詩歌

中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于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中國古代将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将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叙事詩和抒情詩;按内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範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颔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産生于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彙大量神話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産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于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歎、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别。

特點①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

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

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叙事曲折淋漓,長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賦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叙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于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别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骈體文

骈體文是以雙句(即俪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将軍之武庫”。

起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骈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骈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骈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适合合樂歌唱而産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經曆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曆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于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轶事小說:用于記叙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轶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内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别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标志着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5、章回小說中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叙事的小說。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幹回,并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銜接本回内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以揭露社會弊病,并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态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産生于辛亥革命前後。

7、演義小說: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叙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西方文學曆史

最早已知道的文學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不同的曆史時期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學。早期作品經常帶着宗教或教誨的目的。說教的規範的文學從此誕生。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所取代。到了20世紀,象征主義擡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精神價值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内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既精神性價值。關于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于物質的價值,它是内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于人類的精神産品,文學藝術的接受鑒賞也屬于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内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國現象學學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藝術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構成其價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價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服務的手段,那麼他就無法理解藝術。這些價值是作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為被包含在藝術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們體驗的。”

藝術,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忘記了什麼是它自己,而我們在擁有過多“藝術作品”時卻失落了“藝術的精神”。

藝術,并不僅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總是“作品”。但是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精神。

新時代文學

當曆史的車輪到達新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的文學也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力量。

以80後韓寒,郭敬明,張悅然。90後作家劉欣等全新一代作家帶動中國文學走向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美國文學專業

美國文學專業是美國留學熱門專業之一,就業領域包括科研機關、高等院校從事研究、教學工作、有的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可适宜在黨政機關,包括報刊宣傳、新聞出版、影視文化、互聯網、對外交流其他企事業部門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專門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