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培爾

戈培爾

德國政治家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德語:Paul Joseph Goebbels,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德國政治家,演說家。其擔任納粹德國時期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擅長講演,被稱為“宣傳的天才”,“納粹喉舌”,以鐵腕捍衛希特勒政權和維持第三帝國的體制,被認為是“創造希特勒的人”。[1]
    本名: 别名:保羅·約瑟夫·戈培爾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德國西北部萊特城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戈培爾 性别:男 民族:日耳曼 國籍:德國 出生年月:1897年10月29日 去世年月:1945年5月1日 職業:宣傳部長,柏林城防司令 畢業院校:海德堡大學 政黨:納粹黨 代表作品:《邁克爾》

人物經曆

早年經曆

1897年10月29日,戈培爾出生于德國西北部小城萊特(Rheydt,1975年因行政區域調整并入門興格拉德巴赫市)一個勞工階級的虔誠天主教家庭,因此戈培爾幼時的志願曾是當祭司。由于自幼患有小兒麻痹,導緻腳部的長短不一,也因此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判定免服兵役。

戈培爾自幼的學業成績很優秀,尤其在寫作與演說方面表現優異,靠着獎學金過著艱苦的生活同時就讀于波恩大學、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和海德爾堡大學等八所德國的著名高等學府。戈培爾在這些名校中廣泛涉獵了各種知識,專修了哲學、曆史、文學和藝術,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這個時候的戈培爾的反猶太主義尚不濃厚。

他在海德堡大學的弗烈德利克·古恩道夫(德語:de:Friedrich Gundolf)教授和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馬克思·馮·巴貝特男爵都是猶太人。另外在他未來于納粹黨中取得其地位之前,曾和具有一半猶太血統的女子有着戀愛關系。

1921年在海德堡大學畢業後于同年在波昂大學取得文學博士學位。戈培爾起先緻力于創作小說、劇本和詩歌,著有小說《邁克爾》、劇本《流浪者》和《孤客》,但當時根本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他曾想要成為記者或是廣播局的職員但是卻一直處于失業狀态,想進入猶太系統的出版社也失敗,期間曾在科隆的報社短暫工作,但因為經濟不景氣而被解雇,戈培爾在失業後依舊瞞着家人每天裝成去上班的樣子。

加入納粹黨

1922年,戈培爾受到希特勒演講的感染,于1924年8月21日于門興格拉德巴赫城設立“國家社會主義大德意志解放運動”的分部。這是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納粹黨進行啤酒館政變之後被鎮壓為違法團體後,為了掩人耳目而設立的僞裝團體。身為左派納粹的戈培爾所思考的事情,以公開信的方式率直地呈現出來,其中主張應該要和共産主義者同盟。(戈培爾在1932年11月的時候在和柏林交通局罷工時獨斷決定納粹要和共産主義者共同奮鬥,因此暫時失去金融界的政治獻金,同時改選的議席也減少34席,因此被希特勒斥責)。

1924年10月1日開始擔任報紙《自由民族》的主筆,并開始攻擊猶太人出版者;1925年3月成為納粹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分部的黨員,在數場演說之後嶄露頭角。

1926年2月14日在漢堡舉行的幹部會議上,重視和現有勢力協調的戈培爾斥責希特勒為“投機主義份子”,并且提議要将之除名。了解戈培爾才能的希特勒,繼續對戈培爾溝通,最後于同年的四月獲得戈培爾的支持,被任命為柏林·勃蘭登堡大管區的領導者。在被稱為“紅色柏林”的共産主義者基地的柏林,戈培爾發揮其煽動的能力,成功地讓本來以南部為根據地的納粹黨勢力進入了德國北部,這個時候的戈培爾對于共産主義者是抱持愛恨參半的态度。

1927年至1935年創辦《攻擊日報》(Der Angriff)并自兼發行人,對于其他新聞和雜志以及政黨的言論戰白熱化。他的手法無非是反擊其他報紙的言論,還有以大級數的字體去辱罵其他報紙以動搖讀者們的感情。

1928年5月在全國選舉中初次當選國會議員(納粹黨獲得12席次),同年被任命為納粹黨的宣傳部長。

在1930年9月14日的國會選舉中,戈培爾發揮長才一肩挑起領導納粹黨的宣傳戰總指揮,結果大躍進地獲得了107席次,成為全國第二大黨,得票數有640萬票占投票總數的18%。接下來在1932年7月31日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一舉獲得230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同年11月6日的國會選舉中保有最大黨的地位但是席次減為196席)。

納粹宣傳部長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掌權,同年3月5日的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43.5%的票數支持,并且與“德意志國家民衆黨”組成聯合政府,3月13日戈培爾由納粹黨宣傳部負責人身份出任新設立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與“全國作家協會”主席,這時候希特勒交給戈培爾一個重要的政治任務─“反猶”。

在戈培爾的策劃下就任兩個月後,在柏林和幾個重要大學城進行焚書活動,将一些不屬于德意志的作家如佛洛伊德、馬克思等人的著作焚毀。并且推動抵制猶太商店、醫院、律師。同年4月7日再通過公職服務法規定非亞利安人種不得擔任公職,同時開始清掃各領域的猶太人。不過這項規定有困難之處,例如當時擔任弗萊堡大學的校長名哲人馬丁·海德格爾,奉命“清掃”猶太教授的時候發現這樣學校有立刻關門之虞,但是接下來的反猶行動依舊繼續進行。

戈培爾經由兼任新設立的全國文化院院長、在宣傳中不斷攻擊“頹廢藝術”、杯葛猶太藝術家,有系統鏟除猶太人對德國文化生活的影響力,并且買下最大的電影公司UFA,終于将所有媒體和藝術表現編入國家控制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戈培爾也成為重要的戰争宣傳角色之一。不斷地對國民展開宣傳戰,并且在大戰末期德國處于劣勢的時候,為了對受到轟炸的都市展開救援,從未被征兵的中年和少年男性中組織了國民防衛隊“人狼”(Werwolf),因而博得了相當的支持。在已經确定德國将要失敗的時候,希特勒鮮少進行演說多由戈培爾代替其工作,以收音機廣播宣告國民對于聯軍要進行最後抵抗。 

1936年1月17日,戈培爾面對18000名納粹分子發表了激烈的演說, 他宣布德國必須擁有殖民地。

1938年11月9日“砸玻璃窗之夜”(又稱“水晶之夜”)迫害猶太人事件就是由戈培爾策劃的。

1944年力主實行總體戰,被希特勒任命為總體戰動員委員會主任,有指揮整個戰争的全權,但局勢已無法挽回。

在1945年4月蘇聯軍隊進逼柏林時,戈培爾也号召柏林市民捍衛首都。戈培爾最有名宣傳戰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在柏林體育宮(Berlin Sportpalast)進行宣傳演講,鼓吹全力一戰。根據他的日記記載,因為自己的宣傳部遭到轟炸受到相當的沖擊。另外他多次希望希特勒對于受到轟炸的柏林市民進行直接的鼓勵,但是都未受到采納。

在1944年7月20日的希特勒暗殺行動時偶然成為身在柏林的唯一納粹黨最高幹部,對于鎮壓反叛者有的相當的功勞,因此在同年的7月25日被希特勒命令為總體戰的全國領導者,對于内政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發言權。

1945年1月30日兼任柏林防衛總監。

自殺身亡

1945年4月,蘇聯紅軍逼近柏林,希特勒與其情婦愛娃·布勞恩結婚;4月30日下午三時左右,希特勒開槍擊中右太陽穴,愛娃吞下氰化鉀,雙雙自殺于地堡。4月30日依照希特勒的遺言繼任總理,并且和蘇聯軍隊交涉投降條件,但是蘇聯要求無條件投降因此談判破裂。同年5月1日,把五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用氰化鉀毒死,之後和瑪格塔夫人兩人一起自殺以身殉黨。此外亦有人稱(如Traudl Junge)是由戈培爾開槍殺死其妻子後随即自殺身亡。

家庭婚姻

1931年12月19日戈培爾和瑪格塔·克邦特(Magda Quandt)結婚。瑪格塔是曾經離過婚的女人,并且和前夫間已有個被稱為哈羅德(Harald Quandt)的孩子。戈培爾接納了他并視為己出。哈羅德在二次大戰的時候從軍并且被俘,最後成為戈培爾家族中唯一幸存的人。哈羅德于1947年被盟軍釋放,并于1954年随着其生父的逝世,接管了其遺産,并因此成為當時西德其中一位最富有的人。最後于1967年死于意大利的一場空難。

戈培爾家是納粹黨的高官的集會修憩場所,戈培爾和瑪格塔夫人則一共有六個孩子,并被宣傳為模範的德國家庭,不過實際上戈培爾對其他女性的奔放态度,而因此曾讓婚姻陷入危機。

戈培爾有着自戀者特有的自信,同時在電影界的影響力不小使得不少的女明星被迫和其發生關系。在1938年戈培爾和捷克的女明星莉妲·巴洛瓦(Lída Baarová)的關系,甚至演變成讓當時的元首希特勒親自介入,并命令戈培爾和妻子繼續婚姻生活的醜聞。

戰後,柏林郊外的戈培爾宅邸被蘇聯軍給接收,之後變成東德政府的集會設施。但是在1989年時柏林牆倒塌後東德瓦解後他的宅邸轉由柏林市政府管轄。擔心變成新納粹的聖地,于是關閉該宅邸并且進行管理,但是因為财政惡化最後決定進行拍賣。

電影相關

熱愛電影的戈培爾是《尼伯龍根之歌》和蒙太奇手法的第一部作品《戰艦波将金号》的愛好者。但是兩部戲的導演弗裡茨·朗和謝爾蓋·愛森斯坦都是猶太人。戈培爾委托将希特勒喜歡的故事《威廉·泰爾》拍攝成電影,但是弗裡茨·朗旋及流亡到法國。謝爾蓋·愛森斯坦則對戈培爾觀看戰艦波将金号後說出“我們也非得制作出我們的戰艦波将金号不可”這句知名發言感到憤怒。

戈培爾經常在後世的電影中登場。後世有不少部電影曾經提到戈培爾,例如2004年由奧立佛希斯貝傑(Oliver Hirschbiegel)拍攝的《帝國毀滅》(德語:Der Untergang)中由德國的演員烏理·馬蒂斯(Ulrich Matthes)演出受到好評。

其他如1973年英國及意大利共同拍攝的《希特勒:最後的十日》(The Last Ten Days)、1949年蘇聯拍攝的《攻克柏林》(Падение Берлина)、2004年德國拍攝的《行動代号:華爾奇麗雅》(英語:Valkyrie),、2009年《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等作品都有戈培爾登場。

著作

《邁克爾》,1926年出版。

《戈培爾日記》,1977年在漢堡出版。

上一篇:媚影

下一篇:勞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