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桃芳

張桃芳

中國狙擊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
張桃芳(1931年—2007年10月29日),男,江蘇興化人,中國著名狙擊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被譽為“志願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并被授予“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号。1953年志願軍總部為其榮記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号,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1]抗美援朝戰争中,張桃芳曾在32天内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2007年10月29日,在濰坊市第一軍休所逝世,享年77歲。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号、一級國旗勳章 中文名:張桃芳 民族:漢族 籍貫:江蘇興化 職務:軍人

人物生平

1951年3月,張桃芳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伍後曾接受過近兩個月的射擊訓練,1952年9月參加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他所在的24軍72師第214團一開始駐防在朝鮮的戰略要地元山。

張桃芳所在的部隊到達前沿陣地時,抗美援朝戰争已進入戰略防禦階段。當時敵軍憑恃先進的裝備,時常炮轟我前沿陣地,在白天堂而皇之地曬太陽、打撲克、跳舞,根本不把中朝軍隊放在眼裡。于是上級指示:"組織特等射手展開狙擊作戰,打擊敵人的猖狂氣焰。"

張桃芳領到一支前蘇聯制造的莫辛·納甘步槍。其間因一直趕路沒時間熟悉新槍,一天練習打靶,張桃芳接連三發子彈脫靶,連長罵他"吃了三個大燒餅"。

此後張桃芳像着了魔一樣,整天端着空槍,反複練習舉槍動作,瞄準遠近不同的物體,不停扣發扳機,尋找感覺;他用破床單制成兩個沙袋挂在手臂上練習臂力,練到最後,他兩臂帶着十幾公斤沙袋時,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動扳機。

夜晚,戰友們常見到張桃芳拿着空槍在坑道中對着晃動的油燈練習瞄準。一段時間後,張桃芳找到了感覺。在班長的推薦下,張桃芳開始了自己的狙擊生涯。

那時沒有專業的狙擊訓練,訓練員把他們帶到前沿陣地,現場教他們怎麼測距,怎麼定标尺,怎麼算提前量。許多人沒想到,幾個月前還打空靶的新兵,竟在不久後成為聞名軍中的神槍手。

1953年1月,張桃芳來到上甘嶺陣地的前沿--597.9高地,但他的第一戰卻空手而歸。張桃芳生前描述:"射擊台最近離敵人不到100米,對面陣地上的美國兵眼睛是藍的還是黃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那一次張桃芳發現有兩個敵人在距他不到100米的地方竄出來,他連開十幾槍卻一發未中。位置暴露,張桃芳不得不撤離狙擊點。老狙擊隊員告訴他竅門:"敵人在對面上山時就瞄準他的腦袋打;下山時就瞄他的腳。"

張桃芳從熟悉陣地周圍地貌特征入手,研究敵人的活動規律,将敵人常出沒的道路估測好距離,在戰壕中尋找理想的射擊點。兩個星期後,他适應了這種節奏,富有天賦的他開始顯露水平。接下來,他用240發子彈,擊斃擊傷了71個敵人。

張桃芳的兒子張軍告訴記者:"父親曾提到,他射擊目标的距離多在400米以下,一兩百米近距離的也有不少,他在上甘嶺597.9陣地上有四五處射擊位置輪換。"

後來,張桃芳一發不可收,成為全連頭号狙擊手。張軍向記者介紹道:"24軍軍長皮定均聽說後,起初不相信這位新兵蛋子這麼厲害,找了一位作戰參謀,帶上一對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鞋,囑咐參謀'要親眼看見他打中三個敵人就把鞋子送他',後來父親就在這個參謀面前打中了三個美國鬼子。"

自從上甘嶺的597.9高地出現志願軍狙擊手後,吃盡了苦頭的敵軍官兵再也不敢在前沿陣地晃悠。他們開始挖工事防備,工事建成後整天躲在裡面不敢擡頭,連大小便也用罐頭裝着,抛出工事外。難怪他們後來給上甘嶺北山陣地起名為"狙擊兵嶺"。美軍還專門調來了狙擊手予以反擊。

1953年初,張桃芳剛到陣地準備上狙擊台,突然一梭子彈打在身旁,張桃芳忙趴在交通壕裡,順手拿起一頂破鋼盔,用步槍撐到壕溝外,但晃了老半天,對方并不上當。

張桃芳突然從戰壕裡蹿起,幾個箭步穿過空地,向另一個狙擊位沖去,引來對面機槍的一陣掃射,子彈就打在張桃芳的腳跟旁。他身子一斜,順勢像中槍一樣摔進掩體裡。這個假摔動作騙過了對方,對方停止了射擊。

張軍告訴記者:"父親後來把打中敵人的彈殼都裝在軍長送的皮靴裡,一共有211個,軍長知道他是214團的,就鼓勵他再打3個。"

張桃芳又回到狙擊陣地打中了最後的3名敵人。1953年,志願軍總部為張桃芳榮記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級狙擊英雄"的榮譽稱号,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

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的第二年(1954年),張桃芳報名參加了志願軍戰鬥機飛行員,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成功入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1985年6月,張桃芳退休後就住在濰坊市第一軍休所。

人物逝世

2007年10月29日,張桃芳在濰坊市濰城區第一軍休所逝世,享年77歲。

相關評價

一個奇迹。一個不曾接受過任何正規戰術訓練的新兵蛋子,成長為志願軍中冷槍射殺最高紀錄的狙擊英雄,成為名副其實的狙擊之王。

一個更大的奇迹。憑借一枝不帶任何光學瞄準設備的老式蘇制步騎槍,單兵作戰32天,擊發442次,斃敵214名,而自己卻毫發無損,全身而退。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以自己的優異出色再一次脫穎而出,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新式戰鬥機飛行員,并有着上千小時的安全飛行記錄。這,就是奇迹般的狙擊英雄——張桃芳。

所獲榮譽

在抗美援朝戰争中的537高地,張桃芳創下擊殺214名聯合國部隊官兵(主要是美軍)的擊殺紀錄 [5]  。

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為張桃芳榮記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級狙擊英雄”的榮譽稱号。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

後世紀念

2020年10月7日,由黎楓文化出品、張藝謀執導、陳宇編劇的《最冷的槍》立項成功,該片講述了狙擊手張大弓與美軍鬥争的過程中成功擊敗對手的故事。據悉,影片主角原型為張桃芳。

戰果剖析

1951年10月後朝鮮戰争進入對峙時期,戰線在38度以北不遠穩定下來,雙方各自沿有利地形構築防線工事,等待政治解決。在這種靜态作戰的時期,狙擊手自然有許多發揮的空間。

聯軍方面基于傳統上對狙擊的偏見,對于當時狙擊手的角色并不宣傳。而中國志願軍方面卻是廣為宣傳所謂的「冷槍冷炮運動」,單單第24軍從1953年的5個月期間就消滅1萬多人(見雙石《百戰青鋒劈泾渭》第38章),還出了一個創下狙殺214人記錄的中國朝鮮戰争第一狙擊手張桃芳。在此暫且不論第一個數字,單單就張桃芳的戰績進行剖析,在過程中自會了解第一個數字的問題。

張桃芳的戰績根據最新公開的正式官方資料為:解放軍畫報2002年第八期:

「張桃芳從1953年1月29日開始當狙擊手到5月25日止,持續時間為3個月零26天。除去集訓、開會等活動外,實際射擊時間32天,耗彈442發,斃敵214名。同年,志願軍總部為其榮記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号,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

根據官方記錄,張桃芳屬志願軍第24軍72師214團。從上面的數字來計算,他在32天内射擊442發斃敵214名,亦即一天平均射擊13.8發斃敵6.68名,命中率48.4%。

2003年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1播出了一部紀錄片「狙擊英雄」,其中第2、3集裡有對他的親身訪談,提供了不少第一手的數據。在這個訪談中,他回憶了幾次狙擊經驗。從他的回憶裡可以得知:他的射擊距離多在400米以下,100、200米的不少。較遠距離如800米的僅有寥寥數次,且成功次數不多。他所在的位置是上甘嶺597.9高地(即美軍的三角高地)上寬度約30多米的班陣地,共有五處射擊位置。他回憶的四次狙擊經驗,四天各打死(中)一名、三名、兩名、一名。每次目标的警覺性都不低,或不定向不定時地觀測,或有惑敵閃躲的動作,更布置有假人。他都需耐心等待。他遇見至少一名狙擊手(雖不清楚有無使用瞄準鏡)嘗試反制他。

不排除他在其他時間收獲了較好的運氣,但32天斃敵214名對大部分狙擊手來說是很難的.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狙神吧.因為庸人太多,所以我們真的太難相信強者了.

傳奇錄

這是一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步馬槍。

它在世界上的通用名叫M1944式莫辛-納甘,而在中國,解放軍戰士喜歡叫它“水連珠”。

槍非名器,眼前這支卻不一般,它驕傲地躺在中國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争館内,一排注釋說明了它曾經的輝煌:

“抗美援朝戰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内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這一戰績,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場戰争内,都是一個奇迹。槍的主人張桃芳,因此被稱為“狙神”。

如今,槍不能言,“狙神”已逝。幸而,與張桃芳同一個戰壕的老戰士呂長青,幫助記者重溫了上甘嶺上的那段傳奇。

“軍博裡擺的那杆槍我也用過。”呂長青語出驚人。這位曾與張桃芳同一個戰壕的老戰士,總是眯縫着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睛卻瞪得炯炯有神,仿佛正端着槍瞄準。這個表情,自他從朝鮮戰場上歸來後,就沒有變過。57年了,戰争“後遺症”甚至改變了他的樣貌。

當年,呂長青不但是和張桃芳同一個班的戰士,而且還是一名出色的狙擊手。如今,他已經從地質隊退休,在河北唐山的鄉下養老。

檔案上記載,呂長青在抗美援朝期間“殺死殺傷敵人178名”,這一紀錄雖然比不上張桃芳,但依據現有的全世界狙擊手大排名,呂長青也能排在前100名之内。

對于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呂長青隻在酒酣耳熱之際跟兒子講起,至今連單位同事都不甚了解。同村的人隻知道,呂大爺趕集的時候喜歡打氣球,而且百發百中,每次都能拿到頭獎。

幾年前,電視上播放了關于抗美援朝狙擊手的紀錄片,當張桃芳出現在畫面裡的時候,呂長青激動得跳了起來,他多想上前擁抱自己的老戰友啊!然而,幾經找尋,得到的消息卻是老張已在濰坊一軍隊幹休所病逝了。

“我們四個,難道隻剩下我了?”上甘嶺前沿陣地班的其他三位狙擊手仿佛就在老人眼前,他說他想在有生之年和他們重聚,一起去中國軍事博物館摸一摸那支槍,那支屬于他們四個人的槍。

在軍事博物館,記者見到了這杆老舊不堪的馬步槍,它在世界上的通用名叫做M1944式莫辛-納甘騎步槍,口徑7.62毫米,槍管長520毫米,瞄準工具為弧形标尺,彈頭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1000米。

這支步槍連狙擊手必備的瞄準鏡都沒有,但玻璃後面的一排注釋卻讓人肅然起敬:

“抗美援朝戰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内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在人們的印象中,狙擊手都是一人一槍。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順溜與他那把1942式狙擊步槍更是形影不離,哪怕睡覺時也緊緊地抱着。但呂長青告訴記者,由于朝鮮戰場的特殊形勢,軍博裡那支槍不僅是屬于張桃芳一個人的,而是屬于陣前班的四個狙擊手的。

“我們班鎮守在上甘嶺597.9号高地最前沿的7号陣地,其實就是一條30多米長的交通壕。”别看過了這麼多年,呂長青仍然清楚地記得上甘嶺上的每一寸土地。

“最近的射擊台距敵人也就50多米,對面陣地上的美國佬是黃眼珠還是綠眼珠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所有能反光的東西全部要擺在地下,不然就會引來一通狂轟濫炸。”呂長青回憶說,兩軍就像牙齒一樣互相咬在一起,對面的美軍第3師裝備精良,使用的是高射機關槍等重火力,還有偵察機配合。白天時,我方一不小心,就得付出血的代價。

顯然,順着交通壕爬向射擊位時,如果背着槍,目标很容易暴露。呂長青說,他們4個狙擊手包括張桃芳在内,分成兩班,輪流殺敵,都用過那支槍,死在這槍底下的敵人難以計數。

“嚴格地說,張桃芳隻是神槍手,不是狙擊手,因為這杆槍根本就不是狙擊步槍。”軍事博物館兵器館主任李延林介紹說,莫辛-納甘是一種非自動騎步槍,每扣一次扳機,都要再拉一次槍栓,然後才能再打。如果第一次射擊失手,基本上沒有補中的機會。在自動步槍誕生前,這種槍雖然小有名氣,但它在射速和精度上都算不上狙擊步槍。

二戰末期,前蘇聯定制了這種騎步槍,到二戰結束,産量超過1700萬支。由于當時戰事已近尾聲,所以裝備本國部隊的并不多,反而大量投放到了朝鮮戰場。

相對于遠距離狙擊,莫辛-納甘這種槍更擅長打巷戰。1943年一些蘇聯紅軍戰士反映M1891/30步槍在巷戰時顯得太長,有時還要裝上刺刀,于是蘇聯設計師把折疊刺刀安裝在M1891/30步槍側面,并剪短了槍管,就完成了這種槍的設計。

設計師大概做夢也想不到,這種槍會用于狙擊戰,但它恰恰是志願軍狙擊手的标準配置。

1952年1月29日,我軍專門發出了一個指示,“要對敵人陣地上的單個目标和小群目标組織輕重機槍和步槍予以殲滅,并組織特等射手展開狙擊作戰”。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堅決反對認為在現代戰争中,步槍已經是落伍武器的說法。”這裡的“步槍”指的就是莫辛-納甘騎步槍。相對于軍中其他武器裝備而言,它射擊準确性較好,而且特别耐寒,被志願軍戰士親切地叫做“水連珠”。

遺憾的是,這次改款給“水連珠”留下了個緻命的弱點--槍管比較短,子彈的散布面比較大,如果不經過刻苦訓練,根本打不好。就連帶有傳奇色彩的張桃芳,也曾經栽在這槍上面,連着“吃了三個大燒餅”。

上一篇:方如沁

下一篇:姚星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