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

張若虛

唐代詩人
張若虛(約670年—約730年),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唐朝詩人、儒客大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1]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杭州)、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号“吳中四士”,文詞俊秀。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有些典籍(如餘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詩選》),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670~730年,即唐高宗龍朔至玄宗開元初,大約活了六十歲。後人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李商隐,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
    本名:張若虛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揚州(今屬江蘇) 主要作品:春江花月夜 主要成就:孤篇蓋全唐

主要影響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聞一多評價《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别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詩詞簡介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

《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别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後人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李商隐,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該詩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等皆是描摹細膩、情景交融的極佳之句。

人物生平

張若虛,揚州人,兖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号吳中四士,詩二首。《全唐詩》中僅26個字的介紹,使揚州詩人張若虛在詩歌的海洋中沉寂了近千年。但由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的一片奇光中,以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千古之問,最終使他也像躍出海面的月亮,光華迷離、清幽動人。于是,這撲朔迷離的月亮詩人和他的月亮詩,終成了“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文化風景,并為後世探詢和景仰。

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杭州)、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号“吳中四士”,文詞俊秀。開元年間尚在世。

冷落千年

在唐代,似乎沒有張若虛的詩集傳世。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的《古今詩删》收錄了張若虛的《春江》詩。是金子總有閃光時。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傑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

張若虛這個名字,對于當今的詩歌愛好者來說,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簡稱《春江》詩),更是令人耳熟能詳。然而,對于張若虛其人其事,人們知之甚少,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隻有清《全唐詩》第117卷26個字的介紹:“張若虛,揚州人,兖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号吳中四士,詩二首。”而在《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中也隻附帶了6個字:“若虛,兗州兵曹。”

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有些典籍(如餘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詩選》),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670~730年,即唐高宗龍朔至玄宗開元初,大約活了六十歲。至于《全唐詩》所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号“吳中四士”,隻能說明他們詩名相當而馳名京師,籍地相鄰而并稱四士。

張若虛,不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詩作也長期湮沒無聞。在唐代,似乎沒有他的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然而這僅僅是作為樂府宮體詩收錄的。直至明人楊高棅《唐詩正聲》選本,仍然沒有把他的詩選在“正聲”之列。然而幸運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詩總算從唐代起被保留下來了。

是金子總有閃光時。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傑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删》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以後,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祯年間的《删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曆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于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薮》。及至清代,張若虛的詩聲似乎更好些,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于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禦制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于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别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孤篇蓋全唐

清末學人王闿運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隐,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正是有了王氏的這一評語,以後才有了“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蓋全唐”或“以孤篇壓倒全唐”等不同的評價。

綜上所說,張若虛及其傑作《春江》詩,在明代以前,其命運是坎坷的、可悲的。從唐至元,他被冷落了好幾百年,究其原因,就不能不聯系到詩壇對“初唐四傑”的評價過程以及張若虛與“四傑”詩風的關系。

“初唐四傑”,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舊唐書·文苑傳上》雲:“海内稱王、楊、盧、駱,亦号四傑。”這一記載表明,“四傑”代表着初唐風會,被後人公認為詩壇的一個流派。他們的詩風在古詩向律詩的過渡中起了開拓作用。張若虛雖不在四傑之列,但他的詩風被認定為四傑流派是沒有疑義的。胡應麟《詩薮》内篇卷三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之上,而世代不可考。詳其體制初唐無疑。”清沈德潛《唐詩别裁》卷五則直截了當地言明張若虛的詩“猶是王楊盧駱之體”。由此觀之,張若虛的詩名是與四傑聯系在一起的,與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四傑生活的初唐時期,詩壇對于六朝輕靡之風有所改良,但仍未脫齊梁餘習。後來陳子昂登上詩壇,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氣概對齊梁詩風進行了猛力的抨擊。他的詩風被韓愈贊為:“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詩》)。陳子昂在詩壇地位的上升,自然使四傑的地位有所下降,以至當時有人全盤否定四傑。對此,杜甫後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然而韓愈對陳子昂的推崇,對晚唐以至宋代詩壇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直至元明,幾百年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思潮始終占據上風,“初唐四傑”這一流派就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直到明正德年間,文學家何景明才第一次把“初唐四傑”提出來重新評價其曆史地位和美學價值,他甚至過激地認為,杜甫的詩“反在四子之下欤”。何景明的這個觀點,雖然不被明清詩壇所接受,例如清代詩壇領袖、揚州府推官王士祯就不同意何景明的觀點,他說:“接迹風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從天。王楊盧駱當時體,莫逐刀圭誤後賢。”但由于何景明在文壇的影響,他的“妙悟”無疑會對提升四傑的曆史地位産生重要影響。

“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這是聞一多先生對張若虛《春江》詩獨到的理解和崇高的評價。

聞一多的理解與誤解

現代學者、詩人、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在抗日戰争時期于西南聯大任教,對唐詩作過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他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對張若虛的《春江》詩推崇備至,作了高度評價。他在引了張詩的前8句之後,不由地贊美道:“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歎是饒舌,幾乎是渎亵。”他在逐句剖析了張詩的最後12句之後又一次贊美道:“詩中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這是聞一多先生對張若虛《春江》詩獨到的理解和崇高的評價。

誠然,從《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來看,陳後主所撰的《春江花月夜》歌辭,無疑屬于宮體詩,但現已不存,無從考證和評價。而且隋炀帝所作的《春江花月夜》二首已經呈現出非宮體詩的面貌,到了初唐,張若虛作《春江花月夜》,又大大超越了隋炀帝等人的詩作,雖用舊題但寫出了新意,沒有了宮體詩的“輕浮绮靡”的蹤影,又怎麼能把張若虛的詩還歸為“宮體詩”呢?因此,程先生認為,這是聞一多先生給後人留下的一種“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誤解”。而筆者也認為,聞一多先生在《唐詩要略》一文中所言,張若虛這首詩“作于湖南青楓浦,潇湘”的說法,可能是望文生義,同樣值得商榷。但不管張若虛的這首詩作于何時何地,從揚州走出去的這位詩人,一定從當年揚州春江花月夜的美好記憶中,獲得了創作靈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主要作品

在唐代,似乎沒有詩集傳世。從唐至元,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删》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祯年間的《删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曆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于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薮》。及至清代,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于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禦制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于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别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現今流傳的作品有:《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

史料記載

張若虛,揚州人,兖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号吳中四士,詩二首。————清《全唐詩》

若虛,兖州兵曹———《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

先是神龍中,知章與越州賀朝、萬齊融,揚州張若虛、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于上京。-《舊唐書》

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鄭處誨《明皇雜錄》

《而庵說唐詩》、《禦制全唐詩》

人際關系

朋友、賀知章、張旭、包融

曆史評價

《明皇雜錄》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上一篇:賀銀成

下一篇:朱佳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