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裡森

托妮·莫裡森

美國現代女作家
托妮·莫裡森,美國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華德大學畢業。20世紀60年代末登上文壇,其作品情感熾熱,簡短而富有詩意,并以對美國黑人生活的敏銳觀察聞名。她所主編的《黑人之書》(The Black Book),記叙了美國黑人300年曆史,被稱為“美國黑人史的百科全書”。主要成就在于長篇小說方面。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2019年8月5日夜裡,美國作家托妮·莫裡森逝世,享年88歲。
  • 中文名:托妮·莫裡森
  • 外文名:Toni Morrison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俄亥俄州洛裡恩
  • 畢業院校:霍華德大學
  • 職業:作家,教授
  • 代表作品:《最藍的眼睛》、《蘇拉》、《所羅門之歌》、《柏油孩子》
  • 主要成就: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 性别:女

人物生平

生于俄亥俄州鋼城洛裡恩,父親是船廠焊接工。母親是忠實教徒并且參加教會歌詠隊,在白人家幫傭。為了逃避種族歧視,父母從俄州(美國中西部)遷徙到美國南方,又為了工作遷移到北方。父母都為黑人文化感到驕傲,她從小在家裡學會無數的黑人歌曲,聽過許多南方黑人的民間傳說。在黑人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她讀遍與此相關的書籍,尤其對文學有興趣。

小學一年級時,她是班上惟一的黑人,不過很能和白人孩子為友,直到開始交男朋友時才感覺到種族歧視。

1949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當時專為黑人開設的霍華德大學,攻讀英語和古典文學。大學畢業後,又入康奈爾大學專攻福克納和伍爾芙的小說,并以此獲碩士學位。此後,她在德克薩斯南方大學和霍德華大學任教。

1966年,她在紐約蘭登書屋擔任高級編輯,曾為拳王穆罕默德·阿裡自傳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盡全力。

1969年,莫裡森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發表,此後,她經常應邀撰寫社會評論,為黑人的利益而呼号。

20世紀70年代起,她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和巴爾德學院講授美國黑人文學,并為《紐約時報書評周報》撰寫過30篇高質量的書評文章。20世紀70年代初,也是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轟轟烈烈進行之時,莫裡森曾在一篇名為《黑人女性對女權運動的态度》的文章中公開發表過自己對當時女權運動的看法。

1988年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講授文學創作。同年獲美國普利策文學獎。

1993年,她的作品由于被認為具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和詩意的表達方式,而赢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她是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諾獎的黑人女作家。

2003年托妮·莫裡森出版新書《愛》,再一次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

2012年發表第十部小說《歸鄉》。

2015年4月,面對美國社會有一次變得嚴峻起來的種族問題,在接受《每日電訊報》的專訪時,她再一次公開對種族歧視提出批評,并為種族平等做出呼籲。

寫作特點

莫裡森的作品均以美國的黑人生活為主要内容,筆觸細膩,人物、語言及故事情節生動逼真,想象力豐富。

人物評價

1993年莫裡森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給她的評價是:“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

《觀察家》報:“當她開口講話,整個美國都洗耳恭聽。”

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斯圖爾·埃倫:“莫裡森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充滿活力。“

莫裡森将黑人生活的殘酷現實與魔幻現實主義以及令人驚歎的散文交織在一起,為她赢得了一批忠實的文學追随者。她能夠塑造複雜的人物,構建曆史上密集的世界,這一點備受贊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

上一篇:李湘

下一篇:張玉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