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甯

房甯

中國内地學者
房甯,現任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政治學會理事、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以其獨特的“第三世界視角”觀察、研究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變化,揭示在資本全球化條件下的第三世界工業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對于當代民族主義複興的曆史背景做出了新的诠釋。代表性著作:《現代西方政治理論》《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等。[1]
    中文名:房甯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出生地:北京 畢業院校:首都師範大學 職業:教授 代表作品:《現代西方政治理論》 主要成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7年6月 政黨:中國共産黨

個人經曆

1957年6月生,現任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院政治學系主任,教授。1982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學院政教系,留校任教。1990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晉升教授。

青年時代插隊

房甯出身于北京的一個中醫世家,房甯是在中國人民大學的院子

裡長大的,他的祖父以上三代都是北京的中醫名家。

1975年18歲的房甯來到北京市郊上地村插隊。上地是漢代屯兵之地,是北京地區一處文化遺址。也許是由于曆史和文化的傳承,村子裡不少姑娘、小夥兒能寫會畫,能歌善舞,一表人材,一點不比城裡來的“知識青年”差。

可是不久,房甯就發現,本村的小夥子娶的媳婦幾乎清一色的來自更加貧苦的河北三河縣,而本村的姑娘卻無論如何都要嫁個城裡人,對象即使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也得湊合。

性資源的流向最能反映一個社會的差别,它赤裸裸地向人們揭示社會的等級和差距。現實使一心響應毛主席号召、滿腦子理想主義的房甯看到了社會的真實、人生的真實。他曾說,農村的經曆使他感到困惑,體驗了悲涼,也使得他開始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的命運。就是這一情結促使他在1977年全國恢複高考制度後,決意學習社會科學。

1977年底,房甯如願以償考上了當時的北京師範學院政教系,四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留校當了一名教師。聽過房甯的課或講座的人都領略過他的口才,上佳的口才使他的教師生涯相當順利,連續的破格晉升使他在同學和同齡人中以最快的速度當上了教授,直到2001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任政治學所副所長。

留意房甯的人會發現,房甯的人生之路并沒有多少傳奇色彩,可以說是順風人生。但是從一名在農村插隊的“知識青年”成長為一名著名的政治學者,短短20多年的時間,房甯在中國思想界已經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總能在關鍵的時刻發出獨特的聲音,他的思想無可争辯地具有前瞻性。他無疑是一位真正站在思想前沿的中國人。

思想的變化

1987年,他獲得了去美國做訪問學者的機會。也就是這次美國之行使他對西方的繁榮有了一種由表及裡的洞察,從而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

當年在同事和家人羨慕的目光下,他懷着激動、好奇的心情飛到了大洋彼岸。然而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者,房甯并沒有沉浸在美國的繁華夢中,而是以一種學者的責任感仔細觀察和了解美國社會。他有機會走訪了美國很多個州,廣泛接觸各階層人民。

有一次一個美國人問房甯:你對美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房甯說:美國富裕呀。那人又問:你知道我們美國為什麼富裕嗎?房甯自嘲地答道:我是研究政治學的,對經濟學問題不太清楚。那人卻說:這根本不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學術問題,這是我們美國人都知道的一個簡單道理,我們美國從全世界人的兜裡拿錢,裝到我們的兜裡,我們的生活當然就好了。

這次看似調侃的對話卻對房甯産生了很大震動。他開始注意到了美國富裕繁華背後的東西,這也許是他能夠走出80年代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意識的開端。由此發端,房甯開始講述起了另一個美國故事。美國憑借資本、技術、信息的壟斷優勢,占據了國際經濟分工的高端,它乘全球化之機,從世界每個角落賺取超額利潤。當巨大的經濟剩餘流回美國的時候,美國人盡情地享受幸福生活。于是,對全球化的另類描述“資本流遍世界,利潤流向西方”進入了當代中國的話語。

僅一年的美國遊學使房甯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變得沉重起來。面對風起雲湧的全球化浪潮,他感到了中國将遇到的巨大壓力。回國後他開始認真研究起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理論,試圖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找到應對之策。90年代中期,房甯寫出了他的第一本學術着作《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他關于全球化的許多觀點以及在中國語境中開始流行起來的一些概念,其實都可以在那本書中找到它們的原型。

盡管《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是一部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論着,但實際上這本書自始至終都流露着他對中國問題、中國道路的關照與思考。像房甯在20世紀發表的所有着述一樣,他幾乎沒有使用過“民族主義”這個詞語,但他的思

想實際上是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的理論發端。

如果說《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中民族主義思想還處在萌動狀态,那麼同年他與王小東等人策劃的“中國青年看世界”的民意調查,則是他們對當年還潛藏于青年一代思想中的民族主義思潮的一次公開的發掘和張揚。

逆向種族主義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王小東稱為的“逆向種族主義”,這股思潮給當年那一代人帶來深深的迷茫。而90年代中國人在開放進程中對外部世界、對全球化了解的加深,加之中國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社會思潮逐漸地發生了轉化。

本來就與80年代中國思想界主流格格不入的房甯和另一位也在苦思中國出路的學者王小東,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風向轉變。他們知道對未來具有決定作用的是青年,是青年一代的思想,于是他們想到要搞一次面對青年的民意調查,以了解當代中國青年對世界、對中國的真實看法,從而訴諸青年、訴諸未來,以振作國人的民族精神。

《中國青年報》的記者馬明潔對他倆的想法表示認同。

1995年5月30日,由房甯、王小東和馬明潔策劃的《中國青年看世界》調查問卷在《中國青年報》公布。這是中國民間第一次通過報紙公開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調查,也是第一次調查中國公民對國際問題的看法,得到社會的強烈反響。問卷公布的當天就已收到讀者的反聩,一個月後問卷回收達到了12萬份,超過了當年《中國青年報》發行量的15%,也完全出乎房甯等人的預料。

在這個調查中,策劃者設定的諸多問題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三個問題:“你認為對中國最不友好的是哪一個國家?”“你認為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哪一個國家?”“你最不喜歡哪一個國家?”結果出人意料:75%的人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美國。

由于這一調查代表着20世紀90年代中國青年真實的思想動态,因而引起世界的嘩然,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及《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東京新聞》等媒體不但作了報道,還轉摘了部分問卷的内容,并以專題分析文章對此次調查進行深度透視。這些媒體普遍認為,這次發生在中國的令人預料不及的民意調查,預示着當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和一場即将到來的愛國主義的熱潮。

在持續的新聞轟炸中,盡管主要策劃人之一的房甯一直拒絕接受采訪,但他還是作為一個新聞人物,引起國内外的關注。美國的一些學者在了解房甯的經曆後不無感慨地說,美國的經曆沒有把房甯熏陶成一個親美的學者,反而造就了一個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令人不可揣度。有人戲谑道:美國送給中國一個民族主義者。

研究領域

房甯教授的主要專業特長是進行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問題和青少年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多年從事政治學原理教學,曾講授《政治學》、《西方政治思想》等課程。

曾多次主持重大調查,如《中國青年報》大型讀者調查“中國青年看世界”(1995年)、“中國青年看日本”(1997年)。主持國家“九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世紀之交中國青年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問題研究”;北京市教育局項目“青少年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問題研究”;北京市百人工程項目“北京地區青少年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

個人論着

着作

《現代西方政治思想》、《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引論》、《政治學分析教程》、《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鄧小平人權理論學習讀本》、《“四個如何正确認識”學習讀本》等

論文

《科舉制與現代文官制度——科舉制的現代政治學诠釋》、《規範性與經驗性之争——政治學研究基本範式探讨》、《社會主義是一種和諧》、《社會主義:滿足需要還是改變需要》、《第三世界發展的陷阱與新世紀的全球矛盾》、《中國的對外開放需要轉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曆史回顧》、《知識使人文明》、《經濟全球化的緣起、矛盾與走向》、《信用危機》、《美國經濟的政治透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颠撲不破的真理》、《社會主義制度旺盛的生命力》、《經濟全球化中的社會主義》、《論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現代政治中的選舉民主》。

上一篇:坎迪

下一篇:申春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