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

拜拜

漢語詞語
[口語]分别時使用的語言,比較通俗,不适用于正規場合,相當于“再見”。同時也是台灣風俗,每逢佳節或祭神日,大宴賓客,俗謂之拜拜。[英語]bye-bye的譯音。謂再會
    中文名:拜拜 外文名:See you,Bye 拼音:bài bài 解釋:相當于“再見” 詞性:動詞

讀音

【詞目】 拜拜

【拼音】bái bái

台灣風俗,每逢佳節或祭神日,大宴賓客,俗謂之拜拜。

解釋

1.[口語]相當于“再見”,離别時說的客套話。多用于朋友之間,較随意的語言。[英bye-bye]

2.指結束某種關系(含委婉或诙諧意):自從得了氣管炎,他就跟香煙拜拜了。[英bye-bye]

3.在祈禱(佛)或瞻仰(已故人士)時所行的一種禮節也稱做拜拜。

對比

拜拜比較随意~拜拜隻是通俗說法,不适用正規場合中的接觸

再見比較正式~再見按字面意思上來說有希望“再次相見”的啊,時間,地點應該都是很正式的。

台灣拜拜文化

過年時候各個地方也是演繹着各種各樣的“拜拜文化”,這種“拜拜”的習俗在台灣尤為盛行,阿公阿嬷們也會時時嘴裡念叨:“拜拜用旺旺,來年更加旺。”這種文化盛行的背後也是诠釋着台灣人民的文化取向和心理特性。信衆深信藉由點燃清香後所産生的袅袅升煙,可以達到與神明溝通的目的。

台灣人對于神明凸顯的尤為謙卑,遇神拜神,遇佛拜佛,就連巨大的石頭、有“高齡”的樹木,都能綁上紅線或貼上紅紙來拜祭,并且美其名曰“石頭公”、“樹頭公”,瞬間覺得高大上了有木有。

台灣曆來移民衆多,台灣人崇拜神明的出發點在于紮根于本土,克服重重困難,并與當地土著和睦相處,融入到台灣這個大環境。長期與自然環境的抗争中堅韌性格慢慢形成,但是為了身體康泰,諸事如意,自然希望得到神靈的眷顧,那種安身立命、栖身度日的觀念也是也是十分濃烈的。

說到拜神明,那自然少不了廟宇和神龛,在台灣,但凡有人祭拜的神明,都會有一座寺廟或一間殿堂。嚴格來講,“寺”和“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寺”多為佛教廟宇,供奉佛陀,由僧人居住;而“廟”古時有兩種,帝王家為太廟,百姓階層成為祠堂。然時至今日,也沒有太多人去在意這種區分,無一例外,每座廟宇都有其固定的日期舉行廟會,屆時,五湖四海的信徒如期而至,以各種方式表達着敬畏之意,每座神龛前也都堆滿了精心準備的供品。旺旺大禮包、旺旺仙貝等一系列産品越來越受到推崇,看來這“拜拜用旺旺,來年更加旺”也就是這麼而來的了。

目前,神明崇拜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創造和文化交流,迷信的成分也越來越被淡化,與之相對的,現在的神明崇拜從形式上也變得越來越人性化,一切以為了表達信衆們的夙願為主,雖然沒有了太多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始終要記得,祭拜神明,一定要時刻有謙卑的心态,那條敬畏的鴻線,始終不可禮越哦。

上一篇:害怕

下一篇:安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