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

漢語漢字
悲(拼音:bē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形聲字,古字形從心非聲。悲本義指傷心,哀痛,引申指同情、憐憫。又引申指眷戀、思念。[1]
  • 中文名:悲
  • 拼音:bēi
  • 部首:非、心
  • 五筆:DJDN(86);HDHN(98)
  • 倉颉:LYP
  • 鄭碼:KCWZ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上平聲·四支
  • 筆畫:12
  • 四角碼:1133₁
  • 統一碼:60B2
  • 注音:ㄅㄟ
  • 筆順編号:211121114544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形聲字。戰國文字作圖1,上部是“非”字,作聲旁表音;下部的“心”作形旁,表示心理活動。“悲”字之所以從“非”為聲符,推測其或有取意。非聲含有背離之意。當事與願違時,就要傷心。從“非”為聲的“徘”字,構成聯綿詞“徘徊”。“悲”的本義相仿,是心有所哀,徘徊于彼,無法開釋。小篆形體稍變。隸書、楷書筆畫化,心字變異。

“悲”的本義就是心裡悲痛、傷心,也就是常說的悲傷。心中悲傷,往往會和慘痛、愁苦、凄涼、心酸以及憤怒、凄戚等感情相聯系,所以就有了悲慘、悲愁、悲涼、悲酸、悲憤、悲戚等詞彙。“悲”與“喜”是相對立的。

“悲”由本義引申為慈悲,憐憫。如柳宗元《捕蛇者說》:“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我憐憫他,并說:“你憎恨這事嗎?”)這一義項現代漢語已不常用。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形容詞

哀痛;傷心。

凄涼;凄慘。

動詞

憐憫。

思念;眷念。

感到哀傷。

佛教語。救人出苦難曰悲。

名詞

苦。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下】【心部】府眉切(bēi)

痛也。從心非聲。

說文解字注

痛也。按,憯者,痛之深者也;恫者,痛之專者也;悲者,痛之上騰者也,各從其聲而得之。

從心,非聲。府眉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悲·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8

《唐韻》府眉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眉切,并音卑。《說文》:痛也。從心非聲。有聲無淚曰悲。《詩·豳風》:女心傷悲。《毛傳》: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鄭箋:春女感陽氣而思男,秋士感陰氣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為悲。心之所以非則悲矣。《淮南子·原道訓》:憂悲多恚,病乃成積。

又葉補皆切,擺平聲。《楚辭·九辯》: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俪偕。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ər

王力系統

p

ǐəi

董同龢系統

p

juəd

周法高系統

p

iwər

李方桂系統

p

jiəd

西漢

東漢

jiəi

j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i

北魏後期北齊

jiwei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wei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p

ji

拟音/王力系統

p

i

拟音/董同龢系統

p

jĕi

拟音/周法高系統

p

iei

拟音/李方桂系統

p

ji

拟音/陳新雄系統

ǐe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六脂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府眉切

pjĕi

集韻

平聲

上平六脂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逋眉切

piI

禮部韻略

平聲

逋眉切

增韻

平聲

逋眉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巴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逋眉切

pie

切韻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府眉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上一篇:

下一篇:正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