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漢語漢字
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xiǎng,[1]最早見于春秋金文,其本義為想象;又可引申為思索、希望、想要、打算、料想、推測、估計、懷念、想念、思念等。
  • 中文名:想
  • 拼音:xiǎng
  • 部首:心
  • 五筆:SHNU
  • 倉颉:dup
  • 鄭碼:flwz
  • 筆順:1234251114544
  • 字級:一級字、常用字
  • 平水韻:二十二養 上聲
  • 筆畫:13
  • 四角号碼:46330
  • 統一漢字:U 60F3
  • 結構:上下結構
  • 注音:ㄒㄧㄤˇ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心,相聲。本義為想象。《說文》:“想,冀思也。” 《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人們很少看見活着的大象),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而想其生也。”由想象引申為思索,由想象、思索引申為希望、想要、打算、料想、推測、估計、懷念、想念、思念等義。“想”和“思”的區别在于:“想”更注重于情形的聯想,而“思”更注重于感情的寄托。至于理性的推斷,則更傾向于用“惟”字。不過,現代漢語一般寫作“思維”,用“維”字,可知其注重邏輯聯系的一面。

現代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xiǎng

動詞

想念;懷念;羨慕

思考,思索

希望,想要

料想;猜想

想象

好像,如同

懷念、回想

名詞

念頭、意念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冀思也。從心相聲。息兩切。

說文解字注

(想)觊思也。觊各本作冀。今正。欠部曰。?、?也。見部曰。觊、??也。觊思者、觊望之思也。周禮眡祲。十曰想。從心。相聲。息兩切。十部。

康熙字典

《廣韻》《正韻》:悉兩切。《集韻》《韻會》:寫兩切。?音鲞。《說文》:冀思也。注希冀而思之也。後漢《王霸傳》:夢想賢士。《晉書·謝安傳》:悠然遐想。

又《增韻》:意之也。物未至而意之也。

又《周禮·春官》:眡祲掌十輝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兇。十曰想。注:鄭司農雲:想者,輝光也。鄭康成曰:想雜氣有所似,可形想也。《六書精薀》:心有所欲而思也。字意從心從相,言有所著也。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拟音

聲調

上古音系

slaŋʔ

廣韻

息兩切

陽開

上聲

蒙古字韻

sjaŋ

上聲

中原音韻

江陽齊

江陽

上聲

洪武正韻箋

息兩切

十七養

上聲

集韻

寫兩切

siɑŋ

上聲

韻略

息兩切

上聲

增韻

息兩切

上聲

中州

思蔣切

江陽

上聲

分韻撮要

第九張掌帳着

陰上

韻書成集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s

i̯a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s

ǐa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s

jɑ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s

iɑ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s

jang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s

ǐɑŋ

中上古音

上一篇:東吳

下一篇:彌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