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魯克

彼得·德魯克

作家、大學教授
彼得·費迪南德·德魯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1909年11月19日-2005年11月11日),1909年生于維也納,1937年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1]
    中文名:彼得·德魯克 外文名:Peter F.Drucker 别名:杜拉克 民族: 出生地:維也納 畢業院校: 職業:學者,管理學大師 代表作品:《德魯克論管理》《21世紀的管理挑戰》《九十年代的管理》 主要成就:目标管理 性别:男 信仰:基督 名譽:現代管理學之父

簡介

德魯克先後在奧地利和德國受教育,1929年後在倫敦任新聞記者和國際銀行的經濟學家。于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于文化的環境之中,其1979年所着的自傳體小說《旁觀者》對其成長曆程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界是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師。他1909年生于維也納,1937年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着書和咨詢為業。

德魯克一生共着書39本,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30餘篇,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文風清晰練達,對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見解。傑克·韋爾奇、比爾·蓋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響。德魯克一生筆耕不辍,年逾九旬還創作了這本《德魯克日志》,無怪乎《紐約時報》贊譽他為“當代最具啟發性的思想家”。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歲。

尊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德魯克,是這個時代最出色的管理學者。他曾發誓:“如果我能活到80歲,我要寫到80歲”。

人物生平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魯克出生于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維也納,祖籍荷蘭。其家族在17世紀時就從事書籍出版工作。父親是奧國負責文化事務的官員,曾創辦薩爾斯堡音樂節;他的母親是奧國率先學習醫科的婦女之一。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文化的環境之中。

德魯克先後在奧地利和德國受教育,1929年後在倫敦任新聞記者和國際銀行的經濟學家。于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

1937年移民美國,曾在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和跨國公司任經濟學家與管理顧問,1943年加入美國籍。德魯克曾在貝甯頓學院任哲學教授和政治學教授,并在紐約大學研究生院擔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學教授。盡管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但德魯克一直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師。

1942年,受聘為當時世界最大企業——通用汽車公司的顧問,對公司的内部管理結構進行研究。

1946年,将心得寫成《公司概念》,“講述擁有不同技能和知識的人在一個大型組織裡怎樣分工合作”。該書的重要貢獻還在于,德魯克首次提出“組織”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

1954年,出版《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标管理。從此将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從而奠定管理大師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讀者:不是隻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稱得上是管理者,在當今知識社會中,知識工作者即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須卓有成效。成為高級管理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着《管理:任務,責任,實踐》,是一本給企業經營者的系統化管理手冊,為學習管理學的學生提供的系統化教科書,告訴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該書被譽為“管理學”的“聖經”。

1982年,出版《巨變時代的管理》,探讨了有關管理者的一些問題,管理者角色内涵的變化,他們的任務和使命,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1985年,出版《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被譽為《管理的實踐》推出後德魯克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全書強調當前的經濟已由“管理的經濟”轉變為“創新的經濟”。

1999年,出版《21世紀的管理挑戰》,德魯克将“新經濟”的挑戰清楚地定義為:提高知識工作的生産力。

在歐洲經曆了二戰的殘酷,并目睹了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德魯克感到那些優秀的領導者才是那個世紀的英雄。德魯克在他那本發人深省的自傳《旁觀者的冒險》中寫道:“我和其他維也納的小孩一樣,都是胡佛總統救活的。他推動成立的救濟組織,提供學校每天一頓午餐。

這頓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麥片粥與可可粉沖泡的飲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對這兩樣東西倒胃口。不過整個歐洲大陸,當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數百萬饑餓孩童的性命,都是這個組織救活的。”一個“組織”居然能發揮這麼大的功用!從德魯克活生生的經曆中,我們不難發現,德魯克強調“透過組織這種工具,盡量發揮人類創造力”觀念的根源。

此外,德魯克在預測商業和經濟的變化趨勢方面顯示出了驚人的天賦。例如,早在1969年德魯克就預言将有一種新的類型的勞動者出現———知識員工,他們的職業将由自己所學的知識來決定,不再依靠出賣體力來養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盤。僅10月19日一天,美國全國損失股票市值5000億美元。

對此,德魯克說,他早就預料到了,“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審美和道德。”德魯克将當時的華爾街股票經紀人稱為“完全不具有生産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輕易地大把撈錢。”

作為第一個提出“管理學”概念的人,當今世界,很難找到一個比德魯克更能引領時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計算機終将徹底改變商業;1961年,提醒美國應關注日本工業的崛起;20年後,又是他首先警告這個東亞國家可能陷入經濟滞脹;1990年代,率先對“知識經濟”進行了闡釋。

德魯克着書和授課未曾間斷,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萊蒙特大學的彼德·德魯克管理研究生院。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為提高非營利組織的績效,由弗朗西斯·赫塞爾本等人發起,以德魯克的聲望,在美國成立了“德魯克非營利基金會”。該基金會十餘年來選拔優秀的非營利組織,舉辦研讨會、出版教材、書籍及刊物多種,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德魯克至今已出版超過30本書籍,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傳播及130多個國家,甚至在前蘇聯、波蘭、南斯拉夫、捷克等國也極為暢銷。

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則概念及發明,包括:“将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目标管理與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學、組織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滿足顧客、企業的基本功能是行銷與創新、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權化、民營化、知識工作者的興起、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社會。”至2004年,德魯克還有新書問世。

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這是著名财經雜志《經濟學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歲。

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

1954年,德魯克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為MBO),它是德魯克所發明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概念,并已成為當代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标管理的最大優點也許是它使得一位經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強的激勵:一種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願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廣闊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它使得我們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來代替由别人統治的管理。

管理學的真谛

“管理是一門學科,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無論是經濟學、計量方法還是行為科學都隻是管理人員的工具。

但是,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經濟學,正好像一個醫生付諸實踐的并不是驗血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行為科學,正好像一位生物學家付諸實踐的并不是顯微鏡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計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師付諸實踐的并不是判例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

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有90%是共同的

德魯克認為:管理在不同的組織裡會有一些差異。因為使命決定遠景,遠景決定結構。管理沃爾瑪(Wal-Mart)和管理羅馬天主教堂當然有所不同,其差異在于,各組織所使用的名詞(語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異主要是在應用上而不是在原則上。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要面對決策,要做人事決策,而人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

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面對溝通問題,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時間與上司和下屬進行溝通。在所有組織中,90%左右的問題是共同的,不同的隻有10%。隻有這10%需要适應這個組織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語言。換言之,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同樣能領導好一家非營利機構,反之亦然。

培養經理人的重要性德魯克認為:經理人是企業中最昂貴的資源,而且也是折舊最快、最需要經常補充的一種資源。建立一支管理隊伍需要多年的時間和極大的投入,但徹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費多大勁兒。21世紀,經理人的人數必将不斷增加;培養一位經理人所需的投資也必将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企業對其經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斷提高。

企業的目标能否達到,取決于經理人管理的好壞,也取決于如何管理經理人。而且,企業對其員工的管理如何,對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決于經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經理人。企業員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層的态度。企業員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層的能力與結構的一面鏡子。員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組織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魯克認為:組織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組織不能依賴于天才。因為天才稀少如鳳毛麟角。考察一個組織是否優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們看來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績效,能否使其成員的長處都發揮出來,并利用每個人的長處來幫助其他人取得績效。組織的任務還在于使其成員的缺點相抵消。

事迹

1950年元旦,德魯克和他的父親去探望師從于德魯克父親的約瑟夫·熊彼特,過了8天熊彼特就去世了。在這次見面中,熊彼特對德魯克父子說:“我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知道僅僅憑借自己的書和理論而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否則就沒有任何重大的意義。”

這句話成了德魯克後來衡量自己一生成敗的基本标準,也是他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法則,還是他和學術界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他一邊教書,一邊做咨詢,一邊寫作,正是這三種不同的身份塑造了他的研究方法與成文風格,也成了他區别于别的管理學者的重要特征。

他曾經拒絕了哈佛商學院的邀請,主要原因是當時哈佛商學院院長制定了一項規定——教職員工每星期最多隻能做一次咨詢工作。而在他看來,管理學更是一種實踐,從業者必須要參與實踐。在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之前,他曾經在通用汽車工作和觀察了兩年。

在寫作之前,德魯克通常對企業進行深入研究和觀察,在咨詢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在這種觀察和互動中形成一些頗具洞察力的觀點。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什麼“管理模型”和“數據分析”,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些直指人心的觀點和故事,成文風格簡單、清晰而有力。

這種研究方法在管理學術中被稱之為“管理經驗學派”,這種學派在學術研究中不屬主流。因為他們的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學的“學術規範”,沒有“模型”和“論證”,因此很難在學術論文中引用他們的“研究成果”。

一位留學歐洲的博士告訴記者,他當時為了寫博士論文,看過幾百篇學術論文,沒有一篇引用德魯克的話語。他唯一一次聽到德魯克的名字是在一次午餐會上,幾位管理學博士在讨論德魯克和一個助教誰的貢獻大,那位年輕的助教做了一個合資企業盈利模式的調查研究。

德魯克清楚地意識到,他從來就是一個學院派的“邊緣人”。德魯克本人提供了一個富有洞見的解釋:“為了控制學界,美國政府隻向那些用數學公式寫作的研究人員提供研究資金,自己這類深入實踐的學者被拒之門外便順理成章了。”

2002年6月22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這是一份遲到的榮譽,當時德魯克已經93歲了。幸虧他活得足夠久,給了美國政府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主要習慣

德魯克的“五項主要習慣”是領導特質論的主要流派。

德魯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類型,缺少有效性的管理者也同樣有不同類型。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與無效的管理者之間,在類型方面、性格方面及才智方面,是很難加以區别的。有效性是一種後天的習慣,既然是一種習慣,便可以學會,而且必須靠學習才能獲得。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以下五項主要習慣。

1、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

他認為,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絲毫沒有彈性,無法調節、無法貯存、無法替代。時間一去不複返,因而永遠是最短缺的。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費時間,因此,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最顯着的特點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這包括三個步驟:記錄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集中自己的時間,減少非生産性工作所占用的時間。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礎。

2、注重貢獻和工作績效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貢獻”是指對外界、社會和服務對象的貢獻。一個單位,無論是工商企業、政府部門,還是醫療衛生單位,隻有重視貢獻,才會凡事想到顧客、想到服務對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為都考慮是否為服務對象盡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視組織成員的貢獻,并以取得整體的績效為己任。

每一個組織都必須有三個主要方面的績效:直接成果、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才開發。企業的直接成果是銷售額和利潤,醫院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價值的實現指的是社會效益,如企業應為社會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未來的人才開發可以保證企業後繼有人。一個組織如果僅能維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視明天,那它必将喪失其适應能力,不能在變動的明天生存。

3、善于發揮人之所長

德魯克認為,有效的管理者應注重用人之長處,而不介意其缺點。對人從來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而問“他貢獻了些什麼?”也不問“他不能做什麼?”而問:“他能做些什麼?”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都以一個人能做些什麼為基礎。

4、集中精力于少數主要領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認為,有效性的秘訣在于“專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當先”,而且“專一不二”。因為要做的事很多,而時間畢竟有限,而且總有許多時間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設計有效的工作秩序,為自己設計優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堅持這種秩序。

5、有效的決策

他認為,管理者的任務繁多,“決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務。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決策。決策是一套系統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驟。一項有效的決策必然是在“議論紛紛”的基礎上做成的,而不是在“衆口一詞”的基礎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決策,而做出的決策都是重大的決策。

核心遺産

作為“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的思想幾乎涉及了管理學的方方面面,現在我們熟知的許多管理理論的概念都是他最先提出來的,如營銷、目标管理和知識工作者等。菲利浦·科特勒說:“如果人們說我是營銷管理之父,那麼德魯克就是營銷管理的祖父。”

但德魯克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管理學者,實際上他和管理的學院派一直格格不入。他在談到自己的職業時說:“寫作是我的職業,咨詢是我的實驗室。”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了管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諸多範疇,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和恒久的穿透力。

學術成就

由于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學上的成就,被某些人尊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并且被保守派财經刊物推舉為“當代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但德魯克的看法缺乏現代商學院學術論文的統計驗證要求。

英特爾總裁安迪·葛洛夫說:“彼得·德魯克是一盞指引我們的明燈,他的着作讓我們走出迷霧找到方向。”

美國《商業周刊》稱贊他為:“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

《華爾街日報》:“德魯克是企業管理的導師”

《經濟學人》:“大師中的大師”

影響

對中國

德魯克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十分關注,他曾對自己的學生趙曙明說:“80年代我曾經到過中國,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複地的變化。中國經濟能夠取得成功應該也有很多特有的東西值得總結。我很想再去中國看一看,但現在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德魯克緻中國管理者:

德魯克曾對德魯克管理學院創辦人邵明路說,無論是中國的工商業、通訊和交通行業,還是政府和教育機構,以及醫院都急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發展中國家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國外的技術,也容易吸引外資。但是,技術和資本僅僅是工具而已。它們必須通過有能力的管理者才能發揮作用和功效。

而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們應該懂得如何管理,知道如何去領導企業并促進它的發展,也知道如何去激勵員工和讓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

管理者不同于技術和資本,不可能依賴進口。即便引進管理者也隻是權宜之計,而且引進的人數也将是寥寥無幾。他們應該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國的文化、社會和環境當中。

迅速培養稱職的管理人才和創業者,使他們能與世界頂級強手競争,顯然是中國最需要的,也是中國社會與經濟取得成功的關鍵。

德魯克對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給出如下提示:

1.技術和資本必須通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才能發揮作用和功效。

2.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3.管理者不可能依賴進口。隻有中國人才能建設中國。

4.目前中國面臨的最大需求和面臨的最好的機遇,應該說是快速培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5.卓有成效是可以學到的,也是必須學到的。

上一篇:一之濑巧

下一篇:安東内拉·莫塞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